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推荐17篇】
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与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否能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读懂孩子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
读懂孩子的情绪。
宣传健康的教育理念的机会,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孩子受益,撒播种子的机会。
我们可能都有这种经验,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问你,你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啊,有没有相关的培训啊。比如说,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这是一份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份工作,投资率最高的工作,我们都是无证上岗的家长。现在是拼爹拼妈的时代,是拼的是意识状态,一个能懂得了解孩子的父母,要不断地学习。这是一个迈向成长的机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的方向。
怎么学呢,现在分享一下:
第一个方式是学习,就像这种微课堂。
第二步是做,就是一个试错的一个阶错。就像今天分享的所有都是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怎么样从我的这些感受,拿来为你所用呢,运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你再不断地尝试,发现错误机会。
第三步是反思,我们通过反思,可以阅读一些书籍,这样是属于你自己的育儿之道。
倾听孩子的情绪,一个是倾听,一个是情绪。分别来解读。倾听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没有真正的被倾听过,我们没
有办法体验这种感觉,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倾听对父母的挑战比较大。还有一种挑战时,我们自知时,我们会带着过虑系统去听,会带着我们的有色眼镜去看,我们会表现出这没有什么难的啊,有什么好哭的啊,
倾听需要父母用心去听,要极度的关注。不经过训练是很难。第一步,用眼睛去观察,他想向你传达什么。第二步是用嘴,在什么时候用呢,当你表达爱表达理解的时候,可以用。第三个要动手,要有爱抚的行为,要与孩子亲密的接触。如果一个孩子很好的被倾听的话,你们之间会有很好的亲子关系,这是你们之间的基础,而且这种倾听让孩子体验被理解,被信任的感觉,也增加孩子自信的能力。
情绪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接纳和SHULI情绪。帮助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情绪。
一个父母孩子要了解孩子,为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呢,二岁的时候会说什么都是我的呢,三岁的时候,四岁的时候执拗,这些是生理特点,
二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爱,关怀,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三是如何说,如何做的技巧。
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整合。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2
记得有个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叫《爱的教育》,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主要描述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读懂孩子》也是一部呼吁与教会父母如何理解爱和如何爱的书,书中用深入浅出的的方式告诉你,爱与归属是什么,爱与归属感如何影响孩子。
书中是以心理学与教育学经典学派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作者总结与提炼了工作多年的自身研究和教学成果写成本书。书的开篇就提到了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引出作者自创的分层理论,作者将人类需求分为三种: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感觉作者的这种分类方法是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在里面的。书中通过实例讲述了孩子需要通过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疾病来综合的观察,讲述了“盲目的爱”和“成熟的爱”是如何造成影响的,讲述了要尊重家庭所有成员的爱,遵循“生命五大法则”的爱。书中有很多作者所见的案例和很多作者实践的方法,这些内容很实在,而且作者对这些处理的方法和观点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较适合中国价值观家长去学习和阅读。但是我认为作者自己理论的科学建模做的并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经验之谈的基础上,并没有做科学实验、科学总结和科学研判,虽然说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是社会学科,但同时也是社会科学,不能只凭借经验主义和知识积累来建立系统理论,这样做难免落入个人主观主义的偏见之中,使理论成为个人观点而不是科学理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只能算作个人观点与经验总结,不具有经典理论所具备的科学性与普遍性,我们只能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式方法,但并不可以作为一个经典的指导工具或教学工具使用。
如何读懂孩子呢?在最后一章周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见解,总结起来就四点:是一他要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身心健康,情绪开朗稳定。三是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爱自己和他人。四是能够勇于探索人生,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且能勇敢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 “父母要成为典范”才是教育的精髓。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3
老师布置作业,读周鼎文老师的《读懂孩子》一书,很快读完了,书中很多点让我很受益。
