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在太原理工大学与合作企业共建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云海 分享 时间:

强调合作创新的重要性,期待研究院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副省长在太原理工大学与合作企业共建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副省长在太原理工大学与合作企业共建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王一新

(2020年8月18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刚才,太原理工大学与20家企业签订了协议,共建研究院,这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省委、省政府打造创新生态的务实举措。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刚才签约的学校、企业双方表示热烈的祝贺。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几个观点。

第一点,打通高校和企业的通道,形成创新的合力,是全球科技领域,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规律,更是山西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放眼全球,西方国家之所以成为经济技术强国,跟其建立的强大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密不可分。不少西方国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移的制度体系,支持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共建了很多高水平创新平台,使这些国家的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长期保持国际领先。比较著名的如美国的"硅谷",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大学为依托,广泛与英特尔、苹果、谷歌、Facebook、惠普、思科、甲骨文、英伟达、特斯拉等世界知名高新企业开展合作,把科学、技术、生产融为一体,不仅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斯坦福等一批大学的格局。所以,高校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在创建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样,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将能喷涌出科技创新连绵不绝的动力和源泉。

当前,我们国家的校企合作也不少,但总体来说合作的层次还不高,没有形成体系。我省的情况也是这样。省属企业以往与高校的合作,往往以单一项目或技术为基础,没有围绕产业链进行联合集成研发。这次太原理工大学与合作企业共建研究院,就是要在打通高校和企业的通道上进行一次重大探索,提升合作层次,延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央企驻晋企业、民营企业与山西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各种方式、多种层次的科研合作。

在今年年初的全省科技大会上,楼阳生书记指出,要围绕2025年转型出雏型的总要求,贯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整合人才、金融、土地、数据各个要素,全力打造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新动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近日,省委、省政府已经正式成立了高规格的省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楼阳生书记、林武省长任"双组长",我们正在下大力气推动"111""1331""136"工程,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推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我们今天做的这件事情,打通企业和高校产学研之间的通道,也是我省建设创新生态的重要任务。

第二点,产学研的贯通一定不是形式主义的结合,必须血肉相连、血脉相通,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生机勃勃的创新机体

今天,我们的企业和太原理工大学一下子成立了这么多的研究院,揭了这么多牌子,一方面这很让人高兴。但另一方面我也有隐忧,这件事会不会停留在挂牌上?因为这是在行政力的推动下,大家做的这么一件事。现在牌子挂了,如果大家都觉得就是双方多了一个噱头,多了一个门面,多了一个招牌,然后就止步于此的话,那将是我们的悲哀。正是因为有这种担心,所以前天我对这项活动的议程提了一些要求,希望每一个研究院的合作双方,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高校负责人,都要就为什么设立这个研究院,以及心目中最理想的研究院是怎样的,各自讲一段话。刚才,大家都听了他们的感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办这件事情时,不要当做是一个任务,一定要过心过脑地深入思考。同时,也通过这样一个公开的方式,相当于立此存照,让今天在场的各位还有媒体朋友们一起做个见证,看看这些研究院接下来是不是按照刚才所说的愿景去干、去发展。何谓血肉相连、血脉相通?我的理解是,共建研究院双方要相向而行、优势叠加,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围绕转型、升级、发展和本行业实际,提出你们最急需的、最前沿的乃至未来的技术需求。学校要解放思想,调动、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需求。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要能第一时间在企业得到检验、得到验证、得到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企业前沿的实践可以作为课程嵌入高校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接近实际。企业的实践者,包括董事长、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等,也可以走向高校的讲台,既可以讲述成熟的经验和认知,也可以讲实践中的困难、苦恼,还要多讲他们遇到的痛点和堵点,特别是他们的思考,因为这是最有价值的。或许在课堂上讲讲这些,更能点燃师生们的创新火花,激发师生们追随实践的指引去进行探索创造。高校的师生要把企业当做实现梦想的舞台,深入企业分析把握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找准科技创新的靶点,全力攻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个人的价值实现有机地栓在一起。对更多学生来说,合作企业也是他们天然的实习基地和未来就业的重要选择。如果这个循环打通了,那就说明今天成立的这些研究院是有用的。

