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论文样例【通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数学课改论文样例【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一篇】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
遵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举新课改理论旗帜,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进行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三维目标,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本期完成“必修三”与“必修四”的讲授,“阅读鉴赏部分共计27篇课文。约76课时完成。“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约20课时完成。本期学习时间约为30周,教学任务应完成必修3与必修4两本教材。
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对必修三与必修四的教材处理是: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
“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按教材编排顺序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教学主要依据“表达交流”知识点地排序来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6篇,小作文4篇,每两周一次大作文,一周一次小作文,都要求课堂完成任务。本期作文文体训练主要是针对议论文,每篇大作文与小作文都要配备老师讲授和指导资料,每篇作文都要求有学生习作范文及不合要求的病文,作文范文要起到示范作用,对病文要求进行修改。每次大作文完成应花至少四课时进行,总计作文课时为30课时。在这过程中,必须每一周要求学生写1篇周记。
本期周记要求主要依据学校所发资料《作文周计划》完成,主要针对议论文形式进行训练。同时每两周依据“阅读交流”每个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同时,要继续组织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并在本期举行背书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学生演讲与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交叉进行。为了避免教学的单一性,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上完一个阅读单元后就进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而不断地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二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等诸方面都有很大的转变。为切实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深入研究各科《课程标准解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2、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3、注重学科整合,构建书香校园,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4、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5、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1、健全管理网络。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实施小组。
2、完善考核制度。考核工作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刻苦努力地工作,引导教师走正确的课改之路,在原有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后勤工作等条件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新课改条件考核,主要包括新课程理念学习,课改实践课,课改研究课,课改成果等方面,并制订明确的考核细则,由课改实施小组负责考核,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继续实施教师自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三篇】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丈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引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四篇】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真的像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要从分析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说起。
第一大失误是重战略,轻战术。
作为宣传发动阶段,搞谈意义、定目标、转观念等等战略部署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到了大力推行、打攻坚战的阶段,却必须要讲求战术运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只有争取关键战役的胜利,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语文课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呢?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又无疑是“研究范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的道理,每个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我只想强调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读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各种语文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生读书”的过程来实现。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必须以有效的范文阅读教学为基础。二是语文课改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的读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而是成为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能够上下一心,集中职能官员、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有生力量,大力研究(包括采集整理)、并真正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绝对要比不停地喊口号,或天天创造新理论有效千万倍。
第二大失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素质教育的短处、应试教育的长处是“考试成绩好”。
搞课改的人们为其所累,成天想着通过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等的变革来使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殊不知,按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上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一张书面考卷仍将是教育质量评价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君不见什么体育考试充斥腐败,艺术能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流于形式的现状吗?况且这种做法看似以考促教,其实是在强化着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异化的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语文考试的改革只能在一张试卷里打转转,虽确有改良的必要,但想因此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却是先天缺钙。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素质教育之长、应试教育之短是“效能”。应试教育的致命之处在于其目标指向、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综合效能低下。但是,它却靠着侵占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时间来达到考试科目成绩的最大化。
可以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初就靠行政命令强行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做法,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开始就把素质教育置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使搞课改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搞课改就不能加班加点,加班加点就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不加班加点就有可能(甚至是必然)成绩考不过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搞课改就没有了说服力。这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数据来说明:应试教育用1小时实现90分,每分钟只有分;素质教育用40分钟完成84分,每分钟就有分,如果算上40分钟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考试成绩之外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效能和给学生省出的20分钟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效能,谁优谁劣就不言自明了。可惜的是,现实的比较是只看9084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机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自家长、当地社会,也包括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校长们“勇敢地顶风作案”,并通过越来越严厉的奖惩措施(包括最新的下岗待遇)转嫁到一线教师头上。
