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榜样3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 灰太狼现象对传统榜样之挑战

随着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一批卡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灰太狼的风靡,迅速形成了“灰太狼现象”。从幼儿园孩童到中老年人有许多都对灰太狼烂熟于胸,并且其中不乏灰太狼的忠实粉丝和拥护者。灰太狼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形象之一。“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每次失败之后的经典语言已广泛流传。有人总结出来灰太狼身上的几大优点:可爱、勤劳、爱发明、不发脾气、永不气馁。狼与羊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狼一直是坏人和恶势力的化身,它受人唾弃、厌恶。灰太狼却改变了这一切,俨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新的偶像和榜样。相反,我们长期以来弘扬的榜样却备受冷落。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想起让梨的孔融、掏粪工人时传祥、修理工人徐虎、救火英雄赖宁了,这些传统的榜样人物对于孩子们来讲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老师口中的符号,显得那么的遥远,很难像灰太狼一样融入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很难相信精心为孩子们挑选和塑造的榜样人物被本该是被否定和唾弃的对象――狼所击败。榜样教育之核心――榜样,面临新的挑战。

二、 传统榜样失落之因

我们惊慌于传统榜样的“失效”,惊慌于榜样教育的影响力降低。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无奈现实的感慨,还需要发掘和认清现象产生之根源。传统榜样形象为何会失去其魅力呢?传统榜样与灰太狼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表层原因――榜样之“神化”

将二者进行比较,很快可以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就是“神”与“人”的区别。其一,传统榜样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远:传统榜样之于学生是一个“历史的符号”,而非“活生生的人”。就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历来被老师和家长们拿来进行“谦让”教育、“尊老爱幼”教育。孔融也成为传统的榜样人物的典型。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得出了我们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让的好品德。又比如颜回,学生知道他 “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我们应该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今的孩子对孔融和颜回的认同度有多高呢?他们是如此的遥远,没有生活的厚度和丰满感。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极不相同。对于孩子们而言,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背景,仅凭借一则短小的故事就要将某个遥远的人物视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道德榜样和楷模,是何其难也!那么孩子们又如何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呢?

其二,传统榜样人物有着近乎“神人”般的德性诉求。儒家传统榜样人物的追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最终“成圣成贤”的境界。传统的榜样人物如此的完美,是一些没有缺点和生活的“神人”。但是孩子们对榜样却没有认同感和亲近感,他们只是一些用来仰视的符号。我们再来看看被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灰太狼吧。它是一个用现代技术和现代语言展示在孩子们视野中的一个“活生生”的狼。它对于孩子们的世界而言是真实的存在着的。它有失败也有成功的时候,它有害怕和珍视的事物,它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生活,而这种呈现的方式又是孩子们所接受和喜欢的。相反,榜样人物的行为无法让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因而也无法感动他们。现代多元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孩子们开始形成各自的目标选择,不再盲目崇拜官方榜样,而是在各自的目标选择中选出符合自己兴趣和期望的榜样。“神”一般的传统榜样面对新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败下阵来也是可以预见的。榜样教育之核心无法获得孩子们的认同,那么通过榜样教育获得的道德知识则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2.深层原因――受教育者主体性之缺失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道德教育更是一个依托于受教育者(孩子们)情感和内心参与的教育活动。没有孩子们的全情参与,德育活动将是何等的干瘪。诚如上面所言,造成榜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榜样教育之榜样无法引起孩子的模仿兴趣,无法获得孩子们的认同感。传统榜样人物因为时空差别等客观因素及其“神人”一般的道德诉求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榜样竞争中处于劣势,榜样教育面临质疑。究其深层原因,是学校德育在榜样的选择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榜样教育中具有能动选择机制的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榜样的选择也主要是两个主体的选择:一是教育者的选择;一是受教育者的选择。由于教育本身是传承知识、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活动,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和强势地位,而受教育者是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榜样的选择都是教师去完成的,或者说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完成的,而第二种选择的角度――受教育者的选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的视域、孩子们的选择最终影响不了榜样人物的选择。孩子们选择了灰太狼,可是老师们并不是如此。于是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家长给予的榜样。在榜样的选择这个问题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又一次被忽略了。但是,孩子们作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榜样对于受教育者的德育功效就得不到更大发挥。

