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音乐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一篇】
县里组织了志愿者送课下乡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听过两位老师执教的《小螺号》和《节日欢歌》两堂音乐课,让我深有体会,这两堂课的共同优点有:
1、注重听觉体验,每次聆听都有明确的目的且循序渐进。
音乐课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应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但聆听不是泛泛而听,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学生带着这个要求有目的地听,聆听才有效果。对学生聆听的要求也要循序渐进,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快乐感知地听、分析理解地听、评价鉴赏地听。我认为它们可以与初步感受歌曲情绪风格、歌曲学唱处理、歌曲表现等环节大致对应起来。比如“这首歌好象把我们带到一个什么地方?”“今天,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海边好吗?出发吧!”这时的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速度、基本节奏等。第二阶段聆听时,则注重从细微处入手,把注意力集中到旋律的起伏变化上,目的在于解决歌曲的难点,让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了进一步深刻体验后把歌曲唱准、唱好、唱出感情。如“你觉得歌曲中哪两个音变化?”“哪句歌词最能表达小朋友对小螺号的喜爱?”“小朋友是怎样唱的?速度怎样情绪怎样?”,都是为了对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旋律走向等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能注意这些地方。第三阶段,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见解,懂得鉴别。如“你认为老师唱得好吗?为什么?”“小螺号想和你们比一比,请你们再次聆听——有信心比他唱得好吗?”这时的聆听就有了评判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划分,每一阶段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提出具体的聆听要求。
2、以兴趣为动力进行愉快教育,注重审美体验。
生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融入到音乐之中,把他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蹦蹦跳跳进入音乐的世界,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审美愉悦。
3、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笑容可掬,语言亲切随和,富有激励性。同时过渡语的设计也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实践证明,学生爱上某一门课往往是因为爱这门课的老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情感取向。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把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二篇】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音乐的节奏性和大学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走路、说话、运动无一不与音乐的节奏合韵合拍。于是,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几周的学习之后,觉得不仅是人有乐感,就连打雷、下雨都有了节奏,成为了一种音乐美。于是学会了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
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像美术,戏剧和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生活图景和人物,事件。而是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音乐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所以更加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也可以说音乐表现的是情感本身,对情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说过:“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音乐的这种感情的特殊性表达也就给欣赏和理解带来了特殊性。我认为欣赏音乐要作到理性和感性想结合,并要充满幻想,既要有充分的想象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既然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那么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就首先要求听力审美感觉的敏感,没有好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在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乐理知识,认识了很多的乐器。真的是大开眼界。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音乐欣赏课,再说当时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这么生动过,也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音乐,因为他觉得我们只是胡乱的听,不懂的欣赏艺术。现在不同,老师鼓励我们去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虽然只能领悟一点点,但是我们很受启发,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渴望去展现自己接受一门适合自己而又对自己生活提供帮助的艺术。
虽然音乐欣赏课是在每个周一的下午,但仅有的几次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乐曲。过去听歌曲的时候,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听好几遍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华,而且听完了之后印象不深刻。现在,学会了用节奏、结构去解析音乐,能融入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真正的去欣赏。这样,音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音乐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很庆幸自己能对音乐做一番了解,我想它会帮助我调节自己的心情!为更好的人生提供一些帮助。如果有机会再让我选课的话,我还会选音乐欣赏类的科目的。因为在课上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轻松愉快和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感谢老师的付出!希望这堂课越办越好!总的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个人素质的修养,并且对音乐欣赏这一欣赏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里,会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秩序井然的课堂常规是重要的保障。
