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9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
1
同志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以红色基因为底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作用,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地教育宣传,引导党员和各族群众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焕发新时代光芒。
在增强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大力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群众的价值认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主观意愿,自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共识,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实现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资源禀赋与优势,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物质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普惠性公共服务政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让各族群众切实受惠。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加强特色资源的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将特色资源转化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维护祖国统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忠实推进者,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力发扬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同时与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治*方略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围绕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增进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
二、必须提高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更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对此,总书记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人民的幸福生活才能更甜蜜。*作为一个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区县,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要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三、必须担当作为,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
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凝聚起磅礴力量。”对照总书记要求,我们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差距。比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整体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重街道社区、轻机关单位和辖区企业,覆盖面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的问题;民宗伊协干部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干部对政策法规理解掌握不全面不透彻,有时有凭经验、说外行话的问题;仅仅民宗部门谈主题主线的多,其他部门把民族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把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将之贯穿分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高新时代民族工作水平。一是持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宣传重点内容,创新宣传方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五观”,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二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十一进”,以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单位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数量,在全区各要素单位选树创建*个左右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拓宽创建工作覆盖,更好发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切实巩固深厚辖区民族团结意识氛围。三是谋划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会同财政、发改、*村,结合*村产业实际,研究谋划好资金支持项目,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对*年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审核监管和绩效评价,使资金的效能最大化。四是切实解决各族群众困难问题。通过信访途径和平时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协调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在司法方面,做好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工作,让各族群众更加感受到法制的获得感、安全感。通过这些方式,着力把社会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我的发言完了,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2】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作为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视察自治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上走在前、做在先,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贡献。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态度要特别坚决。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事业,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必须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政治就要担当实干,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好用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开新局、谋新篇的政治要求,作为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履职尽责上作表率,以思想的高度统一、力量的高度集中、步调的高度一致,凝聚起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明辨大是大非方面,立场要特别清醒。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从民族工作的短板弱项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从民族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中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民族领域各项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线,全面对标对表,结合工作职能职责分解细化实化各项工作任务,明思路、定措施、重实干,在有形有感有效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方面讲大局、担重责、作贡献。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行动要特别坚定。要坚定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自觉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贯彻到高效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标准党建和高共情团结中。要努力推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浸润行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项工作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大地常开长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在热爱各族群众方面,感情要特别真挚。要认真倾听群众“急难愁盼”等呼声,使出台的民族工作政策、制定的民族工作意见、提出的民族工作措施接地气、有底气。作为民族地区的干部,要涵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真情帮扶的为民情怀,倾力改善民生,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更好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建美好家园,使促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内在要求不断夯实认同根基、社会稳定根基、发展根基和生态文明根基。筑牢民族地区的认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不断促进语言相通、生活相融、情感相亲、精神相聚。首先,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优化完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联谊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最后,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把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基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因此,民族地区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重点做好“守”“打”“净”三件大事。“守”指的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打”指的是坚决打击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净”指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法加强对网络涉民族宗教因素话题的管理和引导,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加大宣传,对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现、敢于斗争。
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筑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重要性。同时,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
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山地、丘陵和边疆,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在67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280个来自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1%,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种类型。同时,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资源富饶、物种丰富,拥有全国47%的森林、75%的草原、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矿产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壮美的高山河流冰川、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瑰丽的民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
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5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内在要求不断夯实认同根基、社会稳定根基、发展根基和生态文明根基。筑牢民族地区的认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不断促进语言相通、
生活相融、情感相亲、精神相聚。首先,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优化完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联谊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最后,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把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基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因此,民族地区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重点做好“守”“打”“净”三件大事。“守”指的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打”指的是坚决打击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净”指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法加强对网络涉民族宗教因素话题的管理和引导,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
音要加大宣传,对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现、敢于斗争。
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筑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重要性。同时,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
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山地、丘陵和边疆,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在67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280个来自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1%,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种类型。同时,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资源富饶、物种丰富,拥有全国47%的森林、75%的草原、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矿产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壮美的高山河流冰川、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瑰丽的民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
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区教育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实施党员教师“固本培元”工程,青少年“夯基育苗”工程,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教师为重点,立足校园主阵地,强化学科融合;聚焦政治引领、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三维度;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典型示范四大途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一、聚焦思想教育,筑牢“压舱石”。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制定《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指导各学校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课程。创新线上交流载体,推出“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立德育苗”、“润心课堂”、“思政大讲堂”等;组织开展“身边榜样说”、“讲红色故事”、“讲好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等宣讲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
二、聚焦文化建设,下好“先手棋”。持续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擎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中,学校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文化建设,让“石榴红”、“迷彩梦”、“我是家乡
