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一篇】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二篇】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区别两者的不同。

2、能熟练地运算7以内的加减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7以内加减式题若干、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各若干、每人一张作业图、一张制作正方体的纸。

三、活动过程:

1、出示7以内的加、减法式题,集体、分组、个别的进行运算练习。

2、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

(1)、观察:每人三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两块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观察,找出每块积木在形体上的特点。如:三块积木各有几面?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幼儿:六面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体;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面是长方形,两面是正方形。取出两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观察。

(2)、找找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在桌上的一堆积木中,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积木。

幼儿运用积木建构简单物体。请幼儿数数自己用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几块长方体的积木。

(3)、想一想。教室里、幼儿园里有那些东西像正方体,那些东西像长方体?

3、幼儿操作活动:

(1)、每人一张作业图。数数每一个图形是由几块积木组成的,并在旁边的圈中写上相应的数字。

(2)、每个幼儿用准备好的纸制作一个正方体。

4、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三篇】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四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五篇】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六篇】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本课教材由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组成。例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课本的长、宽和厚,引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厘米时要用到新知识“毫米”。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在测量过程中通过数尺子上1厘米刻度之间的小格,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在掌握进率后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举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材还安排了3道练习。从例题到练习的编排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选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过程与方法:经历物体估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情感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操作性较强的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操作基础上建立测量的知识。

(一)合作探索,认识新知。

1、小组合作估测。

(1)让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先认识一下书本的长、宽、高。

(2)先自己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3)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估测的结果。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测量也有接触。这样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这也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的切入点。让学生先估计再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空间,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认识“毫米”

(1)用尺量,验证估测。

师:到底谁估测的比较准确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活动经历用尺量课本的长宽或厚的过程。)。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反馈时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到整厘米,从而引出并教学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教学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从猜测到验证是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造了条件。经过测量和反馈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现实的认识。

(二)深入探究、认识进率。

1、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明白两个小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2、把找到的1毫米画下来。

3、试着在0刻度到1刻度之间找找毫米,发现10毫米=1厘米。

4、在其他刻度之间找毫米,巩固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5、进行简单的换算。

《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毫米之后,指导学生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毫米的概念,形成表象。

1、想象1毫米。

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米的长度。

2、用手比划1毫米。

把认为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再接着通过尺子,比划1毫米的正确长度。

3、找找生活中长约1毫米的事物。

问: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宽或是厚大约是1毫米的?

指导学生西先在学具中找1毫米,再在身边的事物找1毫米。

4、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测量什么事物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1毫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举一些生活中是1毫米的东西,让学生熟悉生活中感知比较抽象的概念,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接着就让学生用数学,说说生活中测量什么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

1、p3做一做。

这题练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巩固对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2、填上合适的单位。(铅笔芯的粗、黑板的宽、认的身高)。

设计了紧贴生活的练习,在让学生掌握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用外,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练习一第2题和第3题中的前两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自主探索中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比较抽象的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七篇】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第八篇】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意义,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单位进率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知识系统化。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复习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为今后的圆柱体,圆锥体,甚至更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区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理解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复习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5、本节课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理解提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6、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整体认识。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丰富对现实形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3)、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在教学中长方体、正方体复习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采用情景教学法。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小金鱼住进新家,欲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中解决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整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让学生通过计算,区别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发生变化的规律。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我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亲自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

3、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注重学法的直到。教给学生复习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又层次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从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给学生复习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并能联系实际,区别运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引入:

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给学生不同的复习整理方法。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李老师要搬新家了。你们替老师高兴吗?可李老师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有了意见。(播放课件,小金鱼和小乌龟的话),要想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合适的家,我们要知道哪些知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使学生获得整体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回忆整理,实施教学目标。

(1)学生口答特征,教师适时板书,不完整的请同学补充完整。

(2)课件介绍其他两种整理方法。文字整理法和框架式整理法。阅读两种整理方法。

以后,我们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给他们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什么知识?下面我们请设计师和我们一起给小金鱼和小乌龟设计家。

要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些什么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来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并记录下来。一小组板演。

(2)集体交流合作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并将不完整的补充完整。

教师重点重复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课题。

展示其他的整理方法。并评一评哪个小组分享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优推8篇”,最完整。

(3)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

看课件,男同学帮小金鱼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女同学帮小乌龟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

集体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小组合作板演、抢答等形式,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

(三)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深化练习。

1、小法官。

逐个出示五道判断题,一一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水箱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2)、如果制作的水箱是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一样。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横截面是面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根木料的体积是16立方厘米。

(4)、体积就是容积。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快乐abc。

相信大家做完了快乐abc后,很快能帮它们做出一个合适的家。

1、如果做的鱼缸的长8分米,宽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最大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

a24b48c32。

2、把一块长方体木头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比以前()。

a减少了b增加了c不变。

3、如果正方体鱼缸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a27b3c9d12。

3、小金鱼回家了。

如果在鱼缸中加入15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一人说说是怎么想的。

4、小金鱼回到它的新家,发现水面上升分米,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小金鱼占了多大的空间?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独立思考,如果不会的同桌可以商量。

集体订正,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5、智力大比拼。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1)请你们说说这节课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问难。

(3)你认为谁在这节课表现的好呢?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是你知道了的,有什么是你不知道的或者是还不清楚的,要向其他人请教的。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47 233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