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格式【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新闻稿格式【参考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一篇】

基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二是新闻文本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三是新闻文本与媒体机构、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是记者、编辑如何写作新闻、编辑和传播新闻资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

长期以来,通稿模式和语态占据着通讯社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按照通稿体例采编新闻是通讯社记者、编辑的基本功。然而,“月球车玉兔”报道打破了通稿话语的惯例,尝试在社交媒体、新媒体专线和通稿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杂糅”。此项创新以微博、微信账号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可称之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1、社交媒体层面:用“互联网思维”践行“对话新闻”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把“月球车玉兔”打造成爱冒险、懂科学、有亲和力的男孩形象是此次报道成功的第一步。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月球车玉兔”这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巨大风险,并逐渐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作为传统媒体的“旗舰”机构的新华社与以科普为主题的社交网站“果壳网”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对话新闻”的模式和语态。

“@月球车玉兔”用第一人称、人格化的方式“自己”向网友播报月球车的行踪,推送相关的科普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甚至还会使用“卖萌”策略“求关注”。“玉兔”苏醒后,一句“Hi,有人在吗”吸引了12万次转发、7万多次评论和8万多次点“赞”。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提及这个账号的微博已接近1000万条,近三分之一的帖子获得了上万条网友评论和转发。这种通过与网友“对话”来播报新闻的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竞合”、共同打造“对话新闻”的范例。

2、新媒体专线层面:细节丰富、原汁原味的多媒体集成报道

在“玉兔微博”的基础之上,专业记者和编辑们运用多媒体集成报道形态,通过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进行传播。除了情感化设计、手绘风格的集成报道页面及丰富的呈现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使用新/旧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的“杂糅”策略,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新浪微博外,新华社对外部微信公众账号“我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特稿社网站也配发相应的报道。以“我报道”上播发的《晚安!玉兔抱恙工作 月夜睡前发微博》《征途是星辰大海――月球车玉兔历险90天》等稿件为例,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传播策略再现了“玉兔”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在中国特稿社网站的“月球故事 玉兔报道”专题页面上,还专门设置了“Q&A”栏目,呈现网友与“玉兔”之间的精彩问答,用“对话新闻“的形式实现了官方、精英、公众这三种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3、通稿层面:富有“人情味儿”的日记体通稿的诞生

传统新闻通稿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尤其是科技新闻通稿,由于常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更加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然而,此次“玉兔报道”却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种“日记体通稿”。《“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玉兔”日记:我的月球印象》《“玉兔”日记:新年好!地球》《月球车日记:我的登月之旅》等稿件的播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华社通稿的刻板印象,赋予通稿语言更多的“人情味儿”,让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内外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既要重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联动效应。

此次“玉兔报道”充分体现了内外传播的联动效应,如果把玉兔报道的扩散过程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社交媒体就是“玉兔涟漪”的核心,国内传统媒体是涟漪的“内环”,国际主流媒体则是涟漪的“外环”,逐级的扩散过程使玉兔报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国际主流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又增强了社交媒体报道的持久性,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1、社交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此次的“玉兔”报道也不例外,玉兔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人民日报》评论称:“代言中国小兔子的萌萌话语,就是展现在世界眼中的、科技力量赋予中国的‘升级版’形象。”这一评论突出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玉兔微博“小而美”的传播方式的认可和重视,影响力从社交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玉兔涟漪”的“内环”由此形成。

2、国内媒体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涟漪”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媒体,还引发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CNN、BBC等世界一流媒体竞相报道、翻译“玉兔日记”,有媒体甚至称“玉兔”为“最抒情和最诗意的机器人”。BBC报道称,“玉兔”不仅是月球车的名字,更被赋予了男孩的性格,而那些日志和微博使得“玉兔”能跟“他”的粉丝们进行非常个性化的交流。美联社的报道称,“玉兔”用一种英雄探险者的口吻,说自己遭遇到一个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报道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传播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际媒体的热议共同构成了“玉兔涟漪”的“外环”,换言之,玉兔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响。

