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汇报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汇报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1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是中央政策落实的路线图。对2024年的工作部署,新质生产力成为突出亮点。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国企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可以称为2024年国资国企的五大任务,或者叫支柱性的任务:一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推进核心功能的改革;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制度;五是科技体制创新。
1.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工作排在前面的一项工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去年4月总书记在湛江考察时提出,后来在中央财委会上强调。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新质生产力,报告讲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特别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报告讲得非常具体。这些都是国有企业要做的事情。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创造许多骄人的成就,譬如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蛟龙潜水器探秘深海、“中国天眼”FAST巡天观测、国产大飞机C919飞向蓝天……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责任极其重大。
2.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国企改革先出现的是两句,上一句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句是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内容,是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这一句例外地放在国企改革最前面。主要是讲的“制度”,与上面的制度问题衔接,同时也是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2024年回到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并不完善。完整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运行制度、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职工民主参与制度六个方面,现在有的方面解决得好,有些方面差,甚至有很大差距。完善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制度,今年重点是制度建设。可以期望,2024年国有企业在公司产权、组织、运行、分配、管理、职工民主制度六个方面的制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健全。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两大内容。一是巩固三年行动成果的体制机制性任务,另一方面是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功能性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前者。
年以国企功能使命类改革为主。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里三个句式,明显呈现三层意思: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式,重点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去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前,今年换了个位置,把“增强核心功能”放在前面了,这个变化,应当注意。2024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将持续深入推动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坚持将功能使命任务和体制机制任务两手抓,以功能使命类任务引领体制机制类改革,以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任务完成,形成深化改革组合拳,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改革主体任务。现在强调的功能,主要是指对现代化国家的功能,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控制、安全保障作用,安全保障中包括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等的保障,在这些基础安全领域,国有企业也担当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责任。国资委确定2024年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并且提出约束要硬、发力要早,要尽快明确70%的衡量标准。目前,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找准行动方位、强化考核引导;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形神兼备、更广更深落实;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与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统筹推进、形成改革组合拳。报告中,有一句“做强做优主业”,是一个重要变化。这里没有“做大”。今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部长通道上强调,过去“500强”,实际是“500大”,直面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然,不是否定做大,而是强调主业的做强做优。
4.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里报告中结构调整先后出现两句,一句是做强做优主业;一句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在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将持续用好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推进上下游行业协同重组,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主业的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是首次提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目前存在模糊状态,行业企业发展比例有多有少,有先有后,有轻有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评价、考核、监管与引领作用。
5.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先进的科技强国相比,我们的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今天部长通道上讲了科技创新的措施,表明国资央企看法做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2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务实奋进,让代表委员们深受鼓舞,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履职担当,锚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握“干”的方向、鼓足“干”的劲头、增强“干”的韧性,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把握“干”的方向,匡正“一心为民谋福祉”的政绩观。细数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各项目标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观。要深刻懂得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时时站稳人民立场,处处把握人民期盼,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要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与群众交流,知悉群众所忧所盼。要聚焦群众急难感盼问题,拿出过硬举措和可行办法,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得准、办得实、办得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质感。
鼓足“干”的劲头,激荡“奋发有为勇担当”的精气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攻克难关、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想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就要激发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和干事动力。要提振敢闯敢冲的精气神,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毅然扛起新时代赋予的时代使命,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要始终以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说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奋力干出一番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增强“干”的韧性,提升“众志成城抓落实”的执行力。抓落实、求实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理念与行动。要始终保持一抓到底的干劲和韧劲,立足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岗位职责,把“当下学”和“长久做”有机结合,凡事从细处着手,于实处用力。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打好主动仗、敢趟深水区,担当在关键处、冲锋在最前沿,决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积小胜为大胜、积寸功为大成,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篮图变成美好现实。
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3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策,鼓舞人心,对我们凝聚共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去一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圜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拼樗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过去一年,广大科技界人士积极支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投身科技创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未来,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责献。要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政协委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做到峻言资政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用高质量协商、商水平建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
新形势下,我们定能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不断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彰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增添力量!
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4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一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需要与可能,体现了时与势的科学研判、稳与进的辩证把握,总体上是一个既积极又务实的目标,释放出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政策信号。
实事求是地设定经济发展指标,对于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来看,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做支撑。从中长期来看,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支撑条件看,5%左右的目标,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是基本匹配的。
此外,从31个省(区、市)此前公布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来看,绝大多数省份不低于5%,其中20个省份设定在%左右或以上,说明当前各地拼经济的信心和干劲都很足,这也为全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3年,中国经济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实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向好态势。5%左右的预期目标,既符合经济运行走势,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一个自我加压、积极进取的目标。在风险挑战增多、基数提高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还要看到的是,GDP增长目标是预期性指标,而非约束性指标。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不必过于纠结,关键还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延续“好”的态势,推动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成为热词。代表委员纷纷谈认识、说体会、话行动,对落实相关要求、做好经济工作信心满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就此作出了具体部署。
吃下定心丸,提振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得天独厚的各项优势,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提高站位、提振信心,鼓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认识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不断夯实基础、取得佳绩,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抢占竞争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
讲好两点论,避免单打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把握好“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是重点更是难点。要抓好统筹兼顾,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还要看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舍此就彼。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与“进”并举,“立”与“破”结合,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当好行动派,成为实干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如何更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又要立足实践和实际,致广大而尽精微,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近年来,各地持之以恒抓落实、敢于担当勇攻坚,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抓住“硬道理”、形成“硬实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落实好中央决策和部署,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又一次为百姓送上一份民生“大礼包”。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几千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核心任务就是代表各自所在的地区、行业、领域,为改善民生建言献策。民生问题或许没有终极答案,但每一年、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民生工作决不能开空头支票,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兑现。为此,各级政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工作报告里看似微小的民生数字,乘以对应群体的庞大数量,就是沉甸甸的民生大“计”
围绕民生议题,两会会场内外不乏“理想型”与“现实型”的碰撞与交融。中国这么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诉求,两会的意义就是汇聚不同诉求,提供决策所需的“最大公约数二民生目标不仅描绘在美好的画卷里,更要落到脚下的每一步,在真实的土地里生根、发芽。
为政者应知,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前经济形势下,促进消费成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消费的关键是切实增加老百姓消费的意愿,把社会财富转化为消费需求。把民生底线兜住、兜准,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有底气花钱。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关涉民生的结构性矛盾,以创新的社会治理回应民之所盼。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有助于积淀新的发展动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也要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既要防止不作为、不担当,也要避免“大包大揽”、轻率冒进。对于政府职责以内的民生任务,要不打折扣地落实改善;对于政府职责范围以外的改善性目标,则要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现代政府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政府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让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