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参考12篇】
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国家的强大与自信,历史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令人振奋不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1
2020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之际,中国的发展表现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恢复经济正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面对惊涛骇浪,我们无所畏惧。“十三五”以来,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到中央财经委员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以全局眼光和战略高度为中国经济巨轮掌舵领航,引领着中国经济不断破浪远行。
新时代新理念,在探索最适合我们经济发展方向的路途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前行道路上长远谋划、实践创新、解决难题,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四五”即将迎来开局之年,历史将赋予我们更多艰巨的任务,要将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各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坚持到底,把好发展之大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去迎接更多挑战、战胜更多困难,用磅礴力量开创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新局面。
以人民为中心,在改善民生福祉的奋斗目标中继续攻坚克难取得更多不凡成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回望“十三五”的历史成绩,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越来越强……一项项民生实事,一次次为了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重要决策部署直抵民心,让广大群众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了希望。我们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十三五”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接下来,还要继续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事放在心间,将更多保障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好事实事纳入“十四五”规划当中,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源不断的力量。
放眼望未来,在实现更多宏伟蓝图的国家新征程中奋勇向前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规划出了新的蓝图,我们国家也将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人心生向往,一个个重大国家战略也必将在未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动力。国家经济发展没有终点,在这历史新征程中,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无所畏惧的勇气,通篇布局、统筹谋划,在经济发展的航行路上迎风破浪,让中国的发展不断奋勇向前、行稳致远。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2
2020年,我们过得很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结、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我们秉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衷,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勇于担当作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不同反响的2020年涌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可敬可爱之人。
致敬抗击疫情“逆行者”。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各地区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同胞们毅然决然地选择逆行,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有劝说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选择逆行的钟南山院上;有刚踏上返乡过年旅程,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燕;有赶在武汉封闭交通通道最后一刻在高速路口将孩子送给老人照顾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科龚静及丈夫……没有过不去的寒冬,没有盼不来的暖春,因为有爱和希望,总能融化冰霜。让我们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让我们带着所有的期待迎来2021年。
致敬脱贫攻坚“奋斗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这短短90字,充满信心与斗志,见证情怀与担当。无数个扶贫干部不辱使命,淬炼成钢,严守初心,方能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使命。“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全国广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甘为马前卒、争当急先锋,是他们在一线默默奉献,一张张卡、一户户档、一家家跑,为扶贫减贫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的90后第一书记黄文秀、吴应谱、樊贞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扶贫英雄们未竟的事业在更多同行者手上得以成就,而他们用热血和实干诠释的奉献精神,照亮未来征程。
致敬2020年的“我们”。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消停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迅速蔓延,这是一场揪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共同抗疫。人人响应国家号召紧闭门户不外出,在家上网课授课的的学生老师,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逆行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这个严峻的时期,“我们”却毅然决然地投入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大家的力量,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同时2020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大考之年,我们咬紧牙关,不断磨练自己,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砥砺前行。“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1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答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答卷,相信今年我们必将不负众望,答好这份阻击疫情的“综合卷”,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卷。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3
时光如水,岁月如莲,悄悄间,2020年已步入最后一个月,再过数天便要画上句号。回首2020,坎坷与坚持并存,挑战与成绩同在。这一年,我们有着许多不平凡的经历,也有着许多责任和使命,在风雨中不断前行,在奋进中不断成长。在这最后的二十天,让我们以自省的态度、坚持的信念、拼搏的姿态为2020画上完美句号。
