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汇聚(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汇聚(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一篇】

石油行业事故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更给公司带来了数目庞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作为石油行业从业者,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事故的严重性,充分了解事故的原因和危害,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在此,我将对石油行业事故以及我个人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石油行业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石油泄漏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威胁到沿海地区的渔业、旅游等产业。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需要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进行生产,避免事故的发生。

其次,事故对人员伤亡的影响不容忽视。石油行业的事故往往伴随着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对工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事故中,很多工人丧失了生命或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财务负担。因此,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是石油公司的首要任务,公司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确保每个工人的安全。

再次,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一次大型事故可能导致公司的停产、安全检查和赔偿费用等各种开支,使企业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公司的信誉受到了影响,可能导致客户和投资者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经济损失。因此,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危险源辨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可能性,降低事故发生后的损失。

最后,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事故的原因和教训,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事故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可能是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管理不善等导致的。因此,公司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日常检查,建立健全的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同时,吸取事故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石油行业事故的危害无处不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环境、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是我们作为石油行业从业者的重要职责。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事故的原因和危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二篇】

石油泄漏事故是一种严重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困扰。作为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人,我越发认识到石油泄漏事故所带来的危害是如此深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石油泄漏事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石油泄漏后,油污会对海洋、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和动物造成严重破坏。油污会降低水质,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负面影响。这不仅会导致珍稀鱼类灭绝或数量骤减,还会使其他海洋生物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此外,油污还会渗透到土壤中,对当地农田的种植和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石油泄漏事故需要我们深思油类资源的使用需慎重,同时要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其次,石油泄漏事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石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它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众多领域。一旦石油泄漏,供给链将会遭到破坏,导致燃料紧缺,交通堵塞,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此外,石油泄漏还会释放有毒气体,给居民的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保护油类资源和预防石油泄漏的重要性,如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学习如何应对和处置石油泄漏的应急措施。

此外,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深远的经济影响。一场石油泄漏事故可能导致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修复环境损害的费用、补偿受影响的产业以及恢复当地经济的代价等。石油泄漏也会打击当地旅游业,间接导致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停业,造成失业和经济衰退。可见,石油泄漏事故不仅对环境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对石油泄漏事故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紧急预案,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类似事故。

最后,石油泄漏事故对全球环境保护形成了警示。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石油泄漏事故的频发无疑加剧了这一挑战。我们应当认识到依赖化石燃料的问题,并积极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同时,全球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国际标准,共同应对石油泄漏事故和其他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石油泄漏事故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预防石油泄漏的发生。各级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企业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居民应增强环保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有效地预防石油泄漏事故,保护好我们珍贵的环境资源,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引言:介绍石油泄露事故的起因和背景,以及本文撰写的意义。

石油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重要能源,但它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石油泄露事故发生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石油泄露事故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不管是从人类的利益还是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石油泄露事故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当石油运输管道破裂,或者船只在海中失事并且泄漏了大量的石油,都会导致海洋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若不及时减少泄漏损失,一旦污染范围扩大,恢复生态环境会变得十分困难,而这也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计。

三、应对方法:探讨面对石油泄露事故的不同方法和应对措施。

发生泄漏时,有许多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民的危害。包括紧急干预,确定泄漏和污染范围,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制止和清理,启动紧急响应计划等等。同时,石油公司和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石油开采上游和下游等生产过程的监管。从源头遏制事故发生。

四、经验教训:总结这些石油泄露事故中后续应对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事故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每一次事故的情况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有共性之处。例如,现场的应急方案可能不够完善,或者所用的工具和技术不足以满足应对需求。一些问题也可能因为公司或者政府的错误决策而引起。总之,我们需要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在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应对机制。

五、结论:呼吁大家加强环保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和发展的进程,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也相应增大。我们不能贪图一时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和生态,如此一来人类和大自然都将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环境保护与意识,以确保我们的社会能够持续发展,并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四篇】

石油是当代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石油带来的便利和惠益。但是,石油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事故也时有发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石油事故频发,引发了人们对石油事故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石油事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石油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石油泄漏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例如,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导致大量海洋生态死亡,渔业受损;2013年中石化“7·16”爆炸事故,导致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第三纪地层受到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石油事故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更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石油泄漏会导致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浓度增加,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事故现场会产生火灾、爆炸等严重危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预防石油事故对维护人类安全健康至关重要。

