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写读书心得实用【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写读书心得实用【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一篇】
读书一本书或1篇文章,经过认真的思索,参考有关的资料,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总会有一些见解、体会和心得,把这些体会或心得写下来,形成完整独立的1篇文章,就是读书心得,也叫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与批判。总之,读书心得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与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相比,这是读书笔记中要求更高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好读书心得,是理解原文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写好读书心得,需要了解其写作规律,注意其写作方法。
1.要认真阅读原文。
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
2.要介绍读物的概况。
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这可以说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
3.必须观点鲜明。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
4.要重点突出。
读书心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5.要有真情实感。
俗话说,情真才词切。1篇好的读书心得,不但可以使读者看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情况,还可以使读者跟着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去寻味原作的感情所在。矫揉造作,言不由衷,甚至无病呻吟,非但不能讨好,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6.必须联系实际。
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但是,如何“发”,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实际。这一点是读书心得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读书心得既不像某些文艺作品那样,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可以专谈某些业务知识。联系实际,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说大话,不说空话。联系实际,要努力发挥联想,不要拘泥于原文,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
7.要以议论为主。
读书心得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应采取议论为主的方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来表达中心思想。“叙”,就是引述读过的文章中体会最深、教育最大的那个章节、那一段或一句话、那一个人物。“议”,就是在“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是“叙”的深化。必须强调的是,读书心得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间或援引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于写体会,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援引原文有这么几种情况:或者因为感想由它而来;或者感情需要借它而发;或者作为述的对象;或者作为议论的根据。总之,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就不要过多地援引原文。“议”为主,“叙”为宾,“叙”是为“议”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也常常辅到抒情,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做到叙述简洁,议论精当,抒情真挚。
常写读书心得,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和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
例文:
读《卖油翁》有感。
《卖油翁》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他因此而感到自豪。一个卖油的老人看了,只是略表赞许地说:“无它,唯手熟尔。”他把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葫芦灌满了,钱孔却没有沾上一滴油。他自谦地说:“我亦无它,唯手熟尔。”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只要经过刻苦练习,达到精熟,任何本领都是可以掌握的。
我们常常看到,老农能预测风雨,善于治理田地;工人能操纵机器,加工出精密的复杂的零件;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做出生动的表演;画家能运笔自如,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对此,人们总会发出种种赞叹,称他们是“天才”。岂不知这一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他们勤学苦练,长期积累经验,达到熟练的结果。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羡慕那些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自己也想试一试,今天学一会儿提琴,明天练一练画画,但是浅尝辄止,一磁到困难就放手不干了。叹息自己缺少音乐和画家的天赋,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其实这些同学的脑子并不笨,有的人玩起扑克牌来是常胜将军,但在数学竞赛中却是倒数第一名,说到底是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练得多,没有达到“手熟”的缘故。
掌握一种技能,获得一种本领,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精熟。我们青年人不应该自暴自弃,只要树立信心,勤奋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二篇】
这是1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1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三篇】
孩子潘柯旭是新晃县幼儿园大三班的学生,作为一名家长,我很高兴孩子能够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得到老师的的精心培养。最近给孩子找了一个《狼和小羊》的故事,与他一起阅读,竟然发现孩子能够就着图片把故事给读完,心中甚感欣慰。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今,读书不再是为了美女与富贵,但是“知识改变命运”却是真理,能够让人在人才竞争之中处于优势地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增长孩子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做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抛砖引玉,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进行亲子阅读很有必要,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言教不如身教,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身教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家长就必须事事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喜爱阅读,孩子才能喜欢上阅读,所以做为家长应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成长。
其次,阅读贵在坚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各种图书、字卡之类的阅读物,并适当的予以指导,但受到网络、电视的影响,使这些东西没有得到更及时、有效的利用,收效甚微,所以,作为家长,应能够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将阅读进行到底。
再次,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阅读不能局限在学校和家里,也不仅是阅读书籍,走在大街上见到的标志牌,随手拿到的一张小纸条,都可以作为孩子读的内容,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要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总之,阅读能够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能够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我们应不断思考,如何引领孩子走过这个语言成长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四篇】
我酷爱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会拿起心爱的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课间,一有空,也总是在看书。因此,小伙伴们送了我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书虫。我喜欢这个昵称。我现在的成功,书本功不可没;我将来的成就,也需要托附书本,交予书本。它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既教我做人又给我快乐。
读书,真好!它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我是“书虫“,一有空,便从书堆里拣出《安徒生童话》、《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等课外读物读起来。读了这些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从中摘录一些好词佳句,等到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不会感到有话说不出了。瞧,我的小作文《乌云哭了》发表在《处州晚报》上,《雾娃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我的习作也常常被老师选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呢!看着同学们那羡慕又佩服的眼神,我就恨不得分分秒秒都扎进书堆里,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之蜜。为了读书,我还闹了不少笑话呢。记得有一次,远在杭州的小姨回来,给我三十元钱让我自己去超市买吃的。我攥着钱蹦着跳着去超市,途中路过一家书店,店门口的“新书推荐”勾住了我的脚步,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书店。拿起我盼望已久的《草房子》,翻开它,一页,两页,我这只小书虫就像一只饿狼扑向食物似的,贪婪地看了起来。我越看越喜欢,于是就把书买了下来。我早已把买零食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拿起书就往回走。一路上,我徜徉在书的海洋,沐浴着书的温暖,悠悠忽忽地回了家。回到家门口,“砰”,“对不起!”我赶紧道歉。“哈哈”,“哈哈哈”,正坐在门前大树底下聊天的小姨和妈妈笑弯了腰。原来,我向门框道歉了呢!
