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2024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的讲话
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强化政策落实,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确保农村全面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2023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的
讲话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确立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增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形势,对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的新要求,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凝聚接续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最新回答,是在科学把握乡村建设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科学内涵。要深刻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征属性,将"和"和"美"作为基本要求,逐步把乡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的乡村、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的乡村、精神富有文化繁盛的乡村。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培育提升产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选准发展方向。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补上产业短板。着眼既有利于生产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活品质,建好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选好经营模式。因地制宜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干、村企合作一起干、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干等方式,探索帮扶产业多种实现模式。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把农户嵌入产业链,增加农户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建立市场化消费帮扶机制,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积极扩大就业,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途径。稳住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确保每年稳定在XX万人以上。对尚未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机制;对已外出务工脱贫群众,精准落实稳岗措施;对返乡回流脱贫群众,帮助其二次务工、本地就业、发展产业;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力、半劳力,做好兜底安置。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深化与江苏省苏州市劳务协作和省内协作,支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推动脱贫地区结合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打造和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促进脱贫群众创新创业、自主择业。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围绕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因地制宜开拓公益性岗位,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能力,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发展村集体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助推器。加强资产经营管理。确保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作用,对通过购买、置换等形成的生产经营设施,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开发利用集体土地。支持依法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或用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股份合作,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机制,采取以强扶弱、强强联合、友好共建等方式开展村村联合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深化经济交流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壮大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打造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帮扶力量转换思路。将着力点更多放在为脱贫地区引进理念、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上,更多放在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上,助力脱贫地区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
提升脱贫群众技能,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摸清底数,掌握需求。对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需求清单,为有意愿的脱贫群众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提高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技能专业化水平,推进人人持证;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发挥乡村手工业者传帮带作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持续实施就业专项帮扶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建立返乡回流脱贫群众跟踪服务机制,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其加快实现就业。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聚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推动村容村貌提升。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推进相关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深入推广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持续开展示范创建,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既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也要立足当下、聚焦重点。加强常态化宣传引导。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增加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加大治理力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同志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主题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