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一篇】

反复阅读了高主任的《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把握及教学建议》,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高主任提到:通过阅读知晓文章的大意,随着年级的增高提出不同的要求,概括是核心。不同年级,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在“具象”阶段。初期,读完了文章,脑子里面留下了关于这篇文章所描述内容的形象,但是,还不能够完整地把文章内容叙述下来,需要老师组织、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逐渐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比较完整表述。

而我所教的是二年级,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文后,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设计了以“任”、“令”字来统领全篇,先讲解“任”字的字理:由甲骨文演变的过程,识记这个字;接着理解“上任”,从“任”所具有的“聪明能干,能把事情办好”的意思,你觉得,万兽之王得能做什么事才能当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小猴子上任后下了什么令,小动物们的反应是什么,让学生勾画。然后又讲了“令”字的演变过程:令是“命”的本字。令,甲骨文正是因为同学们对“令”字的理解,它是上级向下级授命,作出权威性指示。不得违抗。所以小动物们才会都想当“万兽之王”,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猫头鹰当上“万兽之王”会“神气极了”、袋鼠当上“万兽之王”会“激动极了”。也就是因为有了同学们对令字的理解,那能让下面的故事情节顺利进展。才能帮助同学们理解小动物们为什么“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也还是“不得不”执行命令。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再如我在教《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后,我班段亦诗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他有没有遇到困难?他最后过去了没有?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阅读就是借助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从中获得思想认识、相关知识的过程,是借助文本的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辨别、批判、建构自己知识和思想、产生自己情感倾向的过程,是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引导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二篇】

1、提纲挈领发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的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的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藏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材料,融汇贯通的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远立体化进行转变。

1、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习惯。自觉进行数学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地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地心里趋势,使无疑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数学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位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预习。

(2)课后温习阅读。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数学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2、养成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现”。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思考的习惯,教师往往采取一些措施:

(1)标注引思。

(2)问题导读。

(3)读后交流。

总之,我们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发挥数学阅读学习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掌握多种数学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学习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三篇】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4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1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1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四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教师的备课谈起。首先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是站在何种角度去设计教学的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各有所得。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而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则尤为重要。俗话说1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极大兴趣。导入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正如我在讲授五年级语文课文《二泉映月》时,就是用一段美妙的视频小故事导入,让学生仿佛置身“天下第二泉”的美景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要针对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努力变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时可能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品味,主动汲取语言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快乐。叶圣陶说过:“我们读1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是的,细细咀嚼,才能辨出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朗读教学的环节,激发学生朗读欲望,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拥有学习的金钥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打下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此时教师要做好提示,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使其预习行之有效。其次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质疑和提问,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引发思考,训练思维。并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取得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助作用”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学生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形成能力,需要200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每课时朗读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学习较复杂的课文时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学习较容易的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五篇】

20__年12月4日、5日,我有幸赴z九中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引领阅读教学方向,凸显阅读教学实效”教学观摩活动。会议围绕阅读教学这一主题举行了一系列研讨活动,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武琼、陈长泉三位大师作了专题讲座,观摩了特级教师及阅读大赛获奖者的8节示范课,并且进行了互动评课,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会上,特级教师z首先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析,从虞老师的报告中,我知道了在解读文本时,要认知冲突设置的准确性,关注文本中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厚薄法,即将文本细读,读厚些;将文本读薄,学会舍本。在解读文本时,要先把文本读厚,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料整合进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读厚的基础上,又要将文本读薄,懂得合理取舍,课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一听就明白,这是智慧的体现。

z老师做了《阅读设计的原则》的报告,我明确了阅读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武老师又对每一原则做了详细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良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生命的发展质量,而不是知识。从陈长泉老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实施途径》的报告中。我又明白了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标准是“读有所得,得之快乐。”

如何才能实现读有所得呢?首先要明确目标,即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夯实语言文字,做到几点:加强预习,交给孩子预习的方法;品味语言;领悟写法;激发思维;适当拓展;练就听说读写的能力;认真读书,加强朗读的指导;指导学法,如:识字之法,解词之法,读书之法,读写结合之法,课前预习之法等。怎样做到得之快乐呢?也要做到几点:创设最佳氛围即要精心设计环节,优化教学语言,了解尊重学生;适时适度激励;佐以信息技术。