第三点,这些新成立的研究院,不能走传统研究机构的老路,必须按照改革的思维,从一开始就赋予它具有强大活力的体制机制

走僵化的老路注定是死水一潭。我们不希望过了几年对这些研究院进行再改革。那么怎样才能有强大活力的体制机制?国家层面有重要的方向性意见,沿海地区也有很多探索。我认为最核心的有这样三条:研究院里每个人有强烈的出成果、出有效成果的目标导向,不在于发表论文,不在于评奖,这些都是成果的副产品;有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成果转化为财富后,一大批人能合法地成为千万、亿万富翁;整个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是围绕前面两条展开的。这个机制一定要让那些无能的人、混日子的人在这样的机构里是一天也呆不下去的。

希望郑强书记、庆学校长在山西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全省带个好头。我们为什么下这么大功夫整合企业资源与高校共建研究院呢?我们为什么选择太原理工大学这个平台干这件事呢?除了那些面上的道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我觉得你郑强书记敢创新、能创新,能把握机遇,能把这件事干成。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对全省科研机构进行一次全方位重塑性改革,要求自今年起,我省新建的研发机构都要符合新型研发机构要求,同时用3年时间将我省现有研发机构全部改造为新型研发机构。这个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迫切需要开路先锋。希望太原理工大学不辱使命。

第四点,优良创新生态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培育

优良的创新生态,需要各方面共同培育。何为创新生态?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但有几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等要形成体系,互相支持协作,共同实现价值创造。在创新生态中,哪怕只缺一个关键要素,哪怕在这个链条上只有一个环节出现梗阻,那对于我们整个创新项目,可能就是不可逾越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为我省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了阳光和雨露,但是怎样把山西局部的、微观的创新生态打造得更好、打造得更健康,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方方面面解放思想,共同努力。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山西的企业要变成创新型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科技投入。省属国有企业要带头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投入,要舍得花钱。当然这个钱要花得讲究,花得有效率,花得有效果。在我们的联合研究中,企业要把资金、应用、市场的优势发挥好。

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太原理工大学要以这次合作为契机,倒逼自己改革,摆脱行政化色彩,打破传统框框,调动各方面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可否作一些探索,把科研项目的揭榜制进一步深化、细化,除老师之外,让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乃至本科生,都有途径在各类研究院里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打造创新生态的过程中,仅靠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职能部门同样非常重要,要共同发力。因为我们的一些政策往往捏着科研的命门。比如,财政部门要研究如何持续提高R&D比重;审计部门要研究如何改善科研经费的监管,不能让科研人员有了经费也不敢用;人才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研究如何支持郑强们敢于放胆去推动科研的改革创新。国资委、国资运营公司要通过对企业一企一策考核,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彻底摆脱对资源的路径依赖,走真正的创新驱动新路。科技厅作为全省科技主管部门,要整合公共资源向改革的探路者、向出成果者倾斜。公共资源要有支持创新的鲜明导向,越干活越出有效成果越获支持。科研经费是用来搞科研的,不是用来养闲人的。科研经费不支持那些不搞科研的僵尸科研机构。对那些长期不出成果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那些只重论文、只重评奖不重应用的科研项目,公共资源要差别化对待。科技厅还要对校企共建研究院进行持续跟踪、指导、评估。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讲综改示范区。我认为综改示范区的目标就是"硅谷"。国家、省里打造创新生态的各项政策最终在这里落地。理工大坐落在示范区,大学城坐落在示范区,今天在座的不在座的相当一批企业也坐落在示范区。我希望大学、企业、园区联合起来向"硅谷"对标,把"硅谷"创新生态建设的精髓学过来,结合自己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综改示范区是山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创新为上",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完成这个使命。希望综改示范区系统梳理自己创新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补链、强链,在支持、培育企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山西的创新生态一定会长成浩瀚森林。

最后,衷心祝愿今天太原理工大学与企业联合成立的研究院,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不仅成为太原理工大学进入一流大学的强大助推器,也成为助推我省企业转型升级的"永动机"。

47 3675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