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最新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一篇】
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羡慕鲁迅在百草园的美好时光。本文充分描述了百草园给鲁迅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绿色的花呗,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树……”鲁迅先生玩腻了这些风景。百草园,一个天堂,似乎让读者想马上去那里饱眼福!
大妈妈也给鲁迅讲了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要答应他。但是,这个故事给鲁迅带来了一些“后遗症”。鲁迅在夏夜乘凉的时候,总是忧心忡忡,想像老和尚一样弄一盒飞天蜈蚣。这合理地描述了鲁迅年轻时的恐惧。
鲁迅先生上学的时候,家里送他去三潭印月,也就是说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漫画等等说再见了。
进入三潭印月后,鲁迅开始了枯燥的学生生涯,“每天只看书,中午学汉字,晚上上课”,这就是鲁迅的人生。尽管如此,鲁迅还是经常和同学们在三池映月之后的小花园里玩耍。虽然我们可以折梅花,可以找蝉,可以喂蚂蚁,但是很多人去了,时间长了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不如百草园的自由快乐。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的自由和幸福与三池映月的无味味道的比较,展示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并通过回忆百草园和三池映月,表达了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童年的天真、天真和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二篇】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三篇】
拿到语文书,第1篇课文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读到这篇课文,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不禁轻声朗读了起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这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学时候,我的生活是快乐的。上课时,老师幽默的话语逗的我们笑出了声;在课间,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捉蜗牛,观察它的习性;放学后,老师会带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在高高的山坡上呐喊着;带我们去田野,去亲吻大自然的脸膀;带我们去公园,在山水中畅游;带我们去野炊,在欢乐中成长……想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笑了。耳边传来小孩的欢笑,我又一次沉浸在童年的梦之中。
我继续读了下去。我知道了鲁迅的童年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快乐。他天真的以为家人送他去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读书的原因归于他的淘气:“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读到后面一句时,我更为鲁迅惋惜了,因为他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园去玩耍了,再也不能在冬天扫开雪捕鸟了,也就是说,他再也没有这样快乐的童年了,而是必须去面对那些繁重的功课!
哎,我也是一样。当我升入初中后,我更多的是想着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名次,那些玩啊跳啊,都被抛到了脑后。我需要这些时间来做作业。不仅要完成老师的作业,每天还必须要做参考书之类的复习题。对于这一切我们能做的只有默认了。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的文章,有些是〈我想要自由〉有些是〈分不是学生的命根〉。刚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渐渐的我也默认了,为了自己的将来,我们还是得努力学习!
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鲁迅对自己的学校也不喜欢。他和自己的同学一样,讨厌这些功课,上课常常偷偷在下面画画,和同学一起溜到院子里去玩。老师也不喜欢他的好奇,拒绝回答他问的“怪哉”之事。封建古板的教学方法,抑制住了他们的童心!
鲁迅对自己的童年没有一句简单的总结。但是读者自己也明白,那是因为他知道读者自己也体味到了。童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自由,那就是没上学的时候。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也许,童年是不应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的。对吗?而且,即使在小时候,我们也再也不能体味到鲁迅的快乐,因为,哪里找蝉蜕?哪里有那些叫天子?童年,也显得无味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想到了很多。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童年不应该在作业中渐渐消失。天下所有的少年儿童们,让我们拉起手,到山顶上去高呼吧,哦,快乐!哦,请让童年的百草园充满绿色,让它充满快乐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四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1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1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精心分享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最新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六篇】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七篇】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我在引导同学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学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同学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同学喜欢学比让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我在让同学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身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同学,同学不会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同学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研讨,自身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第八篇】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且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1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