孟子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即做任何事都必须有规定,有约束,否则一无所成。所以,每每新学期接手一批新生我觉得就得非常注重上好这“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就让学生们了解音乐课和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比如:准确的歌唱姿势、愉悦自信地歌唱;欣赏音乐时要静静的听,大胆的想,勇敢地说等等。师生心有了灵犀,配合就有了默契,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学生都能读懂。有了这些“规矩”长期的潜移默化,我们的音乐课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养成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完美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是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常思常想的问题。面对学生大喊大叫缺乏美感的歌声,千姿百态的坐姿,木讷的表情。我每节课都要口感舌燥地反复强调歌声要优美一点,坐姿要端正,表情要愉悦自然一些。可效果不尽人意。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规范完美的示范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比唠唠叨叨的说教要实效的多。所以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为学生示范时的声音和表情。另外,为防止学生乏味,我还为学生寻觅了许多“老师”。
如:“网络老师”从网上下载小学生歌唱比赛视频,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歌唱姿势和歌唱表情;“摄像机老师”把学生自己的歌唱场面录制再播放,让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给自己的歌唱找出优缺点。让学生在模仿和对比、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歌唱习惯。
三、适时多样的课堂评价是最佳催化剂。
适时准确的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断体验进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愉悦。在我们的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是单调的师评方式。这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产生“抗药性”。所以我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
学生自评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自信,而且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不仅做到“知己”,也可做到“知人”;这不正验证了《吕氏春秋》上所说:“察己则可以知人”吗?俗话说的好:“旁观者清”他评,更是有趣而见效。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天真、真实,让小伙伴更容易接受,也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情况,更有说服力,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耐心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实践、验证、使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四篇】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体现更多地的是对艺术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将我平时积累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共享。
“乐由情起”,这句话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正是这情让孩子们深入地挖掘音乐的内涵,进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铺路搭桥。“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意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就能够提升审美情趣。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课堂中我的评价极为开放,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好情景。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拥抱形”,”圆形”的座位层次。这些做法不只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这种形式的排位方法,学生的兴致得到极大地提高。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调。”这就说明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课堂教育活动,总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为改一改以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紧张严肃的局面,我根据学生认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所以,和谐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是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艺术的美。
1、音乐教学气氛渲染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因此音乐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渲染教学气氛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课堂上往往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教与学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都积极开启智能的机器,共同探索着知识之迷;有的教师则不甚得法,讲的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毫无反映,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2、音乐教学肢体语言
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是教学的无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手势、仪表等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研究表明,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音乐教师的动姿艺术可根据动作部位不同分为以下若干种类:身体动作――通过躯干和四肢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包括手势步抬与头姿等。面部表情――通过脸上肌肉变化,眉、眼、口、鼻的活动和形状变化而传递信息。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教师情感过程的“温度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师生之间有效地交流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教学语言在铸造人的过程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不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中的多种语言的完美结合,使本来就“美”的音乐更锦上添花。
