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心得总结汇聚(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听课心得总结汇聚(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一篇】

为了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新老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在这个学期,便组织我们新进老师跟随优秀教师进行随堂听课活动,我有机会聆听了xxx学院优秀教师闻xx老师的《xxxx》的一节课,深深的被闻老师的教学魅力而吸引,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在教学活动的不足。使我获益匪浅,可以说闻老师的课,为我一个青年教师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典范。

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点:

教学流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虽然以前曾经在暑期培训过程和一些教育的书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中去。而通过闻老师的一堂课,使我们脑子中的这个概念慢慢的有了那么点轮廓:很好的引进新课程——巧妙的联系旧知识——顺其自然的强调重点知识——灵活的调动课堂气氛——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闻老师的教学流程都非常清晰,面面俱到,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把知识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闻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流畅,激情四射,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且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及时的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激励,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教学教的不好,而是管理学生不到位,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差,上课听讲效率低,甚至出现很多学生玩手机,睡觉说话的现象。而在闻老师的课堂上,这些问题就很少甚至基本不存在,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这次教研活动过后,我试着将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了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竟然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积极的把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学,学的过程中体会教。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听取老教师和其他同时的课;向有经验者学习,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样,我们的未来教学工作才会充满希望,才会体验的教学的乐趣,体验的教学活动的魅力,才会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二篇】

前段时间,我们积极参加了矿区组织的“评选学科带头人”的听课活动,虽然我校没有教师参赛,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都进行了认真的听课记录,本周三我们又围绕那天所听的课,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讨。可以说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现将听课心得总结如下: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或是抓住重点句段,一步步的深入语言文字内部。

2、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去备课,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拥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谷凤利老师在上《珍珠鸟》时,通过转述,把文章换成大珍珠鸟的角度,让学生来复述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彭琳娜老师教学《月光曲》这课时,就通过学习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示范读等多种方式,充分体会了贝多芬情感变化,层次非常清晰。

4、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堂教学老师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学习。

例如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使得识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阅读教学注意了一定量地读的训练,比较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听话和说话训练,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的现象,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听课,它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三篇】

这次有幸参加武汉市中年级片段作文教学研究暨李天恩网络工作室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作文课和多位老师独到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吴老师展示的是三年级作文课《我们的运动会》。上课伊始,吴老师与同学们玩了一个握钩游戏,一下子调节了气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她的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出示作文题目,播放运动会图片,将同学们带回举办运动会时的情景,并运用丰富的四字词语进行解说,如运动员们精神抖擞,跑步时脚下生风等等。紧接着点同学说运动会时自己作为运动员或拉拉队的感受,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然后又播放运动会时同学们参加接力比赛的视频,同时伴以形象的解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适时提出写作的要求,让同学们把运动会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写下来,要写出运动会时自己的听、看、想、做,最后点评学生的作文,看是否符合这四个要求。整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余老师展示的是四年级作文课《有趣的节日》。课上,余老师先是进行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以一句“距离不是问题,交流才是主题”拉开了作文课的序幕。她首先播放了一段国外的有趣节日短片,让同学们感受并说出与中国节日的不同,总结:这些有趣的节日是喜欢的.人、物、事,表达自己心中美好愿望的节日。接着又创设了“校园文化节”的情景,让同学们都来为这个节日出谋划策,设计有趣的节日活动,指名同学分享自己的设计时,余老师又配上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进行点评,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再接着让学生自由书写,要把节日的过程、特点写清楚、写有趣。最后给写的好的同学颁发喜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整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设计的很好。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在观摩的两节作文课中,两位教师很巧妙地设计了吸引学生而且活跃课堂气氛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吴老师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余老师则是一段精彩的自我介绍。

在教学方式上,两位老师都是情境教学,但又各有不同。吴老师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将学生带回运动会时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作文课上来。而余老师则是直接创设了一个情境,为校园文化节设计,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个情境展开,过程环环相扣。

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立足学生实际。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作文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吴老师作文课选材是刚刚结束的运动会,每个人都参加了,每个人在运动会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余老师的作文素材是节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在已有的感受上自由发挥,设计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节日。

注重评价的重要性,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两位老师在倾听完学生的回答后,都及时给出评价,而且有针对性,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氛围。其实作文就是由说到写的过程,已经攻克了说,把它落实到纸上也容易些。

同时,余老师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上也做得有特色,学生们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有效的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两位老师的作文课独具匠心,周密细致,都有闪光点和亮点,值得我学习。她们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懂得学无止境,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自己的教学之法。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四篇】

首先,我觉得,听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听课并不是简单的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更要认真观察并做适当记录。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捕捉授课者和听课者每一个动作、语言和表情,记下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方法。在听课之后更要及时积极的思考,准确客观的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取长补短。

