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热选汇总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热选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一篇】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小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第一堂课就是语文。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的典型就是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但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系统性,同时,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查漏补缺,更好的提升自己。

1.通过合作学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社会,单单的理论学习已经不够,小学所要培养的是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学生,所谓综合学习能力,一方面是指学生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学会足够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要有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小学语文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很多学生很难领会到诗词的意义和情怀,那么,在背诵的时候难度就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诗词的朗诵,并共同探讨诗词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效果会非常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分享学习经验,对于后续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协同能力也有了提升,与人交往的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小学语文的教学将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所以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重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分组,如果分组能够合理和科学,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果的,如果分组不够合理,那么,对学生的学习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语文学习的分组不是单纯将学生进行分组,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他们的考试成绩,让每个小组中都要有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也要有后进的学生,这样,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相对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样,后进生就可以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试验,进而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这正是合作学习的核心要义。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下,都还只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两个互相交换,就都有两种思想。”所以说在小学合作学习中,一定要将小组分组合理、科学。同时,在分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是不能让关系特别好的学生全部分在一个小组当中。小学生的年龄相对比较小,他们好玩的天性决定了将他们分成小组之后,很可能在一起讨论语文知识的时候变成了闲聊,这就违背了小组学习的初衷。第二,是要定期的更换小组。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原来的学习小组中已经不合适,就要迅速的更换学习小组,特别是一些同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小的矛盾,就要立即更换小组。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帮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互相探讨和沟通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就应当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比如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识字与巩固生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像是儿歌当中的识字,要求学生先独立地读儿歌,不会的照着拼音多读几次,然后向同桌请教,互相地学习。要么是由一名组长为其他的学生呈现生字卡片,其他的学生进行抢答等,让组长对发音不标准的学生进行更正。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会富有成就感。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方法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近年来,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应用到了语文教学当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合作协同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在后续的教学中要坚持使用。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二篇】

摘要:针对新时期中职学校进校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之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探索,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我觉得应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具模型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学得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三面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但入门较难,学生不易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教具模型、教学挂图外,还可利用教室的墙面和地面建立空间投影体系,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利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出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等空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物体在这个体系中的三面投影图。

2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刀不磨要生锈,脑筋不动不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想得灵活。例如;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可先画出一系列图形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形体(或用萝卜切出他们的形体),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列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例如:在教学生看图的基本要领时,可先画出物体的一个视图。提出问题:根据物体的一个视图,同学们能想象出多少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的答案并阐明理由,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可能的答案。紧接着,画出物体的两个视图,用同样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学习和思考,由教师总结出答案: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闯形状,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看图时,应把各投影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之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向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4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

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都争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人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的“专利”,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创新结果。是很草率的做法,因此,在面对各种猜想、各种离奇的幻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敢想并利用已学知识去论证其可能性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结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善于避开思维定势的方向,善于从侧向和逆向设奇想、出奇问,让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跨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三篇】

众所周知,生物需要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大量的背诵。我们要掌握得当的记忆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解性的背诵是必要的,其次,我们要采用科学的背诵方法。当天学过的内容当晚及时背诵,在第二天早读课时及时复习,而不是在第二天早读时才开始背诵。其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必须做到有规律的复习。这些复习一部分是通过习题练习,另一部分是通过背诵进行的。总之,把知识点掌握下来,生物成绩基本可以达到优秀水平。

其次,要做到课前预习。我们可能会出现在上课时跟不上老师节奏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课本不够熟悉,所以要提前预习。我们在预习后,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这样会让记忆更深刻。如果不懂的知识点没有被解决,我们下课可以询问老师,要做到无死角的掌握知识。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四篇】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教师一味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强行将生物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给学生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预留时间与机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生物学科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包括大量的理论内容,只有利用自主学习才能保证学生主动研究生物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迫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当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一位生物老师面前的主要任务。第一,利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泛泛地讲解,那么学生则会感到枯燥无味,自然不具备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在恰当的机会展示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认真研究,从而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一定的时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设计可以贯穿于生物教学全过程。第二,应用先进教学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力推动了我国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也需及时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创建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初中生还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处于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感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一,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教师始终高高在上,与学生的交流过少,大多学生害怕自己的老师,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长此以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日益疏远,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开展班级管理时,要重新学生的意见,发扬民主作风。在生物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二,创设教学情境。生物学科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实际学习时会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将生物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真实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置于情境当中,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3.引入正确的教学方法。

