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演讲热情(汇总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一篇】

学习提不起劲来.这主要涉及学习目的的和学习动机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没有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

如果把学习动机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高尚、正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上表现出三个特点:劲头足、意志坚、标准高。另一类叫自私、不正确和短浅的学习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各种学习问题,如学习不用功,抄作业、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

所以,要想提起学习的劲头,就要不断地端正学习的动机,真正形成高尚、正确和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种转变和形成过程,就是一般指的立志过程。

大家不妨去翻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传记,将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学习的劲头,顽强奋斗的精神,往往与中学时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关。

大家都知道,钱三强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与钱三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在上中学时,读了孙中山著的《建国方略》之后,决定学习科学,为振兴中华出力。他原来学的是法语,为了能上用英语讲课的北京大学预科,仅用一个学期就攻下了英语关。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留法公费生,去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攻读核物理学,在核裂变方面有重大的`发现。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他的老师小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十年来,在我们指导的这一代科学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者!”

从上面举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科学家们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来自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正确动机。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和工作的劲头就会经久不衰。

再讲一讲1982年12月被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的王建磐博士的事例,

他在中学时,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他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在学习中,我看到各种教科书中充满了外国人的名字,如牛顿、伽利略、苗卡尔、欧几里德、法拉第等等。这些人当然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名字难得见到?难道中国人笨吗?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近代又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在西方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落后了。

我多么希望能在各种教科书中见到中国人的名字闻。偶然在某一本科学书上,发现用中国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公式,我都感到特别高兴……有一次,在美国人员柯勃逊写的《抽象代数学》中看到一个华罗庚定理,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是用真正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现在,在各种国际比赛中,每当中国运动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的时候,青年朋友们是欣喜若狂!当时我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我想,我既然能用一年半时间学完六年课程.不能就此停步,应继续学下去,争取将来为祖国科学的发展作一些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得一点荣誉。我暗下决心,从此,自学成了我的自觉行动。”

可见,当一个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自觉的阶段,学习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提不起劲来的现象就不容易出现了。

学习提不起劲来的原因,还涉及到信心和意志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学习上受过挫折,但没有对自己的挫折进行科学的分析,错误地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一点信心不足或丧失信心。于是形成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自己学习不行,再使劲也没用。有人说,“学习以成功为动力”,我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每成功一次,就增加一次信心,逐步就会坚信自己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一定会取得成效。正是这种信心,使不少学习基础差的同学,通过科学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同样,一个意志品质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坚持下去,不能干方百计去克服困难,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意志差,学习计划老实现不了,对自己能否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也总是采取怀疑态度,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难以提起劲来。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二篇】

《基础英语》作者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几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运用英语歌曲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学过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很少,可以用英语歌“旧曲谱新篇”,把新学的单词、句式套入学生所熟悉的曲调中让学生演唱。这种方式正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因此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响应,学得愉快。

2.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枯燥地背诵外语单词,犹如把他们捆绑起来,学生能情绪高涨吗?而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获得愉悦的同时,更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3.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普遍规律。将英语歌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语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运用英语歌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原理。

1.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音乐形象是开启右脑的金钥匙。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感到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2.符合心理学原理。听、唱英语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

3.符合美学原理。欣赏英语。

[1][2][3]。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三篇】

碧空万里江如练,雏雁初飞天;家园前景谱新篇,涉世做村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响应党的号召,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农村浓缩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带给了宝贵的舞台;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实在话,我个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也走过弯路。当初,认识不到“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性,我是在职干部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没有任村官之前,只包村不问事,传个通知带个口信,当个乡政府的通讯员和传话筒主角,职责心不强,总认为村里的一切事务有村两委班子呢,包村干部只是聋子耳朵摆设。xx年元月,我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透过聆听有关领导讲话,与村里群众密切接触,对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有了全新认识。当看到群众一双双热切盼望致富的眼睛的时;当听到领导一声声语重心长、充满期盼的嘱托的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期盼,是党和国家农村政权的期望所在,深深地感到肩上职责重大。

