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系统试点发言稿汇总4篇

小甜 分享 时间:

新系统试点旨在提升效率,推动创新,促进协同发展,助力经济转型,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新系统试点发言稿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新系统试点发言稿

新系统试点发言稿 篇1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师生交流心得体会,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五、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者,需要开拓者,那么教育就应当时代的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进行到底。

新系统试点发言稿 篇2

习主席6月20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提出了“三个重大”的战略定位。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二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的重大决策,三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把握和实现这“三个重大”,就是要将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举国工程、世纪工程和民族工程,举全国之力,集民族之智,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只有把这三大工程做好,才能真正落实好习主席提出的“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而启动和实施这三大工程的基础和灵魂,就是科技创新。

我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三大任务

第一项大任务是战略布局。运用战略布局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手段,凝聚共识、破解矛盾、推进工作,是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征。

第二项大任务是体系构建。军民融合的体系构建,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同样也面临体系构建的问题。目前军民融合在要素层面,整体上还比较松散,几个重要的体系也没有完全形成。

第三项大任务是示范先导。当前,全国有很多省市正在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但是对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的定位和功能还没有搞清楚,与其他各类产业园,包括国家级、省市级相关平台载体的关系也没有说明白。所以,军民融合的示范先导,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定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布局基础上的战略谋划,是统筹国家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聚优设计,是推动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在战略层面和相关区域有效落地的重要抓手。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功能作用是,给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实践载体、力量依托和发展依据。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要统筹考虑好区域、领域和时域三个方面,重点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一)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主要是将宏观上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微观上的差异性、特色性有机结合起来,重在解决各区域和领域重复建设、低层徘徊、无序发展、自成体系等问题。主要做好组织架构布局、区位功能布局、资源结构布局和服务保障体系布局。

(二)时间布局

时间布局,主要是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阶段划分和战略路径进行设计,实现宏观上的长远性、连续性、系统性与微观上的阶段性、临时性、规范性相统一,解决的是发展建设偏重短期、缺乏前瞻、互不衔接、后劲不足等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打基础,取得经验,调整布局;第二阶段:深入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布局;第三阶段: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如何实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

当前,做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战略布局,需要抓好“五个同步”。一是体制与机制同步发力。二是体系与要素同步推进。三是制度与标准同步实施。四是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五是示范与重点同步展开。

新系统试点发言稿 篇3

习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习主席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以科技创新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而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目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

壹军民融合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富国与强军是国家两大战略使命,发展和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战略基石。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历史经验、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有机契合。

01军民融合是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根本途径。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重要思想,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习主席围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了科学指南。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以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核心要义,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工作落实,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

02军民融合是党处理经济和国防重大关系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是事关国之兴衰、民之福祉的重大战略问题。早在1956年,毛主席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要求,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构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与国防的完备制度体系。2017年1月,习主席决策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并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以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强化顶层设计,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加强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治理,以形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抓手,最大程度凝聚军地发展合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

03军民融合是形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赢得国际科技和军事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科技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军队强。我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军力弱。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战略投入,争先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能力和产业实力的颠覆性技术。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科技发展既担负赶超跨越的繁重任务,又面临差距可能拉大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把军民融合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赶超的战略途径,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和力量,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突破,谋求军事科技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军事革命的制高点,确保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贰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根本途径。

01科技创新是驱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引擎。

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古往今来,科技进步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军事和战争发展走向,也是新时代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21世纪以来,以超材料、量子信息与控制技术、脑科学、石墨烯、微系统技术、智能生物技术以及对人类行为的计算机建模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多方位向军事领域渗透,不断叠加催生新的军事思想、战略理论、作战概念,对军队战略筹划和战略指导、体系架构和力量运用等带来巨大冲击,成为改变作战规则、影响作战进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技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驱动作用,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02科技创新是支撑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

习主席指出,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科技创新是先进武器装备系统生产制造的基础,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是战略谋划和战争行动的核心。在军民融合范围广泛、内容繁多的系统中,科技领域始终是重点和核心,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找准了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把握与其他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支撑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协同配合,把科技融合落实到军民融合的方方面面,牵引带动全面深度融合。

03科技创新是衡量军民融合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科技兴军为根本要求,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及转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把科技创新作为争夺未来军事发展主导权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全面发展,为科技兴军奠定了雄厚基础。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二,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或领先地位。量子通信、超级计算、人工智能,以及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信息安全等一大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正在有序向纵深发展。要强化军事需求牵引,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切实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率先在科技领域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科学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端正方向,创新发展领域和发展模式

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适应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性变化,坚持“五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指导,推进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军民融合,积极拓展发展领域,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01聚焦重点领域,提升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习主席强调,军民融合要“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在重要领域大力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涌现出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系统、天眼、墨子卫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了重大双重效应。随着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军民融合发展也将进入换档超车、提速增效的新阶段。要把握新生产力要素转化为新质战斗力的过程日益缩短等新特点新规律,瞄准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紧盯世界强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动向、武器装备建设能力,积极适应科技创新分布式、网络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等新特征新趋势,努力打破“民参军”“军转民”壁垒,不断凝聚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技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拓展海洋、太空、网络、生物安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在新兴特色产业上求突破、谋发展。

