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讲话稿

网友 分享 时间:

同志们,这次省委组织部举办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落实中组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部署,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能力。

此次培训在省委党校设主课堂、各县(市、区)委党校设分课堂,首次采取全省乡村两级书记一体培训、主课堂与分课堂同步视频直播授课方式,学员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实现156个县(市、区)万名学员同上“一堂课”。培训突出深化“五星”支部创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设置支部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4个专题,统筹安排加强支部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做好乡村规划、开展“三零”创建、强化应急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清廉乡村等课程,既邀请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业务骨干授课,又安排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介绍经验。学员以乡镇为单位编组,乡镇党委书记带领大家边学习边研讨,结合本地实际消化学习内容、谋划推进工作。培训结束后,将以县为单位适时开展实地观摩,巩固提升培训成效。

下面,针对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我在强调几点要求:

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新形势下,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基本地域单元和重要载体,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就发展方向而言,县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各地应立足当地比较优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激活农业农村潜在投资需求和消费动力,着力解决“人”“地”“钱”“业”等核心问题。其一,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把县城打造成乡村全面振兴“桥头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县域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和区域布局,将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有机结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吸引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其二,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城乡存量用地盘活机制。通过健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专项规划体系,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通过股份共占、建设合作等方式,保证农村集体和农民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持续收益,推动增量利益共享。其三,健全农村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返乡创业机制。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城镇化率只有%,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每年约150万人的城镇化进程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创新活力,将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要素流动释放巨大潜能,这需要从机制体制方面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有序引导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形成“引回来”“留得住”“促发展”的人才振兴模式。其四,推进县域“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县域产业往往兼具经济、文化、生态等功能,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平台为依托,打造一批扎根县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催生中央厨房、农商直供、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业态。

二、精准务实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内生动力。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决定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是多元的。因此,河南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同时,要注重结合河南实际,找到适宜发展的可行路径。其一,着力推进乡村生产现代化。牢固树立“经营乡村”的理念,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建圈强链,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稳产高产。其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推动引擎。发挥县城、中心镇在县域人口市民化中的功能,放大这些空间的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范围经济,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延伸布局,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顺应人口流动和集聚的趋势,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其三,创新现代化乡村产业经营体系。强化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建立起分工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综合竞争力,以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实践经验,搭建城乡融合的纽带和桥梁,打造城乡生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城乡融合融通。其一,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化规划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加大县、乡、村公共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顺应人口和经济布局趋势,实施一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连通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弥合城乡发展鸿沟。其二,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坚持城乡协同发展,着力破除妨碍城乡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下沉,提高乡村要素配置效率。其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显著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以乡村所在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为依托,借助数字技术,发挥中心城市先进资源要素和理念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起“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县城—中心镇—村庄”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形和无形网络体系,形成功能层级分明、空间集约高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深入实施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整治打造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其一,全要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可持续内生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其二,着力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着眼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大力弘扬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推动农村生活全面绿色转型。其三,着力构建和美和睦的善治新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融合,健全乡村“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五、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助于弥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状况。其一,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融入公共服务供给将极大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在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使农民享有更加全面、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硬件设施升级为重点弥合乡村地区的“接入鸿沟”。其二,鼓励引导城乡建立数字化帮扶机制。促进数据要素、人才资源、资金与技术等跨区域、跨城乡在线流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其三,以教育在线化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数字化项目为农民提供了高质量就业机会,通过搭建数字能力培训平台,提升乡村职业教育质量,把农民培养成为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四,以要素升级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各地要抓住数字化带来的产业转型及产业融合趋势,加速模式创新,构建产供销协同的农业数字生态链,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加速产业融合创新。

同志们,这次培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让优质培训资源直达基层,是一次难得的加油、充电机会。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进一步学深悟透了创新理论的精髓,学习领会了支部建设的要领,学懂弄通了产业发展的良策,学会掌握了乡村治理的妙方,学出鼓足了实干担当的劲头,回去后将认真消化吸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行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应有贡献。

47 251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