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专业(优质10篇)
《聊斋志异》通过奇幻故事揭示人性复杂,展现了爱、欲望与道德的冲突,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心冷暖,富有深刻的哲理与思考。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专业(优质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一篇】
莱有个叫宋玉叔的先生,当部曹官的时候,租赁了一套宅院,很是荒凉。有一天夜里,两个丫鬟侍奉着宋先生的母亲睡在正屋,听到院里有扑扑的声音,就像裁缝向衣服上喷水一样。宋母催促丫鬟起来,叫他们把窗纸捅破个小孔偷偷地往外看看。只见院子里有个老婆子,身体很矮、驼着背,雪白的头发和扫帚一样,挽着一个二尺长的发髻,正围着院子走;一躬身一躬身像鹤走路的样子,一边走一边喷着水,总也喷不完。丫鬟非常惊愕,急忙回去告诉宋母。宋母也非常惊奇地起了床,让两个丫鬟搀扶着到窗边一起观看。忽然,那老婆子逼近窗前,直冲着窗子喷来,水柱冲破窗纸溅了进来,三个人一齐倒在地上,而其他家人们都不知道。
清晨日出时,家人们都来到正屋,敲门却没有人答应,才开始害怕。撬开门进到屋里,见宋母和两个丫鬟都死在地上。摸一摸,发现其中一个丫鬟还有体温,随即扶她起来用水灌,不多时醒了过来,说出了见到的情形。宋先生闻讯而来,悲愤得要死。细问了丫鬟那老婆子隐没的地方,便命家人们在那地方往下挖。挖到三尺多深时,渐渐地露出了白发。继续往下挖,随即露出了一个囫囵尸首,和丫鬟看见的完全一样,脸面丰满如同活人。宋先生命家人砸她,砸烂骨肉后,发现皮肉内全都是清水。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二篇】
蒲松龄先生写的《聊斋志异》,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受益匪浅。
《聊斋志异》不仅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残酷,还热情地赞扬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塑造了一系列反抗的人物形象。
看来《聊斋志异》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充满了蒲先生丰富的'人生和社会经验和深刻的智慧。在蒲先生的作品中,狐仙的鬼魅不再狰狞可怕,而是笑、怒、怒,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温暖、超尘、超俗的不同世界。
我对《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记忆尤新:不顾过去的嫌疑,宁采臣拯救了聂小倩的鬼魂,接受了她,甚至爱上了她。宁的母亲从“辞使归宿,不设床垫”到“心德”,越来越熟悉,亲爱如自己,却忘了它是鬼,不忍迟到,留下来和她一起躺下”,直到她“有女人味”。甚至那些在宴会上认识聂小倩的亲戚朋友也“反不疑鬼”。怀疑是仙女”,以小倩的画作为荣耀,这些变化并不都反映了人们,至少作者的同情心,追求真理,赞美善良,渴望美丽的愿望!
当然,聂小倩也是《聊斋志异》中的一朵奇葩。它对正义的宣传和对贪婪的鞭打仍然不容忽视。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善与恶、美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终善战胜恶、美战胜丑。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道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做人不能贪财好色,要很正直,才不会有悲惨的后果。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三篇】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四篇】
可是为什么人和鬼的感情能比人与人的感情更深,比如说《聊斋志异》中的一文――《小谢与秋容》,就讲了人和鬼的感情是多么的和睦,可是我们的社会连人与人的感情都没有这么好。为什么人类如此狠毒,偏偏要让这个社会变成人吃人的社会。现实是书读不好就会被淘汰,跟不上潮流也会被淘汰,实在是残酷啊!