3、玉兔感动世界,巧妙化解危机

新闻稿模板【第二篇】

从文房四宝到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到现在的机器人写作,传播技术不断经历着跨越式的变革,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和发展预示着新闻生产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生成内容(CGC)将与专业新闻记者生成内容(PGC)和用户生成内容(UGC)在数字化新闻的角逐中实现三足鼎立。本文聚焦中外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实践,选取该领域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媒体的新闻机器人――美联社的“语言大师”平台和腾讯的Dreamwriter――进行生产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其生产模式依托大数据资源实现了内容自动化生成、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聚合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循规蹈矩”的自动化生成

2014年,美联社率先使用“语言大师”(Wordsmith)撰写每季度的公司财报,机器人新闻进入人们的眼球。美联社将公司财报数据输入到“语言大师”内容生成平台上,软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一条150~300单词的新闻,编辑在其之前预览一遍即可,这样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好适合需要定期但是格式僵化的财报类新闻的生产,机器人新闻这一新生事物也借助美联社这一在全球新闻生产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媒体而广为流传。2015年腾讯的《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成为国内首篇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它出自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可以根据最新的数据,利用内置算法在第一时间内形成稿件,经编辑审核后上传平台,一分钟内将资讯送达用户。②

根据对“语言大师”平台和Dreamwriter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流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其有近似的运行逻辑:机器人新闻软件依赖大量的数据来源,遵循特定报道类型的常用模式,大批量生产新闻。它具体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程序软件以新闻关键词和数据指标为线索,在已有的数据库采集新闻写作所需的素材。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归类和多维度统计,将数据呈现的变化趋势与系统设定好的新闻点进行对比来确定报道方向。再次,利用机器人模板“遣词造句”呈现出描述性新闻。这个过程类似于完形填空,机器人只需要在设定好的语境中进行简单的填充即可。最后,在之前人类编辑对新闻稿内容进行审核与润色,这个环节是机器人新闻生产中唯一有人参与的环节。

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机器人新闻通过设置相关的程序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对其中有价值的点进行模式化写作,这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颠覆,也是高科技对于海量大数据资源的开垦和利用。但同时机器人新闻也是新闻业面对不景气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用以削减成本的无奈之举。

面对激烈的竞争,机器人新闻自动化生产的快速高效为媒体带来了“突围”的可能,未来,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署了机器人名字的新闻绝非天方夜谭。但是,当我们欣喜于机器人新闻一触即发的自动化生成速度和数量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过于简单的生产模板带来的稿件质量不高的问题,美联社总编辑费拉拉认为,机器人新闻内容的生硬和重复直接影响了稿件的质量,稿件缺乏人性化和个人风格,不能为读者带来阅读快感。③

二、“信息小灶”的个性化服务

机器人新闻生产系统中预先设定了结构化的数据文件,它可以创建多种叙述模板,从而创建分支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细化的服务。据了解,“语言大师”通过与美联社等的合作确定了超过3亿可使用的新闻写作模板,这一规模随着机器人新闻快速普及的趋势还将不断扩大。在对新闻机器人设定模板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对模板进行细分,用不同的词汇、短语或段落更为贴切地描述事件本身,系统会根据具体的事件细节生产稿件,并可以根据受众信息接受习惯更新创造性的细节,使之更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当受众一时兴起想查询哪只冷门股票的变动情况时,总有1篇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报道及时呈现在眼前,这是人类记者提供不了的服务。

随着自然语言和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新闻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尝试,充满人情味和个性化的写作技法的探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变化。近期的机器人新闻可以做到根据报道的详略、侧重点对遣词用句进行调整,新闻呈现也有了创新,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新闻版本。“语言大师”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的群体特征选择报道角度,比如针对持某支下跌股票的用户进行报道时会避免使用负面用语。从现有的应用情况来看,机器人新闻还可以实现文风的定制。对特定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将读者喜好的语气、角度等融入新闻报道中,根据其常用的词汇和语法习惯组织语言,从而完成1篇易于为受众接受和喜爱的新闻稿。

新闻稿模板【第三篇】

关键词:刘少奇 新闻思想 独特性

ABSTRACT:Comrade Liu Shaoji for journalism conducted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ation,and he has formed a set of their own news ideology, with unique and its advanced thought features.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today.

