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汇总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一篇】

妻子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二篇】

您曾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作为一名战士、村支书、作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您都最大限度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为民初心、坚强勇敢。作为“人民楷模”,您的精神指引着我在基层广阔舞台书写属于共产党人的新荣光。

“捐躯赴国难”,您将奉献抛洒在长津湖畔。在长津湖畔“250高地”,17岁的您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为坚守阵地,您身负重伤,经过93天、47次手术,终于战胜了死神,却也永远失去了手脚和左眼。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是党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要“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以无私奉献作为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让理想信念的硕果如繁似锦。在工作中“有一份光便发一分光,有一份热便发一份热”,锲而不舍地干好每一件事,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不甘伏枥志空赍”,您让初心绽放在张家泉村。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安度一生的您却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支书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斗在您人生中第二个“250高地”。您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让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呈现出“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正是因为有您、有您们、有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自岗位的奉献者,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服务群众最前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您的事迹鼓舞着我,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努力用“一身泥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热血书春秋”,您把坚强书写进两本小说。“放下了锄杆子,拿起了笔杆子。”您始终牢记抗美援朝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的托付,为了告慰英烈,您以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本小说。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烈的不屈意志,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共产党人的坚强刚毅,您以极限人生书写了人生极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将珍惜广阔舞台、担当奉献,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迎接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精彩人生答卷。

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您选择了第二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您用信念诠释着党员本色,以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奋斗不止的人生,您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楷模”。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三篇】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四篇】

从美苏针对朝鲜问题最终达成了以“三八线”为界,两国分别占领南北各部开始,就已经为“半岛统一”之战埋下了引线,被“点燃”是迟早的事情。

1950年6月25日,朝战一触即发,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介入,导致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同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就此打响。

如今随着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的上映,再次将人们拉回了这场中国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打出了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之战。随之而来志愿军老兵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就有拖着残躯却一直在不断挑战极限,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老兵朱彦夫。

他曾亲历过长津湖战役,其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而他归来时也已经不再是完整身躯,他的双腿、双手,还有左眼全都“留”在了朝鲜战场。生命更是医生通过大大小小47次手术,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尽管如此,他的头部、背部依旧残留着弹片,余生因此吃了好些苦。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10岁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而后家中更加困难,兄弟姐妹7人4个先后因病或因饿而死。他因此在小小年纪时就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故而锻炼了他刚强意志。

从父亲遇难开始,朱彦夫就已经有了参军的想法,只是母亲觉得他太小了就一直不同意。到了1947年,他再也无法按捺不住内心对军队的向往,便悄悄离开家参了军,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虽然他年纪小,那时也不曾接受过多少训练,可表现出来的勇敢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有了第一次实战经验后,朱彦夫的胆子大了不少,故而在往后随军参战中总是冲锋在前。

朱彦夫14岁参军,1949年光荣入党时,他仅才16岁。但那时候的他已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场,期间三次立功。而后抗美援朝打响,朱彦夫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朱彦夫所在连队,入朝后的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地区本就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之地,而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一带更是遇上了半世纪一遇的严冬,可见战斗环境有多恶劣。加上当时最先批次的志愿军准备尚不够冲锋,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单鞋就入了朝,故而战斗还没打响就有了非战斗减员。

当时朱彦夫所在连队奉命攻占“205高地”,战斗一经打响,全连战士们只听一声号令便对高地发起疯狂攻击,在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与装备精良的美联军交战了三天三夜。

在全连战士们的猛烈冲锋下,当天晚上就攻上了高地。可是战斗并不会在此时画上句号,如何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地反扑才是重点。

第二天暮色一经褪去,敌人就开始不断向高地倾泻火力。在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下,战士们在阵地上随手捧起一坨土石,里面都可以摸到弹片。朱彦夫和所有战士们一样,一边要注意头上袭来的炮弹,一边要不断倾斜火力打退反扑的敌人,战斗异常激烈。

在不断地狂轰乱炸之下,原本刷白的雪地变得红黑相间。红色是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黑色是炮弹爆炸后留下的灰烬。战斗中,17岁的朱彦夫就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却毫无办法。

三天三夜的激战后,205高地上不再有退敌的炮火声。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高地上一片死寂……一番搜索之后仅在雪地里扒出了一名尚有呼吸的战友,便是朱彦夫。

后来朱彦夫回忆此次高地争夺战时,说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昏迷了过去,只记得中途醒过一次。但是由于眼睛受伤,他几乎看不清东西,只觉得当时四周一片寂静。

而这时候他还在担心会有敌人冲上来,便用手已经麻木的手到处摸索武器。因为部队是轻装上阵,所带粮食本就不多,他昏迷前就已经很久不曾进食。故而他随后摸到了一个有点儿软的东西想都没想就吃了下去,直到后来被告知被发现时左眼眼球就已经不在时,朱彦夫才反应过来,那个东西可能就是被炸出来的左眼球。

朱彦夫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医生也没有把握是否可以救活他。因为他的头部、胸部、腹部全部被多枚弹片击中。双腿、双臂因为极寒天气冻到溃烂,左眼球已经不见,右眼也有弹片进入,情况十分危险。

由于伤势过重,朱彦夫很快就被送回了国内治疗。在送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时,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救他,医护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调整了无数次治疗方案,终于在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之后,朱彦夫在昏迷后的第94天苏醒了过来。

而他醒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令在场的所有人鼻子一酸。他以为自己还是在战场上,故而他的下意识是去摸枪,想着自己要继续战斗。

可是,那时候他的两腿从膝盖以下,两手从手腕以上都被锯掉了,左眼再也无法恢复,右眼视力也仅剩……身边的医护们想要安慰朱彦夫,却始终不知如何开口,身边的战友们看到的他反应也是不忍泪目。