当然,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不仅仅包括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作为审美教育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应当一切都按照美的规律,符合美的特性来进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接受美感的熏陶,培养美的创造力。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同时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这将可以极大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用民族民间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思想的升华。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审美教育为主导者的教师,既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兼有其他辅助知识。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对授课的内容有个通盘设计,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
最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运用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综合审美的目的。
总之,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个教育问题。教师只有充分的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打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从中吸取营养,才能激起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我将不懈努力实现我的目标使我的音乐课堂熠熠生辉。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五篇】
作为一个“必修”的校选修课,这个学期我上的是xx老师的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十几周的学习下来,虽然未必获得什么所谓的人生感悟,又或者所谓个人修养的提高,再或者其他的一大类所谓的大道理。这些东西对于年轻叛逆的青年们来说其实是最为讨厌的,而且,由于阅历的问题,我们也真的听不入耳,记不上心。但是,xx老师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课程和贴近我们年纪的讲解让我至少也获益匪浅。
一个学期下来。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音乐宣泄出心中情绪、压力和感动就是我们对音乐最好的解释,能够从音乐中收获人生一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一开始上课,xx老师就给我们说到:“本学期的音乐欣赏不需要你们获得什么好深入的研究之类的,这些东西一个学期也学不了。同学们只要能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可以啦!可以出去生活的压力,缓解现代生活的浮躁虚华的心情,又或者能获得一些体会是最好的事情了。”的确,正如老师所说,音乐艺术只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东西,赋予太多就成了累赘,欣赏就更是无从谈起。
尔后,老师给我们听和讲解拉各种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并教会我们该如何去欣赏他们,那些曲调中又有何种意义。不同于越来越浮躁的现代音乐,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如信天游、走西口、各种民族的特色音乐等;又或者是西方的许多传统音乐,如脍炙人口的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都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寄托。通过xx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神,而不是以前的似懂非懂,甚至把这些音乐当成噪音。如此,我们了解了许多,而音乐欣赏的趣味,也由其获得。
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音乐的学习欣赏,同时也对各种乐器也认识啦一下,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埙,以及管、萧、笙等,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又或者如西方的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
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一眨眼就即将结束了而我与音乐之间联系是那样的没完没了、永远都不会完结。这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对音乐有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我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开始。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六篇】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在新疆待了快两年了,但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一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跟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很少认真听选修课,但是这个课我听起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感觉这个讲的挺有意思的,每天上完课之后很疲惫,晚上还可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放松一下,感觉挺好。我知道了新疆有7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直辖市,知道了,南疆北疆以天山为划分等一些基本常识。
记得老师说过一首歌,刀郎的新疆好,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弹起你的冬不拉啊。在一次演唱时,有人说冬不拉不能代表新疆的乐器,于是改成了:弹起你的热瓦普啊。因为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我国新疆西南部,在那雪山冰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塔吉克族人民。
