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思想心得体会范文和方法样例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习思想心得体会范文和方法样例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一篇】

在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此课程旨在介绍西方法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思想流派,并深入探讨他们对西方法律文明的贡献。通过这门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段:西方法律哲学的发展。

西方法律哲学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一些共同的主题。从古希腊文化中的法律思想到现代西方法学,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从实用主义到理论主义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法律的本质、目的、美德以及国家与法家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得到了探讨和回答,为法律文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段:法学伦理思想的演变。

在整个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法学伦理思想一直是法学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伦理学视角,人们开始关注与个人自由、政治批判及权利保护有关的法律义务和职责的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推动了法律伦理思想的快速发展。经典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荷马、斯宾诺莎、卢梭、康德和米尔等人对现代法学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段:自由主义与法制国家的建立。

自由主义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作为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之一。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在这样的框架下,法制国家的概念得以建立。自此进,西方法律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法制国家逐渐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成为现代西方法律的重要特点。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为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等重要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总结。

总体而言,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是一次美妙的旅程。通过这门课,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西方法律文明的源头和形成,从中寻找先锋之意义所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知识架构十分重要,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还为我们在日常的法律实践和学习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二篇】

近日,有公众号发布: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故事用插画文字的形式展现了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通过“小明”的成长展示民法典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程,深刻反映出“人民至上”的幸福感、获得感。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54年到20__年民法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至上”绝不动摇,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保障一生无止境。故事的主人公“小明”未出生时,“还是个胎儿的他,也有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把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那一年,小明60岁”,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到“小明”80岁时,民法典草案继承编:“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一字一句深含为民本色,“生命至上”是民法典从诞生起便与生俱来的温度,也是“人民至上”的最有力度的说明。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更新服务零距离。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结婚登记、夫妻债务等,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从“小明”懵懂时为游戏充值,再到初入社会时网贷平台的“利滚利”,再到见义勇为时不慎造成的损害,再到接到无数垃圾短信的维权,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却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社会矛盾的转化过程。在“小明”生活的点滴中,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展现。民法典让社会更加公平发展,让群众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小明”的成长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三篇】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观点、新举措。更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迈上发展新征程,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因此,我要更好地将十九大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自己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自己在学习中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作为一名城管,我将恪尽职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时刻以高要求高标准督促自己,以宽容大度对待他人,以丝丝严谨完成工作,以一身正气面对社会面对人民群众。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等关键词,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首先应当在思想上提升到新的境界,及时学习领会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做法。如果说,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那么,作为执法人员,我们的初心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是“两个奋斗十五年”的中坚力量,要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群众工作能力,为建设美丽挥洒汗水、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更深的体会。办公室作为局机关的综合办事机构,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当好统筹的谋划能手、局党组的参谋能手、工作的督导能手,忠诚的护卫能手,用高质量、高水平履职尽责的业绩,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

培养登高望远的新境。一是勤学,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众声喧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代,只有勤于学习,才能把握复杂多变的局势,成为办公室工作要求的“多面手”。二是勤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办公室工作接触信息多,办理文件多,外来办事人员多。善于思考就是要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把握重点难点,区分轻重缓急,通过思考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和步骤,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办公室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三是勤做,当好联络员和督察员,既善于和各个部门协调沟通,又积极抓好工作督导,确保局党组各项决策落地落实。

掌握善作善成的新方法。一是善于抓中工作重点,办文是办公室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代表了单位的脸面,体现了办公室工作水平的高低,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认真研习各类公文信息简报,调研文章,领导讲话等。学习最新的政策方针,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提升办公室以文辅政的作用。二是善于解决工作难点,办公室横向要统筹协协调,纵向要跟踪督办,急事难事多,要用“立即、现在、马上”的工作积极跟女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忙而不乱,及时有效。善于推动工作落实。办公室统筹全局,要加强督促沟通,提醒各科室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特别是要抓好中心工作、重要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领导批示的督促检查,推动单位工作的全面落实。

养成严慎细实的新作风。一是严以修身,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有“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二是宽以待人,有度量。有容人之量,容言之量、容过之量。三是严于律己。慎独慎微,做遵守机关各项制度的模范。

树立中流砥柱的新形象。一要有恒心,就是干工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以一年地做好,让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二要有恒劲,就是狠抓落实,要长期抓,反复抓。三要有恒志,办公室工作熬夜加班是常态,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业绩,实现价值。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四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学习掌握这一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坚持实事求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辅相成、完全统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既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二、坚持战略定力。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在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坚持战略定力,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同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全面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也好,“进”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三、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学会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事业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由此全面把握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坚持问题导向,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需要党员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防患于未然。

四、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实现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坚持全面协调,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坚持全面协调,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科学统筹,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以达到更好效果。

坚持全面协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全局与服从大局是内在统一的,要摆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执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五、坚持底线思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我们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领域要坚守底线作过深刻阐述。比如,在道路方向问题上,强调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外交战略方面,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等等。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决不能触碰、践踏和逾越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界限,不断增强坚守底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六、坚持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经常开展调査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査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査了解情况,既要调査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优、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坚持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身察看、亲身体验。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七、坚持抓铁有痕。

