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范文交流发言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范文交流发言3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1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科技创新理论经实践印证后的再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伴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过程。当下,新旧动能转换,要加快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未来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振兴,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一、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具象和现实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该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国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逐渐涌现,产业界对创新的承接尤为重要,必须考虑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指明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孕育先机,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但应当注意的是,不是任何的创新实践或科研成果都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经过生产和社会检验的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源自于产业的创新;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要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振兴。

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需要顶层设计和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

近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十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研发经费结构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然而,科技创新外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科技资源分配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评价还需进一步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力度及深度仍要加强等。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更有助于从最高层组织和调动“举国之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决策效率与政策执行力,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保障。可以预见,国家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沿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在重大专项、牵头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上加大投入。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

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且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东、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已有良好基础。以深圳市为例,近年来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贡献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融合化、集聚化、生态化成为新特征。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对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形成的最好证明。

四、谋划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长期发力的保证

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产业化进程,最终会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为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形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和先机性等明显特征,但有望成为主流产业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引领变革,谋划未来产业正是“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应在国家层面及早部署、抢占先机。

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多国关注。202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提出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构想,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设计新型创新主体。美国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5G、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日本将人工智能、超算、大数据、卫星、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欧盟则相继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自动驾驶、生物科技、低碳技术、数字健康、氢技术、新一代通信、空天科技、纳米技术等领域布局。韩国政府选定可以生产透明柔性显示器的技术、脑神经信息IT融合、多用途小型模块核反应堆的相关技术等六大产业技术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我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除了国家层面的推动,目前,有约20个省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

五、新质生产力作用体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核心支柱产业。仅仅十几年,我国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今天,全球销售的盾构机中,中国制造接近七成。核电技术从国外垄断中突围,“华龙一号”已在国际核电舞台挺起中国脊梁,推动中国核电走向世界;中国的高铁通过技术攻关,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新质生产力并未完全形成。要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2023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谋而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六、加强企业新质生产力载体功能是产业振兴的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干出来的,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企业作为现代化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载体。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万家,增至2021年的33万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万亿元,是十年前的倍。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

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就要打造一批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资源正下沉到产业一线,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在向企业流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我国企业党经费支出占全社会党经费的比重为%,占比与日本、韩国、美国相近,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到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产品攻关,要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更好地融会贯通起来,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2

今年开年以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孕育壮大。北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各地不断推出新举措,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呈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核心要素,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方面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势头更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就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壮大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浇花、洗碗、摆放椅子,甚至能帮人剃胡须;量子计算机能把算力提高到新的层次,以指数级增长超越现在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前沿创新让我们切实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

观瞻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从未来产业看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从工业化转型向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特征。随着未来产业的群体性涌现,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社会生产函数发生质的跃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更多凸显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经济增长模式从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数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新质生产力具有“大科创驱动”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未来产业不断发展,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中逐步孕育形成。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应用研究与集成创新转向更多依靠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构筑强大基石。新质生产力具有“新产业载体”特征。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从更多依靠原有支柱产业的持续扩张转向更多依靠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通过一体推进“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供给体系明显优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产业载体。

新质生产力具有“强比较优势”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托的人口资源禀赋优势,未来产业高度依赖于数据资源投入。我国拥有的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对应的生产要素规模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其中数据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据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加速线上线下、生产生活、国内国际全面贯通。数据比较优势的赋能效应将推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改变。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意义重大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经济社会起到全局性引领性变革作用。从未来产业洞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具有先发效应,即先行国家与地区一旦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上取得突破,就能够迅速构筑包括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在内的先发壁垒;也具有融合赋能效应,未来材料、未来网络等能够广泛渗透传统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引领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具有路径颠覆效应,能够不断突破人类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深刻改变经济活动运行方式与企业组织经营模式等。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从全球形势看,美国、欧洲等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从历史镜鉴看,在光刻机、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未来产业领域,我国起步并不晚,但由于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制约,这些当时的未来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壮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结合全球形势与历史镜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锻造非对称技术优势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既有利于培育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新支柱产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为坚实的战略支撑,也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挥体制机制和市场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围绕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国而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在体制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探索特色模式。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技术支撑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建设大科学装置,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重大科研计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从产业支撑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于通过国家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超前部署一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未来产业,全国一盘棋引导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

另一方面,发挥有效市场作用,突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完成从科技成果到产业转化的跃升。从市场规模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未来产业孵化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支撑,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从产业配套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未来产业的技术路线一旦成熟,就能快速实现低成本、大规模产业化,把前沿技术转变成新质生产力。当前,长三角等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为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

聚焦关键环节扎实推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其顺畅流动。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培育未来产业更依赖科技创新、更需要前瞻布局、更渴望耐心资本。

一是夯实技术策源基础。未来产业的技术策源要立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既要沿着“基础理论创新一工程技术创新一产品开发设计一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从理论突破开始,相继把基础理论变成工程图纸、实验室样品、小试中试产品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商品,又要沿着“巨大潜在市场需求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产品开发设计一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让市场需求倒逼技术攻关进而催生未来产业。

二是梯次布局产业发展。从近期看,上海、广东等多地率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已出现液态太阳能燃料、神经形态芯片等一批突破性创新产品。这些产品面临从小试中试到大规模市场化的关键跳跃,是近期培育未来产业的重点赛道。从中期看,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出现引领性工程技术,这是中期布局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需要把不断迭代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潜在的应用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供需适配的创新产品。从远期看,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不足是制约我国长周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在核聚变、类脑智能、泛基因组等领域出现一批前沿性基础研究成果,这些领域是远期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方向。

三是推动耐心资本投入。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特征,未来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金放心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

47 2376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