拭亮心灵之镜,扫除思想灰尘。一年的时光匆匆,岁末即将来临,年终总结、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接踵而至,正是自我反省促提升的好时机。回头看,在这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遇见了许多“英雄”,有抗击疫情时逆行而上的“排头兵”,有防汛抗洪中冲锋在前的“先锋队”,有扶贫路上奔波一线的“战斗员”……英雄是榜样,精神需传承。在2020年即将画上句号之时,党员干部当对标对表英雄们的思想和作为,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查找不足、净化灵魂。自觉为思想“洗澡”,清除思想中的灰尘,抛却思想中的垃圾,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坚守忠诚、干净、担当本色;自觉为思想“补钙”,提升学习本领,增强政治信念,磨砺品格意志,把准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顺利走完2020的奋斗征程。
点燃坚持之光,破除浮躁心态。年终岁末,检查考核、总结评比、来年谋划等纷至沓来,各种年底浮躁症也开始隐隐发作。回望2020,我们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共克时艰,在全力应对汛情中共渡难关,贫困标签彻底撕掉,科学技术成果斐然……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风险和挑战也不容低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十三五”的收官战,面对“十四五”的开局篇,党员干部当沉下心来学、静下心来思、稳下心来干,从先进典型身上汲取力量,从理论知识里得到指引,在蓄能充电中沉淀自我、凝心静气。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解决难题,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笃实笃行,在逆境中磨砺,在风雨中奋进,脚踏实地锻造真才实干,坚持不懈成就无悔人生。
擂起奋进之鼓,坚持砥砺前行。2020,硕果累累、充满期冀,我们走过的路,都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如今进入“读秒”倒计时时刻,“时代楷模”“最美公务员”等先进典型纷纷出炉,诠释了重大考验面前的中国力量,彰显了逆境之中的勇气和坚韧。2020年的不平凡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榜样,应对危机的不易让我们更加珍视幸福的时光,战胜困难的艰辛让我们不断成长。站在历史交汇的新起点,党员干部当从“十三五”的奋斗征程中汲取磅礴伟力,以勇往直前的激情和不负韶华的豪情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在“十四五”的接续奋斗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以拼搏的姿态、奋进的精神开启2021新征程。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4
摘要:中国已成为当今多极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极,本文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中国自身的地位变化,中国外交的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和当今世界大国的共存之道。
关键字 中国 世界 变革 共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指出: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 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今现实而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定位, 具有谋划全局、创造机遇的战略意义。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定位是其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对时代主题、世界潮流、国际关系结构及其基本矛盾的判断,关系到本国在国际与地区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国家身份的定位。正因如此,在新形势下将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以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与战略胆识。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基于这些深刻的认识,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对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制约,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社会决心,只是一个消极参与者。除了改善国际环境, 中国最初加入国际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 从而获得利益(例如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发展援助) ,而并不一定是为了在这些组织中发挥作用, 以及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方向。[4]
冷战的结束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脚步:由消极融入变为积极融入、由部分融入变为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诉求开始超越实在的“利益”概念,考虑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例如,中国开始关注国际议题的设定,注重影响国际规则的形成, 乃至成为一些新的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安排、国际框架的支持者、建议者、建设者,甚至某种领导者。[5] 如果说1997年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表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的话, 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算作是中国成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截止目前,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
总体而言,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巨大成就是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而中国的发展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世界各国关系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是新世纪国际局势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怎么看新兴力量的崛起?各方看法似乎并不一致,有人叫好,有人不看好,也有人惊呼“狼来了”,将新兴力量视为洪水猛兽,将自身内部固有的困难和问题归咎于新兴力量。美国有一位高级将领前不久在讲话中甚至将新兴力量崛起同恐怖主义、核扩散、自然灾害等相提并论为国际安全威胁。还有一些人提出美欧要联合俄罗斯构建“大西方”,平衡“新东方”。我认为,这些消极观点显然有失偏颇,是对新兴力量的一种偏见。说重一点,这也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反映。不久前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表示,西方一些国家陷入困境是由于沉缅于“西方战胜时代”和“反恐时代”而犯下的战略失误,是推行新自由主义导致投机和冲动借债的结果,并非缘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这种从自身内部找原因的态度值得肯定。我们要看到,新兴力量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负增长%,而不少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率。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潜力还在不断地扩大。很难想象,如果缺少了新兴力量的“发动机”,世界经济还能不能撑得住,还能不能战胜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今年3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会晤就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全球发展等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问题也提上了日程。这是金砖国家为全球发展事业做贡献的重要尝试。所以,新兴力量崛起绝不是什么麻烦和挑战,更不是威胁,而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和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而不是错过这个历史性机遇,同新兴力量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发展和稳定。
