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3篇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1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东北高等教育必须心怀“国之大者”,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基固本、聚势谋远,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蓄势赋能、提速加力。
做好人才培养大文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衡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人口综合竞争力。高质量的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结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对加快推进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擘画了新时代我国人才和创新工作的宏伟蓝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东北地区在国家地缘政治、能源、粮食和东北亚安全等方面位居战略要地,而高等教育在国家对东北地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布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振兴东北高等教育,是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与关键前提。做好人才培养大文章,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支撑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赋予东北地区高校的神圣使命。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导
振兴东北,关键在人,根本靠干,基础在教育。东北地区高校理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东北全面振兴之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开展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在东北地区高校布局若干培优学科,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标杆。加大基础学科投入力度,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学科培养基地;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设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聚焦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在碳中和、深地深海、科技考古、生命健康等领域搭建交叉学科的国家级平台,支持东北地区高校试点建设国家学科交叉创新中心。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之需开展有组织科研。在东北地区布局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效整合东北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优质科技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技术创新,集聚高层次人才,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权。扩大“双一流”高校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项目等倾斜,加大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优化高端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布局,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国家级高端智库建设,加大投入,设定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基地。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需优化人才引育环境。东北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比例。积极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重视引进、培育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材料化工等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在招生指标、录取条件、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倾斜力度,扩大“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招生名额,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生前来东北就学,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投身东北振兴建设。
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立足吉林、辐射东北、面向全国,主动融入世界人才策源地、创新增长极、教育新高地建设,将全面振兴东北的生动实践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
加快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吉林大学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目标,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全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即“引领工程——构建吉大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平台工程——构建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体系”“基础工程——构建现代科学的大学治理体系”,把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和东北全面振兴融入办学实践。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学校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学校获批4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坚持用最大诚意引进人才,同时构建实施以“匡亚明/唐敖庆学者”岗位为主,以“培英工程计划”、“励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鼎新学者”支持计划、“金种子”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思维讲习班为辅的“一主五辅”全流程、贯穿式人才培养发展支持体系。布局建设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人才与学术特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深入实施“学术立校”“创新兴校”战略。牢牢把握引领支撑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这个首要任务,深刻领会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干什么”“怎么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特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赓续“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优良教学传统,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具有鲜明吉大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才高地赋能全面振兴,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自主培养符合东北全面振兴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培养紧缺人才,让东北这片沃土成为新时代的人才高地。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并就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新宁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抢抓人才“第一资源”,统筹推进人才“引、育、用”一体发展,为打造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党管人才,确保人才工作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必须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对人才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把方向。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扛牢“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人才工作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持续改进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提高工作合力;强化顶层设计抓引领。精准制定符合新宁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新宁县崀山人才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化党建引领凝共识。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做好专家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地方实情研修等工作,引导各类人才旗帜鲜明讲政治,凝心聚力干事业。
坚持外引内培,推动人才队伍活力迸发。汇聚时代创新“千里马”,必须在人才“引、育、用”上下功夫。精准引才。紧扣脐橙、旅游两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智汇崀山”引才工程和“文旅高地”聚才工程,通过举办年度招商大会不断优化引才方式,重点引进一批适宜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加快集聚一批推动重点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精尖人才。精心育才。健全人才分类培养机制,立足基层一线育才,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围绕旅游商品、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继续开展“名师”“名医”“名家”评选活动,支持各领域优秀人才成名成家;重点加强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批高层次专业型人才,打造“旅游+”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链。科学用才。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盘活本土人才,引导人才向农村、企业、社区流动,到急、难、险、重岗位去锻炼;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下沉一线助力乡村振兴,让广大人才在基层长见识、增才干,为乡村振兴赋能。
