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老子读书心得汇总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老子读书心得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一篇】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二篇】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三篇】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书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个人阅读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通过阅读老子的著作,我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本文将从感慨老子对于人生的思考、学会放下的智慧、追求无为的境界、关注自然的观点和对于礼教的思考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于“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的思考。

首先,读《道德经》让我感受到老子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老子认为人生是一场逐渐远离本性、走向虚妄的过程,只有回归本真,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他与其强调功名利禄,更重视内在修养与精神境界。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逐享乐,而在于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真善美。

其次,老子的智慧让我学会了放下。他提倡“无为而无所不为”,认为只有不强求,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只有放下欲望,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读书使我明白了放下的重要性,过多的埋头于功利与欲望之中只会让自己失去自由。

再次,老子追求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给了我很多启迪。他主张让一切事物自由发展,不要人为干扰,将事物交由自然去处理。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要真正融入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学会在坏境中逆向思维,不逞自己的能,而是顺应变化,保持平衡与和谐。

而后,老子关注自然的观点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他认为自然是无所不能的,生命的源泉。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联。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保护自然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和平与幸福。

最后,老子对于礼教的思考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他认为礼教虽然有其必要性,但过度奉行礼教会制约人的个性和自由。我通过阅读,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明白了应该鼓励多样性,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老子的著作,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老子的教诲,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四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__、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__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__,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__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__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__、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五篇】

《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缘由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者。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孔子家语》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一毛而已。

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所谓食古而不化者,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老顽固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内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六篇】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言辞简短,略为晦涩难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经过后人不断发展延伸成为我国本土的第一门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学说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注重个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仙风道骨”也正是由此而来吧。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记得高中老师曾经讲过,说青年时期尽量要少的接触《老子》,毕竟它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适合情绪应该激昂向上的年轻人,如果看得太多影响过深可能会缺少应有的朝气。但我想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冲突,当我深入了解了《老子》这本书之后,发现其中许多道理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处。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却越来越忽视精神财富的积累,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存在的各种诱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许能够给出答案: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生的三个不同心态层次。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觉得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而有为则指的是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七篇】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产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则可以体现在文学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恰恰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从“道”的解释,开始,浪漫延续在《老子》的字里行间,延续在屈平的《离骚》、《天问》,延续在太白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独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过分追求盈满。

他认为虚静而不盈满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还主张人们都效法那泽被万物却“不争”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君主还要做到“不争”,即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争,还体现在不以武力、兵强而争于天下,故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古代的人道主义,从体恤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然而,老子的主张、理想已经不可能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认同、容纳。试想,在那一个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时期,“家天下”名存实亡,礼崩而乐坏,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才是各诸侯热衷干的事,哪个朝廷还会听得见一个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话呢?回到氏族社会?无为?开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怆的、隐忧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关口,老聃的青牛孤独的身影(幸好,他还有函谷关关长尹喜这个铁杆粉丝,在他“莫知其所终”前让他著下《老子》)。

虽然,老子的抱负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得实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经验我们却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应当像天地那样自然地、无所偏私地普爱万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为,有心便会“妄作”;又如,为人处世,我们应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虽然我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被褐怀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径,我们还是能明白并实践的。

2023年老子读书心得【第八篇】

老子的哲学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早有所闻,却总是望而生畏,觉神圣不可亵渎,深奥不可理解。这次学校开课之际,一为探寻,二也是学校的力量推着向前,才真正开始了解并学习这本华夏著作。一谈起老子,一些词就会蹦入脑海,如:道、有无、无为之治、上善若水、小国寡民等等。其实我们虽不懂老子,老子却早已融入我们生活。

作为一名学习外语的学生,我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了研究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敬仰西方大家上。中华民族之瑰宝被抛在脑后,快要遗忘。近来逛北京城的空档,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到遗留下的建筑,优美雄浑,诸多讲究,一点都不输西方。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学习外语的意义。这个世界是充满联系的,学习外语重要的是搭一座桥,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点,了解门外的世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帮助我们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世界,让我们的国粹不停繁衍下去。这也是学习老子的意义。学习老子,一为更好了解我们国家,二为增强自己的修为,三就是为把老子带给世界,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哲学大家,在当下“中国威胁论”流行的时代,老子的一句“无为无争”之心也许是交予这世界的最好答卷。

儒家与道家可谓中国古代的两大哲学经典流派。如果儒家代表阳刚的力量,那么道家应该代表阴柔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意,天下希及之”。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内容。这篇文字中同时提到了在“柔弱的力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驾驭了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力量穿透了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不发一语的教导,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人能够做得到。这段对柔弱的描写让我想到三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老子《道德经》中提起的柔弱的水,一个是中国的太极拳,最后一个是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德路德金所发起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洪水来时,什么都挡不住,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水貌似柔弱,一旦聚在一起,便会势不可挡。于是在第八章里老子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对柔弱的水的至高评价。水是最高的善。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其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老子把水与自己提出的“道”相提并论,可见此种柔弱之物的力量之大。

第二个阴柔的例子是我国的太极拳。太极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拳法。电视剧里的演绎、体育赛场上的竞技,和公园里无处不在的打拳人,都是这种拳法在当代的演绎。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原型。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和老子的阴柔之说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核心也是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一种武术拳法,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与文化瑰宝。

既然老子所说“道”是世间普遍存在的、最高的规律,那么它应该广泛适用。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其它角落,也有着“柔弱胜强”之案例。读老子时,我不自觉想起美国著名的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55年12月1日,黑人女裁衣工罗莎.帕可斯夫人下班后在乘坐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时,因拒绝给白人让坐而被拘留。12月5日法院以“擅占白人专座”违反隔离法而被判处监禁14天。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的黑人运动。与流行的暴力夺取不同,马丁·路德·金倡导非暴力抵抗。

学问。有许多大学生在“运动”中被捕。马丁.路德.金早已向他的同胞发生了号召——“填满监狱”。他们在汽车旅店的走廊上“入睡”,在公园“入游”,在公共图书馆“入馆”,在电影院“入观”,在赌场“入赌”,在土耳其浴室“入浴”。他们最后赢得了胜利。这就是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所领导的这一次针对种族隔离法律的非暴力入座运动。结果,迫使南方社区的几十家联合商店分别在1960年和1961年取消了便餐部的种族隔离制。细细一品,这不就是老子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绝佳例子么?在那个时候的美国,黑人是弱势群体,白人是强者,这次非暴力运动摒弃了以往“硬碰硬”的策略,转向“柔弱”。白人对黑人欺辱、谩骂,看似白人赢了,实则这项运动为美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黑人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铺垫。

以上三个角度,一是《道德经》中老子自己对“水”的见解,二是中国之瑰宝太极拳,三是美国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都体现了柔弱的力量。这也是这本“至柔”的著作想要传达的思想。三个例子串联起来,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可适应,这表明了伟大思想之普适性,不受时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所以,只有更深入地学习老子,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39 3217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