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协同育人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否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协同育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
此次组织的新家庭教育文化节大会,多名行业专家直播中给予学校和家长专业的指引,学习下来受益匪浅,很庆幸我的.小孩自上一年级就能体验新的教育方式。
家庭需和学校协同,做到同责、同道、同力、同构。我们家长要率先做代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另外需和老师联系更好紧密,及时了解他在学校的动态,了解哪部分的知识点暂时还没有掌握,哪些方面能力还需要提高,和老师一起制定帮扶方案,在家里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通过此次学习也认识到一点,就是家校社政的系统教育,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能够更好的融合社会学习平台,国家能够提供为家庭教育、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希望共同努力,创造更好的素质教育的生态环境。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2
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高效的实现家、校共同教育?带着迷茫与疑问,认真观看了《第五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云上大会》,感触很深,也找到了答案。
曾经以为是孩子的问题才造成了家长的焦虑,听完陈默老师《“双减”之下父母如何应对》的演讲,认识到是家长自己的焦虑、虚荣、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导致孩子们缺乏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糟糕的亲子关系,让父母无法为孩子们充满乐趣的主动学习和良好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陈默老师的演讲告诉我们要放下焦虑,回归到父母该有的样子,从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开始,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起居,不要三句话不离成绩考试,静心的多陪伴孩子成长,陪孩子运动阅读,以身作则做好道德榜样,带领孩子们在生活劳动中积累智力和社会经验,让孩子拥有治愈一生的童年。
这是一场优质的教育思想碰撞,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当然关键还是在思考后的落实和执行,我们应该庆幸遇上“双减”政策,也要借着“双减”的东风,引导出一场持续的良好教育和美好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3
“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使孩子的大部分“补习”时间回归了家庭,作为家长,不免喜忧参半。通过本次云课堂的学习,如沐春风细雨,拨开云团迷雾,收获颇丰。协同育人――共育是基础:这需要家长学会在审时度势中,与学校形成重要的合作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和协同的.行动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赋能成长――学习是关键:孩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次做家长的我们始终是学习者,我们要学习如何站在“孩子立场”,尊重孩子的意志和需求,接受不同的生命逻辑和成长轨迹,守护孩子真善美的本真。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4
讲座上的陈默教授诙谐幽默的指出了目前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重点讲了家长的焦虑对孩子造成的'压力,我想这不正是我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讲出了小孩的心声。讲座上总结了焦虑的症状,为何焦虑,以及我们到底要如何做。
在观看讲座之后,我和小孩也达成了几个小小的约定,每两周我们会至少去一次图书馆待两个小时,一起培养阅读的习惯。每两周至少去爬一次山,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提高身体素质。关于学习这块,我们没有约定任何事情,我相信他自己心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爬山和阅读都是他不太会主动去做的事情,他开始敢于主动挑战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相信学习上他的主动性不会差,孩子需要的是信任和空间。我也给了自己一个约定:放下焦虑,耐心“等”孩子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5
今日听了讲座,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展开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顿开茅塞。在此感谢卡蒂幼儿园,感谢卡蒂老师,让家长心中有数,家园共育,更有效的协助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
从整体的内容上有几点心得体会:
1,如老师所讲要从长远视角看待幼小衔接,不是临近抱佛脚做学前准备功课。在内容上注重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可持续性,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环境设置的衔接这个环节在幼儿身心上是及其重要且有必要的,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引导他们逐渐熟悉新学校环境,使幼儿面临两个阶段改变时环境冲击降到最低。
3,尊重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幼儿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区别对待,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
4,身心健康,健康心态远胜于bpmf,要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如果非要培养我更愿意他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坚毅的性格,失败之后的勇气。好成绩锦上添花,更愿意他有一个好品质,这也是社会所看重且能走得更远的。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点上我认为是言传身教,说教没用他不会听你的,想要这样的孩子就做成这样的家长胜于一堆大道理。
6,家长心态的'调整:孩子从幼儿进入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让孩子由游戏、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改换到有标准、有目标任务、正规课业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及作息时间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过度。作为孩子最初的人生导师应该到位不缺位。而且幼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灵纯洁也脆弱。这个期间家长应精心、用心地陪伴,倾听、共情鼓励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适应教育的感知及自我约束力、专注力、自律性等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我听过讲座之后的一些心得和自己的一点粗略想法,我们会和老师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完成适应小学生活。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6
经过家校共育平台里的专家讲座,我深有感触。我意识到,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通常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就无所谓了。然而,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注重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的人,很难在学习上保持高效和认真;一个生活懒散的人,也不太可能在学习上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我们家长需要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业,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如今,孩子们的劳动意识确实让人感到担忧。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家长包揽了大部分家务活,连最基本的打扫卫生、收拾桌面、分担家务等都不自觉去做,有时候甚至需要家长用各种方法来激励他们做一些象征性的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懂得自觉帮忙家务,但最终才发现孩子长大后反而变得更加不懂事,无法体会父母的辛劳。