代言人”、“葡小萄”等德育品牌得以涌现,努力打造“中华美食小厨房”、“中华民族服饰馆”、“雷锋精神展厅”、“葡小淘”劳动实践基地等“育人阵地,红色教育、国防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长廊,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师生“五个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主题班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方式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设“篆刻”、“国画”、“剪纸”、“中药”等非遗社团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校园,滋润心灵,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三、聚焦主题活动,激活“新引擎”。立足校园主阵地,抓实“有感”教育,利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石榴籽一家亲”、“石榴花开心向党”、“民族团结我来讲”等主题活动,依托区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进X青少年创意园、X族家居博物馆、X科学技术馆、老年公寓等基地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探寻黄河文化”、“传承非遗瑰宝”、“红色基因共传承”、“学雷锋·承家风·润童心”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区现有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4所、市级3所、区级8所。
展望未来,我区教育局将继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凝心聚力绘就民族团结发展壮美画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民族交往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下面,按照学习研讨安排,我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上就有了充分保障。当前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核心利益方面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妥善处理应对。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二、维护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
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自秦汉时期建立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维护国家统一就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历经几千年风雨,这一印记不断深化发展,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历久弥新的思想情感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不断强化各族群众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宗教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结合工作实际,利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凝聚各族群众,用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拥有“模范自治
区”的崇高荣誉,更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好落实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在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充分考虑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作为党员干部,一是不断增强对“五个认同”认识。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出发,谋划改革事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改革工
作各项措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是坚决抵制错误言论和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干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在情感、思想、文化等层面形成认同,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三是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清醒认识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本质,勇于同各种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四是必须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履行好党员干部的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带头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扛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五、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工作,用情用力为各族群众做好服务。一是将民族政策和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围绕服务广大群众,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凝聚人心、维护团结、加快发展的领导水平和能力,做好民族政策、蒙文标志标识的引导,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准确把握群众的期盼愿望,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期盼愿望,努力使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和时代要求。
二是带头抓好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围绕自治区和市委的工作部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对工作中可能会涉及民族因素的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在处理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方面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干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工作中,与少数民族干部互相关心,支持配合,维护好共同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动“放管服”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政务服务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惠及各族群众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水平,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高度关心,对民族工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2次到我区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发表重要讲话都对民族工作进行强调、作出指示。实践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更加深沉有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扎好民族团结“同心结”、画好民族繁荣“同心圆”、走好民族复兴“同心路”,汇聚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下面,按照学习研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民族工作根本在于统一思想认识、发挥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深化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我们要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长期、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完整准确理解新形势下党的民族政策,准确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以实际行动和工作实效践行“两个维护”。要深入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深刻反思民族工作是否存在认识和实践偏差,进而把民族工作放在审评查验分管战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更加精心细致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大力推动全市各民族干部职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为巩固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职能职责,不断引导各族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把各族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奋力推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相关决策部署,在分管领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凝聚民族团结正能量,
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让民
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三是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我们要把落实“五大任务”,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现代化的发力点和切入点,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紧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两件大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落实“五个大起底”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安排,统筹抓好分管领域重点工作,有力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
三、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做好民族工作,优良的作风是制胜法宝。党员领导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义务,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及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一要主动担当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离不开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主动履行政治责任,经常性地深入到各族干部职工之中,以实际行动做好民族政策宣传及民族团结教育,带动各族干部职工自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决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要坚持求真务实。各级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风气,脚踏实地、履职尽责。要真
正关心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好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要提升能力本领。民族工作群众性、政策性较强,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沟通、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水平尤为关键。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准、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工作抓实、抓深,打通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夯实民族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推动全市民族工作取得实效。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贯通历史与现实、熔铸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途中的中华民族,必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更加磅礴的合力。而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深刻认识其生成发展的思想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进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经典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发展变化和内在根源的考察,他们肯定民族差别,主张民族平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体现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初创时期基本的价值观。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及帝国主义时期全球的殖民体系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理论特别是对民族共同体理论的阐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千年传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的涵养浸润之下,
经过历朝历代“大一统”政治实践以及各民族的不断交往融合,形成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和合”文化基因。“和合”为现代国家的治理和精神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基础。
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诉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接续跑好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场接力赛,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历史主体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进一步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各层面,形成了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人心基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各民族也才能从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共享伟大荣光。
历史环境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这些都决定了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乘风破浪,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从文化同根到文化相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充分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母体之下、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下的差异性。只有坚持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融合融汇中相互促进、繁荣发展,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主干的枝繁叶茂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放异彩。
从精神同源到精神相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包含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奋斗热情、凝聚民族合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从地位同等到互鉴相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之间真正实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要深入做好新时代城乡民族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互学互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从文明同贯到文明相承。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工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引导各族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
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二要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统一性,坚持立主导、强主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作用,才能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三要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四要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只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形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五
要坚持依法治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只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保证民族工作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