我多么希望这个社会能变得更加和谐一点,可是办不到。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至少这个社会也有好的地方的,读书真的是一种脑力的锻炼,而且对其他方面都有好处。这个社会也可以让人认识到读书是多么的重要,而不是被逼无奈的看书;可以认识到好人还是多的;可以认识到社会竞争的猛烈,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淘汰。可是正因为这些,才让孩子们认识到要上好的学校就得有好的成绩,要打好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只要是有动力的,有目标的,有耐心的,那就一定能实现愿望。
社会有好也有坏,就像人的感情,吵架的时候就会露出坏的一面,可是雨总有天晴的时候的,所以要学会认识两面。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五篇】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在中国的古代,有着各式各样的写妖魔鬼怪的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道出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坚决。无论魔有多强,终究难挡去西天拜佛求经的决心。《封神演义》中便是一伙只知苦苦哀求纣王,只为求荣华富贵和普通生活的而效忠于纣王奇能异士到最终能以天下大义而奋起伐纣。但《聊斋志异》不同,其中虽与上述相同都是在写鬼怪,但其中的鬼怪并非只有一群为着天下大义而来的,他们更是从凡人中来。
《聊斋志异》中的鬼怪或是向小翠那样为报答救命之恩而来到凡人中亦或是如庚娘那般被人残害而被迫成了鬼魂,但写鬼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发现其中的凡人是如何对待这样一群鬼怪的,鬼怪与他们同属三界的一部分,但很多的鬼怪却是由他们而起,他们害怕甚至厌恶鬼怪,四处请高人或法师散尽千金来祛除鬼怪,但却从未想过那些鬼怪从何而来,王十八厌恶甚至是痛恶做鬼的庚娘,而自己却又欲望熏心强占她,辛十四娘苦劝冯生要交益友,切莫太注重友情,要尽量远离楚公子,而他始终是听不尽这忠言,直到被楚公子害的入狱,辛十四娘用尽办法救他最终甚至连狐仙身份暴露而不得不离开,直到这时冯生才知道后悔。
聊斋中的鬼有时候甚至比人更有情谊,而人间的人有时却又比鬼。
怪更让人寒心或可怕,小翠帮元丰家度过多次劫难,而其父母却因为她摔碎一个古董花瓶而对这个儿媳破口大骂毫无一点情面保留,却殊不知小翠帮他们度过的劫难早已远胜过花瓶的价值,足见小翠的人间之人只知眼前利益,而忘记美好的来源!!聂小倩迷惑之人都是那些贪财好色之辈,死的大多数是该死之人,而燕赤霞却只是一味降妖,从不过问妖的好坏,只知人该活,妖该死。直到遇见宁采臣时,聂小倩宁愿冒着被姥姥杀死,被燕赤霞打得魂飞魄散也要帮宁采臣逃出那个无尽的深渊。聂小倩是如此,庚娘是如此,辛十四娘亦是如此。可见无论是人亦或是妖都会有情,都知道哪些事值得用生命去守护,也许的身份早已有阎罗殿选好,但心却可以自己选择,有着人皮却没有着向善的心,那他的可怕远远超过任何一只妖。
其实人人都怕鬼,但在聊斋里鬼却有时比人更有真情,他们没有以天下大任为己任的想法,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保留人间那么一点正义而舍弃生命,或者仅仅为了自己爱的人能留在世间好好生活。他们不被世人接受,却有时比世人更有感情,他们不属于人间,却能让人间多一点温暖。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六篇】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如许,从脱颖而出到持之以恒地写作,他不只作出了众人无没有为之赞赏的名作,他终身的阅历,受挫后仍然没有保持胡想的肉体,咱们异样能够从他身上学到良多。
初看《聊斋志异》,百思不解:鬼故事是非常出色,可咱们为何要读呢?厥后,经过理解我晓得了这本书的可学的地方正在于它的言语。传闻《聊斋志异》古文中的句子非常精简,一但删失落一个字,句意就会改动。我不由赞赏起作者的文笔尽妙,固然精简,也没有短少活泼的描述。
我还从这本书中看到了现代社会,看到了人们的思惟。比方无疑居第1篇的《考城隍》中宋生所写“故意为善,虽善没有赏;无意作歹,虽恶没有罚”,可了解为现代社会所推许的,但我以为更可能是作者所憧憬的美妙社会。
而张秀才送他的诗中”有花有酒春常正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更是作者经过寄予正在故事人物中施展阐发了本人怡然自得、昂然向上的胸怀。没有如说,蒲松龄被监禁于陈腔滥调文的天下里,这类写作才是表达他心坎的最佳办法。这篇文章之以是当之有愧位置居第1篇,一句话能阐明事理:“一部书多么,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如许,从脱颖而出到持之以恒地写作,他不只作出了众人无没有为之赞赏的`名作,他终身的阅历,受挫后仍然没有保持胡想的肉体,咱们异样能够从他身上学到良多。
初看《聊斋志异》,百思不解:鬼故事是非常出色,可咱们为何要读呢?厥后,经过理解我晓得了这本书的可学的地方正在于它的言语。传闻《聊斋志异》古文中的句子非常精简,一但删失落一个字,句意就会改动。我不由赞赏起作者的文笔尽妙,固然精简,也没有短少活泼的描述。
我还从这本书中看到了现代社会,看到了人们的思惟。比方无疑居第1篇的《考城隍》中宋生所写“故意为善,虽善没有赏;无意作歹,虽恶没有罚”,可了解为现代社会所推许的,但我以为更可能是作者所憧憬的美妙社会。
而张秀才送他的诗中”有花有酒春常正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更是作者经过寄予正在故事人物中施展阐发了本人怡然自得、昂然向上的胸怀。没有如说,蒲松龄被监禁于陈腔滥调文的天下里,这类写作才是表达他心坎的最佳办法。这篇文章之以是当之有愧位置居第1篇,一句话能阐明事理:“一部书多么,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七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一部典范作品,传播至今,良多人都很爱好外面哪些鬼神的故事,我也没有破例,看过了《聊斋志异》,也让我理解了良多的事理。
以比拟老练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末两类:要末是好的,要末是欠好的;要末是刁滑的,要末是朴拙的;要末是艰深的,要末是蒙昧的。它们的分类确实比拟分明,人可就纷歧样了。