坚持优化环境,营造爱才重才浓厚氛围。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面对面”沟通交流。健全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专家人才机制,定期开展专家人才交流座谈、休假疗养、健康体检等活动,强化沟通交流和关心关怀,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切实保障好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一对一”精准服务。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专家服务基层等用才平台,持续实施紧密医联体建设,继续加大校企、校地合作,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心贴心”落实保障。完善人才落户、配偶就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机制,提升“一站式”人才服务能力。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公平的分配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等管理制度,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争当人才、人人爱护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关键变量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生态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终。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变化,包括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行为、素质和观念的变化,既有个体层面的变化,也有社会层面的变化。联系到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人的第一次现代化形态是公民化、职业化和平等化,分别表现为现代人、经济人和民族人;人的第二次现代化形态是网络化、生态化和个性化,分别表现为网络人、知识人和世界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而杰出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突出个人代表,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伟大时代。人才发展是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制度体系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层次和水平,开展创造性劳动,为国家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人才与现代化是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把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才发展现代化是用现代化的思想武装人才队伍,用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在新时代人才工作迈上新起点,推进新时代人才发展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发展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创设人的全面发展生态,造就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服务于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发展现代化。江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找准发展定位、扛起责任担当,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人才发展现代化一方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另一方面,人才发展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造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引领驱动”,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强调充分发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人才驱动科技创新的战略作用。正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人才发展现代化是我国遵循人才发展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中探索出的中国道路,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人民群众与人才的共生发展、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突出人才的价值引领、全面发展和价值创造,指明人才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才发展现代化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内生活力。
人才发展现代化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型、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型中,发挥人才引领驱动作用,使传统人才发展向适应工业化和知识化递次转变,使人才发展思想、人才队伍、人才治理、人才环境和人才效能逐步提高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不断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过程。人才发展现代化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形成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包含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治理现代化、人才环境现代化和人才效能现代化。
人才队伍现代化是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通过配备高能级的工作条件和组建高度专业化的科研组织,提高人才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人才队伍具备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素养、知识和能力。人才队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性、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契合性、人才队伍的知识能力先进性和人才发展的平台载体聚集性等方面。
人才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流动机制等手段,深入推进人才治理的法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人才治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党管人才机制化、人才治理科学化和人才治理市场化等方面。
人才环境现代化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施展才能的发展环境,是吸纳人才、聚集人才、造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人才宜居宜业宜创的各种硬环境和软环境。人才环境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才所处的环境安居度和宜业宜创度上。
人才效能现代化是通过人才匹配度、活跃度、贡献度,反映人才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贡献,是全面衡量人才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人才效能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才与现代化建设的匹配度、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跃度和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上。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人才队伍现代化是要实现人才发展主体的现代化,人才环境现代化是要实现人才发展环境的现代化,人才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人才效能现代化是要实现人才发挥作用的现代化。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治理现代化、人才环境现代化和人才效能现代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人才发展现代化的有机整体,既依托中国式现代化而存在,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因此,人才发展现代化既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成果,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
人才发展现代化全面助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教育优先发展是战略基础,科技自立自强是战略核心,人才引领驱动是战略保证。人才发展现代化全面反映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发展状况,包括人才队伍、人才治理、人才环境和人才效能的现代化,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评价人才发展现代化的水平和阶段性特征。因此,面向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能够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思想领航是根本遵循,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新鲜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彰显着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人才发展现代化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让人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
二是系统集成是有效路径,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遵循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审时度势把握人才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总体性趋势,加强人才工程、人才项目、人才平台有效集成,同时把优化人才环境作为吸引人才和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抓手,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三是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加快人才治理现代化。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按照中央“党管人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及时对重大人才工作、重点人才政策、重要人才活动等作出部署,把人才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政策、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形成适应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新格局,系统提升人才发展治理水平。
四是灵活放权是核心引擎,推动人才效能现代化。盘活用好人才资源,既靠市场“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也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人才效能现代化需要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探索下放人才评价权限,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引才和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逐渐从传统的“家长式”引才用才转向优化各级党委政府职能,主动跟进市场、支持市场、补位市场,实现政府奖补和市场流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推动人才效能现代化的建设。
人才发展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为达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