三.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恰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而又转瞬即逝的大好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引进大量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 继而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后,中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也使社会制度经受了新考验。一句话,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30年。
在经济上,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的谈话中提到, 如果中国能够“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6] 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对邓小平提出的“如果”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 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人把中国与美国并列, 称作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这也许有些夸大, 但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扩大不容置疑。
在政治上,邓小平曾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7] 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更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蓝盔部队从1992年执行维和行动以来已走过15年历程,中国已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另外,无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还是在“中非合作论坛”上; 无论是在朝核半岛六方会谈中,还是在亚欧会议上,中国的声音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概言之, 经过30年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对国际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影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员大卫沃尔表示: “在全球政治的哪一个领域, 你都必须注意中国的存在”。[8]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
提高,有些头脑发热的中国人开始做起中国何时将超过美国的“美梦”。尽管此等人士目前还只是少数,但降低此类“狂燥热”, 保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仍非常必要。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国际地位是在提升,但是距离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业绩上看,尽管中国GDP增长迅速,排名世界第四,但人均GDP还很低,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还有约2000万贫困人口,有一亿人每天人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
其次,从发展态势上看,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似乎是在唱主角,但是双方的位置极不平等。中国庞大的出口基本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增量部分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增长的部分靠中国带动,但中国真正能够支配世界的方面还说不上。[9]
第三,从发展作为上看,尽管中国已加入多数重要的国际组织,但是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苏长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多边国际制度中的活动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议程设置或者动议能力不强,通俗地说,就是对“话题权”的影响太小,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听众(观众)而不是演员;中国除了在人权和环境制度中有一定作用以外,在其他许多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只是象征性的,我们提出的许多主张太空洞、太原则,政治宣传味道重, 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少;对规则的利用能力弱,这与对规则的不熟悉有关。[10]
第四,从发展预期上看,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但是今后能否继续保持如此发展速度还是未知数。众所周知,当日本处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持续攀升时,有人预言20世纪末日本将赶上美国,日本全体国民也踌躇满志期盼着美好愿望的早日实现。然而,事与愿违, 当历史跨入90年代时,迎接日本的却是“失去的十年”。美国《华盛顿邮报》2008年4月20日的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评论道: “在泡沫经济中,人们会觉得好日子将永远持续下去。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有这种感觉, 90年代末美国人有这种感觉。如今,中国人也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眼里,‘经济奇迹’的阳光无比灿烂—而殊不如,乌云已在悄悄逼近。”[11]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现在有一种论调,称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占了别人的便宜,动了别人的奶酪,是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游戏规则投机取巧的结果,对此我们实难苟同。中国的发展无疑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大环境,离不开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流,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我们不会忘记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长期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发生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的时候,世界各国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但是,必须承认,中国的发展首先还是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纽约时报》曾刊登1篇题为《苹果手机创造的工作岗位到哪里去了》的文章,文中提到,苹果公司选择在中国工厂生产,因为只有中国人是每周6天,每天12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只有中国人做得到在深夜集合起来紧急生产并顺利完成任务。这个故事是中国人勤劳、敬业的真实写照,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成功故事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奥巴马总统曾经问乔布斯:“苹果的生产线能不能回到美国来?”乔布斯的回答是:“不行,因为不会有美国人愿意像中国人那样加班加点,不知疲倦地干活。”欧洲不少国家法定带薪休假每年20到30天,中国是多少呢?只有5到15天不等。温家宝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中南海工作了25年,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中国的发展主要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13亿人的智慧、奋斗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不是占别人的便宜投机取巧得来的!
