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与个性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推动教育与时俱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一篇】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紧密相连,教师应该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经验加入到学习内容中,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怀疑、美丽和活泼的特性。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创造一个玩和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这种创新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主动探索学习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动手,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参与鼓励学生的感官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图纸测量、实验和其他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动手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感官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征,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二篇】
通过《20__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体会。新标准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明确了实施的要求,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体现了学科育人,落实双减要求,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体现了物理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课程目标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从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角度出发,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将这一目标逐渐分解,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我们不再会以知识点为具体的目标,而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个目标统领我们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单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学期。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课标培训的意义。我们会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三篇】
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教学引领研讨活动》培训学习。会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座无虚席,与会者热情高涨。
会上五位专家做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并开展现场交流互动。他们的发言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又加深了我对数学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感触颇多,感受颇深。特别是他们的工作态度、研究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使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及人格魅力无不让我们赞叹不已。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特别对于“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强调,指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强调了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及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传统的教师熟悉的“双基”概念发展为“四基”,由原来的“两能”演变为新课标中的“四能”。这一改动,就是对课程改革实验理念的进一步诠释,也是10年来对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反思与总结的结果。而这些课标中内容和核心概念的调整和变化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而这些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深入解读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基础上,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最终实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数学素养的人才。
本次新课标第二个重大调整无疑应该是“减负”。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删除部分内容;第二是降低要求。第三是通过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限制知识难度。第四是通过设置“选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减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所有老师共同努力,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课改实施方案。
在本次新课标中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公平、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收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领会了新课标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尤其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
1、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和科学。
首先“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和规范。
把原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表述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不但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也更加科学、规范。因为“数与代数”中的“数”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对象,“代数”是研究的方法,同样的“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是研究的对象,“几何”是研究的方法,与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空间”、“图形”都是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两都又是并列的关系,显然新课标的表述更加科学。
3、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4、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如对课标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等的基本含义作了规定,并说明了与之同等程度的同类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施。
5、调整了一些学习内容。
对各学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作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适当降低有些学习内容的难度,如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删去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内容。
6、实例选择更具代表性。
新课标中精编了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实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就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奇妙有趣的事情,进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从多维度来考评,将我们观课的重心更多地下移到学生身上,观察孩子的上课表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关注孩子们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等等。毕竟在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侯经历过程与收获结果相比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总之,十年的课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具有独立的人格,善于思考,并拥有自主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人。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应关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讲降到最低限,而去自觉地多倾听、多鼓励、多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要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以德为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要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四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一、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四、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我觉得,如果我们对新课标学习掌握的不到位的话,其结果必然是轰轰烈烈的学习,平淡无味的实践。可以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所以说,加强学习是工作的重心,实践是学习的核心,这次我们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课标吸取来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还得要再接受考验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的良好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透视种种现象,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调整、完善自己,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五篇】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欢乐。所以,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并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所以,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忙和指导、善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一样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是两个不一样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己,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能够吸收生活中搞笑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能够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潜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搞笑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一天理解超多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潜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好处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构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资料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就应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靠情绪,什么事都不去思考,也不想思考。因为他明白会有人来指导他怎样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务必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欢乐”且欢乐地学数学。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六篇】
从新课标中学习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辩。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在教学中,不可唯我独尊,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七篇】
初中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一, 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多花工夫, 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2、上课: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测的因素,即便我们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不仅要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还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个人并不赞同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总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有些重复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老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展示老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开放性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饱满高涨.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生学法
要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多说,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英语课上多说.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英语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八篇】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荆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
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九篇】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己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以,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资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资料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资料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构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所以,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经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经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经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仅会教,并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构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活力和积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到达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资料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所以,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本事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主角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景,研究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应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应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应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异常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资料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本事——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本事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构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梦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构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己,实现“超我”。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本事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本事。”我们明白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十分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经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构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理解、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资料。这些资料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资料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供给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主角,新教材仅供给一些简单的素材,所以,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资料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活力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2024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第十篇】
本次的活动是由罗时苹师姐带着初中阶段的老师一起学习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让我感受最大的是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学科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其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生物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下一篇:榜样心得体会大全(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