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礼仪心得(精编3篇)
【导言】此例“学习教师礼仪心得(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1
关键词:师范生礼仪问题礼仪教育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5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学习教师礼仪心得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学习教师礼仪心得。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2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教学技巧;儿歌渗透;诵读经典;一日活动
春秋时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经这样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从春秋时期,人们就将礼仪当作做人的一件大事,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礼仪教育对于培养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必须从“小”抓起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以礼待人、文明待人。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教学技巧
1.趣味渗透礼仪,喜闻乐见方式教育
幼儿年纪很小,生硬的灌输方式有可能使学生对礼仪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无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在组织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学习特征,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礼仪教育,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儿童,他们都不会对儿歌、动画、游戏感到厌倦。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借助儿歌、动画和游戏等趣味方式渗透礼仪教育,使幼儿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优化教育效益。
例如,在教授尊老塾住⒐匕老人的文明礼仪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学唱儿歌《好娃娃》;在教授谦让友爱、兄友弟恭文明礼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孔融让梨的动画视频;在教授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文明礼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两人三足”游戏活动,使幼儿学会团结合作。
2.诵读经典著作,潜移默化之间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铸就了无数文明礼仪经典著作,这些国学经典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言简意赅,意蕴深刻,富含深厚的教育意义,正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绝佳材料。在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这些国学经典,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幼儿知识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礼记》《弟子规》《三字经》讲到文明礼仪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幼儿学习需求,有策略地选取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国学经典著作,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识记,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让幼儿购买这些书籍,课下也多多翻阅,并尝试回家之后在父母的帮助下背诵。幼儿之间可以相互比较,看哪位幼儿背诵的最多。
3.巧借一日活动,践行文明礼仪行为
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仅依靠口头理论讲解是无法使教学效益获得质的飞跃的,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组织幼儿到具体的行为中去践行文明礼仪观念,切实提升教学品质。一日活动是幼儿践行文明礼仪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践行文明礼仪观念的真实情境,时刻提醒幼儿讲文明、懂礼貌,为学生提供礼貌交际的机会。
早间入园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与家长告别,热情与同学和老师问好。幼儿可在晨间接待活动中担任“小小接待员”,用“爸爸妈妈,再见!”“老师,早上好!”等礼貌用语问候老师和家长;午间进餐时,教师可以利用将情境带入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在饭店里面的进餐礼仪,在扮演中了解西餐的吃法。
幼儿年纪小、忘性大,如果不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文明礼仪在生活中及时巩固,幼儿很容易就会忘记。一日活动中教师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践行文明礼仪观念,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所学习礼仪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满足使幼儿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教学需求,何乐而不为呢?
二、幼儿礼仪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选用具体教学技巧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这些技巧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无论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切实在教育活动中提升教学品质,都值得教师借鉴与采用。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端正教育理念,技巧和窍门当然可以用,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掌握适度与适量的原则,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误用、滥用、乱用这些教学技巧,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幼儿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幼儿教育活动效益的显现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一定要付出绝对的耐心与细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除了本文中探讨的几点教育技巧,在幼儿礼仪教育中还有其他新技术、新窍门值得借鉴,教师要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将每一位幼儿都培养成文明有礼的小天使。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礼仪教育:幼儿教育不可缺席的营养元素[J].山东教育,2009(Z3).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礼仪素养 大学生 途径
一、对礼仪的认识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平等: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
二、高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学生的培养、学校氛围的形成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良好校风的养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上,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使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良好的校风。
2、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其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目前高职教育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上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培养要求。学生自由散漫,不注重细节,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
1、文明意识差:如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的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的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纸屑,宿舍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等。
2、不懂礼貌: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的大学生不会尊重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卫生意识差:有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方便之后不冲水。
4、纪律性不强:很多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听MP3,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的通过手机短信、纸条、、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
5、不重仪表:很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以上几种不符合礼仪素养标准的现象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这些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2、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3、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公德意识淡漠,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四、高职教育在礼仪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生之初就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象。并且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受教育时长短。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一定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沉淀的过程。高职学生最多只有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在校时间不足3年,甚至更短。学习时间之短令高职院校在需要时间沉淀的文明礼仪教育上有些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来讲,一些学生认为礼仪课不重要,学习礼仪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觉得礼仪内容简单,无需花太大功夫就能掌握,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学得一知半解,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软件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就目前的礼仪教师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做出标准的礼仪示范。许多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五)校园内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浓。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途径、多渠道的礼仪教育方式。
五、高职教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形成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项目教学、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训练习,可以逐渐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与校园文化渗透,激发兴趣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为了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只注重对文字的解读或者拘泥于形式,学校应在校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问好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在校内乃至校外,每当遇到同事、老师、同学都能做到根据时间段做到相应的问好,让全体师生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带给大家的精神风貌上的变化,并营造一种家的校园氛围;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社员在校内的推广带动,从维护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处理、节约粮食、孝敬父母等多个层面开展实际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就会造成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无法达到进行礼仪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检验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做到从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表现、岗位礼仪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真正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和教育宣导。尽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但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未良好成型,学生实习期间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文明现象影响,造成文明礼仪习惯改变、文明礼仪素养下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学校应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反馈,教师还通过飞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对实习学生进行持续的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爱琴 方年根 陈烈荣 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版。
[2] 段录良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下一篇:家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