这些年,国际上有关中国的发展道路议论很多,有的赞赏,有的怀疑,有的干脆不予认可,认定中国道路不可持续,中国早晚要搞西方那一套。美国人常讲“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认为美国今天的一切,包括价值理念、社会管理、经济模式等等都是美国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用学术的话说,就是“路径依赖”,并因此提出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其实,各国都有各国的“路径依赖”。如果说,美国不到300年的历史都强调“路径依赖”的话,那么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毫无疑问,它的路径更长,依赖更深。所以,不难理解中国能够走到今天,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偶然的。中国的价值理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国体政体、宗教文化乃至家庭观念等等都有其漫长的历史延革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期间,可能会有变化,会有发展,会不断地完善,但一些核心的东西,根本性的元素是改变不了的。同样,中国人的谦虚好学、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乃至和平发展理念等,追根溯源,都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有些东西,一旦融入你的血脉,渗透到你的骨髓,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不能割裂,不能舍弃,不能盲目复制、移植。别人优秀的东西可以学习借鉴,但任何时候不能忘本,不能失去自我,我们要尊重历史,遵循历史的规律,接受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之大,发展之快,也带来许多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外界有善意的提醒,但也有恶意的炒作,一味苛求责难,唯恐中国不乱。我想强调的是,对于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自己最清楚,最知道轻重缓急在哪里。根据最新人口普查,中国已有十三亿四千万人口,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欧洲有1300万人口就算是大国了,中国就相当于100个这样的“大国”。按人口算,中国的很多省份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一个河南省就相当于10个匈牙利,欧洲许多国家的人口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或是大城市的一个区,比如爱尔兰的人口就比北京市朝阳区的人口还少。有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数字,去年秋天去北京香山观赏红叶的游客每天有15万人之多,而整个香山一共七万棵树,平均每两人看一棵树,这样的情况恐怕只有中国才有,也是许多外国人难以想象的。中国每年要解决2500万人的就业,大体相当于5个丹麦,今年大学毕业生预计有680万之多,相当于一个瑞士。中国残疾人有8300万人,和德国人口一样多。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让13亿人过上好日子,想想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中国政府的压力有多大?与这个问题相比,我认为其他问题都是次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压倒一切的大道理,其他都是小道理,都要服从这个大道理。
五.中国外交的变化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积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捍卫原则,不谋私利。中国负责任不是为了取悦于某些国家,看某些人的脸色行事,“只埋单不看账”,而是要看是否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否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一些违反原则的错误行径,中国说“不”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对安理会有关决议投了否决票,一些国家不高兴,认为中国“不合作”、“不负责任”,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国是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出发,从维护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出发,从维护中东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的这个选择。“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是2005年写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成果文件的,它强调各国保护本国公民的责任,而且强调只有在和平手段穷尽的极端情况下才能诉诸武力,而联合国是唯一的实施主体。显然,有些国家是在打着“保护的责任”的旗号,试图将“利比亚模式”强行复制到叙利亚,说白了就是通过武力搞政权更迭,这跟“保护的责任”相去甚远,对此不能轻易“背书”。我们不能忘记利比亚的教训。以北约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施“保护”的第一天,就造成了64名民死亡,150人受伤,整个利比亚“保护”的结果,是2万多平民死亡,90万人流离失所。利比亚到现在还是一盘散沙,暴力横行,有的地区甚至宣布自治。有人形象地将这种“保护”喻为“手术成功,病人死亡”。显然,这样的“保护”完全是失败的保护,不负责任的“保护”,是以“保护”之名行“干涉”之实。围绕叙利亚局势的事态发展进一步说明,我们既要“保护的责任”,也要“负责任的保护”。
中国外交是讲原则的,也是守规则的。现在常常有一些美欧国家抱怨,现行的许多国际规则对他们很不公平,特别是全球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尽管这些规则当年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全球化进程也是由他们极力推动的,而且,在过去若干年他们从这些规则和全球化中获益也是最多的。现在他们感觉不爽了,于是就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权,设置对其有利的游戏规则。我认为,一个好的游戏需要公正、公平的规则,也需要相对稳定的规则,在规则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我们不怕规则,就怕随意变规则。对规则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不能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改、就弃。竞争不过别人就改变规则,而不是着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拿乒乓球比赛为例,这是中国人的优势项目,为了削弱中国这个优势,乒乓球的规则就不断地改,一会儿说球太小了,我们个高看不见;一会儿说,白球我们看不清,要改黄的;一会儿又说,一局21分太长了,要改成11分。现在有些人又把这种做法用到经济领域里,动辙修改投资规则、贸易规则、环境规则等。过去跟我们讲自由贸易,今天又对我们大搞保护主义,中国已经成了受保护主义之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家知道,多哈回合的规则已经因为一些国家不喜欢而有名存实亡的危险。有的已经另起炉灶,在亚太搞出一个“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还美其名曰“包容性”,可仔细一看,这个TPP的“门槛”很高,看上去像是专门服务于某个大国利益,这怎么叫包容、公平呢?要说规则不公平,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感触最深,也最有资格抱怨,我们已经在不公平的国际规则下生活了若干年。我们没有美元特权,也当不了世界银行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中国必须低价卖稀土,但用稀土生产出的武器和高技术却不让你买,你只能买它的大豆和飞机。他们在中国的大市场赚得钵满盘满,转脸又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规则哪一条公平?哪一条合理?要修改的恰恰是这些不公平规则。否则,世界经济永远不会平衡,经济金融危机永远避免不了。
六.大国只有探索新的共存之道世界才能和谐共处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国无疑负有特殊的责任。大国如何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世界是否有安宁。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新思维、新发展,不能再像历史上那样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夺势力范围,开展军备竞赛,相互恶性竞争导致你死我活的“零和”结局。今天的大国如果还走这条路的话,就是历史的倒退,就是对人类不负责任。我很赞赏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所提出的,要为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如何相处这个老问题寻求新答案。我认为这个答案已经有了,那就是合作共赢,可以将其称为“新型的大国相处之道”。由于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相互制造麻烦,不逾越对方的底线,新兴大国不挑战守成大国,守成大国也要容得下新兴大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个过程需要双方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耐心,要加强对话,深化沟通,扩大共识。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战略意图,管控好分歧和矛盾,避免战略误判,避免刺激对方,避免恶性竞争。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之一,21世纪的中美关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包容、合作、共赢。中美两国不管喜欢不喜欢,注定要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相信,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智慧走出一条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为新型大国关系乃至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373、224、353页。