在会上,我们还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虞老师的《祖父的园子》,武老师的《七律长征》,王老师的《称赞》,李老师的《江雪》,支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课精彩纷呈,轻松幽默,特别是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感受颇深。虽然支老师已经是古稀之年,但是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课堂上是那么平和、从容,没有华丽的课件,仅凭一支粉笔仍可以把语文课演绎得如此精彩,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把课堂真正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正如支老师自己所说的,“宁可牺牲课堂上所谓的精彩,也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学语文,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六篇】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余庆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讨活动,一共听了四节课和两次教学培训,使我受益颇多,对我们山村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习作课中有了思路和方法。在此我有以下深刻的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如果学生都无兴趣参与,找不到写作题材,不知怎样写,习作课将是一个空壳。这次几位教师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身边真实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入习作内容。通过游戏、故事等让学生找到自己要主动说话写话的方向,情绪高涨地进入课堂,不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简单枯燥地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自己讲一下要求,学生就动笔作文,结果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这次几位老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机智灵活,引导方法多样,让学生大胆发言,将说话写话的权利放给学生,边说边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学生写变成学生愿意写。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培训中老师分析了不少,也讲了不少的'方法。几位老师都结合具体情境动手写片段,自主性发现片段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多说,多引导学生说他们自己的感受,把头脑中的想法和启发说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无须苦思冥想,而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运用语言的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不断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才能越学越积极,越学越有劲。

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难度大,不会应用。通过这次老师的教学,都重视提供词语,让学生选择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干巴巴,语言表达必然优美动人。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七篇】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相当一部分内容,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是,在茫茫的书籍大海中,作为知识萌发的小学生是很难正确地找到属于的宝藏的。这时,就要教师担起启明星的作用,给孩子指明方向。特别在提倡素教育的潮流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需思考:怎样教育孩子阅读。本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还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

一、导入要既自然又引人入胜。刚刚上课,孩子们没那么快进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入来让孩子“热身”,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怎样的导入才能孩子进入状态呢?我想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体会,为了让孩子良好地进入状态,教师们都想出许点子。而我觉得何老师在《新型玻璃》的导入中做得很不错。她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防盗玻璃故事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思考如今的玻璃还有哪些新奇的功能。不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课题。这样,课堂就变得轻松愉快,下面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展开了。

二、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前早期,他们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五官等直接感受周围事物。而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环节本来就是通过书本间接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平时语文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功能来帮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东西来刺激孩子的眼球,冲激他们原有的思维。就像在《松鼠》导入的时候,我先不急着说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松鼠的有趣幻灯图组,孩子们的眼睛刹时明亮起来,津津有味地欣赏图片。还有在《鲸》第二课时的后面一环节,李老师也是通过幻灯图片播放了可爱的.鲸怎样被杀害的情况,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有些同学还忍不住哭了,还有的同学义不容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关键是看你怎样使用,只要用得恰当好处,那必定事半功倍。

三、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精简、准确。课堂的时间本来就有限,怎样使课堂变得有效,教师的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话不能说得太多,不然就会回到传统的“三少一多”局面。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或交流。但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正确的讨论或交流的方向,使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好准确的引导方向和精练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还要用精简的语言来授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使得课堂变得有效率。

四、适当把舞台交给孩子。我觉得有时候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才艺表演等课堂活动,可以达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体验文本外,还要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经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除了传统的读、说、写外,我觉得有时候还可以给把舞台交给孩子展现各自的才华,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例如,李老师在《鲸》第二课时,让学生体验到鲸到外形特点后,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表现鲸的外形特点。有的学生就通过绘画,把鲸的外形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就通过演讲,把鲸的外形特点说得很生动,还有的学生就简单的小品的表演来表现鲸的特点。使得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学得开心,又学得深刻。

再次,送给孩子一个课外乐园。

结合孩子的兴趣推荐合适的课外书。仅仅阅读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外面的世界丰富无比,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如果学校有图书室的,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目,得到自己喜爱的才是快乐的事。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导找书中的真、善、美。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我国传统美德的儿童读物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外,还可以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书体会,一个人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就会变成更多人的快乐了。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文章,理解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体验也才会不断的更新,思维才会不断的改变,在课内掌握了读书方法,在课外补充不足的地方,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帮助对课内经典文段的理解。总之,我觉得阅读教学就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学会学生如何去读,读出文本的思想内容,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做人的道理,读出前人所没读到的东西。而不是教师把课文讲明白这么简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与心得【第八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文与图结合。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大多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晚》、《密西西比河风光》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说说天空有些什么景物?大地上有些什么?他们怎么样?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具体,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有好处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而又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语言。又如,《鸟的天堂》是这样描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果只是几只小鸟的叫声学生也许还能想象,然而不可计数的不同种类的小鸟在同一棵大树上活动、呜叫,那热闹的场面对于没有到过鸟的天堂的学生来说,只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这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小鸟天堂的录像,看到那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听着那百鸟齐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学生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看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读与说结合。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长期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将相和》,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这样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读与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金鱼和渔夫的故事》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四、阅读与训练结合。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如教学《收藏阳光》一文,可以让学生用“收藏快乐”一词造句,这样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总之,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既要立足课内扎实打好基础,又要结合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要重视发扬学生的个性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39 2885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