在听课过程中,这些老师的教学生动,学生求知强烈。杨文娟老师讲的是《坐井观天》一课,在起初老师用绘图的形式让学生清楚井的样子,同时让学生贴“青蛙”、“小鸟”来体会哪里是井沿和井底,这个过程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快速地理解了井的构造,对以后的讲解起到很好的铺垫。李春杰老师讲的是数学《梯形的认识》让学生看题目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想学的内容,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导课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他的老师也从学生需要、课堂需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涨。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练和交际活动。这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了这么多堂课,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做课件等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都对本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们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富老师的示范课,学生预习,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从生字、近反义词、示意图、课文中心思想等方面让学生板演,老师也不是完全的防守,而是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地引导或提问。富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竭力回避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陈旧讲课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所学的兴趣,激发出由衷的热情。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在我听的这么多课中,但凡是成功的课堂,上课内容皆丰富、现实,教师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师都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一进课堂便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自然事半功倍。

通过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方法,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应不断学习、提高以完善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五篇】

罗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引入有三种。方法一:采用教材式,出示实际问题,抽象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我弃用的原因与罗老师不同,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论上是最理想最体现学以致用的,但信息类题目却是学生最害怕的,光是理顺变量间的关系就需要大量时间,针对本校学生基础差的实际(高中入学百十来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引入将是灾难性的,我认为这样的引入在学生基础较好,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久持,无法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注意力进入重点对教学都是不利的,故弃用。方法二: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类比二元一次不等式进入新课。本人采用此种方法,原因是简单自然能快速进入重点。方法三:由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认识二元,类比一元,明白二元问题属于平面问题。我觉得方法三正是罗老师的高明之处,引入新颖,用意深远。但从罗老师的授课情况来看,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

在规律的总结上,罗老师采用斜截式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学生更普遍见到的会是一般式,如果能就一般式直接总结规律将省去一个转化的过程,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比较有利的。这里提供方法如下:,当b0时,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对应直线的上方;当b0时,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在对应直线的下方。当b=0时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当y的系数的符号与不等式的符号相同时称为同号,反之为异号,总结:同号在上,异号在下(但是要注意是一般式,至少要把y放在不等式的左边)。我觉得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总的来说,罗老师的课是非常成功的,优点其他老师已经点评了很多再次就不在赘述。我只说一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情感价值上的差距,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我觉得这是最可贵最难得的。大师教的是意识,思想;新人教的往往是纯粹的知识。这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六篇】

本周,我们数学组开展了“金曦课堂观察日”活动,听了顾老师上的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顾老师从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引入。以前经常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来得到它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的面积或者更大的物体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就太麻烦了,这样的引入能让学生发现现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够用了,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对接下来的学习,学生积极性就比较高。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顾老师先是让学生通过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当不够摆的时候可以用只摆出长和宽的方法就可以得到。最后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只和长和宽有关,可以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顾老师,让学生计算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面积(如:计算老师的办公室的面积。)注重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1)在摆4厘米和5厘米的长方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手中的小长方形不够。教师问:能不能用不铺满的方法来试一试。一个学生就回答用铺一圈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继续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然后,换了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可以用铺半圈地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出,其实铺半圈就是只要铺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即可。

(2)让学生观察表格,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来计算,2个学生都回答正确了。

(3)试一试中求黑板的面积,宽2米,长4米。学生回答:面积是2乘4等于8米,这个是知识性错误,教师换了一个学生来指正其错误,应该是平方米。

整节课,教师主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来纠正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七篇】

今年三月,我有幸参与了义马市一中“构建高效课堂”现场观摩沟通会,倾听了各位专家扎实细腻的示范课以及他们所作的报告,收获颇丰,也让我充分的领会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以及深沉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阅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现了课堂教学的嵩高境界。下面我就参与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的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比拟擅长启发同学,引导同学。冯文斌老师上的课?和你有约?让我感受最深,冯文斌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同学去观看,去觉察,去解决问题,让同学经受、感悟学问的形成过程。他上课前先让跟同学进展一个“商定”,“商定”是什么意识,让同学们在以下过程中从而得到学问。他在表达故事的过程中,每次有小动物上车都要求动物们遵守“商定”,都特殊注意的提到“商定”这个词从而加深同学对“商定”的含义。

董建国老师上的体育课,能充分的发挥同学们乐观参加活动的爱好。体育课的常规很重要,这一点潘浩瀚老师把握的很好,在课堂上,他利用了我们平常常常用到的垫、竹子、弹弹球等运动器械,但是他运用这些运动器械进展了一场不一样的体育课,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的熬炼大小肌肉和团结合作精神。听完了这节体育课后我自己也琢磨将来自己应如何支配设计教材如何让孩子在自己的课堂中既能学到又能熬炼到身体。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到达预期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进展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师的预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仅“备”教材,还“备”同学。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饱含着细心的预备,每位老师都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么的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细心设计,能最大程度的进步同学的学习乐观性,能充分挖掘同学的潜能。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这些老师他们没有刻意的去追求华美的语言,课件的精致,更没有好看的花架子,他们完全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索,理解同学。呈如今听课老师面前的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常态下的课,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可看、可学,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学问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朴实与扎实。