[4-5]. 庞中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6-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373、224、353页。
[8]. “八国集团需要中国”, 载于《环球时报》2005年7月11日。
[9]. 《中国的世界位置、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中国价值》
[10].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 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11]. 戴闻名等,《中国下一种形象》, 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37期。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5
致敬2020年的“英雄们”
2020年,我们过得很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结、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我们秉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衷,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勇于担当作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不同反响的2020年涌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可敬可爱之人。
致敬抗击疫情“逆行者”。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各地区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同胞们毅然决然地选择逆行,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有劝说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选择逆行的钟南山院上;有刚踏上返乡过年旅程,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燕;有赶在武汉封闭交通通道最后一刻在高速路口将孩子送给老人照顾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科龚静及丈夫……没有过不去的寒冬,没有盼不来的暖春,因为有爱和希望,总能融化冰霜。让我们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让我们带着所有的期待迎来2021年。
致敬脱贫攻坚“奋斗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这短短90字,充满信心与斗志,见证情怀与担当。无数个扶贫干部不辱使命,淬炼成钢,严守初心,方能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使命。“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全国广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甘为马前卒、争当急先锋,是他们在一线默默奉献,一张张卡、一户户档、一家家跑,为扶贫减贫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的90后第一书记黄文秀、吴应谱、樊贞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扶贫英雄们未竟的事业在更多同行者手上得以成就,而他们用热血和实干诠释的奉献精神,照亮未来征程。
致敬2020年的“我们”。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消停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迅速蔓延,这是一场揪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共同抗疫。人人响应国家号召紧闭门户不外出,在家上网课授课的的学生老师,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逆行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这个严峻的时期,“我们”却毅然决然地投入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大家的力量,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同时2020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大考之年,我们咬紧牙关,不断磨练自己,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砥砺前行。“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1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答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答卷,相信今年我们必将不负众望,答好这份阻击疫情的“综合卷”,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卷。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6
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范文(1)
4月23日,我们在网上党校收看了中央党校沈传亮教授所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专题。沈教授从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时代背景、怎么正确地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些成就和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原因与经验等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实施的伟大变革,本次授课既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又有实践中的高度升华,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一、集中系统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极其艰难的改革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篇布局、励精图治,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成而未能办成的大事,取得了让世人难以想象的科技发展成就,快速打赢了全球突发性新冠肺炎疫情国内防控阻击战,实现了疫情后时代第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正增长,平稳推动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让国民为之骄傲,让世界为之点赞。回顾这些卓越成就和伟大变革,我们心中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加赞赏我们党的英明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坚定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心中的“四个自信”。
二、集中系统学习党史,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民族自豪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戮力同心,国家建设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中国标准、中国速度正在被世界日益接受,中国高铁、移动支付等耀眼全球……神州大地朝气蓬勃、喜气洋洋。国民幸福感与日俱增。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联合国设定的富足标准,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圆满完成了全民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极大提升了国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主法治体系日益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取消、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全面依法治国有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破冰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更加突出。大国外交阔步前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APEC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亚信上海会议、金砖国家厦门峰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全面铺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拥有越来越多国际话语权,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文化自信更加灿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社会主流舆论日益壮大,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时代楷模层出不穷,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次引发世界瞩目。国防力量显著提升。军事体制结构性重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军事科技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航空母舰、载人飞船、中国天眼、新一代作战飞机、导弹、潜艇等国之重器呼之欲出,国家安全防御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这些长足进步,我们对自己是中国人倍感骄傲、无比自豪。
三、集中系统学习党史,进一步升华了我们的职责使命感
