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整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汇编(4篇)
目 录
1.学深悟透党的XX大精神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2.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时代的奋进路
学深悟透党的XX大精神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第XX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下面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报告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XX大报告顺应时代召唤、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1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党的XX大报告开篇用“关键时刻”和“十分重要”八个字,从总体上标定了党的XX大的重大政治意义。一是确立了中心任务。用“建成”“实现”“推进”三个动词鲜明点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为实现强国目标、完成复兴伟业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指明了发展路径。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了精辟阐述,表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一次伟大创造,为新形势下完成党的使命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三是明确了重大原则。用“五个坚持”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这是我们未来成功经受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重要保障,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XX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坐标,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全党以方向和引领、给人民以信心和力量,必将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走好“中国之路”、以更加坚定的民族自信推进“中国之治”、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觉彰显“中国之理”。
二、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用党的XX大精神指引党校工作
党的XX大擘画的强国蓝图鼓舞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催人奋进。党校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县级党校是培训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层阵地。党校广大教师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把坚定自觉地用党的XX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摆在最突出位置。
学习党的XX大精神,要引领全校教师深入学,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聚焦主业主课,聚能提质提标,聚力善作善成,学出对党忠诚、学出坚定自信、学出使命担当、学出能力水平,努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
三、以务实举措推动党的XX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XX大报告是一座“理论富矿”。报告中,“三个务必”、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校教师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鲜活的选题和生动的教材。党校广大教师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加强课题攻关,以务实举措扎实推动党的XX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我们党校教师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参加中央、省市组织的XX大专题培训班。要举全校之力、运用多种方式,把党的XX大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体现在培训课堂,引导学员学深悟透、深思笃行。要精心安排重点班次,运用集中培训、专题培训、送课下乡等形式,办好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专题培训班,不断扩大培训效果的影响面,用党的XX大精神指引工作,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灿烂的真理光芒,生动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什么“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本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的寻路之旅,结果都行不通,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没有找到任何一条救中国的道路。恰在这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和指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大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成功引领了救亡运动,才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实践,在西方并没有获得大的成功,而是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了适合其生长发展的社会主义土壤,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观点都与我们党的思想理念达到了高度契合,并且我们党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铁一般的事实表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0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气壮山河的革命战争胜利、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动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并不片面追求体系完善而成为自我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始终面向时代开放,将时代发展提供的新实践和新知识纳入进来,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保持旺盛发展力量和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青春,关键就在于不断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大势,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不断破解发展的难题,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一路走来,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找到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完成近代以来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我们形成的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可以这么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解决的是“服中国水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侧重解决的是“应时代所需”的问题。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二者归根到底是统一的,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三、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论证。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继续照耀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党来说,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黎明和曙光,更是良方和利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特点,确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拼劲儿,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篇章;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干劲儿,书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钻劲儿,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自立自强、行稳致远的韧劲儿,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功伟绩。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真理力量,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战争年代“半条被子”流露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质朴初心;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展现了“和衷共济,战胜贫困”的庄严承诺;抗击疫情“一个都不放弃”彰显着“举国同心,生命至上”的坚定决心。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党中央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在解答时代课题、推进民族复兴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次又一次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蕴含的整个民族的梦想和追求,体现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时代内涵、旺盛的时代活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这充分证明,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行”。因此,我们才更有志气、骨气、底气说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再一次生动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什么“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强大底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一)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
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好革命文化资源,用革命文化淬炼广大党员干部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坚持用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鲜明提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使党的精神之源得到充分开掘,使革命文化得到更好弘扬。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极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三)发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均等性显著增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影视出版繁荣发展,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文化盛宴。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等广泛弘扬,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今天,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越来越多的国人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迷雾中走出来,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贯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一科学思想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文化思潮激荡与利益多元化面前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别个的样子?最深层的原因在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最深层、最基础、最可依靠的力量,是深深根植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中的精神血脉,我们称之为文化基因。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史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断流的文明。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因为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国际对比来看,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
(二)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积淀。这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是“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的华夏情怀与文化认同。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结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是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原因。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科学路径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要坚持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合起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铸就巍峨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