Key Words:Liu Shaoqi; news thought; uniqueness

我国的新闻行业,经过了几代新闻人的发展和探索,在党的政策方针和组织路线的宣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存在有不足之处,要使得我国新闻事业更加强大,得到长足发展,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就仍需我们继续改革和探索。在刘少奇同志新闻思想中,就有许多精髓是值得当代新闻事业工作者深思并借鉴的,如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喉舌论”等。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仍需研读这些思想的内在,让“老”的思想活起来,让我国新闻事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造福于当代社会。

一、刘少奇关于报刊功能的主要观点

(一)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①在他看来,媒体在党政和人民之间是有喉舌般的发声作用的,是党和人民的发声筒。党的政治号召和思想内核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传达,人民的需求和心声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反馈。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党政和人民的社会发展理念、精神和方向是一致的,准确表达出党和人民的声音,有利于党和人民协同一致的发展,确保社会发展思想层面的一致性。“读者”的地位也是非常关键的,“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们说你们的工作没做好,就等于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②固然,要想保持协同一致,需要“发声”准确,对于舆论的引导也需要正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是进城前的“动员令”和“防疫针”。

在当代社会中,新闻媒介起着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引导舆论方面,如何正确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准确地传达于人民,人民能否领悟发展政策的精神内涵,是关系政策方针实行质量的关键。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传播时代的主流声音,把人民的意志团结起来,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③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就能更好的发挥“喉舌”作用。

(二)“桥梁”论

新闻工作是连接党和人民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刘少奇同志巧妙地借用了“桥梁”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新闻媒介重要的沟通作用。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报纸。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是联系群众的很重要的工作,你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④要做好“牵线架桥”的工作,而读者此时的重要地位也显而易见,新闻是要让读者去领悟的,是要满足读者需求的,应把读者视为新闻传播的关键对象,以读者为核心,真正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考虑。因此,如何搭好这个媒介的沟通桥梁,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刘少奇关于新闻业务工作的主要思想

(一)责任意识:新闻报道要真实

对于新闻实践,刘少奇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刘少奇同志说:“新闻报道要真实,不添油加醋,不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新闻记者第一要有老实的态度,第二要有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⑤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追求,就是对新闻事业的负责态度,就是对新闻传播价值的充分体现,新闻没有了真实性,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大众获取新闻的目的在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真相的了解,不真实的新闻中无从获知事实的真相,新闻的公信力也将大大降低,这将给新闻事业的发展以严重的打击。作为党和人民交流的“桥梁”,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失真,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不添油加醋、不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⑥,主观观念的加入会促使人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带有偏向性,客观报道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障,不论有何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容改变的。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真实性理解的透彻和全面是值得当代新闻业深思的。当代新闻报道中,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产生的对新闻事件的夸大甚至捏造等行为,就会违背这一原则。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指正。西方有志之士就曾说过,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其实并不是行政权力,而是新闻责任的丧失。

(二)报道要深入调查

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调查研究人员。他认为,“调查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新闻工作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新闻和文章是调查研究的结果。”⑦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事件表面现象,还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发掘,真正把事件调查清楚,满足人民对于了解事件的需求。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充当一个挖掘者、探究者的角色,并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背后真正蕴藏的、需要党和人民了解的东西,进行深入的调查。“你对客观实际没有调查清楚,一切从实际出发,你从哪里出发?就没有地方出发。因此,你就要把真正客观实际的东西弄清楚。”深入的调查与探究新闻实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新闻的报道很有可能就会脱离实际,这样的报道,其真实性和报道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提出一己之见,是记者的任务

在刘少奇同志看来,新闻的写作与表达方面,不仅仅是真实,能满足新闻一般意义上的报道形式就可以成为好的新闻稿,与其它新闻稿毫无差别,根本无法显示出特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一直以来,他都鼓励记者的写作手法要更“生动、有趣、文笔也要好”。新闻稿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更要讲求艺术,讲求质量,对于新闻价值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有许多记者的新闻报道总是以苏联塔斯报社的报道为模板,缺乏自己的特色,写出的新闻报道乏味呆板。对于这种局面,刘少奇提出“写作要大胆”,鼓励记者们要勇于探索出自己的风格。要“到处跑,到处看,总是会看出一些新问题,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提出一己之见,是记者的任务”。而新闻稿的写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擅长的写作方向,更要汲取各种写作体裁的精髓,多种写作风格都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优秀的记者,只写自己的新闻是不够的。