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指出:“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孩子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培养起勤劳、自立的品质,从而树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明白自己的劳动可以为家庭带来改变,培养出自信和责任感。劳动是一种美德,通过家务劳动的参与,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感悟到劳动的意义,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可以学会尊重家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付出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明白只有先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好更大的事情。
那么,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要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可以根据他们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来培养劳动观念。孩子们通常喜欢模仿爸爸妈妈做的小事,并且得到表扬后会感到非常开心,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坚持下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无意识模仿行为会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2、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取得劳动成果时,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教会他们如何吃饭、刷牙等基本动作。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3、教育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开始学习劳动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导,言传身教。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安全和卫生问题,确保孩子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看了讲座以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自己,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亲身感受到幸福生活背后的心酸和不易,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父母、社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是社会、父母对他们成长的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深深的爱。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7
季春时节,风光正好。20xx年4月16日,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如期举行。观看完本次主题论坛,我对“家校协同育人”有进一步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教育学上有一种理论:5+2=0,从这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唯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一、从细节入手,用“真诚”换“信服”和“支持”。
家校沟通是有技巧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是在日常的相处中产生的。当前家校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是因为缺失一些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失信任,二是缺失感情。家长愿和老师沟通的前提是什么?那一定是他们对老师有一定的认可和信服,才可能有后续沟通。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所以若想让家长信服,老师就必须真诚,多从细节处入手,让家长们感受到老师工作之用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例如学生军训时,学生顶着烈日在训练,老师们也没闲着,提水,倒水,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配合教官规范学生的动作,看到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家长也渐渐宽心,打从心底感谢老师,为家长日后支持老师的工作奠定基础。家校协同育人的真正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出现问题要沟通解决,进步要沟通表扬,以争取更大的进步,思想要沟通,老师与家长之间尽量达成一致的理念,让家长对老师放心,争取家长的支持。可能在这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们会有一些小摩擦,但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还是要把工作做到位,努力做到与家长共情、共信、共享、共育,最后实现合作共赢。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家校联系的温馨港湾
新技术媒体的迅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短信、电话、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微信企业号、美篇等,能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至于什么时候选用哪一种技术手段,我个人做法如下:有急事时,电话联系,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发一般通知时,采用发校讯通以及发在微信群的方式,双管齐下,确保每一个家长能收到通知。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问题又不急于一时去解决的问题,我一般采用发短信或者发微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毕竟家长也有工作要忙,而下班之后,老师也有家庭琐事要忙,发个信息,家长方便时再回复,家校之间,相互理解,实现有效沟通。一些班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学生的个人荣誉、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我一般采用微信企业号去发布,因为发微信群,家长一发言,信息很容易就被覆盖掉,发班级圈里,待家长有空时去看,感受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家长渴望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班级圈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轨迹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放学回家,家长还能与孩子交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了解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意识到老师也不只是会“告状”,有利于拉近孩子与家长、老师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如无特殊情况,一个班级在一学年内是不会更换班主任的,教育有其连续性,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没办法通过班主任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解决,我喜欢在每一次教育之后用美篇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甚至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写下来,用文字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巩固教育效果。
但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这些新技术媒体时,老师要注意哪些事情能公开发布,哪些不行,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进行沟通联系时,老师要说好每一句话,尊重家长,确保家校联系的有效性。
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家校协同育人的活动演变成为校方向家长的“告状”行为,这不仅让家长不喜欢,学生更是不喜欢。就如李家成教授说的`,家校共育不能只是关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要关注学生在家校共育中的核心作用。传统家校协同育人中,学校教师将孩子的在校表现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家长反映,以此取得家长的配合,但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孩子在校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表现,而多数家长在收到“投诉”之后往往只针对这个错误行为做表面的处理,或批评教育,或惩罚约束。因此在孩子的眼中,这更像一次“告状”,他们也很害怕教师和家长的接触。
