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心得体会(5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国学课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历史意识,激发了对经典智慧的思考,促进了个人修养与道德提升。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国学课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国学课心得体会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1

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 是-个文化大国。 ————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而 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 的影响呢? 通过这本书, 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 皆知的儒家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 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 10 章,分别是“史” 、 “儒” 、 “禅” 、 “道” 、 “法” 、 “兵” 、 “医” 、 “易” 、 “礼” 、 “食” ,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 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 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 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 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 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 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 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 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 变为人民的压榨者, 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 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 什么时候? 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 什么呢?等等 第二章 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 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儒 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 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 “孔门十哲” “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 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 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 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第三章 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 第四章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 第五章 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 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第七章 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第八章 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 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 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 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 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 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 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 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 ,虽然名字有些奇 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 忧” 。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 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 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 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 ,古人称之“墨绖 从戎” ,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 亲父母的丧事, “自闻丧日起, 不计闰, 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 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 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 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 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史记·五帝本纪》 : “岁二月, 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 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 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 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 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 像这样容易曲 解意思的还有一个 那就是“长跪” 《战国策》里出现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 。古时 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 故事。 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 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 第十章 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 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 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 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 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 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 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 全席” ,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 120 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 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 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 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 规则,俗话说: “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 ,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 注重“十全十美” ,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 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 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 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 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 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 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 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 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 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 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 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 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 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 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 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 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 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 、 “茶道” 的范畴深广的多, 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 因。录 俗话说 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 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 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 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 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 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 容,明辨是非。 通过这本书 让我穿越古今 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 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 深的谢意。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3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4

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不能否认,在现今的教育体系里,对国学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如何普及国学,向来是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主张少儿读经,不少大师力挺国学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终究可控,但如何在学校以外,提高社会人群的国学素养,毕竟仍是一个难题。作为文化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新世界出版社顺应国学热,别出心裁推出了《北大国学课》一书,这是一本介绍讲解国学的入门书、基础书,以“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为主题,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从中汲取和领悟修身做人之道。

《北大国学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国粹。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希望通过上述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以下本人就“儒”、“食”、“医”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儒: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的三大主张是礼治、德治与人治。礼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德治,就是要建立起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学说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人治,这一学说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权力,甚至居于统治地位,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就哲学层面而言,讲的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如果欲壑难填,那么他一定会被烦恼和忧愁所困扰;如果一个人无所事事,毫无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会被百无聊赖所包围。这就要求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驰有度、适可而止,并学会在得意的时候克制,在失意的时候自励,也就是能够洞悉“中庸之道”。

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从人的生理周期出发,把一生的修身养性分为三个阶段:人在少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间万事万物的诱惑。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不仅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思维定型,通常会比较执拗固执,所以,身处壮年时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习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比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时最大的忌讳就是贪婪,而贪婪只会带来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败,老年人应该“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顺应自然。

食: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当西方社会将吃饭仅仅看作生存手段的时候,炎黄子孙就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将饮食变成美妙的享受了。东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来的“秀色可餐”,都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将饮食分为八个境界,这八个境界分别为: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我国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八大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的传统礼法中,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叶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青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汉末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茶经》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中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与人品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与茶之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茶成了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这正是儒学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主席20xx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医与西方医学理念相比,中医更追求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病理问题。作为传统国粹,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医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中植入了类似于“阴阳五行”、“经络穴道”,甚至是“气功”这样相对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们在审视中医理论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怀疑。但是历朝历代的医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看上去相对玄虚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生命真谛的。

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概括总结。我国古代医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自然元素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元素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恰恰相反,它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促使它们不断转化的原因,就是阴阳变动。比如光明、温暖、充足易于生发,称为阳;阴暗、寒冷、贫瘠不易于生发,称为阴。为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多多吸收正能量,摒弃负能量。

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孙子的不战而胜,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国学经典传播者,还是接受者,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走近她,接触她,了解她,都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衷心希望国学经典能给大众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长。

国学课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班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及国学教育。一个学期的国学教育教学,我既深深地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担子的重大。回顾一学期来的国学教育教学,我的收获很多。

一、备好课,让学生享受国学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年级的孩子拼读能力和识字能力低,我首先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以讲故事等方式像孩子们介绍一些生动有趣,励志的事例,使学生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了,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之后,我就备好课,为上好课做准备。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总是本着学习的态度多学习,多向他人请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加上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国学的美,让他们感觉到,上国学课就是一种享受。

二、学以致用,落实生活

课上好了,学生也听懂了,行了吗?还不行!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了这些传统文化,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就得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人生,要不学了也是白学,也是空喊口号,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校设计印发了《弟子规生活力行表》,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前根据自己一天来的行为进行暮醒,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家长配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表格评价,都要坚持落实。上面有家长们每周想对孩子或老师

说的话,教师对家长或是学生说的话,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监督教育,这样既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又肯定其获得的进步。让国学学习落实在学生的每一天,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使其懂孝道,懂得为孝顺父母,为自己未来而努力读书。

当然,要求学生做到,我们老师也要先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比如说,要学生读书,要他们背《弟子规》那我们老师先得能背出来,老师先背一次给他们听让他们来当考官,做他们的带头榜样,这样他们才敬佩,才有兴趣去背好。每天早操后的读国学时间,我也饶有兴趣,摇头晃脑地和孩子们一起读背。走在校园的走廊,通道,每夜角落都有古诗、对联,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这样浓浓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当然一门新的学科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是反复的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下学期的国学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39 3700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