石油事故的发生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原因。主要原因包括管理失误、技术原因、设备故障、人为破坏、天气异常等。例如,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其原因是深海操纵系统失效,导致井口压力失控;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原因则是在库存安全管理、规划设计、建设工程等环节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四、如何预防和应对石油事故。

预防和应对石油事故需要全面高效的措施。首先,需要加强对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管,加强设备维护和更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其次,加强对石油运输、储存的管控和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快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最后,要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石油事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预防和应对石油事故。例如,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环保车辆,避免超载和超速,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对于身边可能存在的环保隐患,应该及时上报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环保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总之,在当今社会,预防和应对石油事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只有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意识、强化措施和预案,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石油事故。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安全健康做出贡献。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五篇】

近年来,石油行业屡次爆发事故,给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事故不仅使我们深感石油行业的风险巨大,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反思。作为一名石油系统工作人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事故的频率和规模,更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本文将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学习体会,从安全管理、技术创新、人员素质以及危机应对等方面探讨石油系统事故带给我们的心得体会。

首先,石油系统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突发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疏忽和忽视安全管理的警示下逐渐酝酿的。因此,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安全生产必须落到实处,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要深入了解安全法规和操作规程,严守安全制度,提高危险源认识,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整改,做到安全生产无小事,不怕麻烦。

其次,技术创新是防控事故的重要手段。事故常常与旧设备、老工艺和陈旧技术有关。通过引进、更新技术装备,采用先进工艺,研究和应用安全环保技术,提高石油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设备、工艺和技术等方面不断更新和改进,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并培养学习型团队,不断推动技术前沿领域的探索,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此外,事故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的质量。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能够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快速有效的反应。

最后,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是石油系统事故给我们带来的体会。灾难的发生常常不可预见,但危机处理的能力可以事先准备。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设置专职应急管理人员,进行灾难风险评估,制定详细完备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总之,石油系统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培养员工的素质和危机应对能力,以全面提高石油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学习不经历石油系统事故的磨难,就不会真正成长。”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六篇】

石油泄露事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环境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在处理石油泄露事件时,需要各方合力,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危机。通过对此次事故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得出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石油泄露事故的影响不仅限于严重污染自然环境,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应该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意识,提高针对性的技术水平,以最快速度应对可能出现的事故。

第二段:及时响应,快速处置。

处理石油泄露事故是一项高风险业务。及时响应,并快速地进行物理隔离,隔离外部环境是保护重要环境和水源的最关键的部分。此外,选择合适的纯化物质来吸附石油也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速度就是胜利的关键,每一秒钟都可能是决定性的。

第三段:应对事故的综合能力。

处理石油泄露事故需要综合的能力,包括对现场环境,设备和承担责任的人员的管理、疏散和向公众发布信息等。因此,应该加强对应急管理方面的训练,并扩大对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和响应能力。

第四段:加强监管管理。

石油泄露事故的发生通常与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有关。因此,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事,并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开展常态化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第五段:全球协力应对。

石油泄露事故是传输和加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种事故。我们应该坚信,通过全球合作和共享经验,解决此类事件是有可能的。应该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国际石油泄露的环境风险。

在整个处理石油泄露事故过程中,我们需要全力以赴进行应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吸取教训,以提高我们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法规和监管,加大对废物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全球市场的石油加工和转运过程的安全,最终保护我们的生态和环境。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七篇】

2003年12月23日晚上9点15分左右,重庆东北角的开县,由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承钻的位于开县境内的罗家16号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引发了一场特大井喷事故,从井内喷出大量的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高于正常值6000倍的硫化氢气体迅速向四周扩散,扑向毫无准备的村庄、集镇。

虽然经过多方全力抢险救援,但仍然有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4000多人受伤,6万多人被疏散转移,万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万元。