通过学习,我学了许多,感受许多,收获许多,名师扎实深沉的教学根本功,广博的学问,调控课堂的力量,亲切大方的教态,灵的教学机灵,独到才智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深入的印象。我将以这些名师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程度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缺乏、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不断进步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程度,通过努力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八篇】

今天,我参加了由x中学组织的“改变课堂提问、营造学生全面参与氛围”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观摩了波航中学地理教师杜静老师精心准备的《澳大利亚》这一节课。杜静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杜静老师讲《澳大利亚》时,首先展示了一组有关澳大利亚的国徽、自然景观的图片,学生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导学案。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组织的到位。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之类的语言导入,应尽量将课程的导入设计地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次听课活动中,杜静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她讲解《澳大利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时所选取的例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本次听课活动,杜静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例如杜静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发达?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杜静老师准备的导学案内容充实,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设计精巧,导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从不同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我既可以领略她的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她的失误的教训。同时我也感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九篇】

我有幸参加了去x幼儿园听课学习活动,听了七节课,对于我来说,这是难得而又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次听课学习,同时,也涌出了许多的感想和感慨。

这七位老师的讲课各具特色,上课时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能够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发展;有的老师能充分利用教具、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幼儿有很浓的兴趣,这些都是我要学的地方。在教师组织和教学策略上各具千秋,从中让我感悟很多:

一是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活动中,教育思想直接促进或制约着我们教学方法的选定和设计,同时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面向全体幼儿,全面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这就是跟上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步伐了。老师在活动中能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通过课件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倾听,发展孩子注意倾听的学习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是活动中应尊重每一幼儿个性,注重为幼儿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让幼儿大胆发言,直言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及时洞察幼儿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幼儿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幼儿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

三是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经验与兴趣,并借助现代的学习手段,使幼儿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为教育是科学,要求真实。这就需要自己去经历,去提炼问题,因此通过活动要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之所在。在活动中老师还能注重倾听幼儿的问题,尝试用孩子们的方法去活动,激发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所以从这次的听课活动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单单是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做好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分享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设问者等多方位的角色。经验是慢慢积累的,我相信只要慢慢积累我就会得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教师听课心得总结【第十篇】

首先,我要感谢小教及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有幸去青岛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为期两天的“201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两天来,我看到了名师多角度诠释课堂教育教学的真谛和焕发生命力的名师课堂,学习了名师开阔的教学视野及超前的教学理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许习白老师带来的示范课苏教版《寻隐者不遇》。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是1篇学过的文章,整堂课由浅入深,以诗人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抓关键字、直接描写和神态、动作描写再现了贾岛寻隐者的整个过程。

这节课,徐老师让孩子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诗句饱含了古人的思想,不能像读浅显的阿拉文库。同时许老师还向听课的老师传递了另一信息:我们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另一目的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了解中国古诗词,我们应为他们把这扇窗打开更大些,让他们了解更深些。让孩子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童漫作文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带来的示范课《悦读漫画写作》。宋老师是一位非常幽默风趣,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不愧是一位高手,宋老师的课被安排在下午,而且是一节90分钟的课,他却能以激情点燃激情,使整堂课笑声此起彼伏,而且还到处闪烁智慧的光芒。

不仅孩子如此,听课的老师如此。与此同时,我恍然大悟,刚拿到课程安排的质疑这时似乎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课程安排是这样写的《悦读漫画写作》,当时我以为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把“阅读”写成了“悦读”,可是,听完宋老师的示范课后,我知道是我错了,毋庸置疑就应是“悦读漫画写作”。

上课开始,宋老师设计了一个现场招物启事的环节,随后学生交流拾金的经历。板书“拾金要昧”“拾金不昧”。接下来是一活动,播放歌曲〈一分钱〉,这时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出示图片灰太郎和100元大钞,今天,灰太郎也遇到了“拾金”的好事?看图片想“拾金”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灰太郎会发现钞票吗?……宋老师循循善诱,在老师的引导下,1篇有声有色的作文诞生了。

最令人称奇的是虽然宋老师逐个环节都做了指导,可交流时,孩子们所呈现的文章却没有两篇雷同的。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名师风范,是值得我学习和追求的境界。

张敬义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采用了游戏攻关的模式进行设计,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课标的讲解也有独到的地方。

我们听了名师们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39 2329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