引入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创新教学内容。教师要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设计要与学生思维相一致,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还需兼顾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第二,鼓励学生。每一名初中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且也可以树立较强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当学生学习遇到挫折时也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投入到再一次的思考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引入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五篇】

合作是一种比竞争更重要的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当今的竞争,其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的意识、集体的力量。个人力量是有限,如果不善于与他人的合作,不能把知识加以交流、分享,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创设了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施动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受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发出信息,学生接收信息,知识的传递呈现单一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只是得到了传递,而没有得到延展。合作学习提倡互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在互动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教学空间。

1.合作学习是从对教学主要矛盾的分析来建立其师生观的。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复杂。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是,这些从属矛盾的解决,对有效地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是主要活动,而教师应该起着引导作用。

因此,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既“导”又“演”,结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是事倍功半;同时,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实现,每天奔波于各种课后练习之中,身心没有得到愉悦,厌烦情绪则越来越重。

2.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构造互动平台,将“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而教师此时则转变角色,从教学主体变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关系就不再是对立的。教师也可以从既“导”又“演”的尴尬境地中得到解放,将一些学习任务交由学习小组完成。而学生得到了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被放到了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来,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主人翁”意识,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和鼓励下,更会把学习当作乐趣,在其中获取成就感,在成就感促使下又会产生更高的学习要求。由此,学习成为一种良性循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两三分钟讨论,问题提出后,下面是一阵嗡嗡声,迅速地,教师喊“停”,“某某小组你们说说你们的观点”,说完之后,这一堂课的小组合作到此结束。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而只是东施效颦。因此,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结论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从而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3.合作学习还强调教师的参与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引导者,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还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充当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主导者,也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甚至分工合作。作为参与者,教师有两个作用:一是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更融洽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感受美;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巧妙地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地学习方向;三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而不至于采用机械的考察方法。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尊重、默契、交流,互动非常重要。

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创设了一个非常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握正确的师生观,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又使其学生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使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开阔,从而为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六篇】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可好高骛远。在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暑假,可适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下面是网友给分享的“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热选汇总10篇”,供大家参考!

一般科目的学习分为四个环节:预习、听课、巩固、提高。当然,生物也不例外。

预习是轻松但又必需的环节,为了提高听课效率,课前可将课本的重点、难点与自己不懂的地方勾出来,完成课后练习,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听课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时,需将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消化、吸收。同时,将各个知识点条理,做好笔记,还应积极动脑,尽量与老师的思维同步。在上课的过程中,若有某个知识点听不懂,可暂时记下,千万不可一味停留,以免影响下面的内容。

巩固就是课后复习。复习时,应结合笔记本将课本吃透,把上课不明白的地方弄懂。课本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可提高。

目前,课本上有较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背诵是必要的,但不可只总单纯的记诵。可结合练习题,一边做,一边梳理自己的知识并记忆。做题时,应该有信心,千万不可一味依赖于答案。在做题的过程中,同时可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漏洞,争取将每道题目都弄明白。有些知识,时间一长,就被遗忘了。所以,在平时,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还应复习前面的内容。久而久之,那些难记的内容自然是记住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可好高骛远。在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暑假,可适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阅读是学习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阅读能力是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最佳手段。阅读时同学们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出示提纲导读: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精心准备阅读提纲,这个提纲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列,然后以此有目的的阅读相关课文,以便抓住重点,使自己读有所得。

联系实际阅读:联系实际问题,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学习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时,可思考一下植物的根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一次施肥太多时,为什么会发生“烧苗"。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内容,会很清楚地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

联系课本插图阅读:课本内容包括知识系统、插图系统、练习系统。同学们往往忽视有意识地查看插图。在学习中应注意运用好插图,把阅读与识图结合起来,边读边看。如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通过抓识图,先认识花粉的萌发,花粉管的形成和胚珠的结构图,再认识双受精作用图,对双受精的作用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并能牢固记忆。

概念原理重点读:生物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用词严谨、科学,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加以锤炼,才能把握其本质内涵。如被子植物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其中“一般”是指绝大多数被子植物有这六种器官,少数不完全具有。因而在学习中应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七篇】

[摘要]中学生物学主要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初中生物学习中易混淆的知识要选用合理恰当的比较法,对相近事物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后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更好地从本质上领悟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比较法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单项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