(二)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原因分析

井喷现象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十分常见,其本身并不是事故,只是一种灾害现象。但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特大井喷事故造成的巨大伤亡,在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也是罕见的。为什么普通的灾害现象会演变成一场严重的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但是很明显,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国务院派出的事故调查组已经对事故性质做出了结论。6名事故责任人已经判刑。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1)罗家16号井现场组技术负责人王建东,为了更换已经损坏的测斜仪,在明知卸下回压阀可能造成井喷事故的情况下,还向技术员宋涛提出卸下回压阀的钻具组合方案。而面对这一明显的违规行为,作为现场技术人员的宋涛却没有提出异议。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回压阀”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引子”。

(2)单一的隐患并非一定会发生事故,但隐患的增多和积累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钻井12队队长吴斌,明知钻井内没有安装回压阀,可能引发井喷事故,但作为钻井队队长,他既未向上级汇报,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制止这一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消除隐患,而是放任有关人员违章操作,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3)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12队副司钻向一明,带领4名工人在罗家16号井进行钻具起钻操作中,在起了6柱钻杆后才灌注钻井液1次,致使井内液压力下降,违反了单位有关操作规程细则中“起钻中严格按照要求每起3柱-5柱灌钻井液1次”的规定及川探12队针对罗家16号井高含硫天然气井的特点所做出的每3柱灌满1次的规定。事故专家组的鉴定报告认为:起钻过程中存在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是造成溢流并导致井喷的主要原因。

(4)录井工肖先素在罗家16号井录井房值班,负责对钻井作业进行监测,23日18时40分至19时40分,录井记录已显示有9柱钻井液未灌注泥浆的严重违章行为,肖先素未及时发现;之后,她发现了也未立即提出警告纠正,违反有关规定。从而丧失了最后一次将事故扼制在萌芽状态的时机。

2. 导致事故扩大,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发生事故的川东北16号井地形复杂,勘探难度大,井喷事故的出现是可能发生的,但承担此项钻井工程的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无论是钻井技术还是设备都属一流,如果操作得当,气井井喷完全可以避免,或是控制在萌芽状态。

由于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事故即使已经发生,也并不一定会如此严重,难以控制,同时,也并不一定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导致事故扩大,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危机管理机制的缺失。

(1)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虽然钻井技术和设备都属一流,但公司上下都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缺乏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中石油集团上下虽然也制定有一系列安全操作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规定》、四川石油管理局《钻井技术操作规程》等,但这些操作规范根本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成为蒙混上级的摆设。因此,才会出现层层违章作业,设计的层层“关口”没有一道真正起到了把关的作用,从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2)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对可能出现的重大事故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公司上下一片混乱,根本无法从容应对。

从制度层面看,中石油集团和川东钻井公司也制定了一些应急措施,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业界普遍认可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其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谈到应急计划,包括应急情况分类;紧急情况报告程序、联系人员和联系方法;现场应急报警程序;火灾及爆炸应急程序;油料、燃料及其他有毒物质泄漏应急措施;井漏、井涌、井喷应急措施;放射性物质危害应急措施;现场急救医疗措施;恶劣天气应急程序;其他应急措施和程序等。

川东钻探公司也制定有《应急工作手册》,其中包括井台为每个当班钻井工人配备专用呼吸仪,并配有公用呼吸仪,还包括一旦有井喷发生,应有消防车、救护车、医护人员和技术安全人员在井场值班等等,然而当12·23井喷事故暴发时,人们既没有看到钻井工人们面戴呼吸仪自救和救人,也没有见到消防车、救护车飞驰而来,说明这些措施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3)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在事故发生时,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预控措施,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是导致事故扩大和升级的主要原因。事故发生后,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虽然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吴华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主任。

但由于平时准备不充分,对事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应急处理时没有把事故现场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导致决策出现重大错误,未能及时放喷点火制止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扩散,致使井喷事故扩大,产生重大人员伤亡。

从而使重庆12·23气矿井喷事故从一个一般安全事故发展为一个令世界震惊的特大事故,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气开采史上最惨痛的事故之一。

(4)与其他地区的油气田相比,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在地质构造、天然气含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四川气田的天然气中普遍有高含量硫化氢,一般含量为1%到2%,有的甚至高达16%,此次出事的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井也是如此。

井喷时它的硫化氢含量更是惊人,超过正常值的6000倍以上。既然知道硫化氢的危险,作为一个颇具实力的专业公司,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完全应该预见到井喷事故的巨大杀伤力,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然而事与愿违,川东钻井公司该做的,几乎都没有做。