党史学习教育,使我们的心灵再次得到全面洗礼、再次受到震撼和启发,使我们更加懂得今天幸福的来源、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再次坚定了我们为党奉献一切的决心。一是率先垂范,全力践行初心使命。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中国道路需要依靠党、依靠中国人民,依靠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梦不在远方、不在彼岸,就在我们的初心使命当中,我们将铭记和传承初心使命,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干劲,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勇做新时代的捍卫者、奋进者、搏击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二是立足岗位,勇做人民美好生活创造者。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渴望、更期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努力拼搏,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三是奋发图强,争做新时代有志青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认为“时代新人”的基本特征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奋斗精神无疑是当代青年成为时代新人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时代新人立鸿鹄之志,传承接力奋斗精神;用中国革命精神激发时代新人内生动力,坚定永久奋斗精神;用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时代新人练就过硬本领,彰显艰苦奋斗精神。最终将我们自己锻造成为一批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时代新人。
同志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热潮此起彼伏,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干劲如火如荼,作为中青年干部,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实现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7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一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亿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50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合理扩大,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比2015年提高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6—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可以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特大镇设市取得突破,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比2015年提高个百分点,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老少边贫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振兴发展。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提升、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价格市场化程度超过97%。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构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万列。外贸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9年达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138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1106亿美元,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稳步“走出去”。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比2015年下降个百分点,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辆。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2016—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和平方米。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惠及全民,2019年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9%。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化了对做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持战略定力、采取正确策略,坚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今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自觉地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十三五”时期,围绕适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一方面坚持以稳为主,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着力求进,努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同时要积极进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十三五”时期,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发展难题进一步破解,发展优势进一步植厚。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十三五”时期,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以新供给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三五”时期,我们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持续释放。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三五”时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8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这是奋斗的五年,也是辉煌的五年。“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十三五”时期,从2016年到2019年的中国经济总量曲线图,四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大台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高于世界经济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32%,人均GDP超过一万美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经济一个重要转型期,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经济开始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我们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这五年,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十二五”末的2015年到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增加到了%,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39%,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我国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
与此同时,多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支出重点用于民生
根据估算,“十三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累计约在万亿元左右,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让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政策红利。2016-2019年,我国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上的支出,从万亿元增加到了万亿元。
8亿亩农田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十三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将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五年来,我国连续增设了17个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了21个,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五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万亿美元增加至万亿美元。这五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外资创造了2/5的对外贸易、1/6的税收收入、带动了近1/10的城镇就业。这五年,我国对外投资有序发展,2016—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合计达6344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这五年,我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法律法规层面正式确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中国科技创新量质齐升
五年来,我国在量子信息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五年来,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G率先商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领域创新加快应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如今的中国经济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