指责校长、教师们没有什么什么精神是残忍的。要真正让校长们重视课改、支持课改,让普通教师勇于课改、热心课改,我觉得,当前需要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那至少可以让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学得主动一点、愉悦一点、聪慧一点吧。
第三大失误是重“无定法”,轻“有定法”。
“教有定法,又无定法”,这本来是一句非常辨证的话。曾几何时,只剩下了“教无定法”这断章取义的半吊子话。三年来,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可以听到很多专家在异口同声地宣讲着这句话。我有理由把这看作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又一个战略性失误。
说得客观点,专家们在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等等思潮大肆流行的今天,既有要求一线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投身课改,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的美好愿望,又有怕研究教法会被人斥为没有理论水平或用经验主义束缚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担心。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师资水平的`现实呀!说得严重点,除了固有的、数量可观的习惯了满堂灌的老先生,和被满堂灌的老先生灌出来的只会满堂灌的新先生之外,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几乎没有学过教育教学理论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据我所知,即使是近年的师范类毕业生也几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俗事困扰着,或没有兴趣、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胆量来搞教改。他们必须是也可以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但真的不能寄希望于他们都成为创造性地把新课标理念化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研究型教师,否则结局将是危险的。
首先要有定法才行。
一部《孙子兵法》可以造就多少良将,不是说掌握着最先进军事科技的美国兵也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吗?那么多世界名著,又有多少不合文学创作基本技巧的作品?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设计方法、推行方法可能远比搬一点理论,搞几个讲座要劳神费力得多,也容易被人找出问题来。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千千万万的课堂里,非拿出点大责任感、大智慧、大勇气不可,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可能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
顺便说一句,就我所工作的地区来说,“教科研”机构与“教研”机构并存的现象,我总觉得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使最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的教学研究从务实的“现场”研究变成了务虚的“书面”研究。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至少合并区县以下的教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任何教研都必须以科研为指导,任何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教研扩大效应,它们本身应该是一家人。而在名称上,还是用“教研”的名义更有利于深入课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适度扩大教研员队伍,专门设立教材教法研究员或明确教材教法研究任务,使区县教研室把向本地教师推广优秀的教材教法和采集本地优秀的教材教法向外交流作为中心工作。
第四大失误是重创新,轻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拿来冷静思考,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可能是知识大爆炸理论惹的祸,逼着人们不停追逐新潮流,急冲冲一不小心就忘了来路。
就拿开头讲的那些语文课堂新现象来说,就明显带有只研究创新,不研究继承的痕迹,所以也才容易出现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读书性质异化为看电视、听音乐、做游戏的毛病。
语文作为母语,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创作经验、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里边,包含着大量经典的教法、学法。例如:把上学说成“读书”,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确立了“读”的重要性;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之说,蕴涵了“学——思——教——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举一反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确立了范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之说,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规律,有“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的说法,指出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恰好也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能移人情乃读书(教读书)之至极。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前人自己的创作体会、阅读体会和阅读教学经验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才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空泛、浅陋、浮躁的一条捷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大言不惭地狂评“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实有炒作之嫌。但心绝对是红的。希望从上到下从现在起把实施语文新课标的重心放在打一场“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歼灭战上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但希望课改真正在一线课堂里产生效益的心情绝对是急迫的。希望从上到下分清职责,建立起理论研究、引入(部分专家学者),方法研究、推广(多数专家和省级以下的教科研、教研人员以及大量优秀教师),模仿、实践、创新(全体语文教师)的塔型立体课改体制,来切实推进课改步伐的提议也许太过狭隘,但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当前课改如何深入下去的热情绝对是真诚的。
从《标题品读大有可为》起,后边的系列文章,我将以展示实例为主的形式把自己参与三年课改的尝试和想法,逐步向大家汇报,恳请斧正。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五篇】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当中,创新可以说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即从实际出发,在将学生社会发展以及学习实际为切入点的基础上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并因此为教学活动开展指明方向。在小学数学课改当中,对创新内涵进行坚持的意义有:第一,创新教学体制。对于课程标准来说,其是在义务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下规定的。在教学大纲当中,其对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都具有着硬性、系统的规定要求,而在传统教学方式当中,其则存在着计划性、目的性过强的情况,在忽略掉很多不可抗因素的情况下使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弹性指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更多为硬性束缚。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得实际教学当中学生所具有的自由空间较少,并因此使教学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当中,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通过对教学体制的创新,则为教材的创造性、丰富性以及多样性等都实现了充足发展空间的提供,是新课改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第二,坚持思维创新。对于思想来说,其是具体行动的重要引路以及指挥者,通过创新思维的应用与发挥,则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更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通过教学思维的创新,则能够在实现传统思维模式摒弃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思维的应用实现旧观念以及旧思想的扫除,以此使教学从理念到方法都具有崭新的特点。同时,对于课改以及教育思维创新来说,其正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在具体实践当中不断的更新积累,以此实现同教育创新间的接轨。而在思维创新活动具体开展当中,即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多种途径实现学生思考能力的激发,在使其形成良好自主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在以往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其将教师的“教”放置在最为重要的地位,而对学生主体性地位与学习则存在着一定的忽视情况。在课改活动中,其一项重要的创新内容即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个性化发展与实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实现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将创新因素落实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当中。