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教师成长培训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著名古典文献专家、教育家、书法家启功教授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意思是老师应该努力做好学问,有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成为社会中的楷模。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努力学习和不断淬炼,甚至在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去实践、学习、提升。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又称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专业思想、专业品格、专业智慧等方面。
专业知识——就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其核心而言,是任教学科的系统知识和教学理论。
专业能力——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技能。
专业理想——就是教师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样的梦想去拼搏;应该当一个什么层次的教师,做一个什么品位的教师。
专业品格——就是说教师要有正直信念和情操,热爱学生、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笃学求职。通俗地讲,就是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即教书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即为人师表。
专业思想——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体验,产生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总结和思考,形成学科教育思想。
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屈从于社会的压力或是获得更高的职称和荣誉,还应该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求发展,并在发展中获得幸福。只有源于自我心灵深处的追求,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一些名师、大师级的教师,他们对专业的追求,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名利,而是由内在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所支撑的,是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使命的要求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使命是传播真理,传授道德观念、学业和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和迷惑。我们要践行这一使命,首先要明事理,辨善恶,教学生做人道理;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贮备“一桶水”;第三要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把自己的思想、课本的知识给学生讲得透彻、说得明白,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传道,易于想通你的解惑。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永远在路上,才能实现教师这一职业赋予的使命。
(二)专业成长能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为什么会职业倦怠?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追求,如果再上升到高梯级层次就是缺乏情怀,没有信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最能干的人大体是那些天资一般、没有受过高深教育,但拥有全力以赴做事的态度和永远进取的工作精神的人。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少将在《走向辉煌》中写到:“领导力的形成依赖有三大要素:一曰恐惧,二曰利益,三曰信仰。恐惧迫使人们服从,利益引导人们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其实,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何尝不是这三个层次:刚参加工作由于怕站不稳脚跟感到恐惧逼迫自己成长,为了评职称有条件利益驱动成长;上了职称就没有动力,没有了发自内心的主动成长,逐渐陷入职业倦怠。“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她们之所以“天花板”级的存在,就是从未有过职业倦怠,终其一生践行着孜孜不倦的专业追求,有着浓浓的教育情怀,坚如磐石的信念和信仰。
(三)专业成长有助教师增强家庭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既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幸福,又能给自己带来烦恼。专业水平低下,学生不欢迎,家长不认可,自己就不痛快;教学能力不强,评优选模没有条件,评职称屡屡遭挫败,心力憔悴,不良情绪跃然心头,家人也跟着饱受煎熬。所有的这些烦恼,说到底都是源于自己专业没有硬实力。反过来,如果我们闲暇时间写几篇论文,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下点功夫,教学成绩优秀,班级高考上线率高,还怕评职称没有条件吗?职称评上了,工资提高了,也有了点荣誉感和成就感,家庭也就和谐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追求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勤于学习、不懈努力,对自己的孩子也就无形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孩子就会以你为表率,认真学习,最后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这不是发展了自己,成就了孩子,幸福了家庭吗?
(四)专业成长能够使教师有更多选择
路遙在《人生》中写道:“只有当你强大到能够独当一面,才能赢得鲜花和掌声,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只要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赢得尊重、信任。在一个团队你不被人关注,是因为你不够出色,凡事全力以赴,总有人会注意你。专业优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不一定能拿到比较高的薪水,也不一定生活的一定比人好,但一定是面对机遇的时候会更多的选择,正如古人所说:“面对困境,别有洞天”。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待遇差、条件苦,你是否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有学校招聘教师,给出了诱人的物质条件,还能安排妻子工作,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资源,自己能入围吗?面对如此的好机会我们能抓住吗?幸运女神会眷念我们吗?这时候专业素养的优劣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五)专业成长能够减弱教师职业忧患
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身份,它使我们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从教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如果哪位中青年教师在学校没有课带,被边缘化,那么职业危机就悄悄来临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静静博士约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忠玲写过1篇文章:《谁在抢夺教师的饭碗?后新冠时代,教师面临的四大挑战》。这篇文章写到2021年开始新生儿人口数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学生会大幅减少,教师势必也会减少,教师一旦裁减,学校是不会把优秀教师、爱学习的教师裁减掉的,一些平庸教师或被加速替代,所以教师追求专业成长就是保住自己的饭碗。
三、教师怎样才能专业成长