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万亿元,中国已成为超大规模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比2015年提高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9
迈向“2035”的新征程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万众瞩目下圆满落下帷幕。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及今后面临的形势,同时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绘制了新的蓝图。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金钥匙”,开启新征程的大门。“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不论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还是在污染防治中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亦或是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砥砺前行,期间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年长至南仁东、袁隆平、钟南山,年轻至廖俊波、黄文秀、杜富国以及防疫期间挺身而出的“80后”“90后”“00后”。因此,面对新征程,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首位,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谋求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踏入新征程的大道顽强奋斗。
以高标准改革创新为“铺路砖”,踏入新征程的大道。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时,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样才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创造了多项中国奇迹,高铁、5G移动通信、第三代核电等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球面射电望远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新一代“国之重器”,有袁隆平院士团队种植的5000亩耐盐碱水稻、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菜鸟驿站研发的无人物流车等一批便民利民科技。这些成就无一不展现高标准的改革创新才能促进我国更快、更好适应新征程带来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为抵达新征程的终点站稳脚跟。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指路灯”,抵达新征程的终点。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军事方面,我国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万里边疆海疆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保护国家主权;对外贸易上,这五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万亿美元增加至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合计达6344亿美元;维和方面,这5年,我国不断加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和参与力度,中国“蓝盔”不断成长,在国际上得到了一致认可。这方方面面,都是对我国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好的肯定。因此,面对即将踏入的新征程,应当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加快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十三五”取得成就有目共睹,未来5年、15年的新挑战、新矛盾已然展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不能忘记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有所作为!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10
2021年4月23日上午,作为一名初任公务员的我,很荣幸能够在沈阳市委党校学习中央党校xx教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课程,在课堂上感触颇深,课后回味无穷。在课程当中,从历史性成就到历史性变革,从成就变革的时代背景到原因与经验,课程中的每一幕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看来,这节课程就是我人生发展的道路上的指明灯。
从小康走向富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边缘走向中心,踌躇满志的党时时刻刻带领着人民在发展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历史就像一本严肃的“教科书”,记录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成就是累积起来的,无数的辉煌与成就汇入这历史的长河中。在我看来,前行的道路上不可一味的盲目向前,而是应该回顾往昔,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注重“回头看”,不忘初心。守住革命先烈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守住“农村包围城市”果断决策的执行能力,守住“白黑猫论”的敢做敢拼的改革创新。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是记忆永远留存,守住自己的初心本色,在总结回望中砥砺前行。
坚持“低头看”,坚强实干。坚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坚定敢涉险、敢啃硬骨头的坚强意志,坚定行稳致远、踏上新征程的拼搏精神。铁律与素质永不过时,使党内永葆生机活力,牢固人民血肉联系,长路漫漫,唯有奋斗,坚强实干,把握现在,发展更美好的蓝图。
全面“向前看”,传递信仰。中国共产党做了一百年并将一直做下去,当工作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党史传递的信仰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当遇到阻碍,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党史的信念守护着我们。路途未必一帆风顺,但是“人民”主题永不偏移,乘风破浪,向更美好的未来说你好。了解党、更爱党,回头看走过的路,走好脚下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这堂课对我来说意义深远,让我认识到只有认清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才能把很多的问题看的深、把的准。学习党史,需深刻体会、用心思考、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牺牲,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学好党史这一本严肃的“教科书”,砥砺前行。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每天向世界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稳步增长,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迈上新台阶,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彩不断,幸福中国更具“独特魅力”。
民生工程之“变”,续写出更多成绩斐然的“中国奇迹”。民生连着民心。这5年,我们的收入更高、出行更便捷、购物更嗨、上网更快、蓝天更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万元,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
飞驰的高铁,让国人的回家路变“短”,让折腾的“囧途”变成舒适的“坦途”;
网购加速发展,“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成为口头禅,数字人民币更是呼之欲出;
不少曾经视为“奇珍”的特色食品,如今已成为中国居民餐桌的“常客”;
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降至%……5年来,“十三五”规划里的民生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一项项具体的惠民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民生工程的突飞猛进使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
科技创新之“变”,呈现出更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创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技
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5年间,共和国的决策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布局建设5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