同时,新课改也对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具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新背景下,即需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合理、高效、科学学习策略的探索,通过学习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3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当中,要求学生在对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给予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以此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实现新课改创新理念应用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并不善于小学生通过数学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而是仅仅将加强记忆、知识传授以及加强模仿等作为对学生学习效率进行提升的方式。在该种情况下,即需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做好该种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在对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给其更多的空间进行自由个性发展以及主动的求知探索,在使其在课堂当中能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实现答疑、质疑以及探疑能力的培养。如在《物体与圆形的认识》这堂课程中,教师则可以将部分实物放置在台上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并对学生发出提问,应当以何种方式判断其形状。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则会在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方式的应用实现自身思维的活化,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拓展學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思维的开发拓展,在对其智慧实现积极启迪的基础上对其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有趣、生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创设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在激烈的讨论当中获取新的思维,进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想法与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在积极鼓励其自主探究的情况下实现质疑与创新。如在《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向大家提问,“390+420”的计算方式,并通过分组讨论方式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的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该种问题情境的提出,则能够在实现学生感官细胞调动的基础上实现其思维的发展拓展,进而实现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4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改中,不仅需要思维与体制的创新,同样要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此,即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把握,在教学中以创新方式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超.浅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10).
[2]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2).
[3]田世清.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11).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六篇】
刘恩山说:“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基本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中体现科学的本质。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看清了我国科学教育的缺失,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在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注重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最大的进步。”
从“精英”到“全民”并非是降低要求。
刘恩山说:“新的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让一个孩子在科学素养的教育中掉队。科学教育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全民教育’,而不是针对个别人的'精英教育’。”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所达成的共识——“科学为大众”。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在思想上把科学教育的目光集中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其具体表现为新科学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强,使一些学生感到难学,从而失去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20世纪80年代,由于亚洲经济的复兴、亚裔人才的倒流,美国科技界首当其冲感到了人才的缺乏,又一次提出了科学教育改革的问题。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了“2061计划”,指出科学要面对全体大众,全面提高全体大众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编著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和《科学教育改革的蓝皮书》,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新标准,并在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199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美国全国科学院联合美国科学促进会、全美科学教师协会和史密桑宁研究院等科技团体,着手制订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包含了科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大纲、教育系统六个方面的标准,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刘恩山说:“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并不是标准的降低,而是提高了科学教育的要求。如果科学教育培养的人群更为广泛,那么精英出现的概率就会更高。以前是对那些认定可以成为科学家的青少年来做指向性培养,这种认定往往会有失误。全民科学教育可以给那些对科学有兴趣或者有科学发展潜力的孩子以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新“课改”注重“探究式”科学教育。
突出科学探究就是强调科学过程,也就是强调科学过程中应获得的科学过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过程能力指的是,科学课程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如观察、假设、实验、分析、推理等)。现代中学科学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学生存贮各种处理好的信息和结果,而是要求他们充分运用各种科学过程、能力来感知现象,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进而作出判断和评价,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刘恩山说:“以生物学课程为例,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生物学规律。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改革标准的基本理念。”当今世界的中学科学教育一大发展趋势就是,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转向强调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过程,也就是说,科学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弗朗克·奥本海默(eimer)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教育家创办了以“亲历科学”(handsonscience)为基础思想的现代科技博物馆,其代表是“旧金山探索馆”和伯克利大学的“劳伦斯科学宫”。“亲历科学”就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很快得到了世界科技博物馆界的认同。70年代以后,现代科技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课改”需要多方支持。
迄今仍未完全形成。全国没有一所大学建立科学教育系,正式设立科学教育研究机构的大学也没有几所。而在国际上,科学教育学这个学科或研究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先后建立起来了,许多大学建立科学教育中心,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有科学教育研究机构,它们不仅培养科学教师,也培养了一批科学教育的博士、博士后从事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大学都建立了较强的科学教育研究队伍和学术刊物,既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也进行科学教育学术研究。刘恩山强调说,“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逐一解决。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改革’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任务,促进了科学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坚持下去。”