(四)提高从业者素质是根本

对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要求,必须着眼于整个新闻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刘少奇同志看来,办报质量的好坏,与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是分不开的,新闻工作者应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着手,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他希望新闻工作者可以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要了解新闻工作需要什么条件,甚至抛开党派、国籍的差别,对优秀的新闻稿采取开放并采纳的态度。刘少奇同志还建议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看国民党的报纸,看外国的报纸,人家有许多东西不比我们的记者写得差”,“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消化后槲宜用。记者要注重边学边干,学而致用。”吸取别国籍,别党派记者的优秀写作能力,可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他还鼓励总编辑要自己动手写稿,越是重要和复杂的,越是难写的稿子,越要自己动手写,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业务的整体水平。

但仅限于技术水平素质的提高是不够的。“做一个无产阶级的记者和编辑,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和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有哪些素养,应该提的完全一些,不能光从技术上着眼”。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新闻工作者政治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好,他说道“共产党记者最宝贵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在这方面,你们特别缺少。所以,要继续学习,不只要三个星期,要三个月、三年、三十年,努力把马列主义学好。”由此看来,在刘少奇同志眼中,能力与思想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才是新闻行业中真正需要的人才。

(五)经营管理:“搞自由竞争,搞社会主义竞赛,是必要的”

激烈的竞争无疑是促进报纸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刘少奇同志也一直鼓励报纸参与竞赛。早在1956年,刘少奇同志在与新华社谈到如何更好地创办一张报纸时说到:“你们办的这家报纸可以公开宣传和《人民日报》竞赛,看看是不是只有具备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观察问题和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到自由。在这方面的学习,不是看一遍书就行了的,而是要不断地学习,直到能够运用,有能力看出别人用得对不对才行。”⑧在竞争中,各报社才能比较出各自办报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在竞争中学习和发展,优胜劣汰。他甚至说到:“要有信心能胜过《人民日报》,办得不好,可以取消。”各报社有了危机意识,有了提升办报水平的动力,才能够提升各报社的实力,进而促进报纸更好的发展。

在竞争中,那些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映民情,满足人民需要,传达党政思想方针的报纸,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样的竞赛是对各报社的鼓舞,在竞争下如何提升办报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是每一个办报人都值得深思的。

结语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表明,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他的新闻观点不仅适用于当时社会,其中的“新闻喉舌论”“桥梁论”,不添油加醋,真实报道的新闻态度等,仍需要当今新闻工作者铭记于心。这些观点也是当今新闻事业所大力倡导的,所以说,我们对于新闻事业原则性的要求是始终一致的。

当代的新闻工作者,仍需重视新闻在党和人民之间起到的纽带作用,做到上情下达,做到对新闻报道认真负责,使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科学的传播方式和发展方向,是促使我国新闻事业更加成熟,壮大我国新闻事业的强有力支撑。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是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的,我们应积极学习,科学实践,使这些思想精髓与当代新闻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J]新闻界,2001.

[4]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国报刊广播文集》(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0.

[5]胡正强,《中国现代报刊活动思想家评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严晓青,《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当代传播,2013年09期。

[7]郑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陈力丹,《马克思新闻思想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05年。

[9]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2年02期。

[10]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1]王芳 ,《论刘少奇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期。

[12][英]海伍德 《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13]《列宁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307页。

②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401―402页。

③杨泽宇:《48字概括职责使命,新闻人怎么说》,中国新闻网,2016年2月21日,http:///ll/2016/02- 21/。

④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398页。

⑤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下卷,第421页。

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下卷,第421页。

⑦刘少奇:《刘少奇同志新闻社、人民日报同志谈调查研究》(1961年4月28日)《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辑,第2页。

新闻稿模板【第四篇】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新闻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笔者曾对武汉城区20个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报摊进行调查,发现每天早上早餐之后、上班之前的时段是报纸零售的高峰时段,约占全天报纸零售量的85%。在这个时段购买报纸的人群中,约有9成以上是习惯性的报刊消费者,他们浏览和选择购买报纸的时间平均不到10秒钟。

与报刊固定订户不同,这些临时购买报纸的消费者在阅读习惯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在同质化的报纸中进行选择或交换阅读。因此,经常出现今天这张报纸卖得好,明天那张报纸有销路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消费在新闻报道差异化明显时,表现为读者对新闻内容的个性化选择。然而在新闻报道同质化、可预见性明显时,版式语言对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报纸的影响比重增大,新闻内容同质化越集中、可预见性越强时,版面语言的作用力就越大,表现在消费市场上,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