第一,中石油选择方圆数里驻有上万居民的地方开采h2s气井,虽有生产效率方面的合理考虑,但既然做出这样的选择,企业对当地的居民的安全和环境保护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里,最起码的责任便包括在当地一定范围内安装h2s检测仪,对居民进行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教育,并且制订和落实在意外发生时组织居民迅速撤退的应急方案。在当今世界,石油企业应对环境承担责任已经是业内外共识。

第二,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在防止事故发生方面未与地方政府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致使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地的干部和农民事先均对可能面对的危险一无所知,开县受害乡镇的农民普遍不知道天然气开采可能产生毒气,更没有听说过“硫化氢”这个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有序的应急撤离当然无从谈起。当井喷事故发生后,开县县政府接到钻井队的报告电话已是晚11时25分左右,离井喷时间已过了1个半小时,而受害最深的高桥镇镇政府却一直没有接到钻井队的电话。

对于离井喷地点不到1公里距离的高桥镇来说,这种延误和忽略是致命的,地方政府来不及通知每一家农户赶紧转移。虽然在接到县里电话10分钟内,高桥镇迅速通过打电话、拉警报、喊喇叭、挨家敲门等各种手段通知各家各户转移。但许多干部和农民早已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可怕的“臭鸡蛋”味气体夺去了生命。

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充分说明,政府危机管理的缺失或不到位,是事故发生、事故扩大、事故升级的主要原因。按照当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理论,危机管理可以分成危机前(precrisis)、危机(crisis)和危机后(postcrisis)三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可再分为不同的子阶段。

(一)危机前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前阶段可分为三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是危机预防,即危机征兆出现前的危机管理;第二个子阶段是危机预警,即出现危机征兆后,危机大规模爆发前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确认信息和发布信息。第三个子阶段是危机预控,即发现和确认危机征兆后所采取的旨在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的实质性措施。每个阶段的管理都有自己特殊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每个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建立公共危机的预防、预警、预控机制是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的有效方法,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也就是说,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危机前阶段。因此,预防为主,准备在先,是现代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从重庆12·23井喷事故来看,问题似乎主要反映在应急处理阶段,但仔细分析,问题的根源却在危机前阶段,即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阶段。

1、危机的预防成为摆设。

公共危机的预防,是指危机发生前,政府和社会所采取的旨在避免危机发生、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扩大、减少危机损失的各种措施,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减少危机发生、减少危机损失的关键,是其他危机管理措施的基础。危机预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平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消除危机的隐患,从而避免危机发生;二是通过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的爆发设置层层“屏障”、建立各种“防火墙”,提高整个社会抵抗危机的“免疫力”,一旦危机爆发,就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从容应对,从而避免危机扩大,防止危机升级和失控,尽可能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能在事故发生前建立起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这一可怕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即使不能避免,也可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避免事故扩大、升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我们试想,如果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在政府的监管下,充分重视危机的预防,一方面在内部职工中反复宣传,树立事故预防意识,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公司与地方政府一起对周围的群众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让群众了解毒气的致命性,井喷发生后,就不会出现对危害一无所知的群众躺在被窝里死活不愿意转移,或者转移到安全区后还想回家锁门、拿东西的现象。

如果让广大群众掌握了事故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和配合公救的各种知识,绝大部分的死亡都可以避免;如果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与地方政府充分协调,建立起了危机预防的互动机制,事故发生时就绝不会这么被动,绝不会如此手忙脚乱。如果事故发生前能够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应急机制,一旦事故发生,就能够从容应对,就不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 危机的预警和预控机制缺失。

公共危机的预警是指在已经发现可能引发危机的某些征兆,但危机仍未爆发前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如有关危机的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信息识别,以及信息发布等。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及时发现危机信息,对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做出准确的判断;二是及时发布危机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有关人员,或全社会的警惕。

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是应对危机、战胜危机的法宝。但是,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的不稳定性,加之危机的先兆可能很微小,很不容易察觉,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其预警工作难度很大。

有时候,也可能危机征兆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至麻痹了人们的神经,未能引起人们重视。还可能从先兆出现到危机爆发的时间很短,有关部门来不及做出反应。

