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有效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优秀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一篇】

xx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

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

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二篇】

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

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进行学习。

-学习资料分享----。

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用。

-学习资料分享----。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三篇】

20xx年10月18、19日,第xx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在青岛召开。经过激烈选拔,600多名参赛选手角逐切磋。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兴奋不已地来到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感觉自己十分幸运,能有此机会欣赏、学习各省市优秀教师的研讨课、模拟展示课、观摩课和微课四种课型的精彩课例。感谢各位专家教授、各位教师的指导,我带来的研讨课《春天在哪里》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整整两天的大赛,可以说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一场让我不断反思琢磨的头脑风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正在这里得以践行。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钟绍春等众教授专家的引领下正在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信息教育整合的教改中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环境下,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方法与途径、教学支撑资源与软件建设方法,是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这次参赛,能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研究教学,注重实效,是一次跨越地域限制,穿越时间距离的交流平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广东省叶敏校长带来的研讨课,不论如何反复推敲都是别有一番深蕴。她的《友善篇》让我更深地领悟到什么是信息整合课,什么时候该整合,怎样整合等,可谓惊喜连连,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着手角度。又如同行的张皓老师带来的《巧算间隔数》一课,创设了寻宝团的故事情境,将寻宝路上的所见所闻设置成了四个微视频资源,利用电子书包的人机交互功能,创设个性化、片段化的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设计借助“手”这个平常而又特殊的资源,以故事情境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间隔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真是醍醐灌顶。可以看出大赛致力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培养现代优秀中小学教师,提升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并非是为了创新而堆叠多种信息技术,而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紧紧抓牢、抓准信息整合点,在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开辟出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能突破难点的、更能解决重点的信息整合点。此次大赛,给了我莫大启发,我发现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地传授课程知识,而是一个需要交互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需要“打好配合”,而信息技术整合恰好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教师多种方式、形式创造氛围、不断引领,学生能够及时给出反馈才是关键。而信息与教学的融合,正是这有效的“钥匙”,特别对于解决疑难知识不易理解、个性化学习难以落实、情趣相投的合作学习建立存在困难、课堂中不能实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激活存在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思路更清晰明朗。正如钟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改造教育教学模式、改造学习方式,提出要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学习的“理想课堂”模式,并系统分析为了实现“理想课堂”信息技术如何破解存在的瓶颈问题,指出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钟教授还针对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阐述了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思路与方法。

参赛教师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兵到像我一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战士,授课角度各有不同,然而都因此次大赛焕发出新的光彩,运用自如的信息技术,高潮迭起的新颖课例让我感到激动不已。两天的赛课,从课程展示,到专家引领,到共同学习讨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从懵懂困惑到豁然开朗,真有拨开迷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53岁的我犹如重拾青春岁月,和青年教师一样围攻专家问这问那,真像个小学生。记得当时钟教授问我:“您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来参加?”我说:“我知道信息整合技术是个好东西,我喜欢。另外我参与,我快乐。”教授听了很感动,还在大会总结时表扬了我。大赛是各地区教师与专家交流的平台,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让这些教师紧随优秀模范成为带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导向者。这次参赛最深远的意义或许不是对新技术的学习,或许不是对教学方法的指导,而是对教师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真正引领。我深感肩上那一份厚重的责任感,深感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对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我将积极参与与探索,贡献我的微薄之力。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眼界,增加学识,做播撒新时代知识种子的践行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四篇】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颇深的几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现在一些观念的落后,比如在对待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上。在培训学习中,很多老师都带着先进的手机,录象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随时扫描专家团队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线互动讨论。而我对手机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还没把它当作一个可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工具上。这些观念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学习工作的落后,在一个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闭门造车必然不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我开始也暗自为自己辩解,觉得自己的落后与周围环境的避塞是有原因的。但在听了张渝江老师的报告后,却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任何借口了。张渝江老师是来自大山里的一位高中教师,但人家却是在国内最早认识翻转课堂的,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那么他们就用盗版的平板电脑;支付不起高昂的软件费用,那么就找免费的;买不起高档的摄象设备,就去淘宝淘便宜的录象工具;无法说服老师们习惯复杂的软件,那么就把支持系统简化。在他面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应刃而解,他把翻转课堂成功的引入一所农村高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翻转课堂,他对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前沿的教育研究都如数家珍。如果这些出自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他却是一个一线的高中老师,让我不由的暗自惊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只要你肯用心,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给我一个终端,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下,微课堂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五篇】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教学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平台。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厌倦和倦怠情绪。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学习软件等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料,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更加愿意参与讨论、提问和探索,积极参与学习。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奇性和多样性感到兴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性的任务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使用了计算机软件,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解方程等方式进行实践,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获得了实际操作的经验,不仅理论知识更加牢固,而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再次,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学习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科书中的知识为基础,学生的知识也被限制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和多媒体的呈现,让学生了解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的资料,参与在线课程和讨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通过教育游戏和虚拟实验等方式提高学习的质量。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效果。

最后,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专业交流和教育论坛,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制作教学资源和课件,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制作了一些教学资源和课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知识视野和学习质量得到了拓宽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因此,我坚信信息技术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六篇】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internet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七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该课件为存储于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i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有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有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有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有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八篇】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九篇】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心得【第十篇】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这个房间温度比较低,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家来关心我们这两个期刊,作为期刊的具体编辑工作者,我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感谢大家对我们期刊的关心。

为了便于我们的专家和领导以及各方面的同志对我们的期刊进行指导,我把我们编辑的基本思路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们期刊一共分九个学科: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每个学科每期出一张光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年就有54张光盘,文科是双月出刊,理科的是单月出刊。

