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实用【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实用【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一篇】

什么他们在长跑当中普遍又跑得比较快呢?这些都是否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联呢?”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各抒己见,最后,为了解开大家的谜团,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提醒他们注意观察非洲地形图以及气候图等,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又能将本节有关于非洲的地形以及气候的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而且还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二篇】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鹏祥中学)。

摘要: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教学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同时立足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针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

一、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采用经济学上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的概念针对有效教学进行解释。在这种观点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遵守,充分利用尽可能少的物力、精力以及时间投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最终使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一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以及有效果的教学。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是所谓的有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成正比就是所谓的有效率;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收益以及教学价值就是所谓的有效益,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符合特定的个人教育需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在新课程下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特征。

1.发展性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的特征。

2.开放性的特征。

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计划仅作为教学行动的参考依据,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学情境为根据,针对教学行为进行灵活多变的选择和组合。

3.个体适应性的特征。

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对学生的'丰富多彩个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对策。

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下从立足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三个方面针对有效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1.有效教学的准备对策。

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当中,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1)首先应该将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各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再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且要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2)将正确的备课观树立起来。备教师的“教”是传统备课观当中的重点,其将学生的“学”忽视了。所以,教师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要对教师的“教”予以充分的重视之外,同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

2.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想保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学习差异、情感以及学习动机的作用。

(1)如何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就很难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首先,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能够将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的学习实践、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材料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次,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阐述,教学内容的价值不仅能够在整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将一门课程的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的作用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最后,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将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2)对情感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分地利用。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目的,所以有效教学不仅要对在这些教学过程当中情感的促进作用予以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情感教学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的关注,从而采取适应性教学的方式。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对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选择,所以教师必须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看到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从而真正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应有的兴趣。其次要对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综合运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措施很难保证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必须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予以掌握。最后,教师应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基础进行研究,从而能够采取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合的教学速度和进度;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提高速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以有效增强。

要想保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出来,对情感教学的方法予以充分的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关注,采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使有效教学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01)。

[2]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02)。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三篇】

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的插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插图结合教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将教材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给学生细致讲解,引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战图》,而该课的重点内容是商鞅变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情况,我先从这幅图开始讲起。这幅图画的是当时商鞅与大臣们舌战的情景,中间坐着的就是秦孝公,手拿竹简、振振有词,与大臣进行辩论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辩论中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意思是说只要变法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做决定,他同意商鞅进行变法,这才使得商鞅变法得以实施。学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产生了求知欲望,接下来再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气概和才华、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为其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忆更为深刻,对这一事实引发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经过点拨、引导,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解决掉一个疑问之后,得到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求知欲望,从而又带着兴趣去探究下一个疑问,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进步。如在讲“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首先从现代生活中离不开纸让学生感受到纸的重要性,然后再围绕纸的作用展开疑问,如纸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造纸用的原料是什么,纸的特点有什么,纸和古代竹简、帛书比起来有什么优点,这样环环相扣,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断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又使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体会情感,体会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教师对历史事实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具体、生动,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物的喜与悲,同时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实的了解,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这样,通过情感教学,以情动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修身养性,陶冶自己的性情。此外,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引入典故、诗词朗诵、编写歌谣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合理利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将学习化繁为简,从而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去探索、研究。这样在课堂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又能使其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使学生学习历史以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四篇】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有了获取语言知识的渠道,学习者才可能习得语言;而通过语言输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以及语言水平如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当学习者听到语言输入时,通常无需调动句法知识就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

一、输出假设理论及其功能。

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通过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学校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一些课程全部由法语教授。然而,他们尽管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却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劣势。这表明,仅有语言输入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swain提出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三大功能。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

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语言问题,从而使他们注意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只知道一部分的目标语知识。1994年,swain和lapkin做了一项实验,检验学习者注意到语言问题之后的认知过程。被试者是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八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使用有声思维方法。他们要为一份报纸写1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要使用这种有声思维方法,说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些有声思维材料中摘选和语言有关的情节,其中40%和语言有关的情节中学习者都注意到了语言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语言知识的缺陷。语言输出不仅能使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缺陷,还能使其在改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逐渐使目标语达到本族语的输出流利程度。