团队是船,个体是坐船的人,船运行的良好了,个人才能扬帆起航。反过来,要让船乘风破浪、安全航行,坐船的人就要兢兢业业、不可懈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把责任放在心上,不草率地处理任何一件事情。XX中学就是载着我们航行的船,每一位教师就是乘船人,要让XX中学这艘船行的稳行的远,教师一定要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高度自律的行为,学校的措施是愿意的领着走,不愿意的牵着走,排斥的架着走。
(一)淬炼品德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的含义是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师之德,教之魂。品行高尚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师不经意间的言行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也可能让其误入歧途。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是做人的导师,一旦老师给学生植入了错误的价值观,他们会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深受其害。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说:“教师应该像孔、墨那样以身示范,重视教师自身人格的养成及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
星云大师说:“我们所说的佛,其实是不存在的,佛是你内心的信仰,你自律、乐观、慈悲,不断提升自身修为,你就是佛。”教师的品德是指教师个人的品格、品质、品行的“三品”道德状态,它是教师内在的道德修为、修养。如果内修仁爱、良知、诚信、礼节、正气,外修勤勉、尽职、睿知、无私、公正,自然就具备了崇高的师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一个正派的人,正直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接受并完成学校分配的属于自己责任范畴的工作。如果接受自己分内工作时推诿扯皮、消极懒惰,就会在团队中失去信任,渐渐地会被孤立,看不起你,也就没有人给你委以重任,长期以往将会失去独立自强的发展平台。选择来到这个单位,就要把干好工作看成荣誉和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小的改变,集合而成为大的改变。不要想自己能做成什么,而是想自己能做什么。没有做就无所谓成。智商做事,情商做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心态决定状态,宽容,包容、兼容各为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二)终身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在这个领域,无论何人都不会差到哪儿去!优秀教师不同与其他教师的地方就是少了一点职业倦怠,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学习开拓视野,增长智慧,生长思想。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要勤于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沉淀睿智,厚积薄发。
读教育专著。读一些教育著作,用教育理论培植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帮助我们获取看问题的角度,佐证教学观点。在教育原著中寻求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借它山之石,来攻教学之玉。
读专业杂志。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或杂志,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新思想和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学习教学经验,借鉴高考备考的有效方法,积累典型试题的最优解法。
读文学名著。读国学名著,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陶冶我们的性情,增进智慧,修身立心,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
(三)教学研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兴趣,那么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道路上来”。教与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学研究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我常说:校内比成绩,校外比科研。一名专注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他的课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不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他的课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
课堂教学研究。《淮南子·说林训》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引伸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让自己的学生学得“厉害”,而不是教师教的“精彩”,教师的精彩教不出厉害的学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到学生绞尽脑汁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清楚的程度时,不要急于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清晰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要急于点拨他。把准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践行“教与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研究问题驱动中的追问设计,提出好问题。
学生学情研究。《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彼”的就是他人,对方。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了解学情,犹如沙漠中插秧,沼泽地中种西瓜,无论如何耕耘都不会有收获。教学必须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透彻,教授教学内容之前明确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学生“最近发展区”在何处,这样才会有的放矢,教之有度,我们的课堂就不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高考试题研究。试题研究是高中教师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一要认真主动的做高考试题,试题解析时力求原创,不要让答案绑架我们的思维,练出解题的硬工夫,真本领。二要探寻命题者意图。讲解试题时,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答案正确无误的教授给学生,自身还要弄清楚本试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和核心能力,明确命题者意图,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考?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办等问题。
试题命制研究。命制试题时要做到研究课标,定位难度;确立框架,谋篇布局(知识点覆盖、题型、主干知识(必考)、核心知识(重复考)、非主干知识(轮考)、试题梯度等);搜集材料,寻找题源(改编模仿高考题、课本习题改编和重组、典型的高考题、各地模拟考试题等);详解试题,校订难度;同行审定,取长补短。