根据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与受众系统三者间存在着互动依存的关系。社会失序、冲突与变迁的程度越复杂,大众媒体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则越多,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也就越深,这时从各种媒体上寻求信息的受众人群就会扩大。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往往伴随着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而增强。在报纸消费市场上,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读者阅读比较和读者消费习惯的转移,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重新选择对媒体的依赖时,就标志着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当前信息传播相对畅通的环境下,大多数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很难获得区别于同行的垄断性新闻资源。对于报纸来说,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信息容量和时效性上均不如网络媒体迅捷。同城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同质化环境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体的认同感和消费力。

重大新闻事件持续性充盈传媒,各大报纸从公开共享的新闻资源中进行新闻操作,不得不面对同质化的问题。当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突破受限时,版面语言的功能作用就得以体现。报业的新闻竞争由以往的内容为重点,转向为内容与形式的并重,报纸版面创新成为新闻竞争的新热点。

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中,报纸版面在视觉冲击上的表现力、在大众情绪控制上的直观性,影响着报纸在市场阅读消费中的竞争力。在迎接北京奥运的时候,报纸版面创新在读者和市场消费中的作用力持续增强。当奥运火炬传递到武汉时,长江日报推出“火炬报”,通过非常规版面设计,将卷起的报纸做成火炬状,当天报纸销量大增,不少市民用卷起的“火炬报”来传递浓浓的奥运激情。新闻事件通过情绪细节被放大,图像和版式被重点包装和张扬。

二、速读消费下形成的模块版式和模板倾向

什么样的报纸版面才是好版面,这是当前各报纸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话题。在当前报纸版式的革新中,好版面的评价标准大多出于两种角度,一个是从审美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要具备美的要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色彩鲜明、虚实得当等等;另一个从服务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以便于读者阅读为基点,逻辑清楚、视点集中等等。

在报业新闻生产的流程中,版式设计是新闻采编之后、报纸印刷之前的中介环节。一方面,为应对网络新闻的竞争,最大化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各报纷纷延迟当天截稿时间;另一方面,为第一时间抢占报摊零售市场,各报又力争缩短新闻生产周期,提前开印。来自两头的压力,让处于中间环节的版式设计必须达到高速高效的生产效率。

在读者新闻消费的行为方式上,伴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出现,速读消费已成为当前新闻消费的主导模式。速读消费对报纸版面的基本要求就是标题清晰、结构简明,阅读流畅。为此,版面设计操作流程要加快,设计理念要简明,兼顾审美功能和阅读服务,促使了报纸版面从传统版式向模块版式的迅速转型。

模块版式指多个矩形板块构成一张报纸版面,这些矩形板块是单个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通过主题安排进行合并和切分,形成独立而又有机的整体。

对受众而言,模块版式首先是方便阅读,适应速读消费方式对新闻生产提出的厚题薄文的要求,强调了视觉冲击力和版面语言的情绪表达。模块版式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信息的主旨,迅速判断信息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需求,进而展开深入阅读时,能目标准确。模块版式释放了新闻照片的魅力,现在遇到重大新闻,将照片放至4栏,甚至是通版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大图片大标题,模块版式解决了传统穿插套拼版式中常常遇到的图文排斥、互相挤压的弊端,不仅做到形式上的美,而且实现了阅读上的便利、视觉上的享受。

对业者而言,模块版式便于稿件的集纳和切分,相对于穿插套拼的“九曲桥”、“十八盘”等传统版式,在操作上更快捷,在版面主题表达上,模块版式对头条的重点包装,对动态新闻快讯的集纳都非常容易实现,阅读起来主次分明,一目十行、尽收眼底。

由模块版式进而演变而来的版式模板,则是当前报纸版面创新模板化倾向的体现。版式模板可以形象地理解成“版式魔方”,每个版面都由多个矩形的“板模单元”自由堆砌而成,具体形式是通过电脑照排软件将版面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状,根据新闻的长度或图片的尺寸进行自由拼接组合,配合事先预设的主题色块和常用线条进行切分,自由组合又灵活机动。“版式魔方”的运用,可以保证整张报纸的各个新闻、副刊、广告版面在版式设计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做到基调一致,合而不同。采取“版式魔方”进行电脑编排,编辑可以提前设定版面的基本风格和色块线条,然后根据每天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的具体要求,在预设版面中进行单元方块的替换和微调,既能坚持版面风格的连贯性,又能提高电子排版的效率,缩短操作时间,为提前照排印刷争取时间。在当前新闻生产实践中,这种“版式魔方”因其灵活的编排属性、提前预设的功能,更加适应电脑排版,且多快好省,被广大版面编辑所认同使用。