光盘期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实事求是地说,它的缺点就是不便于看,里边的东西隐藏的比较深,这是电脑的毛病。比如这个页面和那个页面是什么关系,这里边还套着什么,总之,我们要点击很多次才能找到那个精彩的闪光的东西;而纸制品,我们坐在沙发上一翻,大概有什么东西就已经一清二楚。等到什么时候有功夫,我们在踏踏实实的看其中的某1篇。光盘就是在这点上不方便,我们在今后的编辑当中会改进它。我也希望我们的专家和我们的领导出点好的主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电脑不能马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那些所需要的内容就好像“养深闺人未识”一样,不便于被发现。

我先说不好,然后再说我们有点“自鸣得意”的东西。因为我在清华同方搭的这个台上研究了两年,所以有点体会,请领导和专家给予批评。编辑的基本思路就是这个标题上的两句话:“紧密联系教师实际,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规律的融合。”我们各学科就是这么一个宗旨,这两句话是在素材库的建设当中,在项目校具体的指导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规律的融合”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融合”是两个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方面来说,“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跟各个学科的教学彻底的对上口,各得其所,这是一个方面;在项目校的指导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就只考虑一种功能。其实信息技术有多种功能,它很直观、形象,它可以使课堂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产生革命性的突破和变革。它的功能可以跟各个学科融合起来。其次从各个学科方面来说,各个学科的教学规律必须在信息技术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条件下体现的更好、更合理、更充分。这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这是我们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我们想象潘龙法教授说的那样把我们的期刊变成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工具,这方面我们不能说我们做的很好,我们只能说我们每个学科都有一些体会。

但是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难,难度首先在教师。信息技术跟学科融合起来,首先教师的工作我们要做到,拿语文学科教师的情况来看,从目前来讲,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积极探索、汲取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这类老师也很不一样,有的是这样探讨的,有的是那样的,很不相同,都是在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心存疑虑,始终不以为然,对这个事情不停挑毛病;还有一部分老师等你说好了再做,是一个观望的态度。两周以前,我们教育技术研究院办了一次教师培训,我参加了语文学科的讨论,从河北省保定地区来的一位老师和从山西省大同来的一位教师发表的看法都是挑毛病,后来我了解到两位都是当地的校长,为什么要来?其中一个说,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我学的是中文,后来我搞的是信息技术教育,我对这个信息技术教育很感兴趣,但是我一直怀疑,语文学科能不能用信息技术?河北的那位老师跟他一呼一应,使得我们当时的培训工作很难进行,白老师和所里的其他同志给他们演示说明,观点结合实例,我们反复的跟他讨论。礼拜五的时候,大同的这个校长很感慨,说,我动了心了,我这次回去要用信息技术。我说,你让年青的老师做。他说,我自己试一试没准还行。语文教师能不能投入到这个教学改革来?情况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教师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科教学规律认识也是参差不齐,我们期刊要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考虑到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面向教师,必须解决尽量多的教师改革的实践。

在我们这个期刊里边,有的课件可能一般,水平不那么高,有的很有新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考虑,目前全国的情况参差不齐,我们要使这个期刊成为老师提高认识的工具,要为那些愿意尝试,愿意实践的老师提供素材,提供各种素材。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荷塘月色》,这是名篇,我们在期刊一期、二期提供了四个《荷塘月色》的课件,都不一样,有的有这样的优点,有的有那样长处,借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总有一款适合您。”我们尽量为这些不同的东西做一些点评和分析。又比如《沁园春•雪》,这是毛主席的词。我们提供了两个这样的材料。一个是作的很精美的课件,是深圳的一个老师做的。它不仅是一个很实用的课件,而且这个课件很有特点,像毛主席写景抒情一样,它也把深圳的风光作了一个展示,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视频。但是这个课件的编辑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演示课件的编法,它的变化比较死。除了这个课件,清华同方素材库也有一个《沁园春•雪》,它像一个微型网站,是选择型而不是一个演示型的课件。把这个课件给你们放一下,这个课件跟刚才那个课件不一样,刚才那个课件,你得从头听到尾;同方的这个课件就灵活多了,老师什么时候想停下来就停下来,什么时候想返回这一句就返回这一句,什么时候想返回前5句就返回前5句,信息技术多种功能各得其所。

我们在期刊里提供一些实例,做这样工作,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投入到这件事情里来,如果只是很少的一些老师偶然用用,旁边还有好多老师不以为然,这是不行的。有的老师认识还是比较高。比如这个课件,就是北京陈经纶中学,我们项目校的一个老师在九月份做的课件,她在应用信息技术上有创造。她不是说从头到尾放一遍,而是把课文里的诗句拆解开来,学生讨论到什么地方,需要那个诗句,就让那个诗句出现。学生对某句诗有感悟,老师就把这句诗调出来,这样做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保持下去,而不至于在讨论当中,相当多的学生不知在讨论什么,这种做法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另一种功能,而不单是一个演示功能。接下来,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模仿课文马上写自己童年时候的一种童趣,一种童心,学生可以互相观摩。老师做评语,学生写的很有趣味,老师也很满意。这样就使用了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这个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用的比较好,跟学科教学的规律结合的比较紧密,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研究有借鉴价值,对积极探索的老师也是一种鼓舞。

我们期刊的编辑,就是要把期刊作为提高老师水平的一个媒介。我们这里边每一期大概都有十几个课件直接提供给老师,老师下载了之后可以直接使用,同时也是为研究整合提供教学实际案例。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限于我们的认识水平,限于我们的实际经验,我们做的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希望专家、领导能够给予批评、指导。

我的发言到此,谢谢大家。

39 3537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