书中讲到人的本能就是去圆满三大需求: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灵性成长的需求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的最终目的。即通过经历所发生的一切,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己,与生命大道和谐同行。当需求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良知”这个报警器就会想起。圆满灵性需求会化解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的矛盾。圆满灵性成长的需求,即在探索自己,探索世界,活出生命的本来样貌。
实践生命的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平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如何知道我们是否遵循生命的法则呢?如何知道我们是否在对的路上?从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孩子就是家庭以及父母最好的镜子。面对孩子的问题,多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是在提醒我们什么,是要引导我们看见什么。
夫妻关系失衡的调整:对方对你好,你要懂得回报,回报的时候还要“多加一点”,对方对你好三分,你回人四分,这是正面的流动。夫妻关系中,“理所应当”是一个最危险的陷阱。而回报负面的时候减少一分攻击,带上一分爱。
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认清事实,尊重事实。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4
案例描述:
娃娃家内的栏杆旁站立着好几个民族娃娃,旁边有个小篮筐,装着一些调羹和木珠。这是娃娃家主题下喂娃娃的一个内容,每个娃娃都张着大嘴巴,等着孩子们来喂。第一天过去了,孩子们看看这些娃娃,不为所动。第二天,娃娃们的肚子里依然空空如也,兔兔、子涵发现了这些小木珠,于是在娃娃家的奶瓶里、锅子里装满了小木珠,有模有样地开始烧饭、做菜。他们还将娃娃家内印有各种蔬菜图案的小块拼图放入锅子里,我问宝宝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兔兔回答我说:“我要烧菜呀,没菜我怎么做饭。”
思考与分析:
1、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在角色游戏展开的初级阶段,孩子们的角色意识较为薄弱,所有的游戏行为还停留在对游戏材料的摆弄阶段。3岁的儿童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因此,一旦孩子们投入了游戏,他们就需要丰富多样,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游戏材料,才能推动孩子游戏的发展。
2、我园以民族歌舞为特色,在喂娃娃的游戏主题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处处以融合为主,旨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接触多元文化,于是将娃娃的形象制作成为孩子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常常接触的特色民族:汉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但是,孩子们并不认识这些民族娃娃,而且对单一的喂娃娃的操作也缺乏兴趣,导致这个游戏内容一直无人问津。
对策与措施:
1、仔细留心孩子的每一句童言稚语,思考孩子话语背后的意义。如在娃娃家主题游戏中增添一些形象生动的游戏材料,如蔬菜、水果、蛋糕等。也可以提供一些孩子们自己动手简单制作的物品,从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习得生活经验,习得技能经验,习得交往经验。
2、充分利用分享交流的机会介绍这项游戏内容,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另外,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灵活多变,如和孩子们比赛喂娃娃,给喂得较多的孩子予以一定的奖励等等,以孩子们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以孩子们喜欢的形式介入指导,会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快乐地投入游戏。
3、低结构游戏内容与高结构集体活动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了解了这些民族之后,可以将游戏内容推陈出新,如比一比,谁最快将豆豆喂到某个民族娃娃嘴里,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累积对民族娃娃的经验。
心得与感悟: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表达着他自身的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童言稚语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挖掘出孩子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推动孩子游戏的发展。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5
我读完《读懂孩子》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其中提到师生关系与学习现象,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教学水平多高,只要是换老师,学生心里自然会产对比,面对这类学生,我们会产往往产生很多困感。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我由此想到了自己,面对一个个的孩子,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因此,作为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发了《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该书分三部,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孩子的家长准备的。每一部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7
看到这本书出现了惊人的一幕。
下午的时候我刚在樊登读书会上听到一则故事。
故事里说有一个小伙子在19岁那里有一天晚上觉得莫名其妙的非常冷,冷得让他感觉快要死了,所以他吓得不敢睡觉,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
后来心里医生调查他家里的族谱情况时发现他的一个叔叔就是在19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出去维修电缆时冻死了。他的命运被诡异的隔空传递到这个孩子身上了。
本来这件事情我是将信将疑。哪有这么离谱的事?