(三)要坚持在实践创造中推进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们要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特别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制高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时代的奋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XX大报告中,三次提及伟大建党精神,更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的主题。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源头,蕴含着党的理想信念和性质宗旨等丰富内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当中,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传承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尤为重要,能够为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一、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性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精神形态,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思想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对推进党的建设、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等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理论维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
XX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实践,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精神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凶狠残暴的外敌侵略和风雨飘摇的国内局势,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先辈们为建设祖国毅然奔赴雪域高原、沙漠荒地等各种地域,将青春、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人民为祖国发展繁荣突破思想桎梏、勇于探索实践开创新局面,形成了特区精神、老西藏精神和女排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进入新时代,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和“三牛”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可以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之源,是对党的价值取向、奋斗方向、行为准则和政治品格的概括,内含于所有的精神形态中。伟大建党精神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为信息化社会中信仰迷失、精神迷茫的人提供精神养分,为人们切实投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指引。
(二)实践维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指引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根与源,指引着党逐渐成长为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指引着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今,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信息化、数据化社会中日益繁杂的价值观念,人民的精神世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正是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为凝心铸魂、汇聚磅礴伟力持续注入精神营养。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而不断升华的,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精神旗帜,是共产党人历史经验的高度浓缩。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了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目标方向的重要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国家至上这个奋斗目标的重要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的重要性。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历经百年实践淬炼而得出的重要经验,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要性
习近平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只有做到精神上的屹立不倒,才能自立自强,在历史的发展中奋勇向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综合考量,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应对风险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加速演变,国际上地区热点问题等事件频发,一些国家不遵守国际秩序,大搞强权主义、特权政治,在经济上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阻止中国经济发展,文化方面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文化输出,在国际上宣传各种不当言论,肆意抹黑、污蔑中国,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上扬,同时重大传染性疾病蔓延,各类突发性全球风险频发,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关键性技术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亟待突破。总而言之,当前的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不容乐观。
为了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比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需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在核心技术上坚持真理,不断攻克难关,提高科技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对于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敢于、勇于同其进行坚决斗争,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突出位置。总之,伟大建党精神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系列风险挑战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不仅是改革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长期存在的遗留问题也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各种风险矛盾接连出现。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变大,各种错误思潮纷涌而至。当前社会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论调,正消解着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着人民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影响着人民的历史观、价值观,冲击着主流文化,使得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正确的精神指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尤为重要。
要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比如,面对不良思潮的侵袭时,我们应当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不听信偏激错误的言论,而是从历史实践和社会现实中找寻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坚守理想,不轻易被西方的糟粕思想影响政治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在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我们也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真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中国特色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坚持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顽瘴痼疾和新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自我革命的需要
新时代,党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党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盲目信奉腐朽思想、西方价值观等;一些党员干部因为党和国家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滋生了骄傲自然、贪图享乐等不良价值观念;一些党员干部为彰显政绩搞面子工程,想方设法地营造假象。这些都是与伟大建党精神相悖的,严重影响着政府的权威,影响着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的清明。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出于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自我革命的现实需要。只有加强党的自我革命,才能拔除影响党先进性的各类问题,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环境,塑造更加坚强有力的执政党。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党百年来的根本遵循,是对党自我革命最有力的精神滋养。我们要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全党必须传承且践行的精神,用伟大建党精神凝心铸魂,涵养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党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也将是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其中的精神密码,走好新时代的奋进路。
(一)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掀起学术热潮,进而为实际践行和广泛弘扬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位研究。习近平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要真正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就要搞清楚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如何对共产党人产生影响的,以及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具体精神形态间的联系,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间的关系。只有理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脉络,明晰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位,才能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大众化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基于历史实践凝练而成,但在新时代才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想有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搞清楚伟大建党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开来,转化为党和人民攻克难关、战胜险关的精神武器。
(二)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形式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的覆盖面。一方面,多方主体联动。单位、企业、学校和社区等都是人民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我们要将各方主体发动起来,共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单位可以通过组织党建活动、开展组织培训、进行研讨交流等形式传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企业可以通过开办专题讲座、进行志愿服务等方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利用思政课堂、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社区可以通过进行理论宣讲、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我们不仅要注重专题培训、理论宣讲等线下宣传形式,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通过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推广伟大建党精神主题的影视作品、短视频、推文等,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的覆盖面,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
(三)营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风气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营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风气。只有在社会中营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环境,才能带动更多的人认识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入挖掘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等,从历史的视野探寻并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价值,引导人民在实际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的模范引领作用。要在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中选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模范,为处于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中的人提供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行为范式,为如何通过践行伟大精神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提供行动指引,并通过宣讲会、分享会、推文、短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通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引领人民切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营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氛围,真正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到实处。
从百年党史中凝练而得出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百年来的基本遵循和精神密码,也将是党带领人民奋进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持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兴党强党提供思想滋养,为人民攻坚克难提供行动指引,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激励。
上一篇:条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