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网友 分享 时间:

同志们: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全面融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加快培养和引进应用型技能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必须答好的一道题。加快培养和引进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引领,扎实推进福建省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奋斗目标。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方针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论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注重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各部门中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旗帜鲜明地依靠工人阶级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续坚持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深刻阐明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洪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在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人阶级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变革。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他还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要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职业发展前途,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谋利益、谋幸福。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发挥工人阶级生力军作用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因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原因,一些企业和职工遇到了种种困难,越是这样,越要发挥职工群众主人翁作用,越要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和职业发展,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实好。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从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为指导完善工会工作,并把“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权益上维护,更好地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明晰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工人为此而骄傲,也以主人翁的精神无私奉献。在发扬工匠精神、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在政治上赋予应有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待遇,以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才情。

当前,我们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不少误区,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一是对“人才”的认识误区。目前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是人才,对于高职本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接受度较低,挫伤了一线工人学技术、增技能、搞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一些职工对自身的职业地位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的职工认为,一线产业工人只要听指挥、肯出力、会劳动就行了,技术问题有技术人员解决,创新创造和他们无关。三是某些企业领导的观念落后,不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人才的引进,导致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某些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既无内部培养的计划,也无引进人才的措施;既不想激发存量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无意采取有力措施外部引援以促进企业人才增量成长,致使高技能人才发展乏力甚至后继无人。

实际上,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都包含了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巨大贡献。2022年6月2日,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举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根据会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亿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其中高级工4700万人、技师1000万人、高级技师300万人。一支规模宏大、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大军正在形成,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企业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不可分,应用型技能人才必须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企业也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应该说,企业的生产实践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价值体现具有决定作用。企业要加快自身的发展,也要加快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企业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关怀,对人才成长的重视和优待,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产业工人也面临着从着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到致力于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命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并逐步进入常态化轨道,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需要逐渐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转型为服务于共同富裕,其中让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让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在发展中获益并在获益中有幸福感、获得感是共同富裕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助力产业工人的技能输出,企业要把技术、技能、创新等多种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系中,从物质层面保障公平与效率;同时,要实现对“蛋糕”的“优质共享”,在观念上完成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对社会建设成果的共享,真正做到产业队伍的体面就业、体面工作。这里的“体面”体现为两个方面内涵:一是实现产业工人的职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即产业工人队伍的各方面能力不再受到限制,并且能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和拓展;二是对工人文化的再次发展,既提升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文化历史认同,也提升社会对技术技能工作嵌入社会运行系统中的功能价值认同。

三、明确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对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推进产业改革过程中发现,技术工人创新才智的发挥仍存在一定瓶颈,呈现出部分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培养体系不成熟,成长发展滞后;成长激励机制不完善,流动存在潜在风险等问题。

首先,要拓宽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坚持政府主导,深化行业协会和企业主体作用。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探索省域共培创新模式,整合调动各类培训资源,搭建应用型技能人才多元培育平台,加强与带动技工队伍梯次发展。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行业合作教育的道路,保证职业教育与市场的顺畅衔接,使产业工人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发挥行业协会培育优势和功能优势,向企业提供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训规划指导,为企业精准培训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保障。切实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加强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合作,搭建定制化培训平台,提高产学研培育效率,构建应用型技能人才理论技术教学体系、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职业素质拓展体系。发挥职业教育院校骨干作用,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着眼于建设技能型社会目标,依托新技术赋能,持续优化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培育全周期、动态化和全面化。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技能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培育机制,推动职普融通,增加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探索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优化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等级,规范学徒培训课时,提高学徒培训补贴标准。加强经营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鼓励吸引外资、民间力量参与职业培训办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

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优化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环境,完善共建融合推进机制。探索省部共建融合推进模式,在财政经费、办学成本分担、学费标准等方面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系统化和常态化发展。制定应用型技能人才长效激励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引进、交流机制。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给予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鼓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四方联动,打造“四位一体”应用型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体系。搭建应用型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强化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打造智慧规范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云市场。建立应用型技能人才工作交流站,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实现合理流动。完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逐步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多渠道筹资、成本共同分担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体系。提高应用型技能人才待遇。落实企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强化职业资格等级奖励制度,推动实现技能等级与收入待遇挂钩,引导企业探索实行应用型技能工人工资长效增长机制。

...

四、弘扬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价值精神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人文精神融入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进程之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产业工人拼搏奋斗、投身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

我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只为养家糊口谋生的工人队伍,是一支有着精神支撑和追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在长期实践中,我们的产业工人队伍所形成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表征。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新征程上,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引导亿万劳动者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以高涨的劳动热情、积极的劳动态度、昂扬的精神面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实现个人梦、托起中国梦。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有注重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的优良传统。针对当前广大劳动者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职工队伍内部分化日益多元、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不够充分等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平等就业和公平劳动。同时,树立学习目标、刷新行动理念、提升劳动品德、培养劳动习惯,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和工作精神。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千万坚守职业理想、满怀报国之情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支撑,需要广大劳动者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职业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助于激励广大劳动者尤其是技能人才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专注突破技术瓶颈,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创业活力、创造伟力,为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功立业。制造业是强国之本,技能形成方式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则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如今,数控车、数控铣可以获得国际大赛金牌,汽车一线工人也能评上特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产业工人与管理人才一样,拥有人生出彩的同等机会,也同样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让更多学徒工立志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相关政府部门要让尊重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共识。社会大众则要破除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僵化认识,以实际贡献论英雄,推动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同志们,推动新时代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在企业发展、产业兴盛和国家富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广大产业工人和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任务目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三大精神”为指引,在生产实践中锤炼一支懂技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以实现新时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47 2629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