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篇1: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关于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的起点上,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内在的辩证关系,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制度、根本要求、领导力量、文化主体性等方面,鲜明回答了守的是什么正。坚守住这些要求,就能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就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在历史正道上。比如,就根本制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方向根基永远坚固、航向永不偏离,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是现实的需要。“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鲜明回答了创的是什么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创新。只有不断回应新关切、解答新问题,创新思路、创新话语、创新机制、创新形式,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本源、根基和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是“不变”。创新是趋势、方向和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是“变”。守正创新既要保持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身立命之“根脉”的“不变”定力,又要立足现实之需,突破思想观念束缚,解答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让更多“变”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源源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活力。只有在创新过程中坚持守正,面对风云激荡和暗礁激流,才能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取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

我们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同时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之“的”,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的最有力体现。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守正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把“两个结合”明确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新时代以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守正创新,开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新征程上,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就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党的理论创新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之正,必须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之正,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层面原创性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续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篇2:坚定文化自信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树立大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中去探源、去体悟。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深刻认识孕育和发展于革命年代的革命文化,承载和延续着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记忆”,使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要深刻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有机整体,奋发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层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文化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就在于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层动力,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清醒认识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方位、又将走向何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新的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要坚持胸怀天下,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为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又通过创造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更加坚定,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思潮激荡与利益多元化面前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使我们的文化更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在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提振了人民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编纂出版《复兴文库》等,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和国家文化公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进一步矗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我们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打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三、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起点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一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贯彻落实好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二要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赓续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融通古今,守正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话语体系,推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一要培铸“根”与“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做到保持本色、擦亮底色、凸显特色,倡导和增强文化自觉,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二要融通“古”与“今”。着眼新时代新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代文化相贯通。三要兼修“内”与“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要秉持开放包容,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创造,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一要坚持问题导向。要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出发,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善于将丰富鲜活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三要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新传播技术、手段、形态,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坚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任何一种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二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功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有助于让文化主体性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三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精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话语新形象,充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华章。

47 2707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