鹰是帕米尔高原上神圣动物,它是自由勇敢的象征。鹰是塔吉克族先民的图腾,至今塔吉克人仍自称为鹰的传人,鹰文化在帕米尔高原上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已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力量之源。当人们走近它时,无不为之感动。塔吉克人的音乐艺术宝库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鹰笛,塔吉克语称“那依”,它就是用老鹰的骨头做成的笛子。鹰笛,是塔吉克人的骄傲,是塔吉克族乐舞的灵魂.但是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射杀鹰了,所以现在鹰笛一般是买不到的,他们一般都是把捡到的病死或老死的鹰的骨头来做。
还记得老师放过一个“花儿”的视频,唱歌的是一位老爷爷。虽然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但是他却让我记住了“花儿”这个民歌。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现在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儿”。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年轻人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花儿”分三类根据“花儿”的发源地,我们可把“花儿”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省临夏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现在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单尼一带。
流行曲目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还有那蒙古朋友喜欢的马头琴,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虽然真正记住的内容并不多,大多数只是有一个大概印象,但我自己感觉上这门课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使自己对新疆的音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七篇】
回顾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拿到了新教材时,一开始还是很茫然的,不知如何去教。细看后觉得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在教学中,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得方法去教学生。
在旧的“课标”里,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只是知道“唱”,老师一句学生一句,学生可以不用书本,不用耳朵听琴,就能够学会一首歌曲。而我们会很少让学生去体验“为什么?”这样就导致了,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课堂的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在台上拼命讲,唱,学生在下面很安静的,很乖的听或者是机械化的跟唱,我们经常用“这个时候,除了老师的歌声和琴声,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话语来赞扬课堂的良好。
很少会在这个时候考虑到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去自己学会一首歌这一个过程。而“新课标”,恰恰好是要求我们,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改变过去给一条鱼给学生的做法,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捕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帮助者,或是拐杖的作用。把建构知识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于是,我们就有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积极性。
比如说,我在这最近的一两年里,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让学生自己听琴声,自己模唱旋律,或者一句句唱乐谱,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给予奖励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了成功感之后,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学习,遇到新的歌曲的学习,能够跃跃欲试,抢着出来给大家范唱。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伴奏”,还有就是“及时纠正错误”,比如,“音高不到位”,比如,“节奏唱得不太好等问题”。
一节课下来,老师轻松,学生开心。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依然是欣赏的主体。但是,学生的欣赏,审美是有个体的差异的。这些都与他们的阅历,文化背景,家庭教育,音乐技能,基础知识有关。一首乐曲,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会让他们用语言,肢体,或者是图画,或提供乐器给学生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不会给予绝对的评价。因为,艺术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当然,不是说,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好的,旧的就都不是好的。也不是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会比另一种模式显得更加高贵。也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一些很容易的知识和一些很难的知识都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太容易了,浪费时间;太难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探究”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比较适合让学生去探究。而且,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一个学期,我们能有几次很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不能因为提“新课标”而把过去所有的东西都否定掉。其实,如果从教学效率上来说,讲授式教学模式(满堂灌)是最有效率的,一节课下来,能教唱好几首歌。最终,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以及让学生能够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只要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学模式,我认为,都应该是好的教学模式。
一堂课四十分钟,让小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听讲,整整的全神贯注的满四十分钟听讲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爱玩。因此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在教学形式设计上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例如,在课堂上,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放开身心与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常常快乐地说:“今天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