因此,能够准确捕捉到危机的征兆,并从这些征兆中预测到危机发生的可能,并迅速采取预控措施,同时,按照法定程序,对公众,或者对特殊群体发布危机的有关信息,引起公众的警觉,是战胜危机的关键。

预警机制的缺失是重庆12·23井喷事故酿成惨剧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第二,没有建立起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没有建立各种信息的传递、汇报制度,没有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第三,对可能是危机征兆的信息,不能迅速进行分析和整理,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能及时向群众发布危机警告,从而丧失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好时机。

危机的预控,是指在发现危机征兆和危机信号,并进行确认后,迅速采取措施,对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防止危机扩大,尽可能用较小的代价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

危机预控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现危机征兆,确认危机可能爆发时,迅速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即使不可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也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缓解危机程度,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

危机预控和危机预警都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两个阶段。从相同之处来看,它们都是发现危机征兆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危机管理措施。从时间顺序来看,危机预警在前,危机预控在后,因为必须首先发现有关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传递、分析、确认,然后才可能采取预控措施。

可见,危机预警是前提,是基础,而危机预控是对危机预警的理性反应,是危机预警的延续。危机预控对危机预警有很大的依赖性,没有危机预警提供及时准确的危机信息,危机预控就不可能实施,更谈不上效果。

相反,没有危机预控,危机预警的作用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危机预控是危机预警的一个主要目标,危机预警的很多措施,就是为了给危机预控留下更大的空间,就是为了使危机在大规模爆发前被控制住。可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来看,危机的预警和预控机制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一方面,危机预防工作根本没做,或者做得很差;另一方面,危机预警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所有的危机征兆都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了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事故爆发时,才被动应战,因此,完全丧失了对事故进行预控的可能。

总的来说,公共危机预防、预警、预控机制是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教训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从全国来看,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足够的危机预防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肯在危机预防上下功夫,而是等到危机爆发时才匆忙应战,效果当然不好。

二是危机教育严重缺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三是没有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指挥混乱,联动困难,危机管理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很不健全。

四是信息网络体系不完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严格的信息汇报制度,有的地方甚至对重大事故隐瞒不报。

五是信息的分析和确认机制不健全,导致发现危机征兆后反应迟缓,错过了发现危机和发出预警的最佳时机。

六是缺乏有效的预控措施,没有预案或预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预控效果不好或者彻底失败。

(二)危机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危机应急处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等危机管理主体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处理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对于无法防止的危机事件,政府必须采取应急行动,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但是,应急处理阶段又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这是因为应急处理是在危机事件爆发的紧急状态中进行的。危机事件通常来势猛、速度快,能够让人们做出有效反应的时间很短。

从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来看,由于危机的预防工作做得很差,危机的预警和预控机制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事故的应急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都毫无准备,应急处理自然是一片混乱。

1. 应急疏散迟缓。

导致应急疏散迟缓的原因:一是由于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上下的危机意识很差,危机预防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对违规操作缺乏必要的制约,导致事故突然爆发。

二是作为从事高危产品生产的企业没有与地方政府协调,没有向周边居民群众普及安全防范常识,当地的干部群众根本想不到油气井会冒出毒气来,以致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毫无防范能力,不能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有意识地迅速撤离。

三是预警和预控机制缺失,无法在事故爆发前发出预警警报,更不可能采取预控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井喷事故发生后,川东钻井公司反应非常迟钝,居然没有把事故发生的情况告知受害最深的,离井喷地点不到1公里距离的高桥镇镇政府,而开县县政府直到事故发生后1个半小时才接到钻井队的电话。这种致命的延误造成应急疏散迟缓,是产生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决策出现致命的失误。

事故发生后,川东钻井公司虽然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但未能及时放喷点火制止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扩散,直到2003年12月24日16时,即事故发生18个小时之后才在事故井旁两条放喷管线点火成功。

点火的目的是为了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燃烧尽。点火后,空气中硫化氢的浓度迅速下降。显然,这个决策失误是致命的,如果这把火能早一点点燃,就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

3. 应急处理指挥不协调。

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体系是否协调、高效,能否迅速整合一切应急资源对于做好应急处理工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遗憾的是川东钻井公司没有把油气生产的危险性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告知地方政府。