三、 多元时代的榜样建构

传统榜样面对灰太狼的挑战落败了,榜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收效甚微。榜样教育的德育功能退化了吗?难道榜样教育要从学校德育中退出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从榜样教育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点入手就会发现榜样教育对于德育依然十分重要。榜样教育之存在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的优良美德和品质具有传承性。道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和标准。人类社会世代延续和发展需要美德,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美德。因此,美德需要传递给下一代。二是人的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2]苏霍姆林斯基概括为一句名言:“人只能用人来建树”,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3]虽然时代在变、时代精神在变,但是榜样教育存在的两个逻辑基点并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榜样教育存在的必然。但是,在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多元的社会,榜样如何能够继续发挥其德育效能,更好地影响孩子们的个人品质的发展,这就需要对榜样进行建构。

1.榜样选择的双主体性

德育是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代表国家、社会和民族传授给受教育者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德育的过程使得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的符合道德要求的社会人。因此,教育者在榜样的选择中理所当然地具有了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榜样选择的确是只着眼于教育者的主体性,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但是,时代在进步,那些曾经发挥了显著作用的榜样,在多元时代的冲击下,已无法完全履行其德育功能。正如沛西・能所说:“任何强迫模仿的企图,都会引起抵制或冷淡的态度,使它不能达到目的。”[4]那么,是否需要完全由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决定榜样之选择呢?也不尽然。受教育者(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以孩子们的视域所选择的榜样,诚然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如若不加选择一味附和孩子们的选择,又会陷入“榜样虚无主义”的极端。事事可成道德故事、人人可成道德榜样的榜样教育反而会使榜样消失,成为虚无。

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和思想水平一般高于受教育者,那么,二者之间的选择必定有所差距。同时,又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存在随机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对榜样的选择进行引导,在进行榜样选择时做到双主体选择。榜样选择的双主体性是指榜样选择的第一轮“标杆”是以孩子们的视域来进行选择和丰富的,而教育者的主体性则体现在第二轮“标杆”上。教育者要对以孩子们的视域选择出来的“后备榜样”进行再次筛选和构建。例如灰太狼在第一轮的筛选中胜出,进入后备榜样中时,学校、教育者就要对灰太狼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进行评判。如果它基本符合道德要求,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对灰太狼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和构建,呈现给孩子们。在对榜样的选择上需要把握的一点是:只有能够获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认同的形象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道德榜样。片面倚重任何一方都会给榜样教育带来隐患。

2.榜样选择的多元性

榜样选择的多元性是指榜样选择的客体之多元。我国的传统榜样选择长期以来局限于古代圣贤、名人名家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榜样固然有其值得赞扬、模仿的地方,但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如果固守着传统的榜样选择模式,固守着“神化”的榜样而拒绝“人化”的榜样,拒绝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榜样选择,那么最终榜样教育势必就会走进死胡同,无法承载道德教育之重任。多元化的榜样其实质是要求榜样选择要做到多层次的人性化选择和呈现。

一个优秀的榜样,诚如曾钊新所言,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值得我们仰慕和追求的范例,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5]确实,真实性是一个优秀道德榜样的最为根本的必要条件。真实使其可信,真实使其获得能够被模仿的可能,真实使其获得孩子们的认同。然而,评价其真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说到底,无疑是人性―――真实的道德榜样必须是符合人性的。榜样之真实在于榜样产生这种道德行为的情景的真实以及榜样人物的真实和丰满。榜样不仅仅是一个干瘪的某一个行为的实施者,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榜样人物产生这样一个道德行为的完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道德行为这一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受教育者觉得榜样“假、大、空”。此外,榜样的来源应该是多个层次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所仰望的人物和形象。灰太狼这一形象就可以略显极端地体现这一点:灰太狼是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灰太狼是一个来自于孩子们亲历的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它来自于一个被否定的动画形象。灰太狼的“坏”――吃羊,不是动物的本性吗?但是,在青青草原的法典上也无法查到“狼吃羊有罪”的条例。除此之外,灰太狼有太多的优点――善于发明、永不言败等,这些优点都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因此,灰太狼的形象是基本符合榜样的要求的。从“灰太狼”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生活在孩子们身边,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价值观和我国公民道德要求的普通人、卡通形象等等都应当优先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选择应是符合人性的多元化的选择。