比较法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比较法的恰当使用,便于学生通过事物间的比较,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识记、运用生物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生命现象的多样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单项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等类型。

一、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将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加以比较,借以揭示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比较,用发展的眼光揭示比较对象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生物知识,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用发展的眼光,按进化程序进行纵向比较,不仅便于高等植物各类根(或茎、叶)特征异同的掌握,而且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再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教学时,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纵向比较,使学生跟随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的脚步去重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并通过纵向比较其各阶段的不同,以明确其发展,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可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把不同研究对象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方面加以比较的方法。在教学中,可采用平行联系、相互比较、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这么做既可方便学生甄别、区分、记忆,又避免了相似知识的混淆。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进行横向比较,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陆地生活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识记。再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红薯与土豆的比较、蝙蝠与鸟的比较、节肢动物与甲壳动物和昆虫的比较,可使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并通过比较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单项比较。

通常把只选取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进行比较,称为单项比较。单项比较既可以是相似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反内容的比较。通过单项比较使被比较的两个事物区分点更为清晰、明确,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如讲述动物的生殖,无脊椎动物是卵生的,它的生殖离不开水;鱼类、两栖类的生殖也是卵生的,同样离不开水,但过程复杂多了;而爬行类、鸟类的生殖同样是卵生,但已脱离水,在陆地条件下完成生殖。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类动物的生殖过程进行比较,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再如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结构时,小肠绒毛的作用可以同根的根毛作用单项比较,其作用都是增大吸收面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单项比较,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这两个实例都是将分散在课本前后两处的两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单项比较,更好地进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是指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比较。通过专题比较,把一个专题包含的事物进行区分,强化其一,巩固其它,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归属于同一专题的生物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一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采用专题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表现形式、杂交一代隐性基因是否消失,杂交二代为何又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等,然后分析出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结论,并从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赖、彼此独立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和清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再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知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它。通过这样的专题比较,便于学生区分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的异同,从而加快理解和识记的速度。又如在学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及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时,学生很难判断,我就列举了三个例子:“吃梅分泌唾液”“看到梅子分泌唾液”“说梅分泌唾液”,通过对反射这个专题的比较,让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吃”“看”“说”,吃到是非条件反射、看到是条件反射、而说到就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不难区分反射类型了。

五、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就是把一系列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概念进行全面比较。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不同的事物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比较求大同,归一类,找出各自特点,分门别类,便于理解和记忆。此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的内容,分纵向和横向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比较,不仅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如讲述“蛾类与蝶类”的区别时,虽然学生在理论上也能照本宣科地回答二者之间的区别,但一接触实际概念就模糊了,分不出哪个是蝶,哪个是蛾。如果在参考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向比较外,再借助实物进行补充对比讲解,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十分明显:蛾类是羽状触角,而蝶类是棒状触角;蛾类大腹便便,而蝶类细小;蛾类静止时二翅下垂,而蝶类二翅上翘。通过对“蛾类与蝶类”的综合比较,特别是实物的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忆十分牢固。又如学习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时,对不产生种子的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比较;对肺部毛细血管、组织处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液成分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比较,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复习时用此法效果很好,它有助于突出构造与功能、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进化观点,使学生便于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既可纵向比较,又可横向比较,通过分门别类系统地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生物的共性与特征,使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由难变易、化繁为简。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又能够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也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灵活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比较,才能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兴泰.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02).

[2]袁维新.生物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j].中学生物教学,2000,(03).

[3]曹平.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的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06).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八篇】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注重的是让学生依照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正确的标准答案。这剥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限制了研究性活动的进行。为了转变这种状况,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经过多次试验,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发明了环保型的灭虫剂。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勇于实践,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对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综合以上论述,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教育中还未全面普及,老师要坚持探究,采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式,创造让学生感觉自由的学习空间,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是辅助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九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主体将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获得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改造,以构建起自己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又可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

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自己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至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者学习。