K·勒温的研究揭示了一种规律,即在整体(团体)的水平上改变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比单独逐个改变个体更有功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同伴的影响在其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同伴力量发展的成形期。利用场论和团体动力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既能让老师省时省力,又行之有效,还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育人场中充分感受到班级的温馨和校园生活的幸福。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能及时了解孩子取得的进步,与孩子分享快乐,并将这种快乐转化为对孩子的鼓励和对老师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一些良好表现加以表扬和宣扬,有利于为班里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渲染良好的合作竞争氛围。通过这样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教育方法,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生长。
教育是一项事关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工程。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们想要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付诸努力,从相识、相知、互信,到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合适便是最好的,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即使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我们还是得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与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态度,不断地摸索,让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8
一、与孩子一起适应小学新变化
我们既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套路,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和方法。要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眼光和要求,重视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总结和改进,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
二、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离不开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玩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
三、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记得在开学初,宸宸回来神采飞扬,说了老师表扬他,全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做父母的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如意的事,家长的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9
观看完《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的专题讲座,我获益匪浅,感触颇深,明白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正如讲座中说的,过度关爱,会导致过度依赖;过度操心,会导致过度懒惰;过度限制,会导致过度低能;过度期望,会导致过度压力。我们不能做孩子事无巨细的保姆,凡事包办,而是要做孩子成长中的导师,做永不退休的父母。
要做孩子心灵上的`倾听者,多和孩子做一些心灵层面的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不断学习,父母才能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成长。
要做孩子成长中的欣赏者,当孩子积极努力,体验过程时,做孩子的陪伴者,有人关注和分享,会让孩子更加努力,更加坚定,在鼓励和肯定中收获更大的成功。
要做孩子的人生规划师,将视野拓宽到课堂之外,陪他阅读丰富内心,陪他运动强健体魄,带他旅游见世面,带他体验各行各业了解生活百态。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0
9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女儿从这天开始正式踏上了通往小学的征程,我心情激动又忐忑,陪伴她参加了学校为新生准备的开学典礼。校园宁静而美丽,老师们热情而真诚,同学们个个可爱活泼,女儿在这里正式成为了金湖学校的一员。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期待着女儿在这里收获知识、友谊和快乐。
我的女儿自小是奶奶和姥姥带大的,我和她的爸爸工作都比较忙,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少,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我担心她无法融入到班级中、担心她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担心她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可是眼见每天放学她兴高采烈,晚上做梦的时候都会发生嘿嘿的笑声,我知道她过得很开心,她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喜欢学校生活,她无数次眉飞色舞地跟我讲,“老师夸我唱的好,奖励小贴纸了”“我交到新朋友了,她是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老师说有的同学又开朗又活泼又聪明又听话,我觉得老师是在夸我”……每每听到这些,看着女儿的笑脸,我又开心又感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老师们在背后为孩子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因为有老师的倾心陪伴,孩子们才能享受如此美好的学校生活。
从我孩子开始上学到现在的9天里,学校和老师们并没有急于赶进度,而是专注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让我深受感动。在金湖学校,老师们并没有简单地增加课业和作业量来提高孩子们的成绩,而是注重从根本上培养他们,为他们的`长远发展着想。他们从小着手,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非常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来金湖学校是正确的决定。开学前,教导处的李主任在家长会上说:“把孩子送到学校,你们放心!”我确实放心,因为老师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们的承诺。有了老师们,我真的很放心!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1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与身边的人沟通,12月6日下午,南头镇中心小学三年6班开展了以“团结友爱,我爱我班”为主题的班会课,孩子们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廖叔叔来给他们分享一个讲座,他是我们班家委会的会长。
这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班主任主持的“团结友爱,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老师先带着孩子们回忆了开学以来班集体的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班级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谈身边乐于助人的同学,最后进行了“踩报纸”的游戏。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由家委会会长廖叔叔主持的讲座分享,廖叔叔围绕着“孝”、“人”、“学”这三方面来告诉学生平时应该如何与父母、同学和老师相处和怎样端正态度去学习。在朗朗读书声中,廖叔叔带着同学们再次理解《弟子规》,学生们也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从“首孝悌”中明白了平时要做到孝顺父母,从“过能改,归于无”也明白到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深刻地明白了团结友爱,体谅包容他人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让家长走进课堂,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家校合作活动!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头传授和书面教导,而是需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变得至关重要。家校联系不仅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还能够帮助双方更好地协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视家校联系工作,意味着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也是当前教育体系所重视的方向。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家庭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习惯、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学校老师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助力成功,而不良习惯则会导致失败。因此,养成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需要持续21天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校老师的督促外,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督促孩子坚持养成好习惯,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做作业以及生活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规范的书写姿势、按时完成作业、保持整洁等,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