人偶然看狐,感到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感到狐没有如人。正在人看来,鬼狐自在;正在鬼狐看来,人活患上浮躁。正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际;正在鬼狐看来,伟大是福。因而,人以为鬼狐不要“成人”的来由,但是,鬼狐们却为此而费尽心机。
鬼狐当中,道行高的,此志没有渝;道行缺乏的,前赴后继。很多的鬼狐有着凄惨的了局,或者是魂不附体,或者是抱恨而终。关于它们来说,成人的路途是那样的坎坷,那样的艰险。几多患上道高僧,几多降妖方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正义定命”,狠狠地挡正在了鬼狐们成人羽化的路上。但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骸骨无存,也正在所不吝。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患上怜悯的脚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羽士僧人又是那样的多管正事、冷血有情。虽然如斯,人们却还是对于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寻求时的固执,寻求时的凶险,寻求时的不吝统统。鬼狐们的追赶曾经没有是能够随便放下的愿望,而似乎有这一种没有出名的力气正在安排着它们。那种没有出名的成人或者是羽化的愿望,逐步调集成为了一种自觉而可骇的寻求。正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心: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人”字,是一种朴素。因而,或者是引诱,或者是惊吓;或者是勾魂,或者是索命;或者是投之以情,或者是杀之以暴。而后,鬼狐们患上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世的痛苦,阅历着人间的生老病逝世,而无怨无悔。
而活正在凡间中的人,却为了失掉鬼狐所丢弃的天保九如,含辛茹苦。为了失掉鬼狐所嗤之以鼻的高明法力,不吝上刀山、下油锅。
偶然候感到,如果二者能够一开端便将脚色对调,那大概就不了不用要的喜剧。实在,即使将他们的脚色对换,后果还会是同样的,由于二者城市追赶对于方的脚色。
正在不鬼狐的理想社会中,人却有着异样的追赶。只需人与人之间不相对的对等,那末这类追赶便无休无止。过着幸运小日子的老苍生们,都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正在心底却憧憬着伟大的日子。因而,正在这二者之间,即是一种思惟寻求上的轮回。贫民一旦酿成了穷人,便会思念贫民的糊口;穷人若可怜酿成了贫民,也天然会回忆那穷人的糊口。固然,正在这以前,有一段艰辛的追赶,乃至有苦楚的喜剧。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赶的低手,倒是忘记的妙手。
假使鬼狐放心做它们活患上如浮萍同样的鬼狐,人放心做他们伟大乃至于卑鄙的人,世受骗然是能安定些许。但那停息了的寻求,那所谓的安定,却会使凡间不单少了些惹人的故事,更是不了提高的光荣。理想当中,亦当如斯。
再读《聊斋》,再患上后感。没有往慨叹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没有往感喟人间间的世道炎凉,没有往评论辩论人怪之间的孰对于孰错。偶患上谬感,没有知所言。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八篇】
先说说整体感受,这本书写了很多的人和鬼,人和狐狸或者狐仙的爱情故事,听起有些人鬼情未了后者有些恐怖,但其实还是蛮感动的。鬼或者狐狸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辉,比如知恩图报等。除了爱情故事,这本书还有写真人真事的,比如其中有1篇就记录了清朝期间的一次地震。也有一些很诡异如梦境的短小精悍之作,如《江中》。还有一些类似于寓言故事如《武技》。当然还有关于中国传统化中道教的东西,比如《崂道士》,其中崂在很多篇故事都有提到。一些也是作者自己或者别人的梦境。书里面的命名也很多有特点,基本以主人公的名字为标题,比如《聂小倩》,《阿秀》等。
这本书中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书里面的爱情故事”,真的很简单也很完美,很多都是两个人一见钟情,你情我愿就在一起了,相爱非常容易,浪漫也很简单。可能这就是书里面的特点吧。如果把现实因素参杂进去,比如两个人结婚要不要买房的问题,买了房一个月需要还多少月供,生了孩子需要打疫苗,疫苗如果是假的怎么办?奶粉是不是假的?孩子上学摇号等很现实的问题,估计爱情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的1篇是《花姑子》,这里面主人公是安幼舆和花姑子。安是陕西人,讲义气,喜欢放生。其中就放过一个獐子,而它就是花姑子。一天安在华迷了路,一个老头带他到屋里歇息,安看到花姑子容貌俏丽,二八芳龄,就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他主动问花姑子想求婚,花姑子表现的很严肃。安就跪在地上哀求,但花姑子依旧没有答应。安回家之后对花姑子朝思暮想,也许得了相思病吧,饭吃不下,觉睡不着,自己眼花缭乱,脑袋昏昏沉沉,好像很快就要死了。没想到花姑子了,用手给他揉搓,安看到花姑子顿时神清气爽了(exusee?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安像一个小孩子,眼睁睁看着花姑子,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啊)。花姑子这个时候也很调皮,她歪着脑袋看着安躺在床上说:痴心人,怎么病成这样了?。说完坐在安的腿上给他按摩太阳穴(狗粮撒的也太狠了吧),安闻到了花姑子身上迷人的芳香,渐渐地他感到额头冒汗,全身出汗。花姑子给他留了几个蒸饼便走了。安吃了那几个蒸饼过几天就好了。过了几天花姑子了,给安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但做夫妻可能不现实。这个时候安就很难受,闷闷不乐。花姑子看出了就说:如果你一定要和我相好,那就到我家去提亲吧。安心里当然高兴极了。但去了花姑子家之后没想到是花姑子很决绝地要结束这段爱情。老头因为安和女儿在一起骂了花姑子。安灰溜溜地回家了。安实在求爱心切,于是第二天就去里找花姑子的家,但不小心迷路了。半路被变成花姑子的蛇精骗走害死了,尸体赤裸裸的放在了悬崖底下(感觉好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啊)。之后,花姑子救了安,并且怀了安幼舆的孩子。但两个人还是不能在一起,因为花姑子毕竟不是人,因为和安在一起她已经损失了十分之七的道行了。最后她留给安一个孩子。
