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第一篇】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学无所成的出洋留学青年,在乘船回乡途中和到达上海之后的三段爱情纠葛,接着因不满旧丈人家的鄙视,与同伴去内地大学任教后戏剧性地结婚,以及回到上海与新婚妻子及其家人不欢而散的市井故事。
除去时代背景,故事中所反映的各色人物的性情、态度和行为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并无二致。作者在细微之处观察到,并用文字描述刻画得精致而有准确。情场上,人们心态复杂:庸俗空虚,存心玩弄;自作多情,妒忌生恨;暧昧纠葛、优柔寡断;得陇望蜀,心有不甘。职场上,百态共生:有虚情假意、内心龌龊、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攀龙附凤、专事吹拍、结党自固、貌合神离、弄权整人的势力小人。
而那些善良的,原本可以真实坦诚地生活的人,或为维护所谓的体面,或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违心地做事说话,没法过的自由洒脱。
小说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经典名句: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经过比喻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间即夸张又生动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印象深刻。
《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第二篇】
第一次看《围城》,是好多几年前的事,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就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犹喜欢“导读”上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所以我个人觉得《围城》比《官场显形记》《儒林外史》等讽刺遣责小说更进一步,就在于前者有固定的社会背景,离了这个社会背景,人物意义就大打折扣。
“好书不允诺廉价的幸福。”
那么《围城》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围城》常被看作关系婚姻问题,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其实不止钱钟书先生把在方渐鸿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来用来借喻自己的想法。
那我来剖析一下书中人方鸿渐。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撒谎往往是兴奋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他层层深陷,却又浑然不知人的悲剧往往是由自己未能防微杜渐让造成的。
《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第三篇】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又想出来。”这句话早已是人人皆知,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围城》是一本爱情小说,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困局。学生时代一直没有太在意这本书,工作后虽然下载过电子书看了几段就觉得无趣没看下去。直到最近听到得到APP里解读版才直到其中所写远不是爱情小说那么简单,正好去年双十一买了本书,用了半个月左右看完。结合过往经历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每看到一本给自己带来全新体验的书都会想:要是早点看到此书该多好。随着经历增加这种想法越来越淡,原因是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认知不足即使看了很多东西也很难体会到。如以前看过好几遍《水浒传》,总爱看各位英雄好汉攻城拔寨大杀四方的情节,一直不懂宋江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找朝廷招安。后来长大了,也听了很多解读方才知道其中奥妙。对于《围城》我现在才看其实挺好,早些年估计不能体会到其中很多细节。
一、从方鸿渐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本书过程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就是主人公方鸿渐。为他每一次遇到人和事而着急,着急他为何如此不争气,总想说应该这样或那样做啊,怎么他会一次次下臭棋搞得狼狈不已。当然每次有这样的想法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入戏太深又用上帝视角来想事,结合自身经历未必会比他做得好。
纵观全书方鸿渐就是在逃脱一个围城而进入另一个围城,循环往复最终弄得啥也没得到,爱情如此、事业如此、人生如此。在欧洲留学经历就让人既可笑又可怜,他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未婚妻意外死亡才得未来岳父资助留学,原本要进入包办婚姻围城的他可以逃脱。可惜他得意太早没好好求学,在大学里从社会学转哲学再转中国文学,他兴趣广泛,四年换了三所大学足迹遍布伦敦巴黎柏林,各种课都听却不专。四年过去一无所成,博士证书也是碍于岳父和家人面子才购买的假的文凭。这一段埋下了深深伏笔,本以为可以借此瞒天过海的他将来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看到这段我想到了自己以为上了大学就能轻松渡过,终于能痛痛快快的打游戏了,偶尔挂个科也补考一下敷衍了事。等三年后积重难返要留级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太多,此时再想追赶已经不易,心态也崩了责怪家人各种撺掇我来读医学院,上其他学校根本不用这么辛苦。后来虽多方因素作用让我勉强毕业,在工作后才知道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自己考执业医师就花了4年而同龄人都已经在晋中级职称。虽说自认学渣但还是悔不当初,正如方鸿渐在事业屡屡受挫后也肯定后悔当初自己不该不珍惜留学机会。
二、四段爱情四种不同的爱
钱钟书先生特意为方鸿渐安排了四段不同的爱情经历,反映出世间四种不同类型的爱。在留学归来的船上与热情开放的鲍小姐暧昧数日,初偿情爱的方先生正被迷得神魂昏颠倒却被好好泼了一盆冷水。同船的苏小姐在回国后与自己门当户对,却因过度高冷甚至挑拨情敌与之争斗而让人望而却步。与唐小姐一见钟情却因苏小姐报复而互相误会,方鸿渐又由于性格缺陷未能挽回。
最后却稀里糊涂地和各种条件都一般的同事孙小姐结婚,婚后却整日陷于鸡毛蒜皮而整日争吵。得到解读版里将其归纳为: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不可摆脱四种爱。