家长常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无可挑剔的,对任何批评都不能接受。但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希望孩子进步的好意,并非针对个别孩子。保持家校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处,有助于孩子改正缺点。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非只看重分数,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家校共育就像是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生命的种子,家庭是孕育成长的土壤,教师是引领与呵护的园丁,社会是包容的环境;只有种子茁壮成长,土壤肥沃滋养,园丁精心呵护,环境和谐包容,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3
本期的讲座详细描述了幼儿入园不适的各种表现,深入分析了各种入园不适的根源,同时给家长提供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讲座的内容对于寒假余额不足,即将又一次面对孩子入园焦虑的家长们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下面我结合直播内容谈一点体会。
作为一名家长,要想孩子有好的状态入园,须培养孩子独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享。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传递给孩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不要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害怕情绪。孩子入园前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讲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但是真正遇到入园焦虑时,还有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为什么一定要教育家长,强调家庭教育呢?因为太多家长把教育孩子当作老师的任务,孩子送去学校就万事大吉。有教育专家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我们亲自把孩子生下来,却从来不把孩子当亲生的养。”学校教育毕竟功用有限,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本来就难,可是,就算在学校里费力培养出的好习惯,回到家里,遇到完全不懂教育法则的父母,好习惯马上付诸东流。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当孩子有问题时,更要从自身去反省一下。所以说教育孩子同时也是进行咱们家长的.自我教育。
入园后首先是社交能力的提高,见到陌生人不再害羞了。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孩子跟班里的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其次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自己吃饭上厕所,还学会了叠衣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有社会认知、规则意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有这些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辛勤付出。虽然今后的育儿道路还有很长,但是我充满信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会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交给学校,相信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积极配合老师做好五项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家园有效携手,才能确保孩子更好的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篇14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而社会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引导。
江小妞的爸爸妈妈希望她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同学们相处。在校园里,她是个热爱运动的孩子,尤其喜欢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她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是个小女生,但她总是调皮捣蛋,比如在排队的时候,会跳来跳去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上课时,她坐久了就会找个舒服的.地方躺下,有时甚至躺在地板上。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她的行为,但她的爸爸妈妈希望她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快乐成长。
然而,江小妞在学校里也展现出了另一面。有一次,她不小心将玩具扔到了隔壁班的一名同学头上。得知消息后,她的妈妈赶紧赶到学校,带着同学去医院检查,一边忙着安排一切,一边不停地向同学的家长道歉。小妞看着这一幕,悔恨之情油然而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一会儿拉着妈妈的手,一会儿帮同学擦拭泪水,既懊悔又手足无措。另外一次,班上举办展示活动,小妞积极参与,一会儿帮忙女同学梳头,一会儿协助体育代表维持队伍秩序。
通过家访,江小妞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由姥姥照顾。为了弥补父母的缺席,他们经常带着小妞外出旅行、参观展览或参加各种活动,只希望全家人都能开心快乐。因此,小妞性格开朗活泼,善良有爱心,但对生活细节不太在意,也缺乏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在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方面,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育儿注意事项、小学生成长规律等知识,并通过家校联系平台、校讯通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同时,我们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共同商讨如何引导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调整对江小妞的看法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节日活动等机会及时向全班同学和家长展示江小妞的另一面,让大家能够全面了解她。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江小妞代表全班参加体育比赛、担任老师小助手、维护活动秩序等方式,培养她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江小妞将不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小野马。
父母的关爱、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留守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关爱和指导。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留守子女可能会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影响其心理健康。他们可能变得内向、自卑、不善于交流,甚至表现出脆弱、易怒的性格特点。因此,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在教育问题学生时,与家校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我承认自己在教育问题学生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工作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进步,与时俱进,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勇于实践,努力做好家校工作,与家长们携手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企业岗位培训心得(最新2篇)
下一篇:教育的培训心得(优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