三、版面设计模板化倾向诱发的新闻误操作

模块版式符合当前新闻纸的消费定位及审美潮流,有着区别于传统版面的诸多优点。然而,版面设计模板化后,因其版式结构单元的相对固定,对标题要求的单一性,在版面编辑过程中,为迎合模块版式的排版要求,会出现一些形而上学,损害新闻价值的误操作。

首先是模块版式要求厚题薄文,板块长宽比例受限,导致标题字数受限。模块版式的突出特征表现在矩阵和标题上,为了让标题醒目,能够达到吸引眼球和统贯全文的效果,模块版式多采取单行题或双行题模式。相对三行题、多行题、对仗题等传统标题模式,单行标题所占版面空间较少、字体字号突显,在整体版面中容易形成统一风格。同时,浓缩的标题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眼光有穿透力,有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才能在有限的字数范围内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标题上。在模块版式中,为节省字数,常常出现标题语法格式单一,多为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平铺直叙、白话为题,缺少了画龙点睛、“文好题一半”的效果,标题的功能大打折扣。比如某报教育新闻在报道高校招生政策时,一个整版共有7条消息,其中标题均为《我省出台××招生政策》《我省制定××招生规则》等直叙式结构,没有挖掘新闻内容中的“新闻眼”。更有甚者,标题所揭示或评价的新闻内容在新闻正文里不落实,常常表现为制作标题时因节省字数导致标题做得太宽泛,“打造”、“不容”等模糊动词频频出现。如《我市打造生态旅游新区》《地产白菜打造菜市精品》《青少年网瘾不容忽视》《商铺防火现状不容乐观》等等,题文脱节,题大于文、题小于文、概括不当的情况在模块版面中可谓屡见不鲜,因标题不当引发的新闻报道纠纷也越来越多。

其次是模块版式结构单元固定,为保持版面的条块分割,编辑在仓促之间强行删文,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为了配合模块版式的形成,删稿成了编辑迅速完成版面编排的“捷径”。在传统版式中,穿插套拼可以把1篇长文在“九曲十八弯”中顺栏走完。模块版式讲究的是板块完整,同时也限定了空间,要在一个完整而且有限的空间内摆下一个稿件,不可避免地遇到稿件删节的问题。在编辑过程中,能将稿件删短且不影响事件表述、主题大意,不仅能使版面多容纳一些稿件,增加版面的信息量,而且也便于读者在单位空间内迅速完成阅读,皆大欢喜。然而,在模块版式中,很多时候编辑遇到的删稿都是因为板块位置的局限而导致强行删文。这种因为形式局限导致的不不得已而为之的删稿行为,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编辑行为。强行删稿,往往会出现新闻事件的要素不完整、新闻事件的逻辑关系交待不清,甚至出现歪曲新闻事实的情况。据湖北某城市晚报统计,在该报2008年产生的5起新闻纠纷中,因标题产生歧意造成纠纷的占2例;因编辑强行删稿造成新闻事实争议的有3例。

对报纸而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使报纸对读者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但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到决定作用的。报纸的版式设计应该始终为其新闻内容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效果。

报纸版式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而是建立在视觉艺术、阅读习性、市场规律之上,是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科学内涵包括科学的市场与消费分析,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和设计定位等,这就要求业者在版面创新中,注重读者阅读习惯的比较研究,注重读者视觉心理的调整研究,对读者阅读时间、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变化有一个适时恰当的把握。

可以说,报纸版面革新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科学分析、判断、决策、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媒体情绪的简单宣泄,或是新闻制造者的直觉导入。报纸版式创新是对读者定位、信息内容、视觉传达、受众承载的综合分析,确定科学的、个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思路,避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致使报纸版面设计出现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应该做出符合受众需求、满足受众使用的报纸版式革新方案。因此,在新闻同质化竞争中所出现的报纸版式创新热,需要报纸从业人员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用公众的价值来评判。■

47 537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