2.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

学习者书面和口头的目标语错误揭示了他们对目标语运用持有假设,要检验某一假设,学习者必须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研究表明,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谈话中的澄清请求或证实询问来修改他们的语言输出。pica(1993)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在会话中学习者从语义和句法上只修改了言语的三分之一。学习者言语的三分之一得到了修改,这一事实表明他们只检验某些假设而非全部,即他们的语言输出的确是在检验他们自己对目标语形成的假设。学习者有时因为思考错误而导致对目标语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和不恰当的概括,所以相应的反馈在二语学习中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互动所提供的意义协商的机会远比非本族使用者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得多,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语言的意义协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从交谈对象的反馈中得到语言信息,从而修改语言输出。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输出的第二个功能是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其实,输出本身就是学习者持有的假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并不会表现出这些假设,而是用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这种层次的输出就代表了其元语言功能,即用语言反思语言,使学习者控制并内化语言。lapierre(1994)对二语习得中输出以及反思在输出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意义表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反思能促进二语学习。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1.转换教学模式,重视语言输出。

现在,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上,口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英语,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语言输出练习中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口语输出,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帮助其改正,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

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这种活动适合于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我国的英语课堂通常是班大人多,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课堂的领导者,只愿意做倾听者,这在口语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目前,英语在我国只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英语学习者就缺乏相应的英语使用环境。作为学生使用英语的主要环境,课堂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视,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加强语言输出训练,从输出中找到问题所在,逐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5.

[3]张庆宗.论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8.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五篇】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分组时候需要注意小组规模,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规模太大则人数太多,不利于全面发挥学生作用。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6人左右的人数是最为合适的,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上中下互补,性格上讲究动静相宜。这样才能够为小组展开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条件。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需要教师紧密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集合学习情况进行分配,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各施其职是小组有序进行的基础,小组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同时能够承担个人责任,这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效。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同学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轮流担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每位同学都有提高的机会。

(3)指导培养合作技能。小组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开展小组学习,需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的功效,落实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指导。例如,怎样去向合作伙伴提问,怎样辅导同伴,怎样分配学习任务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精心设置学习内容。精心的设置学习内容是进行小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没有必要的讨论内容,则很难达到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例如,对知识进行整理构建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互评、互检以查漏补缺,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5)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进行学习的引导,引导学生成为交换思想的参与者。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小组的设置、任务选择、教学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设计上的掌管者,还是教学活动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历史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鉴于小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老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小组学习计划,才能够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学功效的发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质高效,历史与社会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六篇】

摘要以问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局面,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设计提问质疑问难启发思维迁移巩固。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问导学,是启迪学生思维,进行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构建以生为本、新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以问导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激情入境,引发兴趣。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以问导学”教学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前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求。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可设计这样的四个课前预习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你认为文章的主角是谁?还写了哪些人物?(3)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4)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找出文章的美词美句,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和感知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层次将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还需注意,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把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预习题推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实际,使学生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中向前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知识之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质疑问难,活跃思维。

语文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通过高水平的提问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首先,课堂教学提问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抓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上扣住重点,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效果事半功倍;抓难点提问,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全文的重难点,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于是,教师可以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课文中的‘路’,说的仅仅只是你们看到的地上的'路吗?”“那么这段话中‘路’和哪个词联系最紧密呢?”“由此你认为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其次,课堂教学提问对学生要有所启发。课堂教学提问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如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在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都是“我”的好朋友之后,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问题一出,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都当成了他的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课堂教学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如教学《变色龙》时,依次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有着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他是善变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善变?”“作者描写的这个变色龙一样的人物对我们有何启发?”这样的课堂提问注意到了难易层次,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更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课堂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助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就标题这样提问:“本文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你觉得原名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一个《走两步》的标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经过讨论分析,他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小困难,最终就会战胜大困难。就这样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第五,课堂教学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坚决杜绝“满堂问”的现象。教师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敢问、多问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所以课堂提问要避免教师满堂提问,要问得有价值,问得有启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巩固知识,迁移提高。

课后习题训练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能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继续深化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设计课后训练习题,应立足课文,以学习过的课文为例子,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用比较阅读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课后习题训练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基础训练题,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二为综合训练题,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实现知识的内化;三为课外探究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

总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局面,鼓励学生走出课本,与教师一起展开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

[2]李德藻.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实现有效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1995,(3).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七篇】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是农村各科教学中主要的薄弱环节之一,解决农村初英语口语教学面临许多困难,但必须针对相应困难,采用合理的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建立平等地师生关系;第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1、课堂语言环境的缺乏。

2、教师口语水平的偏低。

农村初中的英语老师,极大多数并不是专科毕业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学,自然给学生起不了正确的.引导作用。相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正确学习,这对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也是很不利的。还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更加“明白、彻底”,干脆直接用普通话甚至方言教学,这样的课堂还能起到听说训练的效果吗?恐怕学生除了听到一些单词外,都记不起这是一节英语课了。