02勇于改革创新,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军地双方都要从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出发,树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一盘棋思想,以开放的胸襟、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军地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形成战略资源集聚支撑战略能力提升的“握指成拳”效应。坚持应融则融、能融尽融,通过改革创新,对接整合、搭建制式统一、军地兼容、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的军地资源共享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等。推动军民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军民共用,完善共享共用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法规。加快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一份投入、多份产出。

03突出军事优先,促进军民创新实力优势互补。

“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军民融合的真正意义,是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局,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牵引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国民经济的资源和成果,满足军事需求、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进而以国防建设带动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军地平分秋色、各取所需,更不是以保障地方、民用需求为主。现代国防安全,依靠国家整体实力支撑起来的大国防体系安全,军事对抗比拼的是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所需要的资源几乎覆盖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有智库预测,到2030年,推动军队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多的来自民用企业。反过来,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产生巨大军事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美国的“曼哈顿”“阿波罗”计划,我国“两弹一星”“嫦娥探月”工程等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坚持军事优先、军为首要,突出军事需求牵引,以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基础支持备战打仗、强军兴军需要。同时,注重发挥国防科技、军事能力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和促进作用,实现军民科技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使富国和强军两大需求相得益彰。

04坚持理技融合,创新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理论牵引技术、技术支撑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习主席亲自决策的军事科研机构改革,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二元分离、各成体系,理论研究缺乏现代科技支撑,技术研发缺乏先进理论指引的困境,从体制上为理技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国防科技创新要顺应军事科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未来信息化战争走势,将“理技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全链条,把理论与技术、定性与定量、核心概念开发与作战实验论证有机融合起来,大幅提升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综合效应。军事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军事科研理技融合、军民融合的新路子,创新中国特色军事科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当好助推军民深度融合的主力军,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形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新系统试点发言稿 篇4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如果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智力活动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语教学活动就难以进行。为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一、结合学生实际,教给质疑途径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已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刻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应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我针对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质疑方法:1对题质疑,强调并不是停留在向我们介绍的内容上的质疑。2对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质疑。对中的关键词、句、段的表达作用质疑。4在理解全主要内容时质疑。在学习写作方法上质疑。

二、巧妙点拨,明确质疑方法

要让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必须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太阳》一时,我要求学生对题质疑,学生就提了“太阳有多大?有多热?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中已有所知道,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看了题后提的问题你们现在能回答吗?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能!”“既然能回答,那为什么还要把它当作问题呢?”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我就马上接着说,那你们能不能提一些自己真的非常想知道的问题呢?经我一点拨,学生们的思维就活跃起了,有的问:“书中说太阳很大,要1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这么大,它到底有多重呀?”有的问:“太阳的温度这么高,我们人类是怎么测出的?”有的问:“为什么要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预习之后,进行一番思考过的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智慧之花。学生经老师一点拨,也明白了看题提问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供质疑的机会,营造释疑的空间

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才能明白读书的.目的。我在讲读时要求师生互动,允许学生随时提问,以便及时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次推进。如我在教《晏子使楚》这一的第四自然段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晏子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驳楚王,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还要故意笑了笑呢?”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没有急于做出回答,而是顺着他的问题发问:“是呀,晏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们能自己读懂吗?”于是学生兴趣大增,参与热情高。通过自读、四人小组讨论,终于满意地找到了答案。学生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在质疑水平上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深刻性、独创性。

四、结合教材,创造条件,开启学生思维

(一)、抓住中心词,精心设计练习,开启学生思维。

中心词是1篇的眼,贯穿于全。抓住中心词,精心设计练习,既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又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我教《草船借箭》这一时,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词,熟读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下面练习,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

1假如鲁肃不肯“帮忙”,——。

2假如第三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还可能——。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诸葛亮预见到这些“假如”都不会出现,所以说他——。

这五个练习中,前四题要求学生设想一旦这些“假如”出现后会发生的不同的情况,第五题则要求学生分析诸葛亮怎样预见到这些“假如”不会出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既加深了对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了诸葛亮,又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模拟情境,渲染情感气氛,开启学生思维。

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地域差异等都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好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体,创设“场效应”,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开启创造性的思维。如我在教《桂林水》一时,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出示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以图示境,以声传情后,我指着江面小舟说:“现在你就在其中一条船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关闭画面,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描绘美丽的画面正是心中所求,学生们富有创意的描绘就从口中诞生了。

(三)、理解内容,延伸情节,开启学生思维。

延伸情节,就是对叙事类,依据其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有些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不仅可以深化中心,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教《月光曲》一时,中讲到等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飞奔回客店记录《月光曲》,而没有提到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后,会发生些什么事?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说说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后发生的事。学生们一经提醒,他们就根据对人物已有的认识,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感人的情节。

(四)、加深理解,换向思考,开启学生思维。

换向思考,就是改变一下思考的方向,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我教《落花生》一时,学生们通过学习明白拿落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比较是为了赞扬落花生默默无闻,把果实埋入地里,不讲外表好看,只求对人有用的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赞扬一下石榴、桃子、苹果,学生们兴致就了,有的说,石榴外表粗糙,果肉却晶莹透明,说明它有不讲外表只求内里充实的好品质。有的说,桃子、苹果外表好看,果肉又鲜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这样一说,学生们思维得到了发展,也明白了作者写的目的在于宣传一种精神,而不是评判落花生、石榴、桃子等。

通过以上这几种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思维也明显地活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切入口,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必将产生好的效果。

47 3705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