一、具代表性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的典型代表是vonglasersfeld和steffe,其中,vonglasersfeld提出,激进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被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第二,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vonglasersfeld认为世界的本真与主体的经验难以达成一致,人们无法去探索世界而获取真知,只能仰仗主体的感觉经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而知识经验的累积是靠主体建构的结果。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所有这些均要以个体的认识过程为基础。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2、社会性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所有认识均存有问题,没有绝对正确与高明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它认为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致共通的,人类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建构起来的.,知识会随着人们经验的不断拓展而不断被加工、改造,从而使感性的、经验的知识渐近世界之本真,但由于人类思维与认识的局限.都永远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认识与世界之本真完全吻合。这也正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努力探索与追求的动力之所在,这是人类对自我与自我以外的世界所苦苦追问的魅力,这就是生命本身的真正意义。另外,社会性建构主义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该研究者们主张,知识不仅可以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的建构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加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后内化的结果,而在内化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事各种社会文践活动等,从中形成大量的个体社会经验,我们姑且称这种经验知识为“自下而上的知识”,人们的这种经验知识不断由具体的感性的水平上升到高级的理性水平,并最终靠语言加以概括,并具有了一定意义的理解性和随意性。而另一方面,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大量社会文化知识.通过个体的学习,该文化知识会以语言符号的形式由概括向具体经验发展,这被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知识”。比如,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他们尚不能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理解教师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小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自己大脑中获得意义。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之发展。这就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虽然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互动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建构主义也在重视感知――动作发展的作用,深入解释概念的发展过程,强调个体发展中自然的与社会的两条线索的相互作用。

3、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

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之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这种观点强调人们的知识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历史和社会情境之中。因此人们的学习也因文化、时代与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个体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历史时期、生活情境均存在着多多少少的差异,知识的获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由于文化之差异而迥异。个体的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为背景的,个体因此会以自己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其活动的目标。学习也同样,在为学习要达到的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某种知识时.学生疑问与解决疑问过程中均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

4、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论虽然看上去似乎与社会性建构主义非常相似。它们均强调社会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社会性建构论比社会性建构主义更强调社会性。它把社会凌驾于个体之上。舍去心理活动水平层面,而从大社会这一层面来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它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知识是社会性的,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人们均是以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文本意义的。社会性建构论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对此也不再作更深入细致地研讨。

6、控制论的观点。

控制论的观点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它认为。认识主体决非是一个局外的静观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与参与者。而且观察者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不同的观察参与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该观点非常重视交互式教学和协作性学习,但目前为止。对学习的更多的解释资料并未被发现。

二、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的共同点。

1、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一般都认为.人类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理论者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非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恰恰相反,知识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而产生出新的假设来代之:而且,知识不是世界的精确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可拿来就用,一用则灵,而是应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虽然我们川语言符号来赋予了知识一定的意义。甚至这些知识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知识是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也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同样的命题有同一理解,因为个体的理解取决于其经验和特定的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由此看来,书本知识并非是解释世界的最终的、正确的、绝对真理的东西,而只能被看作是一种用来解释世界的目前为止比较有合理性的假设。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应避免以书本知识的权威性米制服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而应是让学生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机械接受.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分析、检验与批判。所以,学习知识并不能仅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区分并把握知识的复杂变化,使学习由接受走向思维。

2、建构主义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也并非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意义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米完成。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应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接受过程。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非简单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蘑组,学习过程也并非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经验之问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建构主义对学习者的认识。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非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世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即使学习者遇到他们从来未曾见过的问题,他们也可以基于自己相关的知识经验,依靠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会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非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是从他们的知识经验背景中产生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以往知识经验,而将外部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不过,由于学习者知识经验不尽相同.故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常有差异,其实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学习者共同体的一种宝贵学习资源。

学习者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这正是其主体性的内在根据。学习者――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天然具有的,只有认识了学习的建构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之所在。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师生观论文【第十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把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注重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目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找到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同时增强英语教师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探究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抽取了102名七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回102份有效问卷。同时在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底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情感教学试验,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控制班。试验前后的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在20xx年11月10号和20xx年7月2号收集并汇总起来。所有问卷及试验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受试学生具有明显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方面。外在动机则表现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或今后的就业。态度方面,多数受试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能够接受英语这门语言,并意识到英语和母语的差异。然而,调查同时发现,在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交际焦虑及课堂焦虑。个性方面,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着适度的自尊和自信,他们具备了学好语言的'基本条件。但是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上则是采取了抑制的方式来回避或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为期7个多月的情感教学试验,采取的措施如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焦虑以及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情感教学下取得了巨大进步,学习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班。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降低他们的语言焦虑以及引导他们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47 1909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