3、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由于本身英语基本功就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训练不够到位,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同学讥笑,受老师批评。在学生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障碍下,有些农村初中教师还在和学生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过多去干涉、影响学生的思维,甚至指责学生的不足,批评他们的过失,导致学生表达的愿望就更少。因此学生开口难,连贯叙述就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

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位外国教学专家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情景教学本身就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景使学生产生言语的动机。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营造口语表达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说的情景,激发学生说得欲望,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言,交流语言,发展语言。比如在教授8aunit1friends时,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张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照片,并且事先准备好五句话描述该朋友的外貌长相。课上,我先出示一张明星的照片,说他就是我的好朋友,加以描述,以此激发学生说听的欲望,然后再请班上几名口语较好的同学描述,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要求他们的描述增到十句。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交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后每组作汇报演讲。这样的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

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汉语和英语学习之间的矛盾。平时学习所听,所想,所说的全是汉语,只有课堂才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把握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我在实践中,还坚持做到用英语解释英语,而且要求学生模仿,尽量也用英语解释,所说我的课堂常听到这样的一句,canyousayitinenglishbutinanotherway?包括评讲练习的时候,学生基本能够由一开始的听不懂,到逐渐地自己能够用英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像一些语法性的单词,学生虽然有的不会拼写,但他会告诉是这是verb那是adjective。所以我的主张就是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说英语的能力只能通过说的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我也非常喜欢李阳疯狂英语的“三最法”说英语,也积极地采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去说,去比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建立平等地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的工作,老师对学生友爱同情的态度使师生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课堂上尽量给足他们想表现欲望的机会,当然纪律必须要有,但纪律应建立在友善,严格要求的基础之上。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进取精神,多鼓励学生。

4、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学高为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这些都说明,想要学生提高口语能力,首先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加强自我进修,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其实方式有很多,我坚持的两个方法就是,阅读英文报刊,收听收看英文类的节目。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坚持教改实验,像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上的应用等。教师应大胆地去以多种形式实施教改实验。做为农村初中在硬件条件不是很好的前提下,更应该在这方面动动脑筋,花点心思,大胆创新。比如,使用课堂游戏、讲故事等等,同样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在于,我们敢去尝试、实验,敢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文【第八篇】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研读课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逐渐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内在的学习动能。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并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技能或者达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教师并不限制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探究性学习将最大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学习效果百花齐放。

2.自主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依靠自己探究学习内容,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原来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在于要求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解惑。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思考、探索、交流,收获才更加丰富,记忆才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才更显着,学习能力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与“灌输式”教育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入情入境,情境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对于情境的设计,教师需要经过精心策划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课文当中的典型素材,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融入情境,边读边悟。

以《春》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在听完之后,满脑子都只剩下一个字--“美”!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反复朗读美文。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感受春的意境,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绘景之实、神韵之清和情感之真。在优美如春的意境中,在身心享受的课堂中,学生看春、读春、悟春、写春,融入“春”中。

(二)循疑遂思,质疑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离不开思考,有思考,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但是多数的课文,学生往往随着阅读的推进,才会出现困惑,然后才会开始寻找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思维的碰撞,实现探究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文章教学之前,可以先用图片、视频向学生展示传统的社戏场面,让学生感受到社戏的浓厚氛围。学生在观看了图片、视频之后,阅读文章中作者在北京看戏的部分,就会思索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社戏。接着让学生再去阅读文章中作者童年看戏的内容,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共同寻找出社戏中“美”的地方,引申出作者想要通过对看社戏的描写,所表达出来的风景美、人情美、语言美。学生通过寻找、思考,有着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矛盾激趣,问题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哲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探索。不少课文的学习中,有很多前后内容看似相互矛盾,但是通过细细品味,深入理解,能够发现其中的道理。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前后矛盾之处,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迫使”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线索,形成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记忆中场景时,连续用到了“似乎”和“确凿”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到底作者是确定,还是不确定。从“似乎”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印象中的百草园,除了野草之外,还有其他的动植物,比如菜娃,作者将它视为自己童年时的乐园。从“确凿”的角度思考,百草园现在只剩下野草了,童年的乐园也不复存在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联系实际,迁移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生活实际的缩影,只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主观情感与探究内涵相结合,就能更加深入地感作者之感,解作者之情。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马说》虽然是1篇文言文,但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虽然时代在更迭,但是人们对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渴求从未停止。教师应由千里马引发学生对“现在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探讨,使他们各抒己见,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应经据典,在迁移思维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特点各异,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成长。

47 1890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