透过半年的工作,对各方面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我的选取是正确的,农村需要我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给我们大学生带给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只要你有潜力,只要你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就必须能发挥村官在农村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潜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基层工作了数年,我体会到,做群众工作关键是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我所任职的***村,位于大广高速与南石公路交汇处。按照国家规定,高速两侧50米,要建设绿化带,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护公路,优化环境。***村的耕地大都在高速两侧,植树造林任务十分繁重,但是群众又不理解,俗话说: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几年来树是年年栽,年年毁,可谓是年年栽树不见树,村干部做了超多工作,收效甚微。为此我多次与村干部深入到每一户农民家中进行走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其倾心交流,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透过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理清村里的发展思路,并帮忙5名困难户走上致富路,及时化解一些矛盾纠纷。由于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超多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如何做好教育和监管工作,是关系几代人的大事。为此,我主动帮扶36名留守儿童,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其思想需求,关注其健康成长,有效消除了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我还与当地校园联系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利用乡妇联主任身份,用心向上级妇联组织申请救助了10名贫困女童,受到乡、村两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这些事让我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喜悦和快乐,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存在。

另外,还有一件事更让我坚定了在农村任大学生村官的决心和信心。此刻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4+2”工作法。我认为“4+2”工作法,使科学发展有了保障,加强党的建设有了抓手,发扬基层民主有了渠道,也是我们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和法宝。在实施过程中,我利用开广播会、张贴标语以及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4+2”工作法,提高了群众觉悟,促进了基层民主,巩固了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好局面。当我看到村里在处理一切重大事项都严格按照“4+2”工作法程序去操作,取得的可喜成绩时;当看到村里群众一个个满意开心的笑脸时;当看到村里一派稳定和谐的气氛时,我为我的辛勤付出和踏实工作而骄傲,而自豪!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无怨无悔!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四篇】

尽管谦虚是一种美德,却往往与基本的恐惧相冲突。许多新经理人急于证明自己,导致下属无法畅所欲言,也就无法从下属的经验中获益。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卖弄过去,请立刻停止喋喋不休,并向大家道歉。你只是在展现自己缺乏安全感。讲述自己的经验要简明扼要,并且只在和解决下属的问题相关时才谈。你要向下属证明的,不是你过去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你现在的想法和建议如何能够帮到他们。

2.认真倾听并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经理人现在变得越来越善于倾听员工意见。但是,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并不一定都看到了这一点。沟通是多方面的。人们会注意你的身体语言,观察你在看什么,你的手在做什么。开会时,你可能很难记起这一点,但管理这类信号其实非常重要。(别人发言时,不管你在做什么,都不要去看手表或手机上的时间)。

3.鼓励不同意见。

尽管许多企业都在消除层级制度,让组织扁平化,但是强大的文化和公司规范仍然排斥不同意见。你必须努力从员工那里收集直接反馈,特别是唱反调的意见。

在较为开放的文化中,老板们会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常见,

但要考虑到你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年代、文化或职业背景的员工,他们的声音可能淹没在其他同事的畅所欲言中。私下单独交谈的方式,会让你得到更多。

4.突出重点。

通往地狱之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成的。我常常看到经理人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却以散漫的方式来听取这些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把所有想法都摆在台面上”的会议中。问题是,除非会议的时间可以拉得很长,否则议程安排越多,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就越少。如果你设定了时间限制,最终只能将议程的各个部分草草过一遍,这会让员工感到不安。

5.承认力有不逮。

解决问题是所有经理人自我意识的核心,找不到解决方案时,他们就会感到缺乏信心,无法胜任工作。所以,每当遇到困难时,有些经理人就会试图当场找到答案。

要获得成功,经理人必须更多地将自身视为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我已经学会了怀疑那些貌似拥有所有问题答案的经理人。如果愿意承认“我不太确定答案是什么,找大家来集思广益吧”,这就意味着更好的管理技能。

6.不坚持必须做决策。

传统的管理智慧认为,有缺陷的决策好过没有决策。毕竟,你随时可以改变方向,并且至少还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实际上,如果决策得不到下属的赞同,那就不要急着强行做决定。不妨考虑这样一个决策流程:虽然决策过程也许较慢,但是产生的决策即便不能取得一致同意,也能为每个人所接受。

正如以上六点心得显示的,作为经理人,你的行为能够强化你和员工之间同舟共济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摧毁这种感觉。如果你不再控制下属,而是让他们参与,向他们授权,并激励他们为达成共识贡献知识和经验,你就能获得巨大的回报。员工、你,还有公司都将受益于更明智、执行效果更佳的决策。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五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就成为了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已经深心。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也都能够逐渐地从“台前”隐身到“幕后”,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这种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是顺应教育潮流的,是可喜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是好事。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也确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确实得到了突出,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就是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秩序杂乱无章,学习效果甚至还比不上原先的“填鸭式”教学,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单有观念上的转变,没有教学实操上的讲究还是很不够的。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中加以突破自然是前提。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的一席话准确地道出了学习进步之于设疑、解疑的关系。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写作技巧等方面去设置疑问。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设疑方面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如果我们听任学生自由设疑并相互解疑的话,那么,就很难保证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所以,较好的办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去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巧妙设疑。

