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范文报告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范文报告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一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二篇】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借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xx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国共产党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0月省的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xx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

春联。

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口号。

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xx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的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

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三篇】

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该村15岁以上村民。

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

20xx/12/20---20xx/12/27。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07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生猪出栏头。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四篇】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全市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为扎实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嵊州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2004-2010)》,确立了“以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三个亮点,统筹市区、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越剧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实施越乡文化‘六百工程’,真正让老百姓在富起来的同时乐起来”的总体目标,明确了“繁荣越剧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文化统筹,整合和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活跃社会文化,发展越乡文化经济,培育一批文化名人”等几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方面加大了对文化发展资金的筹措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和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为文化建设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正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增长。2002年财政文化事业经费为万元,2003年为万元,2004年预算安排为万元,增长幅度分别为%和%,均明显高于当年正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与此相应,各乡镇街道近年来也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年年上升。就文化阵地而言,目前,城区建有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各类文化活动设施,构建了越剧之乡特有的“六个一”:一个越剧发源地、一个省一级专业越剧团、一个越剧艺校、一个越剧博物馆、一个省梅花奖演员学习基地、一个中国民间越剧节,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乡镇一级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的目标,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文化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在省文化厅对全市21个文化站的考核中,出现了特级文化站5个、一级文化站10个、二级文化站6个,其中还涌现出了一个全国先进文化站。农村一级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市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城区、镇(乡)、中心村三级文化阵地。

嵊州又是闻名全国的越剧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茶叶之乡和竹编之乡。目前,全市大约有8000人在从事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越剧表演、民间吹打乐、高跷表演、舞龙舞狮等。有2000多人在从事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泥塑、各类雕刻、竹编、盆景造型等。此外,文艺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市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近10000人,其中加入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专业协会的就有1000人左右。

积极实施以“百个民间越剧团、百支民间特色文化队伍、百个职工之家、百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百个社区活动角、百个文化经营示范场所”为内容的“六百工程”,定期举办中国越剧领带节。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近三年来,市里组织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总数为198次,平均每年66次,直接受益群众数十万。乡镇(街道)自行组织举办的文体活动总数达1254场,平均每年400多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群众不计其数。积极实施“明珠工程”,全市已建成长乐镇一个省级东海明珠,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石璜、浦口六个绍兴市级文化明珠。广泛开展特色村的创建活动,全市现有绍兴市级文化特色村22个,体育特色村17个,嵊州市级文化特色村20个,体育特色村30个。重点培育文化示范村,在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四提倡四反对”“双整治双创建”等活动,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五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 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02年10月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 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六篇】

在当下社会,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阿拉文库的网友精心为您带来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优秀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网友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20xx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如茅山镇利用曾唱响中海的“茅山号子”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xx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xx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xx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xx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xx多名机关干部与20xx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鲁绣艺术,弘扬民间文化。文登是“鲁绣之乡”,刺绣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为把这一民间工艺保护好,文登市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发挥云龙、艺达等五大纺织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动千家万户大搞刺绣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绣工已达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为代表的设计高手、工艺能手1000多人,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新针法、新工艺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代表作品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艺术珍品。文登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七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xx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x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心得体会报告【第八篇】

县人大会安排7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本月上旬,由教科文卫工委和部分会组成人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在县人大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先后到县文广新局、丰利镇、长沙镇等单位,对我县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文化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显。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完成省下达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开展星级农家书屋评比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使农家书屋发挥了作用。三是县图书馆建设获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我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县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度;大豫、曹埠、岔河三个图书馆分管筹备建设按时推进,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代表的几十个民间文艺团体坚持排练演出,有的还在江苏电视台“社区乐翻天”节目中获奖,在世博会群众演出中获得好评。我县选送的《红红火火过日子》、《海婆娘》舞蹈节目双双获南通市金奖,一并赴省参赛。经过努力,如东民舞《跳马夫》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晋京,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精粹奖”。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突出主题,为、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围绕和谐如东建设、环境革命、沿海开发等中心工作,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增强了文化宣传的时代气息和针对性。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39个项目。县文化部门投入50万元,对丰利文园实施了系列性维修工程,丰利文园博物馆于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县文广新局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电子资料库。县城三号街区保护开发和栟茶一柱楼恢复性重建工作正在筹划中。