结果晚上就在这本书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很多家庭教养良好,感情和睦。孩子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不断往下追踪就会发现隐藏在家族中的各种未尽之事或家族秘密:早夭,意外,杀害,暴力,精神病,不当收入……,如果这个家族不能好好面对这些事情,或有的人的命运不被接受,甚至遭到排除或忽略,那么家族中旺旺会有孩子去经历这些事情。
书中举例:有一个年轻人每年的4月份,情绪就会陷入低潮期,甚至想自杀,后来我了解到,原来这位年轻人有一个叔叔,他就是在4月份去世的,由于这位叔叔去世时很年轻,所以一家人都不愿接受这种事实。于是这件事情就成了家族的一个黑洞。
看到这里我开始确信这本书确实确实是言之有物,值得精读。
本书是围绕孩子的成长教育的一些问题来阐述的,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发生冲突、家族系统里出现感情链断裂等情况下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作者以一个心理学家的身份,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工作案例,告诫我们当小孩子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情况时,我们要先学会观察,观察孩子的情绪、人际关系、疾病等等,然后再从这里面分析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诱因。
在本书里面作者还介绍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家族系统排列图,做这张图表不仅是对先祖的一种缅怀,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在整个家族能源流里面的位置,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来审视孩子的问题
在本书的每一张作者还布置了一些练习,在文中适当的位置还有插图,令人赏心悦目,读起来很舒畅。
在最后一章周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见解,总结起来就四点:
第一、 他要有高尚的品德。
第二、 身心健康,情绪开朗稳定。
第三、 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爱自己和他人。
第四、 能够勇于探索人生,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且能勇敢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何才能把孩子塑造成理想的样子呢?
答案是“父母要成为典范。”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8
作为首席导师(班主任),一直觉得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总是会心虚,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处理一些班级的事情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有时候碰巧能够处理得当,但是这种巧合不是每每都能发生,有些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处理不好,孩子只是屈服于我的威严,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通过魏校长的介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读懂孩子》。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读书的状态可是称得上是如饥似渴,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便读完了一遍,感悟颇深,故写此文来记录自己的体会。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恰好班里的学生都各具风格,家庭背景也都惊世骇俗,所以从接班到现在,我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不是在处理学生就是在处理学生的路上。因此,我也是算是身经百战,从某些方面来说还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提供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处理了无数次的矛盾和纠纷,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孩子的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而这个根源往往都和“爱”有关。
周鼎文老师在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包括“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什么”、“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在这里,我就每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孩子的行为都逃不出这几种“离家出走”、“厌学”、“说谎”、“偷窃”、“沉迷网络”、“攻击性很强”。“离家出走”是一种很典型的家庭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就足以说明孩子在这个家里没有归属感。
比如,爸妈经常不在家,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就算是仅有的那点可怜的交流也只是批评似的询问成绩问题。孩子想要的“爱”从父母那里总是得不到,就会使孩子对于家庭没有归属感,当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选择逃避。“厌学”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父亲身上,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事情,需要爸爸给与鼓励和榜样的力量,如果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对于孩子关注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说谎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平衡引起的,孩子往往想通过对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说谎来顺应夫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偷窃这种行为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缺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求助于物质。
第二种是寻找归属感,当他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加入某种群体,如果这种群体里面有人偷窃,那么他为了融入团队,就像是送出“投名状”一样,也进行偷窃。沉迷网络或者是沉迷于一种事物说明孩子内心是空虚的,往往是父位缺失,孩子缺少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要么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亲和孩子交流较少或者基本不交流,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内心里非常空虚,为了弥补这种空虚,孩子往往会向外求,求助于虚拟网络,求助于外在的享受等等,比如疯狂购物等等。最后一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攻击性很强,这种孩子往往是承受了家庭里某种潜在的压抑的愤怒或者委屈,再者就是家庭教育处理方式就是殴打,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所以,当孩子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暴力。如果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谈完学生的行为,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大体分为几种:焦虑、忧郁、愤怒、敏感脆弱等。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问题。焦虑往往代表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心,孩子思考的很多,但是却难有行动,这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就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付诸行动,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愤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合理的愤怒有利于表达一个人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青春期是孩子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关键期,尤其是某些特殊家庭,孩子会对于一些事情格外敏感,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去体验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得与失。