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精编4篇
四下基层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第一篇】
调查研究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到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用好调查研究之道,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在“深”上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只坐在办公室是得不出结果的,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真正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坚持用眼观察,查看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用嘴交流,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用耳倾听,掌握各方信息。通过面对面、心贴心深入交流,深挖群众问题,才能把握破题思路。
在“实”上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必须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广大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去问题最集中、最棘手的地方,以实实在在的调研之风,聚焦实实在在的问题,找到实实在在的方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细”上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工作,社情民意总是藏在“细节中”,善于抓住群众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小切口”,解剖难题,细化解决措施。慢工出细活,研究解决问题不能心浮气躁,要以抽丝剥茧、层层分离的方式把问题找准,把原因分析透彻,再对症下药,逐步落实解决对策。
在“准”上下功夫。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在众多问题中,追根溯源,找准问题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问题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深入分析,结合实际,将问题线索梳理清楚,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核心问题,研究问题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准制定措施,精准开展调查研究。
在“效”上下功夫。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唯一方式就是对发现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制定的措施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做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要用好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认真梳理研究,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对照清单列出整改措施,立行立改,马上就办。
四下基层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第二篇】
“四下基层”让群众事无小事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自1988年开始,由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到今年已走过了35个年头。基层是同群众联系最直接、面对矛盾问题最复杂、群众期待解决问题最具体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立足于本职岗位,从群众角度出发,以群众的眼光看问题,从点滴做起,用心解决好群众的“小事”。
小事中最能显“大担当”。基层的事情往往关系着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对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每天要直面群众的衣食住行,看似鸡毛蒜皮却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不能因为事小而置之不理,小事中更能体现人民公仆的担当使命,在基层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把群众的每一件事办好。群众的事看似虽小,但小事往往连着民生大事,许多瞧不上、不愿干的小事,却往往是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难事、实事,所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保持把小事当大事干的韧劲,拿出钉钉子精神,踏踏实实把小事做好,想方设法让群众的小事快落地,早见效,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在小事中暖民心,在小事中显担当。
小事中最能显“大情怀”。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每次下去调研,和群众聊天时问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群众听得懂的话,比如说家里有几口人,今年收入多少钱作 文 吧,收入靠什么,每样能卖多少钱等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正是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反映出群众冷暖,反映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和群众共情,才能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走好群众路线,补齐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不足。要多进百姓门,多说百姓话,主动融入到群众生活中去,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通过与群众“拉家常”“联感情”,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暖民心,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在解决群众小事中彰显为民情怀。
小事中最能显“大作为”。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后,积极深入基层,用三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带领闽东人民努力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多做一些暖群众心窝子的小事,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是一切为了群众,少一些“走过场”“走形式”“摆架子”,多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做到回应群众的诉求“不打折”,服务群众的初心使命“不动摇”。要增强“事事关己”的责任感,秉持“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不当“旁观者”,不做“局外人”,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群众的“揪心事”办成“放心事”。
四下基层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第三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的重要批示精神,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要求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深切感悟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深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精神、务实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大力弘扬、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切实把主题教育抓出高质量好效果。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建宁德工作不久,就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当面锣对面鼓”地为百姓解决切身的问题。一天时间里,地、县两级领导共接待群众102名,受理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解决,其余要求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宁德地区当年要开展三项活动: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后来,习近平同志将这些做法具体化并完整阐述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有时间就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现场集中“会诊”,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生动事迹。“四下基层”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实践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破解工作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把“四下基层”的任务要求贯通落实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重点措施之中。“四下基层”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把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把推动发展作为落脚点,其核心要求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高度吻合。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要加强“四下基层”同主题教育重点措施的衔接联动,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效果。理论学习要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围绕“四下基层”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制度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进行学习研讨;要注意采取下基层宣讲、上专题党课等方式,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普通党员和基层群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调查研究要扎实开展专题调研和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社情民意,察实情、出实招,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举措。推动发展要把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作为现场办公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检视整改要把群众信访和诉求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下访接访,化解群众信访积案,对重要信访事项、信访突出问题和疑难复杂问题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推动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建章立制要围绕践行“四下基层”,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探索,把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
要运用“四下基层”制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开展,同群众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心贴近人民,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机制,统筹各类民生项目和民生实事,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落实,组织市、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的“前哨”作用,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工作,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要丰富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载体,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听民意访民情、根据自身实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聚焦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中担当作为、发挥作用。
要强化对“四下基层”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督促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对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学习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推广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部署安排“四下基层”工作任务等,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明确具体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四下基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安排,推动“四下基层”深入扎实开展。要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坚持和运用“四下基层”制度的良好氛围。要严防严治形式主义和“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对“四下基层”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对搞形式、走过场的严肃批评、坚决纠正。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树牢为民造福政绩观,坚持开门搞主题教育,充分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把第二批主题教育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四下基层交流研讨发言材料【第四篇】
解锁“四下基层”的正确打开方式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最有力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基层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径,为新时代做好基层工作提供了日常遵循。
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当下开展的主题教育,读懂践行“四下基层”的实践意义,感悟“国之大者”的人民情怀,坚定“下”的决心和信心,力行“下”的行动和韧性,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躬身实践,以真抓实干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上能接天线、下能接地气,是基层群众最喜欢的干部形象。一方面要读懂“天线”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适当进行合理“转化”。另一方面要“接地气”把“天线”信号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好画面”,在田间地头的聊家常中把“生涩”的文字生动化、朴实化,在“一条板凳”的近距离交流中,把书面政策通俗化、简单化,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与党的血肉联系,切实让党的政策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要把重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注重拿到“第一手资料”。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着力在“下”字上做文章,牢记“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深入矛盾集中的地方察实情,走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去感受,体味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体验群众的衣食住行,在乡村“烟火气”里发现打开基层治理的路径,以“一件事”推动“一类事”的治理,以治理“一个区域”的好方法找到打开“一个地方”的金钥匙,切实在调研实践中掌握规律、明晰路径、落实行动。
“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把群众“上来访”转为干部“下沉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项政策、一个措施、一件工作到底行不行、实不实、好不好,关键看是否为群众解决问题、是否奔着“急难愁盼”去。群众的“口碑”是评价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在基层日常工作中“信访”是一件大事、要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让老百姓诉求的“急难愁盼”成为政府“摆在桌上”的议题,切实让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得到有效解决,让老百姓在暖人心、接地气的体验中感受党和国家的温度。
“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把解决问题的战线前移。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最终落脚点,直接联系群众,距离老百姓最近,不见到现场就没有最直观的感受,干事、办事就会大打折扣。到矛盾一线、纠纷前沿去感受真实氛围,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聚焦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一线发现的真实情况,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拉近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搭建领导干部与群众百姓的“连心桥”。多部门联动一线面对面交流,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形成方案限期解决,定期通报进度,切实以实干的态度和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