提出了我县近期文化市场培植的重点,进一步打造黄海旅游胜地的金色名片、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看,我县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以及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程度不同地存在;文化艺术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辅导的力度还需加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县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全县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高起点编制“十二五”如东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我县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将文化产业与全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建立文化发展考核奖惩制度,对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要充分体现激励导向。构建如东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立文化统计标准,将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评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抓落实,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加大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和升级转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推进中的各类问题。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创造条件,确保已定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及时上马,已定的文化用地尽快研究确立建设方案。规划中的文化中心基础设施项目,要确保土地划拨预留,提前做好资金预算,落实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为我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促进我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文化产业特色。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切实制定和完善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充分考虑我县的经济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利用我县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打造黄海旅游胜地名片、电视电影服务体系和民间绘画特色品牌的思路,深入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合我县实际的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机制和方式,增强文化市场的发展活力,努力改变我县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为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夯实经济基础。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经营人才以及部分领域的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发挥文化领军人物的作用,构建吸引文化人才来如东创业的高地,真正做到“人才兴文”、“文化兴县”,为不断提升如东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障。

根据县人大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及主任会议要求,10月13至21日,县人大会副主任周学彪副主任率会部分委员、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工委相关同志组建调研组,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和思唐、许家坝、塘头、板桥、孙家坝、大河坝6个乡镇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他乡镇委托乡镇人大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贴近”为目标,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万册。

二是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目前我县有歌舞娱乐场所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9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44家,基本形成了发展速度快,档次品位高,场所分布广,门类品种全,集欣赏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产业。

三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虽然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广播电视覆盖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风帽岩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投入使用和“村村通”的实施,把农村广播电视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近7万余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农户万余户。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与省网联网、数字化整体平移,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城乡联网工作可望近期实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按照“二为”方向,坚持 “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突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民间文化开辟新天地。思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长期以来,花灯、傩戏、高台戏、金钱杆等民间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县的村村寨寨。虽然受电影、电视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花灯始终是思南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农民群众朋友对花灯的喜爱无法言说。思唐镇、塘头、天桥等乡镇根据农民朋友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和“感恩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编排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政策的节目,使一些民间文化在农村开辟新天地。据统计, 2015年以来,各团队每年为农民朋友送戏,巡回演出80场以上。此外,每年还利用红白喜事在农村进行的经营性演出300场以上。与此同时,各团队还注重挖掘、整理、移植、创新剧目,培养花灯新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民间文化团队35支,业余演员420余人,成型演出剧目300多个。

二是电影工作呈现新景象。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县及时充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使一度被“搁浅”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出困境,呈现一片新的景象。一方面,为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保证看一场电影”)的实施,我县组建20支放映队,每年进村入户放映故事片、科教片5200场以上。放映队在抓好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还承担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县乡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务农村的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县电影放映队充分利用电影院、人民会场的场地和设备优势,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三是文艺创作取得新成就。县文化馆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该馆在国、省、地书报杂志发表、出版、展览、演播的各类文艺作品130余件,获奖45件,任志平、张润宽等同志的美术、摄影、书法和音乐作品等在思南文艺界声名鹊起。《红包藏情》、《农家情话》、《思南姑娘大脚板》、《花灯姑娘》、《土家情歌对唱》、《荆竹蒿干三丈三》等文艺作品,提升了思南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乡镇文化活动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思唐镇除认真完成党委、政府安排巡回演出外,还结合“六进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适时开展了“农家书屋阅读演讲赛”、“新农村篮球友谊赛”。有 “花灯之乡”之称的许家坝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常踊跃,该镇有老年花灯队2支60多人,狮子表演队1支,龙灯队8支,从艺人员250多人。该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板桥乡积极创造条件让“花灯进校园、进村寨”,排练成型的节目有10多个。大河坝的“鹅溪花灯队”还走到了湄潭、印江。总之,活跃在我县村村寨寨的龙灯、花灯表演、群众文体活动、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活动焕发了新生机。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思南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已经发掘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6个(其中国家级1个)。县财政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县文物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县也是省内民族民间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县之一,花灯、傩戏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弘扬地方文化,抢救文化遗产,我县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隐患排除制度。针对我县许多民间艺人逐渐老去,地方文化青黄不接,甚至濒临绝种的危险,2015年以来县文化馆组织专门队伍,走访60多位民间老艺人,积累30万字的珍贵文献资料。2015年,我县“上元沙洲”、“花烛”等3件物品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胜扬等3人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刘芳、秦治凤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反差较大。目前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年代早且面积狭窄,平时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点大多在“三场”,即:人民会场、灯光球场和中和广场。县人民会场历经了半世纪的风雨,场内座椅破烂,屋顶渗水,墙体开裂,舞台灯光、音响配置不全,效果不佳。灯光球场面积狭窄,开展活动时往往“人满为患”,治安维稳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区修建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大期待。