。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七篇】
(4)、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5)以单元小测验形式检验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
(6)、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小学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基础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在重视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牢固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能力和智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要着眼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二、教学体系要科学化。
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探索小学语文科学化的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确立基础教育以训练基本功、提高素质为本的思想,促进小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受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同时,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把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包括几个子系统:课堂系统(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系统(听说读写知识和能力交叉配合);教与学的系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各子系统又有各年级段的要求,它们之间有阶段性与连续性。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可逐步形成以听说读写知识为框架,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序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相配合的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既考虑语文知识体系的安排及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方面的特点,讲究一定的教学程序,实行教学的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和优化调节。这样长期教学,必然由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来;由教学生“学会”,转移到学生“会学”上来;由单纯研究教师怎样教,转移到重视研究学生怎样学上来。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和教学程序的改革上是有进展的,但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的形成,还亟待研究。
三、教学内容要综合化。
综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分化与更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首先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综合化上。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材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从选材角度看,今后的教材将会更多地出现以反映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性和现代科技为内容的文章,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实用文体,语文的基础工具性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次,从训练内容上讲,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训练;不仅有阅读、写作的训练,还有说话、听话的训练。练习题的多样化将取代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题目,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更为学生提高能力打好基础提供了保证。这样可以彻底改变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状况,让学生动手、动口,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八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逐步实施,课堂中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清晰,使我们的课改思路也日趋明朗。本学期,我校结合中心校课改精神,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以教研为主导,以“说、讲、评”活动和读书活动的开展为途径,全面推进课改进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下面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一、从抓教研入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树起航标。
几年来,我校一直把教研工作作为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同级交流、汇报展示、经验传授、课例分析等形式,及时为老师指引教育教学方向,不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开学初,由学校教研组成员依据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共同研究商榷,制定出我校的语数教研大课题,并围绕大课题制定出详细的小课题,每周一按计划进行教研。各老师针对每周教研课题充分准备,在教研时把自己的好方法、好思路以及困惑进行交流讨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我校以“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教研主题,依据这一主题制定出了:如何激发小学生说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一系列子课题。通过几周的研讨,各老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作用,慢慢地放弃了以前以为讲少了就是耽误学生的陈旧观念。
另外,教研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只要有机会,我校经常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回来后利用教研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师做的很好,每次外出,他们不是抱着游玩放松的心态,而是认真笔记,虚心学习,不断把好思想、好经验带回来,在教研时与全体老师共同分享,也带动着全校教师不断进步,迅速成长。每个人外出学习,都会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很大变化。比如孙红梅老师国培半年回来,她本人的内在素质提高了很多,并且把读书的好经验带回来,在全校很快推广开来,她引导孩子们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后交流,在交流中创造。如今,他们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认真诵读的好习惯,说的兴趣高了,说的话题广了,语言丰富了,内容充实了,整体素质提高了,她本人也从此养成了坚持每天阅读、诵读的好习惯,并带动起好多年轻教师与书为伴,走进诗歌、走进童话、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如今,每天晨诵时间师生共同配乐诵读已成为我校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英语老师高伟玲,从北京学习回来,把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习惯传播下来,在交流中,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
教研兴校,的确如此。有了学校领导的.大力督促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我校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今,教学研究在我校已形成风气,不论是办公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经常会看到同级几个教师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些争论,真正反映出教研的境界: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二、以“说、讲、评”活动为途径,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每次“说讲评”活动的开展对老师的成长都是一次促进。每一位名师就是在一次次讲评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起来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成为名师,很快成长起来,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两次“说讲评”活动,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讲评。在讲评活动中,会发现别人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能从其他教师的点评中受到启发,得到点拨,学到经验。
