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体会与收获
2023年8月31日至9月4日,根据校党委统一部署安排,我参加了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学校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聆听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省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所做的8场专题报告,参加了培训班第3组学员两次分组讨论,阅读了邬大光教授所著《什么是好大学》理论专著。此外,我还根据培训班要求,紧扣学校实际、结合工作实践,将近期所学所思进行了梳理总结。现将主要的体会和收获、思考和建议汇报如下。
一、收获和体会
1.深化了认识。经过几天紧张有序的培训,我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认识。特别是听了省委党校x教授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后,我对党的创新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实践要求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x教授“横向对比看自信”“纵向发展看自信”案例和数据分析,我进一步掌握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增强“四个自信”,提升了拥护“两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开阔了视野。尽管长期在办公室工作,也从网络、电话交流等方式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态势,但这次培训,认真聆听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的专家和管理干部面对面的系统介绍,在思想观念认识上很受冲击,深感视野一下被打开。我感受到一流高校在办学定位上的科学、管理理念上的先进、在目标设定上的精准、在人才培养上的倾情倾力、在奋斗路径选择上的特色化,感受到一流高校在把服务国家大局的高度站位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和措施的高明举措,感受到高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态势,切身感受到省委书记提到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步的重要论断。既感受到未来的责任和压力,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
3.坚定了信心。通过几天的学习培训,对标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大学,我深感学校差距的巨大,但同时通过专家的经验介绍,我更看到了这些高校通过目标牵引、问题驱动、接续奋斗实现华丽转身、取得耀眼成绩、积累宝贵经验,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一流建设路径。还是那句话,坐在办公室里空想,都是问题,走向实践探索,一切都有办法。在工作中岗位上,我见证了学校从入选“一省一校”,到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再到“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的专家评议、进入“双一流”建设第二轮建设名单,学校的发展已经进入建设一流大学的快车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楼阳生书记提出前瞻三十年谋划,我想,未来的郑州大学一定能够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4.增强了责任感。作为大学培养的学生,这里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立业奋斗的地方。几天来,我按照别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要求,认真做好学习,同时放空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回顾二十多年的郑大时光,回顾自己放弃其他岗位回到母校工作的初心,我想,我们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懵懂少年永难忘怀的成长经历,作为今天的大学建设者,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未来千千万万个像自己一样的郑大学生,建设一所一流高校!
5.明确了努力方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母校发展责任所系、岗位职责要求所系,作为一名工作在党委办公室的中层干部,我将以学习为经、实践为纬,全面提升能力、持续改进作风,为更好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尽己所能、奋斗不止。学习为经,就是把学习作为终身之事,重点对标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对河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对标中央和省委关于“双一流”决策部署学习,对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先进经验学习,以学习深化理论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开阔思维眼界,为担当责任增势赋能。以实践为纬,就是积极投身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一流大学中心工作,立足岗位、找准定位,勤勉履职、积极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等。
二、思考和建议
1.攥紧拳头,打造学科高峰是当务之急。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所做的《学科建设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与高校内涵式发展》报告中,深刻揭示了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学科是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从国家政策发展来看,从“211”、“985”的以“帽子”配置资源,到第一轮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再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可以说越来越聚焦于学科,高校间围绕学科的竞争态势更加显著。从学校实践来看,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比,包括与苏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相比,没有学科高峰是突出短板,迫切需要以一流学科有力支撑一流大学建设。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学院,但是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整体合力。建议学校系统研究国家战略布局和决策部署要求,参考第五轮学科指标体系,以一流建设学科和B类学科为主体,全面统筹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布局冲A学科,确保实现A类学科突破,完成省委提出的中原大地起高峰的战略要求。
2.融入大局,服务强国建设是长远之策。无论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董渊讲的《服务党和国家需求,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薛二勇讲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吴静怡讲的《本科教学与一流本科建设》,都鲜明提出融入国家建设大局、服务强国建设。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肩负的使命职责,也是很多知名高校长盛不衰的办学经验。从党和国家政策来看,高校被赋予服务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出的“四个服务”要求,都集中反映了对教育的殷殷期盼。从外在环境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换道领跑、弯道超车已成为时代呼唤。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次培训时,杨颉教授提到,目前社会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已经领先于高校。对我们大学来说,我们要向抢抓机遇、跑出更快“加速度”,就要把自身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产业革命变局、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以贡献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推动学校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体到实践层面,就是要坚持开放办学,强化“四个面向”,加强与创新主体——头部企业的合作交流。建议学校加强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前瞻研究,不断探索包括“万人驻万企业”等方式在内的校企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把科技发展的触角、产业变革的风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诉求更畅通的引入校园,为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找准定位、注入动能。
3.聚焦内涵,提升治理能力是动力之源。此次培训各一流高校专家的报告,都体现竞争的压力、竞争的意识,体现了改革赋能、特色发展的鲜明趋势。与这些一流高校相比,我们确实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现有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下,沿着现有的赛道,我们的竞争劣势明显,还有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怎样尽快打造我们的学科高峰?怎么提高服务和支撑强国建设的能力?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来源于我们内部的动力。简单说,要靠我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增势赋能。当前,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研究批准,我们需要做的是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尽快推动包括大学治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五大块改革落地见效,在教育部提出的“两个先行先试”和“三个有组织”领域探索郑大经验。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廷柱教授的报告,建议学校在深化大部制和院办校改革过程中,一是坚持试点推进、逐步推进,先在部分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班子完备的学院试点探索,总结建设经验,有序推进。二是坚持权力下放与学院能力建设相衔接,财务管理、人才引进等权力下放学院过程中要把建立健全学院配套制度机制、加强监督机制、强化人员培训作为前提条件。三是坚持学校顶层目标设计和激发学院创新活力相结合,学校层面坚持非均衡战略,攥紧拳头、突出重点的原则,聚焦优势特色学科集中发力,学院层面要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要求,具体推动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防止内部资源分散和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