事故发生后又未及时通知地方政府,致使应急处理的指挥缺位,指挥不协调,是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协调能力在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阶段未发挥作用,应急疏散也遭到延误。而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一旦发挥出来,作用非常明显。

事实证明,当地的地方政府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采取行动,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多数虎口脱险的群众都是在乡村干部的通知、带领下逃出死亡地带的。据事后测算,井喷发生后,硫化氢的杀伤半径达到5公里,如果没有及时转移6万群众,中毒死亡人数将在6000人以上。

(三)危机后阶段存在的问题

危机后阶段是评估、恢复阶段,即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做好恢复与重建工作。评估、恢复阶段是政府危机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危机的评估、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对危机进行评估、检讨;二是进行灾区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三是对受灾、受害的群众进行补偿和赔偿;四是总结经验教训。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

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危机前阶段。因此,预防为主,准备在先,是现代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危机的预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 思想准备。

要防止危机发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公共危机的预防意识。预防公共危机发生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在全民中培养公共危机的“预防文化”。

2. 组织准备。

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都应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全国形成一个危机应对的网络。这些机构平时主管总结危机管理经验教训,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和实施预防危机发生的各种措施。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危机管理机构。

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不能有危机管理的“脱节”和“盲区”,在危机管理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实行资源共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社会应对危机的合作机制。

3. 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针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危机,分别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2)建立社会心理行为指标预警系统,使中国政府能及时监测到危机影响下人们的心理行为变化,预测民众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以及区域性的社会心理行为,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稳定社会情绪,安定人心,防止危机扩大。

4. 物资准备。

为应对突发危机,必须做好物资上的充分准备,其中也包括技术装备。这次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暴露出高危行业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和手段的不足。由于危机种类繁多,危机管理物资准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类危机都需要的通用物资,另一类是某一种危机的专用应急物资。

物资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按照每一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分别制定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原则是既要满足危机应急处理的需要,又不要造成浪费。

(2)建立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质的应急储备和应急供应制度。

(3)各级政府应做好危机管理的物资储备和设备维护工作。对各类危机都需要的通用物资的储备应由各级危机管理常设机构进行统筹和协调,避免各自为阵,造成浪费。

最优石油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第八篇】

近年来,石油爆燃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关注新闻报道和了解相关知识,我深刻认识到石油爆燃事故是一场无情的灾难,其中蕴含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远超我之前所想象的。下面将从事故背景、直接原因、事故应对、安全管理和个人应对五个方面,分享我对石油爆燃事故的心得体会。

首先,事故背景是导致石油爆燃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石油爆燃事故都发生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如石油化工厂、油田和港口等。这些地方集中了大量的石油储备和加工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这些工业区域的管控和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城市中的交通事故和设备泄漏等因素也有可能导致石油爆燃事故的发生。因此,无论是社会公共区域还是个人住宅区,都需要加强对石油的存储和使用进行严格管控。

其次,石油爆燃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是人为因素。例如,操作不当、违规生产和管理、设备故障、维护不善等等,这些问题存在于石油生产和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许多石油爆燃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相关人员加强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时维修设备,定期检查和保养设施等措施,就能够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事故应对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一旦发生石油爆燃事故,迅速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首先,需要迅速报警并疏散人员,确保所有人能够及时脱离危险区域。其次,应尽快采取灭火和控制扩散等措施,防止火灾蔓延。此外,还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和紧急救护措施,以处理可能出现的伤者和事故后续影响。因此,对事故应对的准备工作和应急演练非常重要,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应对石油爆燃事故。

安全管理是预防石油爆燃事故的重要手段。各个石油生产和使用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监控。例如,定期检查设施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维护,完善应急预案,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等等。同时,还应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确保原油和石油制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

最后,个人应对是每个人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石油和相关设施的警惕性,不私自操作或接触不熟悉的设备和材料。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基本逃生和自救技能。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和举报违法行为,提高石油行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综上所述,石油爆燃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关注相关知识,我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事故背景、直接原因、事故应对、安全管理和个人应对等方面对石油爆燃事故的心得体会。只有各个方面都加强工作,提高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减少石油爆燃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9 113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