3.榜样选择的科学性

榜样的存在是因其拥有可以受人模仿和敬仰的思想品德。榜样的道德性是其存在的第一要素。我国传统的道德榜样无一不是“恒久无私利”的人,甚至是“永远无私利”的人,就如同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成贤成圣”的理想人格。“成贤成圣”的理想人格的道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可以是最善、最好、最伟大的人。但是他们的行为在21世纪的今天能否作为榜样人物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榜样行为的科学性。据《中国少年报》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经中央和省一级表彰的少年儿童典型共有36人,情况大致如下:1、与坏人英勇斗争的9人,占25%;2、舍己为人的14人,占%(其中11人是救落水者,其中10人身亡);3、保护牲畜的5人,占%;4、救火及救火车的5人,占%;5、助人为乐的3人,占%。这一份资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青少年的榜样问题――注重勇敢而忽视机智。见义勇为的确是一个值得赞扬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但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却不能仅仅止于此。见义勇为在今日应该是见义智为。见义智为的榜样人物才符合现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将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

榜样的道德行为要适应少年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正如邓颖超同志指出的:“教育儿童少年,是一门包含着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医学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塑人的综合性的科学。”因此,以多门学科知识为手段,实事求是地注重榜样选择的科学性是榜样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6]通过模仿学习,孩子们可以习得优秀的道德行为。但是,榜样教育之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此。对榜样的学习,不是止于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上,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模式中体会和领悟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梁俊。学校德育中的榜样选择及其分类。教学与管理,2009(21).

[3]苏霍姆林斯基语。见自崔相录。德育新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 沛西・能。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榜样3心得体会【第二篇】

关键词:榜样;创新创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12-02

当代中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推崇创业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努力[1]。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是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部分大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对待双创教育,参与教育活动时被动、积极性不高,有些同学甚至带有一定功利性,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入党或提高综合评价的资本。如何端正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加深其对创新创业深刻内涵的理解、教育其将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技能来学习已经成文高校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探索的主要是如何以榜样教育法解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一、榜样的积极作用

网络上对“榜样教育法”的定义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任务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榜样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关于榜样的具体――现象――具体的过程,即首先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象,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榜样所内含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受教育者进行传导[2]。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是被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它符合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榜样能给青年人以奋进的力量、成长的动力,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榜样教育在其他教育中也具有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榜样教育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榜样教育法可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根据当今时展形势及需要提出来的,自2006年至今经过各高校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定模式,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如何解决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积极性、主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农业本科高校,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等。但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虽然学校也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但更多的学生对于课程还是以获得学分为主要目的,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依赖老师,缺少自己的思考,有些人甚至不愿意参加到研究工作中。根据前人研究,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4],榜样具有示范作用,且如果榜样示范活动与学习者的行动构筑了一个生活世界,且两者的价值目标具有趋同性,榜样教育法将取得巨大成效[5]。因此寻找大学生身边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并作为榜样,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灵,容易产生共鸣,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双创教育的意义,看到积极参与后将实现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2.榜样教育法可增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自信心。根据笔者的了解,部分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但是却缺少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心。一是我国多年来灌输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自认为此方面的能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学生创业的信心。虽然自十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落实政策和让学生掌握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部分学生对创业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部分学生的家长、亲戚等社会支持系统思想还比较保守,多指引学生到事业单位一类的稳定单位就业,造成学生对创业的自信心不足。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榜样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6]。以创新创业成功的鲜活榜样作为典型,以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自信心。

三、榜样教育法的实施

1.选准教育榜样。根据前人研究,虽然榜样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当前,榜样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其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其困境之一就是学校容易选择“高、大、上”的典型作为榜样,而这种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值得景仰,但难以引起共鸣,其成功的轨迹难以被复制或者模仿,造成榜样教育弱化或失效。因此在榜样的选择上,除了应该遵循层次性、真实性、培育性和时代性的原则[7],还应遵循临近性的原则。一是专业背景的临近性,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专业背景相近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模仿价值;二是时代的临近性,以创业典范为例,笔者认为,与其选择离开校园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如选择创业成功的在校生或毕业3―5年内的校友,他们也许还未取得完全的成功,没有值得炫耀的光辉业绩,但是却具有与在校大学生相近的社会环境背景、包括认知和思维,更贴近于在校大学生,容易获得认同。三是轨迹的可模仿性,所选取榜样的成功应该主要取决于榜样个人的努力,而非依靠其他助力,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仿意义。