新一轮“说讲评”活动是新模式实施以来第五次讲评活动,也是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我校教师课堂中日趋成熟的一次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们真的可以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效。从说课中,听出教师的设计理念变了,注重了读、说的训练;从听课中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变了,成了课堂的主人;从评课中,再也听不到哪位教师会说:“谁的课讲得真生动,把课文分析的真透彻”之类的评价,而是评价哪个班的学生说的好,提的问题精彩,教师引导到位。细细回忆一下,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有别人可学习、借鉴之处。走进二年级赵萍、李妮、张秦霞等老师的课堂,你会听到细腻温和的语言如潺潺溪水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那一声声稚嫩而天真的话语中,充满了好奇、欣喜与快乐,多么温馨愉快的课堂呀!三四年级刘文良、姚丽、孙红梅、张丽芳、卢秀珍等老师的课,又会把你带入激烈的讨论中,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令人深思,一种种科学的推理令人欣喜,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善于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是六年级阴玲娟、冯江怀等老师的教学风采。李娜老师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到了高潮,使人从中得到享受。
尽管还有个别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引导者”的含义,整堂课完全带领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预设走,唯恐旁生枝节;尽管部分老师还缺乏教学机智,有些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还流于形式,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他们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步子还没有迈起来,相信通过这次讲评活动,对他们会是一次帮助,一次锻炼。
三、把读书活动开展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语言。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会说做好准备。要求学生读书广泛,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博的知识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从特色学校创建以来,我校就把读书,写字,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在时间上提供保障,资源配备上提供支持。从去年开始,我校陆续在各年级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一是方便教师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二是为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学校安排每周早读为诵读时间,师生共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师生共同走进诗歌、走进童话,尽情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每学期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活动,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欲望,提高了师生读书的品味,充实了师生的文化底蕴,使师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丰富了,思路开阔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相信,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让学生真正说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场所,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呈现精彩。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九篇】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的数学在这一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直接传授,在对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国开始实行新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小学数学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它的思维培养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的人才每天都在更新,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具有广泛知识面的人。而数学这一学科可以很好的锻炼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在学习数学中让学生的全身都能动起来,使之能够以一个精神的面貌参与活动,从而更容易开发学生的潜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课改正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让他们引领课堂的节奏,去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去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逻辑,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我国以往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人的位置,把他们的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原因,只是在接受了老师的知识后,刻意模仿解决的方式和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也不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正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把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虽然考试的成绩能够很好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却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从而也容易使教师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现在大部分学生只拘泥于课本,不会主动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会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适合时代发展与需求的人才,实行小学数学课改是教育界必须实行的政策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行课改以后,首先从老师的角度就开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一切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学用具来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立体形象的图形和工具,并能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改变以往的听说课堂方式,让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活跃气氛,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更好的理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动手实践,这样他们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首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思维的锻炼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思维一般包括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对于事物的感知有不同的感觉和方式,教育学习是让思维得到锻炼的一种方式,小学数学课改就是让这一方式融入到整个课堂当中,为学生得到思维锻炼提供环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同时,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新课改就是改变传统的直接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即通过一个现象能联想到多个问题,能够使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能对事物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
最后,新课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课堂的活跃性,师生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甚至更多的是课堂主导者,而老师更多时候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一个活跃又不失规则的课堂中,能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胜负欲。
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能锻炼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力、竞争力,能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激发对数学这样一个枯燥学科的学习兴趣,这种良好的品质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他们在生活和成长也是有利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每天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的任务就是处理这些信息,再运用这些信息去完成工作,在这之中尤为重要的是数字信息,所以我们要具备对数字的敏感性才能更熟练地应对。