醒来后的朱彦夫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一个多星期都不愿意吃喝,医生只好通过输营养液的方式给他“续命”。好在经过大家的开导下,朱彦夫渐渐走了出来,觉得自己就算是为了已经回不来的战友们也得好好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以“一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那里,他的生活有专人照料,身体也专门的人员护理,衣食无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连20岁都还不到,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而当时抗美援朝还未结束,国家依旧很困难,所以自己不能也不该成为国家的负担,便在1956年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后,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老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20来岁的年纪,本该拥有着无限可能,可回家后的朱彦夫却要像个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吃饭、走路、洗衣做饭等等基本生存技能。

为了习惯假肢,他摔了一次又一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暗自流泪。可是朱彦夫却异常开朗,一直给母亲说摔得不痛。是呀,比起在战场上受的伤,这些磕磕碰碰又算得了什么呢?经过不断练习后,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并且开始看书学习。

张家泉村是个贫困村落,全村108户人基本都是穷人,鲜少有人读过书,所以后来他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还被推选为3个联合村组成的农业社党总支副书记,之后又当选兼任本村党支部书记。

虽然他的身体带有残疾,可他凡事无比尽心尽力。治山造地,兴修水利,大搞种植……。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原本到处是荒山的张家泉村变得生机盎然。村民们也通过各种农业种植实现了增收,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朱彦夫也因为过度劳累,在1982年患上了肝炎,他不得不辞去书记职务。

但是他并未因此闲下来,从1987年秋天开始用嘴衔笔、残臂夹笔搞创作,先后写下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鼓舞了无数人。

如今朱老已经88岁高龄,但他对于生活仍然充满着热情,自律的生活下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态度是历经生死之后的豁然,也是志愿军精神的另一种延续,而朱老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他“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网友为大家精心分享的“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汇总8篇)”,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五篇】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14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18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24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这个人就是朱彦夫,一个身体残缺,却又无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迹报告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展现了朱彦夫的一个侧面:他是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他是永远的战士。他是父老乡亲的贴心人。他是儿女心中的明灯。他是精神高地的坚守者。而这些连起来就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朱彦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苦为乐,朱彦夫创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党支部书记的25年间,他自掏腰包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兴修水利、平坡造田、种植林果,修路架电、发展农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特殊家庭每个成员不搞特殊,常常倾已所有接济病困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是要一心为群众着想、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无论是在与敌人拼杀的战场,还是与命运搏斗的人生战场,还是与自己较劲亲笔写书,他都是一个永远在厮杀的战士。在他身上散发着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的凛然正气,体现着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信念和奋斗历程!

感动之余,我们应该是思考如何向朱彦夫学习,以他为榜样,开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不图虚名,不辱使命。我想,我们要像他那样,胸怀远大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六篇】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七篇】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一切困难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被截去四肢后,朱彦夫凭着一股劲,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生极限。

他练习吃饭时,饭碗只要掉一次,就坚决不再吃一口,以此惩罚自己。

在张家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5年里,朱彦夫戴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拐杖,平荒坡、打水井、修水渠、架电线,对村里每一项工程亲力亲为。回到家,常常鼻青脸肿,断肢处血肉模糊。

“疼得狠。”朱彦夫在日记里写道,“但只有这样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有生命,我就能干。”

给村里架电线期间,他经常要外出买材料。假肢不能下蹲,为减少排便次数,他每天强忍着饥饿,只吃极少量东西,甚至吃药也是干吞。村里的群众感慨:“在老朱那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看到丈夫拿命在拼,妻子陈希永有时忍不住抱怨:“你这么干,早晚得把命搭上!”但她知道,说也没用。甚至看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格外能吃苦。生大女儿头一天,陈希永拖着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摊下一大摞煎饼,产后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也一样。虽然她今年已经54岁,但是对自己还是十分“狠”,对她来说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有人劝她,都要退休了干吗还这么拼,她的回答干脆利落,“还能干得动,有啥理由不好好干呢”。

“没有理由”,这句朱向欣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正是来自父亲。从小目睹父亲以重残之躯完成诸多“不可能的事”,儿女们做任何事情,都会以父亲为榜样鞭策自己:“我们好手好脚的,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2019年,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回到父亲曾经的“战场”,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土地流转和发展集体经济。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对这种新鲜做法不认可,工作阻力很大。为了做通村民们的工作,朱向峰天天住在村里,挨家挨户去解释、做沟通。村民不信,他就上网找来各种报道、资料,拿着计算器给村民们算经济账,或者想法子给村民子女打电话,让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去跟家里老人解释。

“反正是很难。”朱向峰说,刚开始那段时间,他天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觉得做不下去时,就想想父亲,给自己打气,“父亲都能干的,我有啥不能的。”

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全文【第八篇】

朱彦夫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手脚和左眼,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他本可以躺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但却拒绝了躺在“功劳簿”上休养,毅然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朱彦夫虽然失去了手脚,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活出了“极限人生”。让我们一起学习朱彦夫前辈的感人事迹,读懂活出“极限人生”的精神力量,汲取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活出我们的“极限人生”。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诚品德。自14岁参军以来,朱彦夫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在战场上,他是忠诚的战士,三次立功,十次负伤,为坚守阵地失去手脚和左眼;在工作上,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带领乡亲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朱彦夫前辈那种绝对忠诚的品德,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牢记“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鲜明绝对忠诚的政治品德。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朱彦夫在立下卓越功勋以后,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毅然回到家乡造福百姓。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他带领村民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把昔日没水没电没良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像朱彦夫前辈那样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朱彦夫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他因为患心脏病,放下了“锄杆子”,却立马拿起了“笔杆子”。他从未上过学,就一点点“啃字典”;他没有双手,就用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学习朱彦夫老前辈那种“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的奋斗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39 2904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