(二)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县文艺创作人才缺乏,县里编剧、导演处于“上台老了,退休早了”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工作“有人抓”和“有能人抓”的问题形势严峻。如板桥、大河坝乡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一人站”,绝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限的人员均要承担“包村挂片”等中心工作,专职不“钻”、兼职不“精”的现象客观存在。个别乡镇虽然“编满人足”,但专业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大多只能“爬爬杆子”、“钉钉钉子”,抓文化工作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排练的节目往往因为观赏水平不够,导致生存空间窄,发展或深入发展的压力大。另一方面他们必要的经费大多来自赞助或“以演养队”,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队员的热情和现实出现反差,导致人心浮动,队伍稳定难。

(四)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可以肯定我县文化部门在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刚性不足,特别是对网吧的整治、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未成年人上网、阅读不健康书刊现象还比较严重。原因之一: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仅网吧就有34家,其中县城19家,乡镇15家,我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仅有8人,真正管好,分身乏术。原因之二:办案经费不足。据了解,我县文化稽查队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执收执罚收入上交财政之后的返回比例部分,这样势必造成对违规网吧的处理无法到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让网吧业主误认为违规经营罚款就可了事,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治标不治本”。原因之三:乡镇文化队伍人员少,且无执法权。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光碟、书刊在农村泛滥成为可能。

(五)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县文物所是古文物发掘和保护单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一般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甚至还会随意损毁,就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如花灯、傩戏这些民间艺术,对已接受现代文明的年轻一代来说,缺乏吸引力,学习传承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少,失传的危险性很大。

三、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以及文化工作人员面临的处境,我们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是综合实力的展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四个纳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将文化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县、乡两级要拿出配套资金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落实县城文化场馆的建设问题,使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快实施“村村响”工程,在农村强势推进宣传文化工作,让先进文化和党的声音家喻户晓。

(三)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创造者,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强的力量。要及时充实乡镇文化队伍,用好的待遇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关心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成长,对基层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要给予特殊政策。要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开“绿灯”,开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用新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机制激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尽力工作。

(四)要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要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对农村民间业余团队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千方百计解决各团队的困难问题,竭尽全力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各乡镇、村组形成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今社会,现代文化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纯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兼容各行业的产业,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达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效果。要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或是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以弥补县级财政不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工程”。抓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于民。

(七)要部门联动,下大力气整顿治理网吧。网吧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网吧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群众反应相当强烈。县乡人大代表在历次人代会上,曾多次联名提出了“整治网吧”的议案。但网吧的整治仅靠文化部门一家是无济于事的,文化、工商、公安、电信、教育等部门应严格按照省地相关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实责任,把网吧的管理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八)要珍视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与拆迁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保留,并搞好挖掘和合理利用。要加强对古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群众的文物意识,壮大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对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做好代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兴趣、有爱好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大力弘扬地方文化。

根据市人大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报告被列入市二届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议程。为此,市人大会组成专项工作调研组,先后在会主任焦光华、副主任刘国安等的带领下,分别赴遂昌、景宁、庆元、缙云和莲都等五县(区)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召集了市文广出版局等市直相关单位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掌握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浙江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中共丽水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部署,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氛围逐渐浓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明风尚有所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成效明显。