在课改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去了解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再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更加系统、有针对性的去了解,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像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一样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受体现新鲜事物的新鲜感,解决难题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让他们对自己更有认同感、更加有信心,从而能更容易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
小学数学课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这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是我国对优秀社会接班人的要求,培养独立、有创造力、有想象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青年。
四、总结。
综合能力的高低是在社会能否立足的判别标准,数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课改是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必经之路。在课改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多发面、全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第十篇】
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林月清。
新理念下的科学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初探。
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林月清。
《科学》作为小学的一门新课,其意义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作为科学科教师都已明白:在当今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单是课堂上的主栽者,更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才是知识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认为,探究学习方式应成为小学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精心创设情境,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路径,巧拨妙引,让探究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捷径。下面谈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唤起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我认为,教师的激励应包括语言、神情、动作等,一声深情的赞扬,一缕柔和的眼光,或是一个小的激励动作都能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
提出如下问题:怎么变这个魔术?老师给喷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密?此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他们七嘴八舌想马上找到答案。
其次,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是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探究主题的上策。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入时我们紧扣“声音”二字设计了送“礼物”的小游戏。当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请注意听听是什么。”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高采烈。这时,我把收录机中各种声音(如,牛、马、羊的叫声、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摩托启动声„„)送给学生,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满意的笑脸。学生惊奇地发问: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个巧妙的情景创设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接下来不用老师多引导,学生就会主动提出更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好例子,实际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早已不胜枚举了,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景来,学生探究科学的自主性必能充分体现。
二、自主选择,尝试探究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探究性学习正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尝试探究学习。
1、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容进行探究,并寻找合适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既不会抹杀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反复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教《蜗牛》这一课,当我把蜗牛一拿出来,学生对小动物天生好奇,顿时你争我抢,都想提出自己探究的主题。面对着跃跃欲试的小“科学家”,怎么办?我先照单全收,全部都在黑板上记录下来,肯定学生的见解,按照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成课内探究组和课外探究组,然后把在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师生共同确立了研究课题,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证明,课堂上如果常用“自主选择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丢下思想顾虑的包袱,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会悄悄地形成。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教学《蜗牛》一课时,喜欢“课内探究组”与喜欢“课外探究组”的学生参差不齐,要是按平常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自找探究伙伴,合作完成学习目标。不同的伙伴,共同的爱好,多元的优势互补,再困难的问题也在欢声笑语中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多数学生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探究,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三、巧拨妙引,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自我评价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在每节课的拓展环节,我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报告自己的收获,等待。这样,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授一受”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往往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辩论会。比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的拓展辩论会。当我提出:“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们都积极列举自己的收获,有一个同学说:“我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立即有同学举手补充:“我认为单知道结果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这节课我学到了主动思考,积极‘做’亲身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样才记得牢。”又有同学举手说:“在做音叉实验时我一连敲击几次都没有让水面溅出水花,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做成功,这使我明白凡事都要听清楚了再做。”这样,自我评价既总结所学知识,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在今后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2、自行探知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结合我们学校有花坛、育花苗的花圃,有高耸的大树,有开得正旺的菊花。于是我带领全班同学到室外去观察,去研究,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像观察油花菜一样观察菊花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但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位学生来观察,这样,我们的‘科学文件夹’内容不是更丰富吗?”于是我对她说:“你的建议很好,见解独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出色的组织者。”听见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建议,看到一张张信心十足的笑脸,我心里很激动。
探究活动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制作一些必须的材料,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总之,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结合当地实际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大胆尝试。只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不断努力,我们肯定能与科学课同成长。
(本文获2004/2005学澄海区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上一篇:节后收心会讲话稿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