知恩图报是人性的光辉,但没想到一个成了精的獐子也有这样的人性特点。安幼舆平时乐于做好事,也是给自己积累福报,也收获了爱情。但和花姑子的爱情却是蜿蜒曲折,一波三折。
《花姑子》算是1篇不完美的爱情故事。这可能启示我们如果想要收获爱情,需要多做善事做好事同时自己也要优秀。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
《聊斋志异》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画皮》、《小翠》、《促织》等。《画皮》告诉我们要分清善恶是非,不能光看一个人的表面来妄下定论。《小翠》这故事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一只狐狸逃到了王府,并在王夫人的床底下躲了一夜,其实这狐狸就是小翠的母亲。不久,一位妇人带了一个少女登门,说要把女儿嫁给王夫人的儿子王元丰。过了几天,王元丰在屋里一直喊热,小翠并没有注意。
过了一会儿,王元丰竟然闷死了。王夫人以为是小翠害死了王元丰,就把小翠赶出了家门。那个妇人就是躲在王夫人床底下的狐狸,因为被电神追击,不得已才逃进了王府,躲过了一劫,为了报恩,才把女儿嫁给了王元丰,而王元丰的死只是一场意外,王夫人没弄清来龙去脉就把小翠赶走了。
这些名著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带我们回到了那个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去结识忠肝义胆的关云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狡诈多疑的曹操等典型人物;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描写出了他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则是一部伟大的神话,作者吴承恩凭借天才的想像力将神仙、妖怪和普通人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曹雪芹的《红楼梦》呈现出一批可爱又可怜的青年男女,他们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感动了所有读者,成为千古绝唱;还有《聊斋志异》……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史上的耀眼明珠,其中我最喜欢看的还是《聊斋志异》。
崔猛是个世家弟子,性情刚毅,脾气暴躁。谁要稍微冒犯了他,他就拳脚相加。崔猛喜欢打抱不平,来求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崔猛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对母亲十分孝顺。
我长大就想做一个崔猛这样的人,除去天下的祸患,保祖国的平安。
一看到这本书熟悉的题目,不少人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令人耳熟的故事电视剧:《画皮》,电视剧里那些夸张的故事情节时到今日仍然令我们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会误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错!那就大错特错!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个个故事,它还通过让我们阅读这些故事从而领会到一个个深长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前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败坏,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蒲松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聊斋志异》,虽说已经是清代小说了,但本人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故事大意虽能读懂,但个中情节究竟怎样迂回曲折,个中许多具体的词语所指的人或物在如今的我看来也是不懂的。所以读书的时候,读完一遍文言,我不由得还得去看一看后人所写下的注解。
《王六郎》,这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感到有意思的第一个故事。
因为之前的故事,大都十分短小,内容也十分简单,或者是那种异常恐怖的描写。虽说看的时候确实觉得蒲松龄描写的恐怖场景和情节十分精彩,但读来总是让人感到战栗和排斥。
这篇故事则不同,虽然也是写人鬼之事,但却少了恐怖,多了温情,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
讲的是一人一鬼之间的深厚友谊。
这个故事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所谓溺死鬼的印象。往常看到的志怪小说或故事,总是把溺死鬼描述得十分可怖,它时时刻刻想要抓人偿命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故事中的溺死鬼却不一样,虽然已经没有了生命,但仍有着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并且有情有义。讽刺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许多人甚至都没有王六郎这个鬼品德高尚,不说高尚吧,有些人的所作所为都让人不愿称之为一个“人”。