(一)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我市各级政府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县(市、区)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从2015年的99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799万元,增长率为486%,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全市送戏下乡1312场,送图书下乡20万册次,送电影下乡11437场次。市本级于2015年启动了“绿谷风——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行动,每年赴全市农村演出100场;各县(市、区)每年也都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还组织开展乡镇文艺汇演。这些“送文化”活动初步缓解了农民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我市自1998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5月底,乡镇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 100 %、行政村达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到%,从而基本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看电视已成为农村群众最主要最经常性的文化生活。此外,文体部门连续三年实施体育下乡,为农村送体育器材,对农民进行健身指导,推动了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1

源,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老年协会、闲置的校舍及旧祠堂等资源进行整合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

(二)品牌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谷特色文化得到弘扬

品牌和特色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各县(市、区)政府充分发挥区域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提升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形象,提高文化效益,形成文化引力和氛围。一是文化与节庆相结合,打造品牌。各地十分重视以节庆打造品牌文化,如遂昌汤显祖文化节、缙云黄帝祭典、景宁畲族文化节、庆元香菇文化节、龙泉剑瓷文化节、云和木制玩具节、松阳开茶节等。二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展现特色。各地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建设,以山水吸引人,以人文留住人,如缙云仙都黄帝文化游、青田“三乡”文化游、遂昌金矿和摄影文化游、莲都古堰画乡文化游等,都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三是文化活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体现优势。各县(市、区)重视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载体,如莲都的“乡村文化艺术节”、景宁的“文艺演出直通车”、松阳的“文化轻骑”等,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全市已创建省级“东海明珠”文化乡镇23个,市级 “山花文化乡镇”77个。

(三)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加快,良好文化生态逐渐形成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我市自2004年以来,在全市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共收集整理民间艺术558件,其中造型艺术类190件、表演艺术类317件、民俗类51件。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和民间美术类的青田雕刻以及传统戏剧类的松阳高腔等4项被列入2015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我市共有11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近30人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去年底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在各地正在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统一部署,我市从去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文物普查,以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生态。

(四)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农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在“送文化”的同时我市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及集市、庙会等,开展花灯、龙舟、舞龙、舞狮、腰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据统计,全市有村业余文化团队2408支,活跃在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如缙云县16支农民婺剧演出团,不仅经常为当地农民群众演出,还到周边50多个县(市)表演。全市有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下农村,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文化名村评选,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些健身活动在农村开始兴起。

二、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上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摆得不正,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未能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对“文化低保”、“文化民生”关注不够;有的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把满足需求、“以文化人”列入主要发展目标,文化浮躁、文化失偏、文化失衡、文化失范问题还有存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

二是缺乏较为完善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尚无系统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其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部分县的文化发展规划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发展进行细化、量化,缺乏规划的指导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市及大部分县(市、区)对农村文化缺乏考核机制,或在综合考核中农村文化建设所占分值极低,“软任务”现象比较普遍,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作为公益事业,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近年来,各地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数额十分有限。全市用于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经费2015年是580万元,2015年是1320万元,2015年是3694万元;用于乡镇、村文化设施及活动的经费2015年为360多万元,2015年为518万元,2015年也仅1581万元。以2015年经费投入计算,我市农民年人均文化经费仅元。上述经费近一半是源于省专项补助。有的县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上只能采取“保工资,保重点”,未能将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有的即使有预算,但经费也难以到位。据了解,全市县级文化馆每年经费一般在2万元左右。至今市本级及4个县(市)未设立农村文化专项基金,农村文化事业 “贫血”严重。部分县(市、区)强烈要求市财政建立经费补助或扶持制度。莲都区建议市政府对“古堰画乡”文化区块及其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按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欠发达地区到2015年必须实现县县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目前全市仍有4个县级文化馆不达标,其中2个县馆有馆无舍;全市还有4个县级图书馆未达标,1个县没有图书馆。全市183个乡镇(街道)中建有文化站的163个,其中站舍达标为52个,占28%;111个站舍未达标,占60%;20个无站无舍,占12%。全市3480个行政村,有1925个未建文化活动室,占%;已建成的1555个文化室有72%未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有不少地方设施缺乏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如县馆的辐射作用尚未很好地发挥,“东海明珠”、“山花乡镇”工程的创建,存在为创建而创建、创建后资源闲置的情况。