当面向全体学生的设疑、解疑环节结束之后,再根据教学时间让学生自行设疑并相互解疑。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我就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设置了四个问题:“作者是在哪里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潮的?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观潮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设置了这四个问题后,我就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剩余的教学时间安排了十分钟让学生自由设疑并相互解疑。从结果来看,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被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的效果也有了保证。

二、课中善于组织,保证学生参与深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一枝独放不是春。”

如果课堂学习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很不够的。所以,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要把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考虑进去。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特别是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方面,教师一定要对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进行合理配置,很好地突出小组长的作用,保证学习小组间的传、帮、带的开展。这样的话,自主学习的课堂才能有效直至高效。

三、课后善于评价,巩固学生参与效果。

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之后,是非常需要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教师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为出发点,带着亲切、友善的情感积极正面地评价一个学生,是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检阅学习所得,了解自己的得失,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更是他们所希望的。因此,学生自然就乐于接受指导和帮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悦纳式的评价。实施积极评价,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表扬,错误地把无原则的赞赏当成评价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分层评价的办法:比如对于优等生的`见解独到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标新式”的评价;对于中等生的中规中矩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肯定式”的评价;对于后进生的错误回答,我们可以采用“移情式”的评价。这样的话,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日有所学、学有所长,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就得到了增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地探究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优秀经验,比如说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再比如说多给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新学生展示的方式方法,以体验成功来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否认的,这些方法都是好办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风格甚至是不同的思想内容等,是很难有一套万能的办法的。所以,要想更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做好课前善于设疑,课时善于组织,课后善于评价三个步骤的工作,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好办法。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六篇】

摘要:

实验和化学教学相辅相成。简便易行、安全环保、实验现象明显的趣味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有效地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能让化学课堂充满神奇的色彩。

关键词:

趣味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好奇心。

趣味化学实验可以起到由浅入深的作用,培养学生化学方面的浓厚兴趣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通过趣味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趣味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感觉、知觉、思维等存在的心理现象。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挨近神经机体的状况,才能在心理引起感觉来。“由此可见,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注意才能认识世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的新异和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差别都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实验趣味化,用变化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后,也要在适当的时机明确实验目的以及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化学实验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只利用书上原有的实验,没有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化学实验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将实验趣味化,做到”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现象课本外,原理课本中“.

三、趣味化学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控制,从而使其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也有利于攻克教学上的难点。例如,学习”碱及其性质“这一节时,如何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及其反应后的产物是教学的难点。可以设计以下实验:用锥形瓶事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口塞一单孔橡皮塞,孔中装一导管,导管下端扎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橡皮塞上插上两只针筒,一只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一只盛放稀盐酸。先向锥形瓶内慢慢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气球变大。再向锥形瓶内慢慢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小气球变瘪。利用锥形瓶内外气体压强差引起小气球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向锥形瓶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气球逐渐膨胀,有两种可能:一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二是二氧化碳只是溶解在了氢氧化钠溶液中,或与氢氧化钠中的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向烧瓶内液体中滴加稀盐酸,液体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逐渐变瘪,这就说明液体中含有碳酸盐,也就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碳酸盐(碳酸钠)生成,从而突破难点。

总之,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趣味化学实验带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神奇的色彩。

参考文献:

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七篇】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老师自己做起。因为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觉得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渗透,就是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采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反复向学生讲解诸如分类、转化、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逐步积累,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进地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自觉地运用之。作好学生的助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真正从被动的受信体转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受信体。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看,初步认识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不象知识的理解可以短期内完成那样,而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表述为“了解”——“理解”———“掌握”——“会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然后引导他们深入观察,将注意力引入正题,渐渐的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观察的方法。

的问题,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依据客观事实让学生把联想与分解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从而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最后,让学生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中积极探索。在做中理解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体可如下进行:首先,必须结合两个实际,即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同的教材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要讲究层次,不能超越,要反复多次,小步地渐进;其次,用渗透方式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开始时起点要低,但“低”是为了“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思维素质方面有所发展。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由被动记忆方法和解题过程变为主动探求方法和过程,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学习,才会在课堂上产生活力,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如在讲述普法战争一节时,我作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感。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接着做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 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3、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愉快中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些,开放教学内容就显得极其重要。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创造成果的喜悦,在愉快中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时,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当“历史老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景以后,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便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并引导同学们对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雕版印刷的方法和好处。