正如周老师提到的那样:“一个在健康的、有界限的、有秩序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找到适宜的分寸感。也就是说,他知道在一个特别的境地里,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他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这样,他就会慢慢降低情绪上的敏感度。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一个有秩序的界限里面生活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就可以更稳定地发展自己,并调适自己的情绪。”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9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几乎都是带着被爱和祝福的真心而诞生的,但现实的教育环境的限制或压抑,让很多父母无法为孩子塑造一个优质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很多父母无法将自己的爱意和祝福真诚地表达给孩子。
周鼎文的《读懂孩子》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理解孩子的爱和归属感”, 所有问题的发生,几乎都是因为孩子无法在家庭环境中找到爱和归属感的正确来源。
这一核心原因,可能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出现厌学,离家出走等过激反应(曾经的同样的我),可能导致孩子在情绪上出现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可能导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欺凌,软弱等现象,还有可能导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发生。
孩子是家庭最忠心的守护者,是这个家庭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会想尽办法挽救父母的关系,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承担这个家存在的问题。通常,孩子会通过行为、情绪、身体上的疾病、人际关系,甚至危害生命等方式来承担。
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问题孩子,其实只是家庭的“替罪羔羊”。
本书就是用客观的家庭伦理来探讨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从而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变得更好,让这个家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前进的力量。
而未婚的我们和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准新郎新娘,都会面临着要养育儿女,何不先提前教育自己,做好为人父母的必要准备,给下一代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其健康茁壮成长!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0
我特意读了一本名字叫《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
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的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1
看了《读懂孩子》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家长和老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以独道的观点,发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学校图书室每期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不断提高。我通过看了《读懂孩子》一书后,本书代序共80种,特别在第33种《如何让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这一种中,使我深深会到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已的子女成龙,走正道,都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读书—考试—名校—好饭碗,家长劝孩子学习的常用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也在劝人“苦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然苦作舟”,还有“钱在高岩,不苦不来”,“先苦后甜”等等都强调要用“苦”。但这些话都是学习要付出的,好的成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些都没错,但是,过分的劝人“苦学”恰好忽视了另一方面,学习并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习是一个人的求知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一点进步都是怏乐的。孔子在2500
多年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可是在我国全面推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老师还是抓“应试教育”,家长要求自已的孩子成绩好,这些都是劝人“苦学”的之多,劝人“乐学”的之少。如我们教师写学生的评语,用得最多的话是“该生刻苦学习”,没有老师评价学生“该生能快乐学习”,
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又作为一名家长,我们怎样从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开心学习的理想效果。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2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3
对于我们来说,已有了小孩,但要把小孩教育成为一位正常成长的、有上进心的、有自信心的的小孩,这是一个学问。对于我来说,看到过许多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方法不对,这样对小孩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作为小孩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孩子们是一本本有趣的书。要读懂孩子这本书可不容易,因为每个孩子在遗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被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是打开人类心扉的智者。我们必须站到孩子的位置上,才能全面地去观察孩子,只有钻到孩子的肺腑中去,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孩子。我知道,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也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抚。他们渴望着与老师交流情感,只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老师对他们的疏忽,使他们不易表露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罢了。而这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像关心爱抚其他孩子一样地去真挚地关心他们,爱抚他们,温暖他们,开启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也健康茁壮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和爱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这是教师的严重失职。爱孩子就必须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不仅仅表现在“蹲下来”与他们说话这样的形式上,还更需要教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地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满足他们正当的情感需要,他们的人格与情感世界才能得到最好的最健全的发展!