读书,真好!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孔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为父温席,饮水不忘挖井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真好!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五篇】
在一个名叫朱克曼的农民谷仓里,有一群快乐的动物,比如羊、鹅、牛,那里唯一的猪叫威尔伯。它与住在门框上的蜘蛛夏洛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后来,威尔伯长大了,体重增加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谷仓传开:威尔伯很快就要成为熏肉火腿了!威尔伯非常害怕,于是向夏洛特求助,夏洛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它在网上织出了“王牌猪”、“光彩照人”、“谦卑”。它让威尔伯在市场上赢得了特别奖,享受了未来。
夏洛很守信,不食言。它答应威尔伯拯救它,并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拯救它。当威尔伯去市场时,它可以在谷仓里产卵并生存下来。然而,为了威尔伯的生存,夏洛特陪伴威尔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威尔伯很幸运,他交了一个非常忠诚的好朋友,让他一辈子都能得到照顾。虽然夏洛特死了,但它活在威尔伯的心里,做一个像夏洛特这样的人不是很好吗?永远活在别人的心里,这比得到任何奖项都好!交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这将是你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忠于他人,忠于他人,忠于自己,你就会成为第二个夏洛!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六篇】
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
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这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
读书心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俗话说,情真才词切。1篇好的读书心得,不但可以使读者看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情况,还可以使读者跟着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去寻味原作的感情所在。矫揉造作,言不由衷,甚至无病呻吟,非但不能讨好,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但是,如何“发”,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实际。联系实际,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说大话,不说空话。联系实际,要努力发挥联想,不要拘泥于原文,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七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洪荒直到明清时代,不同时期的艺术火花的积淀,形成中国文化美的特点。“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从宏观鸟瞰角度,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从政治,经济,历史方面来探讨文化对美的影响和发展,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它讲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让我们能从简单通俗的文字以及不长的篇幅中随着作者回顾上下五千年,进行一次意义丰富的旅行。
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在讲到青铜饕餮的时候,李泽厚提出了“狞厉的美”,他认为在原始社会进入到宗法制时期后,统治阶级为了建立统治,总是要依赖“巫、史、尹”来编造、宣传本阶级的幻想和“祯祥”,并以写实图像的形态表现在青铜器上。它们以饕餮,鸱枭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段时期,文学作品的诗句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后来这种理想就以佛像雕塑作为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了。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他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从五言诗体,七律,六朝骈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均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它们从外在形式方面表现了文的自觉。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迄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
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的艺术(图128),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从书法上表现出来的仍然主要是那种飘逸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
艺术与经济、政治经常不平衡。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
人性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曲折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绵延生存几千年,历尽沧桑而依旧巍然屹立。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少年在内,有足够的理由为祖国母亲在过往岁月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富足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而骄傲。爱国,绝对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是长存心间,深沉恒久的情感积淀。但略显遗憾的是,当前,很多人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浮躁世界里,精神迷惘,信仰缺失,认知浅薄,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卷袭之下,轻易的失去了正常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根本不知道中华文明曾经拥有何等的璀璨夺目,以致难以真正在心底激起对祖国持久深沉的热爱。
最新写读书心得【第八篇】
真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那些看起来的自信只是掩盖住了存在内心深处的那一小部分的自卑。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看来看去,自卑就会在心里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死死盯着别人所拥有而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不放手,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的缺点比,不自卑,鬼才相信。之所以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那是不同的人都绽放着属于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奇光异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在乎别人的眼光。会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令他局促不安,导致自己不能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将精力分散到不重要的地方。其实,想想啊,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长时间的局促不安,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致使自己不堪重负,最终没有好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岂不遗憾?!
自卑的人与其他的人一样,极力追求一种充实感,但却对改变自身的处境,没抱任何希望。我觉得他的任何行为都有这样的色彩。
追求生活上的充实,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这也才是无愧于人生最好的表现之一。自信的人会将把生活变得充实最为目标,然后计划加实施,一步步地专注于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会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而自卑的人,不会周全分析自己的计划和实施,即使分析了,他们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因为压根他们就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生活的充实。他们宁可相信自己即使努力了,也没有办法实现生活的充实。
所以,自卑的人不可能一下变得自信起来,因为自卑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长时间的因素让自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扎了根,所以,自信也要一点一点的'建立。
这种自信一点一点建立,也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而且还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比如;做一个看起来不错的ppt;自己独享一顿晚餐,享受独自一个人来给自己的那份美好;总而言之,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重拾自信。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困难,他就将气撒在家人身上,以此来说明自己的威严,但是不管他怎样自欺欺人,客观事实终究不可改变,自卑感也不会丝毫减少。
遇到困难,自信的人会相信自己自己能够解决,想尽一切办法享受着处理问题的过程带给他们的充实感。即使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他们也会求助于他人,因为他们知道合作的力量。
然而,自卑的人,不会想解决事情的办法,而是将事情本身搁置一边,而从一些小事上寻求一种优越感来弥补那种自卑带给他们的手无举措,然而这种优越感对于解决事情无济于事。
有的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将自己内心的那份无助、不自信,转变成了对自己家人的无名之火。让他们误认为我们的脾气不好,抑或是没有耐心。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这样,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自卑所致。
读了第二遍《自卑与超越》,似乎里边的每一句话,都用力的戳着我的内心。是啊,自卑,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伤害了家人的心。
了解自卑,驱赶自卑,收获一个自信的自己。不要让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充斥着自卑,自信起来吧,因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丢弃自卑,拾起自信,收获自信、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