王六郎和主人公之前的情谊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刚看开头我以为这会是个以悲剧收尾的故事,王六郎会因为慈悲之心而长久地被困河中。然而小说却来了一个翻转,让仁慈之人得到他应有的善果——当官,或者是当神了。这就让本来压抑的读者心情豁然开朗,从正面宣扬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而王六郎在他镇当神,主人公不远千里前去探望的故事,更表明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主人公的敦厚守信与王六郎的知恩图报。
故事最后以美满结局结束,也是给予了读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吧。
第二则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则是《偷桃》。
这是1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使人读来颇有一种回忆少时轶事的意味。看后人的注解,也有这么一说。但是当我阅读这个故事时,我不由得感到惊奇,故事中对于“偷桃”幻术的描写过于神奇了一些,以今人之眼光看来也是绝不可能发生之事。
其实之前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古时魔术——幻术中一个小把戏,但蒲松龄的描绘实在是让人惊异,以至于让我怀疑这不太可能是他年少时亲眼所见的表演,如若他的确看过这个“偷桃”幻术,那书中的叙述恐怕也是平添了许多夸张的描写吧。因为我之前也对魔术这一艺术有些兴趣,也探得了一些魔术的基本原理,可书中的幻术表演在我看来还是那么的难以想象,有些不切实际了。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九篇】
聊斋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奇幻短篇小说集,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专业(优质10篇)”,希望你会喜欢!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集。说来也有趣,“聊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记载,“异”是指怪异的事。蒲松龄搭建了一个棚子,每天请一些人聊一聊他们的奇异见闻,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讲的故事记载下来,久而久之便有了《聊斋志异》。因是民间故事改编,《聊斋志异》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简练的文笔细腻的描写和结构布局的巧妙严谨,以及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使《聊斋志异》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脑海中,如聂小倩,婴宁,席方平等。《聊斋》的故事还在继续,其本身的价值也在历史的历练中愈加光彩动人。
初读聊斋,是在三年级时。当时只记得这世界上有一本书里讲了许多鬼故事,仅此而已。后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就这本《聊斋志异》上过一段时间的赏析课,这时我才渐渐开始了解聊斋世界,了解《聊斋志异》里面的神神怪怪,还有他们的“头领”蒲松龄。再后来我偶然去了趟书店,买了本《聊斋志异》,回家慢慢“享用”。三读聊斋,让我领悟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也更了解《聊斋》其人其事。
《聊斋》全书12卷491篇,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章长达数页,有的短至几行,却是各有兴味,让读者或是感动泪下,或是提心吊胆,或是会心一笑。我很喜欢《聊斋》中1篇10分短小精悍,却让读者拍手称奇的《红毛毡》,全文如下: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此文仅一百零二字,却是没有一个废字。体现了那块毡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读来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一句话,看似“真实地”描写红毛国人能拉伸至一亩的毡子,实际上却是运用夸张手法,让人感到奇怪(也许这就是整部书取名《聊斋志异》中“志异”两字的意义)。
这样的夸张手法在全文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中对妇人的描写常用一些“才姿慧丽,举世无双”之类的言语,描写俊书生则常是“姿容俊美”。这无疑体现了他过人的才气。他对人物性情的刻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称他为一代才子绝对不为过。
他的出色文笔对当时的读者群体具有吸引力(人们总是爱看爱情故事),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毕竟只有来源于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虽然蒲松龄71岁才成贡生,是考场上的彻底失意者,却仍然坚持每次都去赶考,可见他对生活是满怀着希望的。他身上的坚强与不屈,其实成就了这本不朽的《聊斋志异》。
有人说聊斋是对官场的鞭挞讽刺,这正确,却又不全对。这本厚厚的,积累作者毕生心血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确实无情鞭挞了作威作福的贪官,但是我相信经历过人生风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龄心中对这个世界怀有的不只是愤懑,更是在逆境中传递的希望,对正义的诠释。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更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他希望这个世界会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为1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个潇洒的书生在饱经世态炎凉之后,走向最终的美好。