3

简单、形式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率低。每年各地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覆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求。乡镇文化站藏书达3000册以上的不足30%,一些乡镇文化场所的活动显得十分冷清,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只有40%左右,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的“送文化”服务,这些地方多数村民极少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些人还参与到赌博、封建迷信或不健康活动当中。农民看电影、看图书、看戏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偏僻自然村的农民收看不到电视,还处在“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听到鞭炮锣鼓声,就是红白喜事到”的文化生活零状态之中。另外,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值得研究。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管理机制亟待改进

据了解,自2015年开始实行乡镇综合改革之后,大部分乡镇把文化员纳入了乡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管理。乡镇文化员由所在乡镇政府考核聘用,并享受相应待遇,因而大部分文化员主要精力是用于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文化员队伍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文化工作成了乡镇文化员的副业。有的地方文化员只出不进,人数逐年减少,部分县每个乡镇平均不到一个文化员。文化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全市283名乡镇文化员35周岁以下人数只占%,县级502名文化管理及从业人员35周岁以下仅占12%。

农村文化队伍业务培训工作急需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些文化示范户因为缺少培训指导,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对农村民间文化团队的组织、指导、扶持需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骨干、艺人、传承人的管理、保护、传承和发挥作用还没有完善的措施。另外,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文艺骨干流失严重,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下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农村文化的管理服务处于边缘化。

(四)生态文化建设较为薄弱,思路不够明晰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自然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自觉,思想认识比较模糊,生态文化的理念没有充分确立;生态文化建设重点不明确,思路不够清晰,生态文化建设布局安排、相关措施还未到位,尤其是对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的统一保护、开发、利用、传承还刚刚起步。

三、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而又常抓常新的任务,既要有重点地阶段性推进,更要有计划地进行远期性建设,既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又要坚持日常性管理服务。根据中央、省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建设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实际,当前需努力做好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明确目标,加强引导

4

在我市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切实将文化建设摆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实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突破口来认识,作为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来落实,认真解决农民文化低保、关注农民文化民生,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自觉。从丽水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壮大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市本级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要指导县(市、区)运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价的契机,对乡镇、村的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新的要求和经济社会集聚发展的趋势,对规划布局、重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项目及其实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细化、量化。根据中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及绿谷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结合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实施意见,确保管理服务、建设项目、保障措施等落到实处。文化主管部门要在规划和政策措施的指导下,细化具体指标,明确阶段性主要任务,加强组织、管理、督查,加快工作进程。

(二)增加投入,强化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政府是主导,投入是关键。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保障机制,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镇、村的比例。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农村文化。市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和活动进行适当支持。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认真梳理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扶持和优惠政策,使其落实到位。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 理顺机制,建设队伍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深入总结研究乡镇综合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等方面关系和机制,合理解决文化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待遇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干事的局面,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5

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以及文化示范村、示范户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对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和鼓励,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

(四)严格考核,改进管理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活动的阵地,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费投入主要方向,在争取省专项补助的同时落实好配套资金,力争在2015年完成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彻底转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转变管理方式,改变文化建设软性指标、柔性管理、疏于问责的现状。按照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及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问责内容,加大力度,严明奖罚,定期督查,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同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评价体系,增加考核分值,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自觉。县(市、区)政府应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情况作为文化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步伐

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价值观为重点,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生态文化意识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文化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精神支撑。

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特别是保护、弘扬、扶植具有生态道德特色的民间文化。加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包括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努力提升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同时,要结合绿谷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人文特色,精心组织,系统谋划生态文化艺术活动,编制生态文化发展项目,开发生态文化产业,使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文化建设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健康发展。

6

39 1365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