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新课标初中历史强调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历史意识,促进全面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收集整理的2024年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优质4篇】优秀范例,欢迎阅读参考,喜欢就支持吧!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一篇】

本人有幸参加为期两天的2017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通过培训,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启发,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与同行的前辈和老师共同交流。

首先,在观看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这次部编教材的有关视频,反映了国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视。其中特别提到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是以往历史学科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通过历史学科很好的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书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而很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对于部编教材的解读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应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具体而繁杂,特别是历史学科更注重史论结合。每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案例和视频,不禁感叹老师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是因为确实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呢?而且在讲求实证的同时,不再像过去的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了“有趣”、“有料”(内容丰富,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效”,所以也为我们今后上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第三,这次的部编教材是经过了多位国家级的专家和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了审慎的考量编制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仅就中国史而言更加的系统和完善,能够将中国史所涉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涉及其中,使之更加的完整。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以前的教材基本就没涉及这段历史,会使学生对于两汉的内容不够清晰,东汉的内容被弱化了易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再比如本次部编教材中关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前的教材也没涉及或是不作为必要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也是有缺憾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交代,这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唐朝历史作出完整而准确的评价。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有就是在对历史概念或是使用的措辞方面更加的准确而严谨,比如提到的“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民族的融合”等等,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及时提出了需要注意和指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本次历史培训的一点粗浅的心得和认识,仅供交流,如有不当的地方还希望各位老师及时提出并批评指正。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二篇】

教师要精心背课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三篇】

周游。

连续三年带初三历史,今年才是我真正接触新教材新课标的第一年,通过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研读,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不辞辛苦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进行了反思,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学生也变得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了,也愿意学历史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新课标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四篇】

一节课的开头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头要讲究艺术性,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使导入新颖、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历史课堂是不是生动有趣对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在上新课的时候,教师要有过渡性的导语,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引入新授内容,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探究欲望,还能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教师应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其转化为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他们的想法,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潜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能否激发学生创造灵感、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因为激发学生创造灵感比灌输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创新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培养学生质疑和多思的良好习惯。只有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共同探究历史问题。教师要定期让学生自主设计历史教学过程,要选择和历史教学进度想符合的历史主题,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课前自己搜集历史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教师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质疑。在课下,学生要总结学习心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产生了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的欲望,从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努力探索历史和现实的碰撞点,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在实践课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学习能力,还培养了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能用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阐述历史知识,揭示历史本质,预测历史进程。

在实践课堂上,只有师生呼应才能演出一台好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质疑,敢创新,调动全体学生的内在动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进而真正发挥实践课的作用。实践课虽然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但是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核心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指出学生评价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要通过实践课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历史的无限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角色,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知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彰显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结合历史教学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获取历史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9 355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