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市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网友 分享 时间: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谋划和推进我市民族工作,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应着力落实好五项任务。

一、聚焦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

夯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提升创建体系“高度”。突出高位统筹抓创建。各级党委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加强统战部门与组织、宣传、政法等部门联动,研究制定推进创建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强化机制建设保创建。进一步强化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建设,建立市直相关部门协商对接机制,完善专家评审、第三方评估等制度。推进各方协作促创建。充分发挥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作用,结对共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

突出创建工作示范引领,拓展创建领域“广度”。健全创建工作体系。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推动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提升创建工作在全市综合考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权重比例,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巡视巡察等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完善创建督导机制。建立创建工作督促机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建立量化评分标准,规范创建工作程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动态化、科学化、长效化。推进创建资源共享。深入挖掘基层先进典型经验,通过示范引领,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片区联动共同提升的创建工作新局面。

凝聚创建工作共同力量,提高创建队伍建设“强度”。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划拨专门编制充实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确保党的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通过结对学习、互派互助等形式,加强各级民族工作干部互学互鉴。大力扩展创建平台,组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和民族工作智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民族学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智囊、资政作用,形成汇聚力量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局面。

二、聚焦凝心铸魂,强化宣传文化教育战线价值引领,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层级教育、多角度研究、多方面宣传。持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宣传解读融入相关展馆展示、主题活动和思政教育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加强x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具有x特色的“宣传教育、实践创新、理论探索”工程。丰富文化浸润形式。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增强在文化交流、展演、体育赛事等各类重大活动中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广泛使用,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数字赋能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梳理民族文化数据资源。加强民族文化数据资源挖掘、采集、加工、服务,加快非遗传承数字化展示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库及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数字非遗传承基地及示范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x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数据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提取具有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打造融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地域性文化于一体的“x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各民族优秀图书、音乐、舞蹈、剧目、影视等文艺精品。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质效新提升。坚持普及程度、普及质量并重,针对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及广大农村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三、聚焦补齐短板,大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各民族携手奔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拓宽人才兴边渠道,政策赋能边境地区人口回流。大力实施专项支持计划和项目。推动科研院所在重点边境村设立科研项目基地或学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到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支持一批能够推动边境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适宜在边境地区推广转化的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公益岗位和基层专干作用。在边境乡村设立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村民在乡就业,加大边境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乡村振兴专干等招聘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边境地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发挥统战力量,为民族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增添助推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民族地区产业转型。聚焦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方向,大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药、民族手工业、民族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边境乡村与帮扶企业紧密对接。引导更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与边境县乡村结对帮扶,持续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深化“万企兴万村”x行动,加快抵边特色产业园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发挥社会各界优势力量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搭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高校院所与民族地区合作共建平台,集聚农业、水利、规划、建筑、旅游、文化等方面专家资源,为民族地区制定发展规划。

打造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极,做精特色村寨文旅品牌。加大乡村数字文旅项目研究支持力度,提升数字赋能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等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要素循环流通与升级。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优势、人文资源和社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村寨+”“生态+”产业,高品质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创新旅游产品聚商气,融合文化资源增名气。

四、聚焦全域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力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导”字上发力,拓展社会共同参与创建渠道。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民族联谊和交流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健全完善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协作新模式、新途径,通过校地共建、“结亲互助”、“守望相助”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深入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走深走实。

在“融”字上提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推进各地制定城市民族工作地方标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点任务,实施好“石榴红”工程。构建互嵌式就业模式、居住模式、教育模式等,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依托街道、社区,开展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语言文化、职业技能等培训。

在“创”字上增效,推进创建领域全覆盖。推动创建工作标准优化、内涵深化、形式拓展、效果提升,开展市(州)县乡村四级级联创、街道社区及所辖单位联建联创,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7+N进”活动。制定行业创建标准,推进创建工作模块化、集成化。

五、聚焦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创建保障机制。建立民族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及时稳慎调整完善过时的、不符合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要求、不利于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健全法规政策前置审核、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出台法规规章、制定政策措施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前提,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推进民族工作常态化、精细化、法治化,不断增强创建融合深度。依法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民族工作法治建设基层联系制度,推进普法理念和方式创新。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模式,畅通面向基层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创建一批省级民族宗教普法宣传示范基地,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着力提高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能力,不断提升创建治理水平。健全各级统战部门牵头,宣传、网信、教育、民宗、公安、国安等部门参与的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实行“周研判、月分析、随时调度化解”工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情报会商、共商对策、合力处置等制度,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47 2533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