三、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八篇】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尽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仍然较差。笔者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则主要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电工基础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及其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讲课时要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其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教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并经常鼓励学生。诚恳的提问态度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取笑与挖苦学生,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表扬,这样会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运用适当的课堂导入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一样,巧妙的课堂导入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法,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列出一个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题。然后教师将电路结构稍加改变(变为复杂直流电路),再要求他们分析,此时学生肯定都试图分清各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这时教师上场: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讲授“自感现象”一节时,教师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职教论文)至此,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动作的一瞬间灯泡会亮?而动作后灯泡又会自动熄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三、巧妙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记忆。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通过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电子基础课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心理,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概念要适当地运用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时,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电位”的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白,老师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鱼缸内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污物需要换水清理,我们要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放在比鱼缸低的盆里,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里(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鱼缸里的水就无法流到盆里。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能有水流动。此时教师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

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全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课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对非电场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可以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电荷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技校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听课的耐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又可以培养他们探索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问题: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题不提给差生,避免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让学生感到电工基础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煤炭技术学院)。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九篇】

古诗词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这无论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诵读古诗词”的专题活动,效果非常显著。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之最高峰……成人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琅琅上口。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一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图,动静结合,把整个草原描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因此许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二、提高诵读认识,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一)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诗人写诗,大多由情而发,在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初学古诗时,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欲望。如教学《七步诗》时,把为什么称之为《七步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在曹丕想迫害曹植,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诗,做不出就要杀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曹植不仅在七步时间内做出诗,而且巧妙的运用斗箕与豆子相残的故事,含蓄的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无情,使曹丕深感惭愧。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强烈的想知道诗的内容。此时引导学生学诗,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自觉地在诗中体会情感。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学古诗很有趣的新感受,激发了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此外,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诗所表现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已是遥远的过去,对于阅历很浅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再加上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在教学中,借助于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音乐渲染、直观或动态画面,刺激他们的大脑在声音图像的冲击下产生兴趣中心,使学生处在一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古诗,例如学习《敕勒歌》时,让学生看阴山下电视风光片,这里牧草丰茂,牛羊肥硕,牧民生活安定的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北方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色和壮美的气象,这样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声、像、文并茂,具体可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内心自然产生读诗的内驱力。

(三)抓住契机,及时推荐引导。

出处

直接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周围环境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下起绵绵春雨,这是向学生推荐《清明》一诗,有了周围环境的依托,学生很容易进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再如看到六年级同学毕业时依依惜别的场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描写朋友送别场面的诗等。从而增加了古诗诵读量。

(四)课内激趣,向课外拓展。

古诗中有很多题材、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较为典型的一首,引导学生把同一题材的诗联系起来学习,既扩大了阅读知识面,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李绅的《古风》一诗后,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其它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如《蚕妇》《江上渔者》《锄禾》等。课内激趣与课外诵读的结合,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情感,形成一个知识组块。产生了立体化的学习效果。

活动助趣,完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兴趣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知识竞赛、故事诵读比赛等方式,开展竞赛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兴趣,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如果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就能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阅读更多的古诗。

三、提高诵读水平,培养诵读能力。

小学生做事往往很情绪化,做得越好越愿意继续做。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他们也是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呵护他们的成就感,对诵读得好的同学,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得较差的同学,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在学生对诵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体验之后,就要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帮助他们了解押韵、对仗、平仄等知识,使他们从诵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诵读实效。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琅琅上口的诗词,提高了的朗读能力。同时在诵读中不断地探究诗词的内涵,提高了理解能力;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诵读的热爱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一个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古诗词时,他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四、收获诵读成绩,养成诵读习惯,把古诗词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当他们登上高山后,他们就会自然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看到满眼荷花时,他们自然会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倒掉剩饭时,他们可能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读书、写作、说话时恰当地运用诗词,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在明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学有所成的境界时,那种成功的快乐一定是难以言表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提高文学素养。当学生在千古美文的滋养下,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句的意思后,一定会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代新人,成为社会的栋梁。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通过近几年的古诗词教学,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激发学生演讲热情【第十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47 3184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