2.创新教育方法。对榜样的宣传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比如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人物访谈、事迹报告会、新闻等,都是经实践证明的可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但我们也应同时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传播方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8]。因此在运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我们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尤其运用微博、微信等90后大学生高度关注的信息工具,实施创新创业榜样教育。

3.建立长效机制。以往的榜样教育,常常以“一次性”教育为主,请榜样做一次经验交流会、为榜样做一次事迹宣传等等,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但往往时过境迁,就激情消退,并不能真正去实践。榜样教育的组织者一是应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架起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长期沟通的桥梁,使榜样对学习者做到时时指引。比如,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联络会的作用,也可以建立创新创业社团,聘请“榜样”担任顾问;二是可以建立实践平台,例如将榜样创办的企业发展为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到创业成功典型的企业参观、实习,近距离感受榜样的魅力,学习企业运营经验。

总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搞好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层面必须要倡导和探索的,但是发挥被教育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极其重要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也是直接而高效的,以恰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榜样教育,将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3]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林沉。教师角色榜样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5]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存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9):102-105.

[6]郭立场。榜样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64-67.

榜样3心得体会【第三篇】

为了响应学校第二届任责杯团日活动,全校各个院系开展了第二届任责杯即主题为20xx,寻找我身边的榜样的团日活动,院团委对本次活动非常重视,鼓励各个团支部积极参与。

本班团支部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的号召,团支部成员召集本班团员召开了支部会议,对本次活动的方向和具体活动内容进行了讨论。最后,金毅老师以其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被确立为我班本次任责杯团日活动的榜样。

二、活动目的:

1、让跟多的同学了解我们的榜样并且共同学习他们的事迹。

2、用榜样的力量来鼓励、督促我们同学要不断进步。

3、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活动主题:

老师,兄长,榜样。

四、活动流程:

依《地质xx班老师,兄长,榜样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内容执行。

1、准备阶段:

召开班会讨论本次活动所涉及的方面和工作,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工作和所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分配到具体同学。

2、活动阶段:

按事先制定的活动策划进行,由指定的负责人负责相关部分。

3、结束阶段:

根据活动后的实际情况对本次活动所采集的照片和其它相关材料进行编辑处理。

五、活动内容:

1、确定榜样人选。

通过班级讨论,结合活动主题共同寻找,确定把资源环境学院金毅老师作为我班此次团日活动的榜样。

2、邀请金老师当榜样。

团支部充分整合同学想法,通过邮件形式,向远在北京学习的金毅老师发出了一份诚挚的邀请,表达想树立金老师为榜样的心愿。金老师接受了邀请并在百忙之中积极配合了我们的活动。

3、寻找榜样在行动资料搜集。

(1)金老师的课堂。

一位负责任,有才识的教师,他是一位对我们有启迪的好老师!

金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严谨认真又不乏幽默,最主要的是他让我们主动去学习,带着使命感去学习,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的最大闪光点!

资料搜集方法:

①了解到有名同学处有金老师的简短上课录像及照片,主动找到该同学,从而搜集到课堂录像。

②从地质专业多名同学那里了解其对金老师授课的感想心得。

(2)金老师的学习之路。

一个尊师感恩、坚韧执着、进步的学长,他是以学习为天职的学生的好榜样!

资料搜集方法:请金老师整理自己的学习工作简历,以邮件方式发给我们。

(3)金老师的话。

一个关系我们、注重育德的老师,他让我们知道:有一个兄长在默默的指引帮助我们!

第一节课,他就让我们把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回报你们的父母,因为他们为你们付出了太多记在课本扉页上。金老师在上课之余,除了帮我们解答有关课程方面的疑惑外,更是以一个负责人的老师的身份、以一个关心学弟学妹的兄长的身份督促教导我们并主动解答我们学习之外的疑惑,为我们在考研及其他方面上提建议。

资料搜集方法:从同学们那里搜集整理金老师打动同学们的话语。

(4)金老师勇救落水儿童。

一个见义勇为、做好事不愿留名的人,他是一个践行大爱、不图回报的榜样!