(四)善于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反思使人睿智,反思让人成长。曾国藩被解除兵权,举城大骂他是假道学、假忠义,他的许多部下飞黄腾达,而他偏偏此时赋闲在家。在极端痛苦中,曾国藩把自己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一遍一遍地在大脑过,渐渐地心静了下来,开始反思,认识到自己在官场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有诸多缺陷——高己鄙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独行己见、不择善而从。通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痛定思痛,蛰伏两年,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能改进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水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上完后,要进行方式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提出的问题是否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回应?设计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性问题是否给予正确解答?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否给予剖析与纠正?学生能讲的、会作的你是否少讲或没讲?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五)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开展的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论语图片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言行举止,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方法,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人长处,随时以别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这不仅是修养,更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
专业引领。教师获得专业引领,可以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认真学习《XX中学课堂教学18条》,领悟《新教材课堂教学之问》的内涵,实践XX中学《“教与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学习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善于课堂中学习课堂。积极主动地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方法,做到边听边讲。被听课后自觉征求对自己教学的建议,与同仁磨课、议课。聚焦课堂教学的焦点的问题,与同行一道探索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设计、高考备考、作业讲评、教学评价、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本做法和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博众之长。在实际教学中,要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优秀教师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与他人教学的差距,结合课堂集思广益,商讨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教师,也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做到情况互通,经验共享。
乐于交流。在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等活动中敢说、敢想、敢思,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积极与同行交流。
(六)勤于写作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如果我们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能够写出来,讲清楚说明白,就说明你的认识有了深刻性、思想性、彻底性。有人说:“名师是教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总结和积累,课堂上进行归纳小结,其实就是提炼思想,升华认识。
成功离不开积累,知识需要积累,财富需要积累,人的体验也需要积累。排位之三的十大元帅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除了本人与生俱来善思、善战的军事天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一个特点——重视积累,勤写作。金一南少将在《走向辉煌》中写到:“林彪有一个贴身的小本子,主要记我情和敌情两部分。我情包括历次作战基本情况、上级来电的主要精神、自己的具体处置等。敌情包括敌方兵力部署、装备状况、指挥官个性和用兵特点等。他说,平时积累掌握的情况越多,紧张复杂情况下就越沉着,越有办法。急中生智的‘智’,才有基础。特别是敌情,包括敌人指挥官的姓名、毕业学校及其智慧特点和敌人的兵力部署等情况,都必须切实摸透。后来四野的情报处长就说,林总掌握的东西,尤其是掌握的情报,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这儿。”
教师专业成长要思考,更要写作。写作能激发教师职业热情,改变行动方式,成长步入快车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定了目标就埋头苦干,执着到底;另一种人则半途而废,很难把最初的勇气坚持到最后。其实,每走一步,都是下一步的连接;每一天的努力,都是第二天的起点;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下一步进步的起点。如此踏实的渐进、前行,我们就能达到更远的地方,实现更大的目标。教育写作也一样,从现在开始,每天写一点写教学心得、经验总结、教学困惑、解题方法、观课感、试题评价、教育感言、读书笔记、教育故事等,日积月累,你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一定会得到升华。
(七)坚持做题
从古到今,考试成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为什么是考试呢?因为考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能检测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
曾国藩认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以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定期组织一些幕僚参与考试。曾国藩一年两次对幕僚进行考试,亲自出题阅卷,还要评定等次。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记显示,曾国藩给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问”题,同时还让每人拟一道告示。晚上他花了很多时间,批阅考卷。他用这种近乎军事化管理的团队学习方式,将自己的幕僚团队打造成了当时人数最多、质量最高、高官最多的晚清第一智库。如晚清中兴名臣李鸿章、胡林翼,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沈葆桢,晚清外交家黎庶昌,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著名实业家薛福成等,这些要么是曾国藩的幕僚,要么是门客、学生。
做题是理科教师的基本功,会做题、能做题、做难题,才能够讲好题,上好课。如果哪位教师学生问你一道稍有难度的试题而不能当面对他们进行解答,甚至找一些借口进行回避、搪塞,次数多了学生会不信任你,瞧不起你,慢慢地在同学们面前就会失去威信、尊严。相反,不论学生问多难的试题都难不住你,同学们会对你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直至崇拜,一旦学生崇拜你,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我们一定要独立、自觉、认真的做高考题、复习资料题、课本习题。做题时要有自己的思考、想法、见解,避免养成依赖答案的习惯,不要看答案后觉得很简单就放弃自己的思考。遇到难题要尽可能地靠自己努力做出来,不要急于看答案是怎样做的,让标准答案绑架我们的思维。
《三字经》上有句话:“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尽管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书是一个平淡的岗位,但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工作中推三阻四,老是埋怨环境,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对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往往是职场的被动者,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出色的业绩。专业成长是一种责任,只有不断追求专业成长,自身的能力才会在工作中完美地展现。能力,永远由责任感来承载,而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人的品德决定着事业的高度,素养决定着职业的厚度,能力决定着工作的宽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时间一到,便会收获。
下一篇:在市人大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