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优推5篇】
通过讲座,深入理解了课题申报的重要性,掌握了相关技巧与方法,激发了科研热情,明确了未来方向。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1
7月11日,我有幸听了陈善冰老师带来的《微型课题,我们这样做》讲座, 听后,让我耳目一新。借鉴苏霍姆林斯基一段话,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教师坚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话,那么,教师的劳动就会成为一种乐趣,天天上课就不会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教师就会很幸福!有时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恰恰少了一点“研究”和“琢磨”的过程吧!虽然与陈名师参与研究了几次课题,而我对于课题研究也是很迷惑,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通过讲座明确了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不能跟风,选择的课题应该越小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是自己熟悉的内容,还有就需要课题一定要有价值。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问题的讲解、后进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小课题研究寻找方法其实也就是一个借鉴的过程,就是要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第三,解决问题。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记录、反思和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方法不能实施奏效,应该再回到第二步寻找更好的方法。要特别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注意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第四,解决过程总结出来。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这曾是我最匮乏的部分,而听了讲座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总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更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第五,
把总结出来的方法应用与教育教学。就是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经过讲座系统的归纳回头看看自己,身为一线的教师,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只是我们缺少一些搜集、整理、总结概括的过程,没有形成一些科学的体系而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一个小问题、实际问题的同时,让自己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的教师。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5月18日,临高县培训办组织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在第一思源学校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陈老师的讲座《基于学段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观摩她的示范课《搭配》,我听后,颇受感触。
陈风云老师指出:
一、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赋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
二、大目标的达成需要老师有正确的学生观。
1、每一个学生成长需要经历失败的体验。
2、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成功的喜悦。
3、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
三、老师是促进者:用情境激发,用问题启发思考,用平等营造安全环境,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
四、教师是鼓励者:用真情激发学生上进,用责任助一臂之力。
陈老师的观点给我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要多学习她的教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倾听,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下午听了陈老师的展示课《搭配》,受益匪浅。
1、陈老师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耐心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发表出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和谐,师生互动非常活跃,让学生在互动中寻找搭配。
2、陈老师设置问题,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陈老师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教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所有的教与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3
10月26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南宁市教科所耿春华主任关于《研究小课题 成就大课堂》讲座,颇有感触。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关于教师成长的类型。讲座一开始,李主任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试图畅想以后的教师生涯:三年后的我会有什么变化?十年后的我会有什么发展?二十年后的我又会有什么成就。李主任在他的讲座中将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简单循环,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第二类改进循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改进设计——教学活动;第三类研究循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科学研究——改进设计——教学实践。听了他的这个分类以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细细一想,过去自己的教研意识很薄弱。
总是认为,“研究”应该是专家们的工作,是理论工作者的工作。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教好自己的书,学生们能够不断进步,也就够了。听了李洪山主任的讲座后才顿悟,其实可以研究就是研究我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方说研究一下近些年来期末考试问题中某一类题型如何设题,实际的知识点哪些,如何规范作答,学生在答题时常常出现哪些问题等,而这些,本来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做的事情呀,所以,我 们不必把这些课题研究想得那么神秘,我们要做到这些事情仅仅是,拿起笔,把我们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展示给公众而已 。 在讲座中,李洪山主任给我们明确了教研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懂教研,会教研。因此,李洪山主任提到教师应该树立五大科研意识:
一)任务意识。李主任在讲座中谈到任务意识,认为必须把教研当成一项任务,结合研究目标与内容分解任务。
二) 节点意识。所谓的节点意识,是将研究任务分解到各阶段,确定完成子任务、子目标的时间节点。
三)数据意识。数据意识就是能想到用数据来处理问题,通过用数据来进行推断。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四)案例意识。李主任在讲座中提醒我们注意积累研究实验中的具体案例,用案例来说明自己的实验或研究效果。
五)成果意识。成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展现。作为教师的成果通常展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
第二,教研方面的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教师普遍都很关注。
二、关于课题研究灵感的积累 李洪山主任在讲座中提到了要注意收集平时实践中的案例,而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能说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灵感,而是缺乏收集,没有把灵感变成智慧的火花。今天听完报告,心里深感愧疚, 时间不都是挤出来的吗,很多同事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
三、关于课题研究的选材 听了李洪山主任的讲座以后,我终于豁然开朗了:原来,课题研究不是一件非得要酝酿琢磨很久的事情,就如课题的选材也可以研究我们自己在平时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课题选题范围越小,越容易切入,越容易写到点子上,当然也可以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分析。
听了李洪山主任的专题报告后,在我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后,在我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具体步骤后,在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相信,我一定会学以致用,把在听报告中学到的东西都用到实践当中来,做好我的课题研究工作。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4
这学期以来我积极投入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一、主动学习,注重过程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发现班上同学基础差异特别大,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A、B、C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暂困生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学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不同的数学。同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你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另外,完成作业也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我们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学工作结合起来。