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5年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世界,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网络加速成型,创新伟力持续迸发……创新,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经济发展之“变”,彰显出更多不同凡响的“中国活力”。5年来,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15年的%提升至201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892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十三五”时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从总体平稳到缓中趋稳,再到稳中有变,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主要经济体。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了大国步伐,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这5年,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十三五”中国之“变”是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振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用奋斗书写“十四五”中国之“变”,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心得体会 篇12
“十三五”期间,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虽然我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疫情,但现在回首再看,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我们的一切措施是得当的。
(一)经济实力继续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从2015年底到202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突破百万亿级的大关;占全球比重在2019年达到16%,在2020年将很可能超过20%,因为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达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甚至超过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中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有亿家庭的年收入达到10-50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一枝独秀”,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总里程达万公里,高速公路接近15万公里,流动的中国活力四射;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网络加速成型,创新伟力持续迸发……
在一、二、三产业结构方面,“十三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万亿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工业制造业门类齐全;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比2015年提高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39%,产业结构加快转型。
区域结构更加合理。“十三五”期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家级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规划迅速落地;中东西部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入。
“十三五”期间最为显著的成绩就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特大镇设市取得突破。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比2015年提高个百分点,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五年来,各地纷纷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目前,31个省(区、市)全部出台居住证实施办法。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发放居住证超过1亿张,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基本建立。
在教育方面,“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惠及1400余万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就业方面,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亿人次。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城市外,基本实现了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普遍降低了落户条件,部分大城市取消或降低了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南京、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特大城市全面放开了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落户政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建立了公开透明的积分落户制度。
(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有一整套谋划和部署,在规划区域发展、谋划战略部署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要求确保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说,“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6-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可以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在疫情防控的危急时刻,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真正落实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社会基础设施夯实,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飞机;新的技术性的基础设施,如5G、IPv6等;微观层面的制度性的社会基础设施。其中,在传统的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是遥遥领先的;在技术性的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5G商用推广处于世界前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5G网络加速成型。
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各级各类教育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底,中西部地区特岗教师将突破44万人。中央财政安排101亿元支持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强乡村学校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
民生等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亿人、亿人、亿人。养老金继续逐年上调,实现“十六连涨”。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和平方米。2016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618亿元,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从万亿元增长到万亿元。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十三五”之初,中央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不断走向纵深。一些多年来悬而未决、久攻不下的改革难题一个个得到破解,如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营改增、个税改革等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统筹部署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日渐成熟。2016年以来,中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亿吨以上,退出煤炭落后产能亿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2000万千瓦以上。
(五)重大经济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我们通过债转股、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减少联动,截断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脐带。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三五”期间,中国信贷规模合理增长,直接融资显著增加,逐步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000多家,其中99%是中小银行。截至2020年8月,中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沪深两市已经有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A股市值规模全球第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创造的税收占整个企业税收的30%,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的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40%。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和%,成为带动A股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改善的重要力量。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同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部安排资金222亿元,支持各地实现万多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目标任务的77%。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劣V类断面同比减少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