3月6日下午3时30分,一阵救命声从学校一号教学楼旁的馨月湖传来,打破了开学之初校园的一片宁静。这时,路过的一位青年脱下外套,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

小孩被救上岸后,救人者全身湿透,当问及救人英雄的姓名时,他只表示是应该的,拿起外套就走了,并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最后,在众人的追问下,才得知该位英雄是我校资环学院老师,名叫金毅。

资料搜集方法:采集被救儿童家长的话、锦旗照片、相关报道。

4、见贤思齐班会学习榜样。

(1)贤的挖掘与思考。

①召集全班同学,对金老师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学习。

②以讨论及发言的形式,挖掘金老师的内在品质。

(2)如何思齐。

①请同学们自己反思大学两年的学习生活,找出不足。

②让同学们树立榜样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金老师为榜样,时刻督促自己。

(3)心里话。

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心得或者是想对金老师说的话。

5、PPT制作及对相关材料进行编辑处理。

六、活动评估: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取得了以下成功:

1、提高了我们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2、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相互协作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3、榜样人物事迹突出,思想教育性强。

4、活动反响好,在同学间真正树立起了榜样,在活动中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了金毅老师的可贵之处。

同时,在成功举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具体体现在:

1、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克服了与金老师不能面对面沟通的问题,但是仍会稍微影响活动整体效果。

2、在向被救儿童家长沟通时为能考虑其方便不方便拍照的情况,贸然提出拍照请求。

总之,我们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坚持优势、克服不足,努力追求最好!

七、活动说明:

榜样3心得体会【第四篇】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

作者简介 殷雪,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媒体的宣传,如备受社会瞩目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学校以及家庭的“好孩子”教育,我们不断树立榜样,以期发挥其榜样效应。

一、榜样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榜样意为“作为仿效的人和事例(多指好的)”[1]。由此可见,榜样在价值上具有引导人向善的作用,但榜样发挥引人向善的作用是有其内在机制的。

一是榜样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来自于人格与道德魅力。学习者对榜样的学习是基于榜样人物的美德,基于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这一点上,要明确榜样与偶像的区别。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偶像或榜样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偶像崇拜较之于榜样学习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而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2]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更容易导致盲目行为的产生,妨碍崇拜者的理智判断。所以,偶像崇拜更注重对崇拜对象的形象魅力、个的感性追求,因而也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非理性模仿。榜样学习则不同,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更是一种理性的学习,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榜样人物的“内涵因素,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3]。学习者学习榜样是有感于榜样的人格与道德魅力,是发自于内心对美善的追寻。

二是榜样的自然性。榜样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榜样产生的自然性、学习榜样的自发性以及可感受性这三个方面。榜样是在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是基于个体在生活中的美德得到认可的结果,榜样示范者主观上并不是以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效仿为目的,其美德只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的展现;学习者感受到榜样人物的先进行为,自发地将其树立为榜样,进行学习;可感受性是指榜样学习伴随着学习者情感的体验,学习者能够切身体会到榜样人物的美德,尽管有时候这种情感体验连学习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

三是榜样效应的有限性。这主要是指榜样的学习不可超出学习者的可感受性。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生活范围,脱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榜样教育的效果就会递减。曾经起过作用的榜样现在是否已经过时?人们常有的这个困惑,也是对榜样效应有限性的机理反应。榜样人物的美德并没有过时一说,以前的榜样不起作用了往往是因为榜样学习走向了教条,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因为学生接受榜样的一个前提是感情的接纳和认可。

卢梭认为:“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时候就认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4]由此可见,榜样之所以产生作用,是因为榜样行为本身具有道德魅力,且这种魅力为学习者所认可,学习者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实现了生活中的道德学习。

二、生活:榜样的根基

榜样就在生活中,与树立的榜样不同,生活中的榜样是自然的,生活中的榜样不是别人设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榜样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或明或隐的目的而进行包装后的产品,而是其人性和人格光辉的自然显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自然地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魅力是聚于内而行于外的,他的生活就是其德行和人格展现、展开、提升的过程,必定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榜样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暗示,后者是明示。