钱先生夫人杨绛女士在谈到此书所写人物原型时对这四位小姐有很精彩的分析,都是钱先生所见所遇人物组合加工后形成的。这四种爱每一种都让人感慨,人人都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可惜往往现实却无情打脸。越是追求完美之爱越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或许正是没有完美的爱情才让生活丰富,放眼我们周边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收获了完美的爱。
在爱情里方鸿渐是个很失败的人,既没有为爱去尽力争取也不肯放下那所谓的知识分子做派,每次都是被动得狼狈。试想唐小姐与之误会后他能放下身段尽力挽回也许就不会抱憾了,但转念一想他与孙小姐婚后争吵的日子还是把这段美好爱情留在回忆里最好。
三、三座围城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婚姻围城,书中还有两座围城,这就是事业围城和自己围城。(得到解读版观点)本书最后一章基本上是方鸿渐和孙小姐吵架对话,其实从两人订婚回家就开始争吵了,都是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吵。如孙小姐不肯给方家祖宗磕头、孙小姐姑母看不起方鸿渐、在上海租房购置家具、方鸿渐两个弟媳挑拨姑嫂关系等等,看到最后的结局也不奇怪了。
我们可能注意到很多人恋爱时如胶似漆,婚前小吵婚后大吵,以至于总有人搬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话来感叹。其实谈恋爱时双方都尽量表现得很好尽力掩饰缺点,孙小姐开始看着挺斯文礼貌,婚后却瞧不上方鸿渐薪水只有自己一半、方家保守封建落后,自己要把方鸿渐训得服服帖帖才行。方鸿渐平时唯唯诺诺,最终积怨太深而爆发。本质上他们的婚姻悲剧源于:两家互相看不上眼、两人都是知识分子清高做派、生活太拮据而留洋享受思维重。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两人在当时生活比大多数人都好,只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应有的生活。
事业围城直接影响了婚姻质量。方鸿渐作为民国时期留学海归,第一份工作在资助他的岳父银行,还住别人家吃别人家好不自在。在与岳父岳父起矛盾后,又经历唐小姐恋爱经历痛苦,决心前往湖南小县大学任教。满怀信心创一番事业的他,渐渐发现这所国立大学其实是各路人马拉帮结派的大染缸。他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圆滑世故,最后被弄得扫地出门。携妻子回到上海,不得不在不待见自己的岳父引荐下才在报社谋得一份工作,本以为可以写文章开启民智,做的却是写《家庭与妇女》这样的杂志。后来再想去重庆找大学同事谋发展却被妻子反对而大吵一架,妻子希望他去姑母的厂里做事,他却不能忍受被孙家鄙视。
造成事业和婚姻围城循环的还是方鸿渐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始终无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己”,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也挣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钱钟书先生通过此书让读者认识到“对自己的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总是试图表现得更符合别人的期待,对包办婚姻默认、买假的文凭、离开岳父银行、在大学里受排挤而不敢言、对苏小姐的爱意不敢拒绝、对唐小姐误会不敢解释挽回、对孙小姐的套路不敢躲开、对妻子与家人矛盾不敢面对、对孙家鄙视逃避。
他想证明自己可惜每次都是失败,他想握紧手中的沙子却每次都流失得更快,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他似乎如一个孩子始终期许别人来表扬。可惜他生活在成人世界还是那个传统与现代社会高度碰撞、国家战乱、人人求自保的时代,生逢乱世偏偏还如此天真结局不惨反而不正常了。
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依然要面对婚姻、事业、自己围城。生活中有无数个方鸿渐,有的人突破自己封闭过得要更好一些,有的人陷入围城怪圈不能自拔。没有人能教我们怎么突破,只有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下一次挑战来临时更有底气。
《围城》读书心得怎么写【第四篇】
我一直很想读《围城》,因为钱钟书,也因为它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14年12月27号,我才开始涉读这本向往已久的宝书。拿着这本书,心里异常高兴我终于能和大师对话了。这本满载盛誉的书能带给我怎样的体验呢。带着满腔的喜悦,我开始了读《围城》之旅。
整本书里,钱钟书先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是什么使《围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们为之倾倒呢?我想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对方鸿渐来说,到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战时的上海实际上是另一座“围城”,方鸿渐到上海之后失业,爱情又碰壁,这境况更如同“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内地“三间大学”并不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环境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摆脱“三间大学”这座“围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顿,方鸿渐又打算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
小说结束了,读者并不知道方鸿渐后来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逻辑可以推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城”之困。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留学生归国带来的不是满腹的知识;不是新思想;不是能报效祖国的本领?而是使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不能自拔。显而易见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因为他处处为他人左右。回国后工作是三闾大学施舍的;自己的爱情是在孙小姐千方百计的设计下,方鸿渐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谓好友赵辛楣一句话促成的。在每一个人生重要选择里方鸿渐都没有找到自己。所以他注定会不幸福、会被视为可有可无。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悲哀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每个人的命运都应该由自己主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折,想办法解决,再努力,就这样!不要像方鸿渐一样在选择的漩涡中迷失了自己,成为社会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