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

爱国 分享 时间: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二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三篇】

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四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他的老师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同学们,要知道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是多么重要,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还必须改正。很多事,看开了,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时刻都在激励着我和我们要不断的进步,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五篇】

读经典能净化人的心灵,读经典能教人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学校也要求我们诵读经典,目的是净化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学了这么久的经典,我最喜欢的一条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意思是说: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于天意。君子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你表现的很谦虚,恭敬,非常有礼貌,大家肯定都会喜欢你的,但是如果你表现出一副自大,视别人不顾的样子的话没人会理睬你,更没有人会喜欢你。

朋友就是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而不是在旁边落井下石,一味的嘲笑别人,这样的人谁会喜欢你?谁会说明你?而反过来,对别人热忱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诵读了经典,我从中学会了许多: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只要你恭敬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只要你宽厚就能得到群众,只要你诚心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所以,我以后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自己的脑子更加充实,更加聪慧,更加有用……

既然诵读经典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何不如多读点经典,多学点知识,你们说对吗?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六篇】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七篇】

4月22日,春雨绵绵,我们学校有幸邀请了北师大著名的国学教授刘冰先生来我们学校讲座,其主是“用国学成就美丽人生”。

刘冰先生带着她的徒弟们冒着风雨风尘仆仆地来到我们学校。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坐满了阶梯教室,大家的目光聚集在大门,期待着刘冰先生的到来。

终于,阶梯教室的大门开了,从门口走进来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快步走上台,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学讲究礼貌。接下来刘冰教授开始自我介绍,先生的言行举止处处显示着“礼貌“二字,让人看着非常的舒坦,原来“礼貌”待人会让人心情舒畅。

刘冰教授将她徒弟中的两个小徒弟请上了台,一个是只有三岁的小妹妹,一个是十岁的小弟弟。刘冰奶奶说:“我的这两个徒弟很厉害,小小年纪已经会背《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红》……,这些可都是小学的必修课呀。”说完,她让两个徒弟在现场背起了《弟子规》来,只见他们背得头头是道、滚瓜烂熟,我的心中不由得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敬佩感。是呀,同样作为小学生的我对这些却一无所知,我感到万分惭愧。他们不但会背,重要的是他们还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册册育人佳作,将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美德永远流传下去。

用国学武装自己,用国学成就美丽人生。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八篇】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编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唐诗是必不可少的。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让人流年忘返,百读不厌。可我更迷恋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诗并称为"双璧"。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现存王昌龄的诗180多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因此,在众多的诗人当中,我尤为敬佩他!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深切的感受到王昌龄的决心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明月还是秦时的明月,关塞还是汉时的关塞,去出征的将士们至今还没有回来,只要李广将军现在还在,就一定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阴山。王昌龄这种忧国忧民的做法是我难以做到的,如果是我早就不管了,就在家里吃喝玩乐。读了王昌龄的诗懂得了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诵读这些古诗,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的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优雅的人生。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九篇】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第十篇】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赣榆县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39 3248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