节目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时是对所学新歌进行深情范唱,有时是跳一段优美的舞蹈,有时师生互动做游戏。我的参与常常得到学生们的阵阵喝彩。我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怎样能让学生玩得好,学得好呢?怎样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这可以说是我每节课都要去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参与表现中享受快乐,在实践创造中获得启迪。教师在与学生“玩”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新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技能展示给学生,而且还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关系,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温馨与快乐,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习方法的探索,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我会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在这个空间里畅游;做好学生的导航者,引路人,使他们能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第八篇】
这是我选修课电影音乐赏析的结课论文,因为夜奔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每每听到结尾,幽远深沉的大提琴独奏,加上少东的这段独白,眼泪总是止不住掉下来,为了那段如泣如诉独白式的音乐和没有结果的爱情。把《夜奔》的原声带下到mp3里,在高三最暗淡无光的岁月里,我总是独自站在教学楼寂静的走廊上向远方的黄昏凝望,耳边来回重复着这盘原声带,看着凄艳的晚霞一点点染红那个南方城市温润氤氲的天边,心里涌出无数细碎纷乱的情绪。电影音乐里,有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那是女主人公英儿最爱的昆曲,好戏开场前,总是这样喧哗而热闹。可每每戏一散场,哀婉舒缓的大提琴独奏就会响起,是曲散人终的不胜寂寥。那是中国式的家常喜乐和西洋式戏终谢幕的鲜明对比。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你好么?
——知道金秋是你的归期,心里有莫名的高兴。
——我该送什么当作见面礼?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告诉我,你最想念什么,关于家乡的事。
——我离家太久,家乡对我,比异国还要陌生。很多看来理所当然的情感,其实并不纯粹。比方乡愁,亲情。虽然读过许多对它的描述,但我找不到属于它的声音,颜色和气味。还有爱情,理所当然的爱情。这对我是另一个讽刺。我的感知依靠接触,好比琴弓压在弦上擦出来的声音,至少我可以听见它,感觉到它震动我的指尖和胸口。我不迷恋虚构的世界。
——你的话让我惭愧,我是这样心甘情愿的沉迷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些戏台上的忠义和情爱。昨天看了《牡丹亭》的寻梦,还是哭了,比起现实生活,我更熟知那些戏曲故事里的人,他们的悲喜冷暖,有时候一句唱词就能让我落泪。我但愿你,不至于觉得我可笑。
——不。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
影片一开头,就是这样大段大段的男女主人公对白,优美的如散文诗。画面是少女英儿汽车老式自行车,驰骋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津港轮渡,从美国回来的翩翩少年,肩上背着大提琴,那是他的生命。背景音乐是《乡愁》,低回百转、淡淡萦绕的钢琴单音旋律重复,后来配之以宛转悱恻的小提琴独奏,如男女主人公对话的一问一答,是静谧恬美如诗的絮语。随之是《试探》,是慌乱不安、略显杂乱却清新可爱的钢琴独奏,像水面划过的波纹,像极了少女英儿的娇羞欢喜。接着少东遇到了林冲。
——也只有林冲。
——我始终想知道,当你的眼睛触到林冲的那一霎那,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我不是看,我是听。我对声音极其敏感,一开始我被他唱腔惊骇。我问:它声音从哪里来?它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一根锥子直锥进我的心里。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我能懂。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苍凉的唱腔,是昆曲名段《林冲夜奔》。那个男子,没有名字,仅仅因为这段戏唱得好,就被叫做林冲。少东本是酷爱西洋音乐的新派少年,却在时空交错中,被舞台上咿咿呀呀的那句"望家乡,去路遥"击中了听觉,两个灵魂不同却同样寂寞的男子,在昆曲的张力冲击下,灵魂撞击,并开始异质的如血聚汇与交融……"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所有的故事追根溯源,都起自于一次偶然。也许音乐没有文化背景、国度之分,我们听不懂非洲黑奴在唱什么,但在他们控诉般的嘶吼鸣叫中,就是有那样莫名的、直达生命的力量,让我们潸然泪下。
三个人开车漫无目的走,唱着那段"望家乡,去路遥"。那时的他们三个心里都满是快乐,也因此注定三个人纠缠的一生。在快乐的时候有谁会想到分离的时刻?记得在很多失望沮丧的时候,那曲美丽的《接触》给了我莫大慰藉,第一小提琴独舞般以张力极强的弦音奏出鲜明的主旋律,随后众多小提琴以较弱音应和之,长笛在其中若隐若现,那样如泣如诉的旋律,让我总有种重生后像朝霞再次走去的感觉,脑海中是三个年轻人如花灿烂的面庞。
可能因为从小学习小提琴的缘故,对小提琴总是钟爱莫名。也许一家之言失之偏颇,觉得钢琴更适合表达细水长流的生活状态,花好月圆,安宁清朗,小提琴更能表达人性深处如泣如诉的细腻感情,比如沧海桑田,大起大落,多年重逢,物是人非,那样微妙的弦音,撕扯着心灵最深处的回忆。
然后是原声音乐《隐藏》。凄凉低回的小号兀自响起,点缀以蜻蜓点水般的钢琴音,欲说还休的隐忍无奈,就像两男一女间缠绕的感情线。他爱林冲,却有没有勇气冲破阻力,在那个雪夜,终于错过了自己的爱;她也爱着林冲,可是她知道,他不属于她的世界。他只是她一直迷恋的虚构的世界的一个情结。而这个结太沉重,单纯的她没有解开的能力。他也解不开,所以他只有逃,也只能逃。他他她。人生总像一个圆,轰轰烈烈后总会回到起点,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
后来,少东回了美国,英儿留在家里继续给他写信,林冲在街头流浪。
于是穿透一切的大提琴低沉响起,震撼人心的力量覆盖了所有红尘纷扰,化为年老的少东孤独的回忆。他坐在三块墓碑中间,画外音在说:有人经过,问我这是谁的墓。我会告诉他,这里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一个是追寻着自己的,一个是自己追寻但是只能逃避的。
这样的生命,也许充满了忧伤与遗憾。然而,也是这样的忧伤与遗憾,完满了生命。忽然有种细腻的感情,悄悄的,蚕食心灵。似乎整颗心被这感情占据着,即使挣扎到筋疲力尽,也无法摆脱。这一种感情,是感动,是孤独,或者忧伤。那是一种让人忍不住想流泪的感情。
也许我们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个可以让我们此生安定的避风港。在那里我们可以停泊,可以走出那一生的迷雾。
在那里,我们不需要夜奔。
靠在一起,感受微温。
记得当时电影做后期时,那群中国台湾非常热爱文艺电影的影人为音乐费尽脑筋。制作人徐少功找到姚谦,姚谦又找了曾经写下非常经典的电影主题曲《新不了情》的音乐大师鲍比达合作,将中黄磊饰演的大提琴家所代表的西方音乐和尹昭德饰演的昆剧名角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两种东西方的元素巧妙融合,果然做出了人人称道的经典原声,而且获得第46届亚太影展最佳音乐奖。
谢谢他们,用音乐和影像的力量,润泽了曾经干涸的心灵。
上一篇:名人传的读书心得汇聚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