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习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如此重要,能直接当作教学目标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这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
人们常常以为,“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过去大家写教学目标时,是不是通常这样描述:“理解……”“掌握……”“解释……”?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学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呢?对这些问题,教师是清楚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也就是说,这样的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是教学目标。
这样描述的目标,学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学生如同旅游时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自己熟悉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习真实发生。
王易春老师给出了几个制定目标的原则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制定目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这三者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教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转变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培训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是否将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是否将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处罚,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后,只要系统中的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位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也就达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的落实,是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模块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内容”,用课程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上。然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转化为课程具体目标、模块具体目标、单元具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和局限,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成长得更快,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更有潜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第二篇】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醍醐灌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导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仅局限在于“考了多少分?名次怎么样?”学生压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头苦学,但真正增长的只有那可怜的分数,导致最后培养的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随着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学校、教师、家长开始弱化对分数的计较,转向关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养。而这一举措,终于将教育的关注点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长上,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余老师在文中强调,六大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就在于学科素养。著名教育学家培根曾有过经典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各个学科所学的知识,只是我们获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终要形成的能力与品格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现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话了,却把目的边缘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如何捡起这颗“西瓜”,这正是我们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在文中余老师也详细为我们提出来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教师,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都应做到深研深究,透过知识追寻其本质,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添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提高孩子们自主求学的'兴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乐于求学的态度等。总之,在每一次备课中,都要谨记一个原则,就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知识的运用为媒介,实现每一堂课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获。并且,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每堂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余老师对我们的建议中肯而实用,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学以致用!
感谢余老师的书让我犹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第三篇】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方面);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方面)。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立体结构,其中生命观念居于突出的位置,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它们都需要以生物学概念为支撑,又在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层面走向一致,具有整体性。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一)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的定义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概念,它更为上位。概念必须是严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其意义在于区分不同的客观事物;观念是对客观事物整体考察而获得领悟的结果,具有模糊性和广泛性,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生命观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学习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记住生命观念的名称,而应重在理解其实质意蕴,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要以生物学事实、概念为基础,生物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同时,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所揭示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物学规律,也无法离开科学思维为工具。在尝试获取证据、运用证据与逻辑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需要科学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又彼此关联。
(三)科学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的定义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时,在进一步说明时,阐述了应该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可见,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担当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态度,生态文明观,关爱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观念等态度和观念;具备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等行动能力。这里,既有价值观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里融入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理念。引领学生做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实践者,是生物学科发挥育人价值、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第四篇】
新的体育课标颁布以来,我还没有仔细的研读过,利用暑假的时间,我粗略的阅读了一下。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新课表更突出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体育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信任的成长,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防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教学课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发挥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是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经过自身的肯定和选择。简单的观察方法是看学生体育活动中热情的程度。应该说,学生如是积极投入体育教学活动,那么该课便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是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主要反应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质量,学习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投入程度。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把握准确,以自己的自主学习为主,动机明确,活动兴趣高,且有愉快的心理体验,说明教师在该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说明的是,学生主体的发挥,是教师施以诱因条件的结果,而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看教师艺术性运用诱因方法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的课标带给我们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教育理论,为如何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了新的指南。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第五篇】
近几年,总是听到有关“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但真的要说一说“核心素养”,对它的了解却又少之又少。
近几个月,在工作坊的引领下,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读完以后,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
全书分为了3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读完后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有了以下感触。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据焦点和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是教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讨论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只有通过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书中讲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那种只见学科不见人、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基础,是会被教育规律排除在外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注重因材施教,更应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里边所蕴含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道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优秀的社会品格。
作为老师的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我也经常会思考我们与学生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于发现儿童,当我们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以及一节课过后,我们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去提问,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去讲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与孩子连接的桥梁,我们才能把知识运输到他们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学会欣赏儿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看到他们每一次的积极参与,看到他们每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智慧,做到与他们一起成长。
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下心来,潜心钻研。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所教学科。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个孩子。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上一篇:音乐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