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心得体会范文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自身读书学习实际,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著名作家周国平认为,“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人称“北大醉侠”的孔庆东教授认为,书分四类:经典书,终生读;专业书,为工作而读;时髦书、休闲书,闲暇时少量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经常读书、坚持阅读的人,才能在书海中丰富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阅读带给人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提升,是提高的认识、拓宽的眼界、汲取的经验、收获的启示、增长的本领。要善于从阅读中总结经验启示,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所著的长篇回忆录,全书9万字。这本书,原来设想由钱瑗写眼中的父母,杨绛先生写眼中的父女,钱钟书先生写眼中的母女,可是未能实现。两位至亲离世后,杨绛先生带着丈夫和女儿的遗愿,用心记述了这个家庭63年的温馨时光。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梦境的形式,叙述杨绛先生与丈夫散步时,突然走散,冥冥之中感觉钱钟书先生要离去。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用古驿道比喻人生最后旅途,记录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杨绛夫妇自1935年新婚赴英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一家三口在动荡的抗日战争岁月颠沛流离,再到解放战争、文革运动、社会变革等。行至暮年,杨绛先生却先后于1997年、1998年经历了与女儿和丈夫的生离死别。杨绛先生淡淡地回忆、淡淡地叙述,从一个人的自由洒脱,到两个人的心有灵犀、三个人的相互扶持,再到“我们仨”骤然失散、一个人形单影只。杨绛先生的笔下有眷恋、有不舍、有缠绵,更多的是落尽繁华的苍凉、洗尽铅华的温暖。

《我们仨》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仨”都爱读书,杨绛夫妇在国内清华大学相识,婚后相伴到欧洲求学,钱钟书先生是牛津大学的公费留学生,杨绛先生虽然作为该大学文学院的旁听生,却为自己定下课程表,每天按时到图书馆读书,毕业时竟然比钱钟书先生收获更多。女儿钱瑗,则吸收了夫妻二人优点,酷爱读书,两岁的时候,只要看到父母读书,就会抢来看,也不管能不能看懂。后来,杨绛夫妇为了自己能够安安静静地看本书,就给两岁的钱瑗买了丁尼生全集。他们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成为了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为了方便借阅书籍,杨绛夫妻曾经蜗居在年久失修的储藏室里,用铁书架隔出卧室,睡在两张行军床上,冬天供暖不足,差点发生煤气中毒。上级领导提出为他们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而夫妻俩拒绝的理由是:这里离文学所的图书资料室很近,还能跟外文所的年轻人交流学习。就在这间陋室中,钱钟书先生翻译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完成了《管锥编》初稿;杨绛先生则翻译了《堂·吉诃德》。杨绛先生晚年独居生活近20年,之所以没有被孤独吞噬,也得益于读书这个爱好。她全身心地扎进书堆,花了13年时间,整理出钱钟书先生的全部学术遗稿,还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写出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沉浸在书籍中的杨绛先生,充实而安然地度过了晚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是的,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爱女钱媛,他们仨,简朴的生活,丰盈的灵魂,把自己活成了喧嚣中的一片净土,也成就了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

我的读书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39 3051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