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处可见,这需要我们包容,安抚,鼓励,切忌指责孩子。对于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知道自己错了,心中已经充满了后悔和内疚,这时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让他心存感激,他会主动反思自己。如果此时父母横加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会觉得羞辱,难堪,甚至会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使其对错误变得心安理得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面对孩子的屡屡犯错,除了宽容以外,更多的是接纳,不怕孩子犯错,但是每次犯错后要想办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把这个观念植入到教育中,抓住每一次孩子无心犯错的机会教给他道理,并且以探讨尝试的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说教去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我相信孩子会在一次次的无心之失中迅速成长。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个思维方式,犯错了不怕,要找到犯错的原因,并且找到避免再次犯错的方法,我觉得这对于培养日后孩子学业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呢。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过目难忘,爱不释手。作者饱含着对于教育事业全部真情的倾心写作深深的感染了我。相信我一定会读很多遍并且记在心间,还会根据这部教育实用宝典做出自己的教育方案,我为阅读了这部好书而纠正了自己很多关于教育的误区而感到庆幸,也对未来孩子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4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几乎都是带着被爱和祝福的真心而诞生的,但现实的教育环境的限制或压抑,让很多父母无法为孩子塑造一个优质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很多父母无法将自己的爱意和祝福真诚地表达给孩子。
在现实的失衡和缺爱的教养环境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孩子出现了问题,各种各样已经被看到或被忽略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责怪孩子不懂事吗?我们经常讲孩子的问题一定也是家庭的问题,但究竟是哪里的问题,我们未必清楚,或许你也需要读一读周鼎文先生的《读懂孩子》。
在《读懂孩子》中,周鼎文提醒每个家庭或孩子需要面对3重需要,而几乎所有的问题发生都源于这3重需要之间的冲突延伸,也就是个人需要的“爱与归属”,系统需要的“平衡与完整”,道性需求的“道德与升华”。从这3个需求出发,还总结出人生命发展所需要遵守的“五大法则”,帮助我们从家庭中验证这个运行法则的规律。
我们要读懂孩子,不仅要读懂孩子表面上的独特个性,更要去看到孩子的性情背后的系列缘由。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家族系统排列法”,主要是通过梳理整个家族的人际关系和重大事件,让我们看清每个人需要正视的伤痛,这和我们所讲的“原生家庭追溯”有些相似,但这个概念扩大到整个家族的审视,去疗愈整个家族系统的失衡,而不是单个家庭或孩子的伤口。
周鼎文的《读懂孩子》中,更核心的一点便是“理解孩子的爱和归属感”, 所有问题的发生,几乎都是因为孩子无法在家庭环境中找到爱和归属感的正确来源。这一核心原因,可能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出现厌学,离家出走等反应,可能导致孩子在情绪上出现自闭症,多动症等表象,可能导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欺凌,软弱等现象,还有可能导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发生。
要理解孩子的问题,就要面对孩子的爱和归属感的链接断裂的现实,通过“系统排列法”去家族中寻找链接断裂的原因,并引导家人之间修补自己的伤口,修复的过程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参与,而是与事件有关的全体人员的集体安抚。
如何去读懂孩子呢?大概就是去理解孩子对家庭深深的爱,拥抱孩子的问题来源的归属感,去修复孩子与家人之间断裂的情感链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孩子的问题,更重要是去探索父母自身的情感链接是否完整,审视整个家族的问题所在。
孩子和家庭密不可分,哪怕长大远离,依旧受到家庭的归属感所影响,这就是家庭的最美的意义,是父母与孩子的隐形牵绊。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5
本学期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6
《understand your child》是一部系列丛书,针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一本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书,但是阅读之后发现,书中所言的都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正所谓办事情必须遵照事物本身的规律,违背规律便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养孩子也是一样,必须遵循他们发展的天性,绝不能揠苗助长,否则会得不偿失。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哪怕不能帮他们解决人生中的诸多烦恼,也要做他们的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比如:0-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关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2024年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7
宣传健康的教育理念的机会,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孩子受益,撒播种子的机会。
我们可能都有这种经验,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问你,你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啊,有没有相关的培训啊。比如说,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这是一份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份工作,投资率最高的工作,我们都是无证上岗的家长,而且还有霸权。现在是拼爹拼妈的时代,是拼的是意识状态,一个能懂得了解孩子的父母,要不断地学习。这是一个迈向成长的机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的方向。
怎么学呢,现在分享一下:
第一个方式是学习,就像这种微课堂。
第二步是做,就是一个试错的一个阶错。就像今天分享的所有都是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怎么样从我的这些感受,拿来为你所用呢,运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你再不断地尝试,发现错误机会。
第三步是反思,我们通过反思,可以阅读一些书籍,这样是属于你自己的育儿之道。
倾听孩子的情绪,一个是倾听,一个是情绪。分别来解读。倾听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真正的倾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没有真正的被倾听过,我们没
有办法体验这种感觉,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倾听对父母的挑战比较大。还有一种挑战时,我们自知时,我们会带着过虑系统去听,会带着我们的有色眼镜去看,我们会表现出这没有什么难的啊,有什么好哭的啊,
倾听需要父母用心去听,要极度的关注。不经过训练是很难。第一步,用眼睛去观察,他想向你传达什么。第二步是用嘴,在什么时候用呢,当你表达爱表达理解的时候,可以用。第三个要动手,要有爱抚的行为,要与孩子亲密的接触。如果一个孩子很好的被倾听的话,你们之间会有很好的亲子关系,这是你们之间的基础,而且这种倾听让孩子体验被理解,被信任的感觉,也增加孩子自信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接纳和SHULI情绪。帮助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情绪。
一个父母孩子要了解孩子,为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呢,二岁的时候会说什么都是我的呢,三岁的时候,四岁的时候执拗,这些是生理特点,二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爱,关怀,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三是如何说,如何做的技巧。
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整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