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三国鼎立样例【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历史教案-三国鼎立样例【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一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板书: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1篇发言稿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2、 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
板书设计:
曹 操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吴
授后感:
1、 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一首老歌
2004年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二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三篇】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1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授后感:
1、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四篇】
能力(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编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五篇】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编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
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