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不是《折狱》中那样公平,而是像《席方平》这般险恶。即使才高如蒲松龄,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高官大展拳脚。但是蒲松龄像席方平一样,执著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正义,恪守着心中的善良。,在他的故事里,总是善恶有报。残酷的现实之下,蒲松龄躲进了聊斋的鬼狐世界里,也终于看破了这世界的虚假伪善,写就名列中国第一文言小说集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所记载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讲述了狐女的爱情故事,有的讲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术,有的则记录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还有的则是道听途说的一些奇闻轶事。
然而,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则是《促织》。《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所谓的“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刺激,误入歧途,冒险尝试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人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人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此种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蟋蟀呢?我们往往被种种浅薄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尔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为时晚矣!对于中学生,尤其是我们国华的同学们更是如此,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社会将由我们新一代去构造。
因此,我们的双眼必须时刻明亮,我们的头脑必须时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雾才无法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会变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有希望!“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请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会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第十篇】
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说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收集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600字4篇,欢迎借鉴参考。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部优秀的的文言文短篇小说。运用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说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
其中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爱情篇章。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小说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达到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狼》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1篇,内容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衬托屠夫的勇敢机智。这篇文言文反映现实生活中像狼一样贪婪、凶恶、狡诈却愚蠢的恶人,不滚怎样狡猾,不滚要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损人利己,残害人民,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现在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烦恼,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小人作出损人利己的事,不到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聊斋志异》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人类无论生活在那个时代,都会有相符的磨难,似乎人类的生活水平再高,人的道德观念和自身素养却总是也提高不了,因为在这世上的人内心总有一种特殊的信念,你把握好它,它就使你不如正道,相反,即使是一念之差,它也会让你误入歧途,不能自拔,这要看你是如何控制它的。世间总有善恶之分,我们不能控制这种局面,但是我们可以进自己的绵薄之力,适量地去改变一下,让善良的人多一些,凶恶的人少一些。或许有一天善良的人感化凶恶的人,帮助他们走入正途,让这世间不再有善恶之分,只有善,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多么祥和,多么美好。
