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4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解读2024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解读2022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一篇】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解读2022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二篇】

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作文吧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解读2022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三篇】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纲领性文件,引起各界关注。新方案中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九年贯通的课程,细化了实施要求,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考试、命题等环节的指导,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标准,提供了路径。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政治素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形成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确需强化科研支撑,赋能教育变革。

加强学习,提高站位

一要立足政治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两办”和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文件,此次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强化了课程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这将成为我们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理论准则和行动遵循。

二要立足政策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新课标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段间的衔接,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深刻理解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学科融合渗透,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立足岗位,坚持创新

要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真正提高一线教师的课标运用能力,增强工作活力,发展专业潜力。

加强教研,驱动引领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特别强调教科研的专业支撑作用,明确提出“明晰教研工作定位,深入研究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身为教科研人员,我们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首先要聚焦需求,服务指导。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树立课标理念,有效落实新课标要求,我们将基于需求,统筹规划,进行全面指导。一是提供高质量的新课标培训。利用线下线上,集中分散等多种形式,邀请省内外专家解读新课标,提供实施策略。另一方面教研人员将不定期走向学科基地校和乡村教研联系帮扶点,通过听评课,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重点加强对薄弱区域教师的指导,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二是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讨。围绕课程改革关键要素,组织专题学术研讨,提高基层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意义和内涵的认识;指导学校做好课程整体设计,聚焦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继续加强考试命题指导,开展兰州市中学原创命题大赛,并跟进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命题指导,提升教师命题能力,助力教学评的一致性有效落实。

其次要强化研究,凝练经验。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寻求破解最佳策略。我们将通过制定课题研究指南、设立专项课题等形式,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基于新课标,坚持行动改进,坚持案例研究,坚持名师带动,专项研究,加强学科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一致性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研究,不断总结区域课程改革经验,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扩大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形成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案例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标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解读2022新课标心得体会【第四篇】

今天,带着学习的心态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比了两个课程标准的区别,让我收获良多。

新课标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为此20xx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动,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受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自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自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结论,不需要老师教,学生在自己操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并且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20xx版课标所体现的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于目的是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整理相应的数学内容,像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以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39 2757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