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暗示,人们往往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来决定是否认同、排斥,还是二者皆有之。无论是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榜样人物的暗示,学习者也可能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吸收了对方的影响,这是接受暗示。还有一种可能,学习者对榜样的暗示毫无感觉,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对榜样人物的暗示,清醒的排斥和一点也不受影响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这种可能的几率并不高,因为人都有“见贤思齐”之心,都有追求高尚事物的倾向,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干净的地方用以容纳美好的、人性的东西,对榜样人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性芳香,即使不能为之,也可能清醒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观努力。此外,生活中的榜样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其道德行为更容易唤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处于情感体验中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榜样人物的暗示。

三、生活中“坏榜样”的影响

榜样自身包含着价值判断,榜样都是好的,所谓“坏榜样”其实不是榜样,而是榜样的反面。榜样能够影响人,可怕的是“坏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人。

财富和美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并不具有根据收入水平来判断他人道德水准的特权”[5]。然而,在商品经济肆虐的时代,“金钱已经变成了决定一个人尊严的主要决定因素,已经成为判断一个成功人士的诸种美德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据之一,或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依据”[6]。“无德而富”的怪现象也日益成为一种常态,且“随着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无德而富’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力更大,也变得更为公开化”[7]。青少年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环境中,接受各个方面的明示或者暗示,为其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教育本身具有道德性,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功利化趋势的加强,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渐渐浮出了水面。这些败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试想如果我们一面在树立道德模范,另一面又默许败德行为在教育中横行,我们又岂能奢望我们的学生不会成为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的道德骗子呢?

媒体本应该站在社会正义的角度来澄清社会事实,然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走上了“追腥逐臭”的道路。这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媒体自身的角度,由于常态的社会事件不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媒体会以非常态的方式挖掘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对败德案例的报道比例增多,且在事实和情节上常予以夸张,并以之为常态进行分析。如果说“无德而富”和“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是社会事实的话,那么夸张报道则使得人们误把偏态的事实当做常态来对待。二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角度,信息化时代使得青少年获取信息更容易,各种丑恶现象逐渐向他们敞开了门。“‘犯罪高发潮’所反映的,也许是媒体报道提高了人们对犯罪行为在集体意识上的关注度,而并非是犯罪率真的变高。”[8]同理,一些媒体“追腥逐臭”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反映社会普遍道德状况的衰败,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使得他们渐渐地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习以为常。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9]。比起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崇高榜样”,学生反而会觉得生活中的“坏榜样”更加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会日益感到榜样教育的虚伪和无力;另一方面,各种价值观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发生冲突,当学生的自主选择范围增加,但做出选择所需的意志和理性能力尚未能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就会造成“精神疲劳”。学生自然就会去寻找一种稳定单一的方式做出选择,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可感知状态去寻找出路。因此,立足于学生生活的榜样的缺失,将会给败德行为以可乘之机。

四、榜样教育中的“可为”

榜样教育的“可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教育者自然就是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长一直扮演着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角色。卢梭在《爱弥尔》里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0]。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学生很容易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即使表面上对老师表现出认同,私底下依然会我行我素。此外,教育者还要担当发现生活中榜样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品质和光辉的人性特质。

(二)“道德的学校”本身就是榜样

学校是一个道德性的机构,学校本身所进行的就是一种道德性的活动,即教育活动。如果学校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学生以分数为中心,所有的行为只要符合利益和分数标准,就在学校里得到默许和认可,那么学校自身就会失去其道德效力。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学校的道德性。一个“道德的学校”,其自身的道德魅力就足以吸引学生以之为榜样。从学校自身的道德环境上说,“学校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11]。在一个道德的学校里,榜样教育是自发的,不是教育者的刻意为之,它消解于学校环境的各种明示与暗示之中。

(三)同伴榜样

“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中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削弱,而同龄人中的舆论,特别是亲密伙伴对人和事的评论,对其个人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这两种舆论发生冲突时,在自发的状态下,同龄人中的舆论容易占上风。”[12]同伴交往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交往空间,因而,引导学生对同伴榜样的学习也是榜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伴榜样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榜样学习处于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内。榜样人物和学习者在道德境遇上面对相同的问题,具有相似的境遇,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同伴榜样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因此,学生也更容易进行观察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

[2][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4][10][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96.

[5][6][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86,202.

[7]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0-27.

[8][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M].胡缠,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9]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4.

39 694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