同学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除了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外,另外一种就是鬼怪故事,它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其玄奇惊异刺激的鬼怪传说,历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经典话题。
《聊斋志异》表面上看来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和人生智慧;在现实和虚幻之间,一个个狐仙鬼魅不再狰狞可怕,在嬉笑咋怒中透露着情深意重,让人至于一个浪漫温馨、超凡脱俗的别样世界。而在这里面除了讲述鬼怪们的情谊和许多阴阳两界的奇怪故事,还有讲述人类智慧的文章。
比如《狼》这篇文章,讲述了农夫如何杀死两只狼的故事。一个屠夫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夫非常害怕,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很久,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夫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夫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还有1篇叫做《贾儿》的故事,讲述了贾儿母亲被狐狸缠身,日渐严重,家人防不胜防,最终母亲神志失常了,不允许家里人接近她。贾儿却立定主意要除掉狐狸,他佯装游戏,实则精心准备,可惜只砍掉狐狸的尾巴。后来得知狐狸要仆人去买酒,他又事先在买好的酒里面下毒,并乔装成一个狐狸仆人,将毒酒送进了狐妖的肚中,最终除掉了狐妖的故事。
看到这几篇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拥有智慧和勇气,没有事情是我们办不到的。我原来非常怕狗,后来姐姐家养了一只小狗,慢慢的怕狗的毛病也改正了,以后我要锻炼自己的勇气,希望也能象这位少年一样,拥有过人的勇气和才智,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说到“聊斋”一词,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电视剧中的那些鬼怪故事。但实际上,《聊斋志异》这本书,并没有电视剧中所翻拍的如此离奇和恐怖。《聊斋志异》出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林之手。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小说491篇。作者的每1篇故事并不都是长篇大论。绝不会是像现在的小说那样长。有些故事少则甚至不到百字,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感受到了每一个故事的精练,似乎也不能再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总觉得这样恰到好处,既详尽又留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其中“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记录各地奇闻怪事的文章,如《山市》。
《聊斋志异》这一名还有由来。“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这些作品本身,看上去是在说一些神鬼故事,其实,蒲松龄是借由这些神鬼故事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这些故事,大多都是蒲松龄记述别人所说的故事。据说作者特地开了家茶馆,听过往喝茶的人讲故事。蒲松龄本身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书生,所以此书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书生的。他的书中常常出现“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这也是蒲松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抒发之情。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句话真的是对蒲松龄最好的评价。此书表面写鬼写妖,实质上就是在写那些社会上的贪官腐败现象。而蒲松龄对这些现象是深有体会,所以写起来的文字更加令人感同身受,更加的真实。
聊斋聊斋,此何止小小一见书斋,此是全社会的倒影啊。
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部倾注了蒲松龄毕生心血的小说集,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些故事中,有请天子关心民命的《促织》,有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的《红玉》。这些,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在一定的幻想。
但,更多的是批判。《促织》里描写了各级贪官污吏对上献媚、对下狰狞的面目,无情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揭露;《窦氏》中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被恶霸蹂躏抛弃后,在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王子安》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是最喜欢描写爱情故事的。在这些故事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的思想。在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得忠诚,爱得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下一篇:海底两万里心得体会(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