三、应找准课题研究的“点“。这是伍海云教授在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也是给我启发最大的一句话。伍海云教授深入剖析我们小学的课题方案,具体的事例,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撰写课题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明白了写好课题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好课题方案。
四、如何做到扎实研究。在这方面,伍海云教授讲了三个方面:
1、研究方法的选择。在于文献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
2、工作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工作计划分为实验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一定按照计划进行。
3、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应当体现真实性,典型性,充实性,特色性。要有针对性设计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表格。要有标准性地分类整理材料。
这次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意义重大,为我们今后申报课题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科学组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瑞安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长的曾定焕老师为我们进行讲座。曾老师特别擅长于撰写课题和论文,多次获得省市比赛的奖项,他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让我很是钦佩。这次听了他精心准备的讲座《浅谈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我的感受颇多。
在刚听到课题时,我的潜意识是里面的认识是肯定很难,一定是专家级的人物才能去研究。而且肯定过程非常复杂,自己肯定没时间。但是讲座后,我就明白了,教科研没那么复杂,相反它还是和呼吸一样的自然。我们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其次,做课题还要做小,做的真实。做的小,是因为初学者掌握的研究方法和经验还是不足的,没有很大的课题把握能力。那做的真,就更是教学的需要了,做课题要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自己的进步也是大有裨益的。
那要做真实的课题,课题从哪里来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课题就是从自己平时教学中来的,产生问题了,那么就可以看看能不能做个课题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平时也要多去纪录很反思,多去摘记,写写读后感。
写课题还有很多步骤,但肯定要有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科学性。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课题所需要的。对照曾老师给出的具体步骤,我觉得课题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自己也要试着去尝试下。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教育局组织的讲座和观摩课,我提高了对化学教学的认识,明确了今后教学的重点。对此,我略谈几点讲座和观摩课所得的体会:
一、高考回顾。
主讲专家史树斌老师通过对往年高考化学试题研究分析,第一卷主要考查热点有化学与STSE的关系、有关NA、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电化学、反应速率、盖斯定律、有机必考(选择题)等。第二卷主要考查的是常规元素推断题,要求1到36号元素,结合元素位置,元素性质进行推断,主要考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工工艺流程题,主要依据流程图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而设计的。探究实验题,近几年总是考有机实验,所以要加强有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选考主要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般设问比较常规,涉及电子排布式,σ键、π键的问题,杂化理论、分子空间构型,配合物的知识等。
观摩课中主要对一些典型问题、典型解法作了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了除了常规解法以外的特殊处理办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反思体会
1、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1)重视“双基”知识的掌握,深挖其内涵和外延,注意知识的横归类和纵向对比,切忌机械分割。讲解中经常有意识地插入些带“陷阱”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其从“失败”中获得机智,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重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分析指导,选取经典考题让学生练习,然后帮助他们寻找解题技巧,从而教会他们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的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摆脱自身困难定势的束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与本学科的联系与应用,以历年高考的试题为依据,加强实验操作、实验步骤设计的复习,提高学生解决综合实验问题的能力。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物质的量及其它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2、把握复习方向,廓清思路抓重点
高考复习备考应以课程标准依据,按照“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确定复习内容定位,以高中化学新教材为依托,根据不同模块的功能及必、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清晰复习教学思路、步骤、节骤,拟定有效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和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类归纳、异类比较、横纵联系、点面结合,在发散收敛的同时,认识、理解、全面整理知识,打通模块,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3、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
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提高。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评价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拓宽思维。如掌握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以及一些仪器的灵活运用等。
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化学用语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训练,准确用化学用语加以表述,加强对实验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不要题海战术,要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要仔细阅读,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在学习中先“死”后“活”,多记,多写。《考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说明》中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点及可能的出题点。
5、复习的后期做好几个“回归”
(1)回归基础抓教材
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载体,考生一年来的练习、考试题和将要做的高考题,都是改变情景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变换命题方式,但考查的知识和方法没有变化,尽管解题过程需要各种能力,但是许多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中原文(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熟练地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是所有基础的关键。建议依据学科《考试说明》的知识点逐个落实到教材中,将所有内容重温1篇,尤其是在平时考试中出现频率不高,但《考试大纲》有要求的知识点,防止在高考试题中的解答过程出现知识盲点,影响高考临场发挥。
(2)回归基础抓题型
高考命题各学科题型相对稳定,题型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高考命题始终坚持“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不回避,重点知识变换方式考。”各学科重点知识和能力的确定要依据《考试说明》如化学学科中的知识要求为“理解”或“掌握”、“综合运用”等知识内容和四种能力要求。化学学科主要做好“注重理论概念知识,突出物质推断题型,突破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
(3)回归基础抓弱点
通过高中学习和历次考试,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班级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建议每一个考生先用笔写出自己的知识内容在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学科方法不熟练,什么样的题目不会做。然后对照历次考试中出错的题目,看自己归纳出的不足在考试中主要错误原因是什么。最后将高三年级所有的训练题中的出现错误的试题重做一遍,并将做错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对照课本重新温习一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老师指导。
(4)回归基础抓答题细节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要有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将每一次考过的试卷拿来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试题的失分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答题习惯和答题细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读题不仔细、回答问题不规范或不全面、学科用语不准确、答案涂写不到位、选择题答案从试卷向答题卷转移错误、基本概念和术语出现错别字等一些细节把握不好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建议考生将已经做过的每一学科试题出现以上错误统计出来,就会发现这样的失分在每一次考试中总分不会低于20分。并且在这一个月的复习中下决心有意识地改正答题过程的不良习惯和认真对待答题细节。
以上便是我学习讲座和观摩课的一些心得,希望大家多多指教,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微薄的帮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