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也是这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都是实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做到真抓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任务一经确定,决不能搞一阵风、一下子,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八、坚持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国的复兴道路,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我们党的光明前景,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扛千钧之重,以胸怀天下、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感召,也赢得了世界高度赞誉。进入新时代,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只有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历史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要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起来,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做战士而不做绅士,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态度,决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等措施,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是天职,不担当、不作为与合格党员标准格格不入,从而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五篇】

思想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月是我校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年举行一次,旨在引导同学们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我对于今年的思想月活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思想月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深入浅出。今年的思想月活动以“心灵之旅”为主题,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讲座、心灵成长课程和心理健康体验活动,使学生们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次主题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他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人们常常陷入的思维陷阱和心理困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些讲座和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迪思考,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人生,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用和有意义的。

其次,思想月活动加强了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活动中的团队游戏和合作项目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拓展思路。在一个个游戏和项目中,我们不仅和同学们合作,还与老师们和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了很多互动。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思想月活动给予了我们更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今年的思想月活动设置了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关于贫困地区教育支持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深入了解到贫困地区教育的艰辛和困难,也意识到了我们自己的幸运和责任。在和那些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力量。思想月活动让我对于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于公益事业的兴趣和参与。

最后,思想月活动让我意识到积极的思想态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与一些成功人士的座谈和交流,我了解到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的思想态度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战胜困难。这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决心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今年的思想月活动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收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我相信这次活动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方式。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思想的关注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六篇】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观点、新举措。更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迈上发展新征程,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因此,我要更好地将十九大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自己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自己在学习中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作为一名城管,我将恪尽职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时刻以高要求高标准督促自己,以宽容大度对待他人,以丝丝严谨完成工作,以一身正气面对社会面对人民群众。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等关键词,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首先应当在思想上提升到新的境界,及时学习领会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做法。如果说,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那么,作为执法人员,我们的初心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是“两个奋斗十五年”的中坚力量,要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群众工作能力,为建设美丽挥洒汗水、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更深的体会。办公室作为局机关的综合办事机构,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当好统筹的谋划能手、局党组的参谋能手、工作的督导能手,忠诚的护卫能手,用高质量、高水平履职尽责的业绩,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

培养登高望远的新境。一是勤学,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众声喧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代,只有勤于学习,才能把握复杂多变的局势,成为办公室工作要求的“多面手”。二是勤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办公室工作接触信息多,办理文件多,外来办事人员多。善于思考就是要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把握重点难点,区分轻重缓急,通过思考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和步骤,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办公室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三是勤做,当好联络员和督察员,既善于和各个部门协调沟通,又积极抓好工作督导,确保局党组各项决策落地落实。

掌握善作善成的新方法。一是善于抓中工作重点,办文是办公室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代表了单位的脸面,体现了办公室工作水平的高低,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认真研习各类公文信息简报,调研文章,领导讲话等。学习最新的政策方针,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提升办公室以文辅政的作用。二是善于解决工作难点,办公室横向要统筹协协调,纵向要跟踪督办,急事难事多,要用“立即、现在、马上”的工作积极跟女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忙而不乱,及时有效。善于推动工作落实。办公室统筹全局,要加强督促沟通,提醒各科室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特别是要抓好中心工作、重要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领导批示的督促检查,推动单位工作的全面落实。

养成严慎细实的新作风。一是严以修身,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有“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二是宽以待人,有度量。有容人之量,容言之量、容过之量。三是严于律己。慎独慎微,做遵守机关各项制度的模范。

树立中流砥柱的新形象。一要有恒心,就是干工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以一年地做好,让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二要有恒劲,就是狠抓落实,要长期抓,反复抓。三要有恒志,办公室工作熬夜加班是常态,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业绩,实现价值。

十九大召开以来,我通过多个途径、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深受教育。这次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轮训班的学习,又使自己的思想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现结合学习和工作,向组织上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是深刻领会、牢记使命。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十九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能力和决心。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使命,全心全意投入到城管工作之中,力争为城管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才能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作为xx县城管基层干部,我将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城管工作的特点,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是坚定立场、恪尽职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将更加坚定立场,恪尽职守。同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增强七个方面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和狠抓落实本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要讲政治、敢担当、善统筹,重点突破中实现工作整体推进;要重实干、谋创新、抓重点,稳步推进中实现工作不断跨越。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七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学习掌握这一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坚持实事求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辅相成、完全统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既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二、坚持战略定力。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在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坚持战略定力,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同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全面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也好,“进”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三、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学会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事业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由此全面把握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坚持问题导向,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需要党员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防患于未然。

四、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实现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坚持全面协调,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坚持全面协调,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科学统筹,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以达到更好效果。

坚持全面协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全局与服从大局是内在统一的,要摆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执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五、坚持底线思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我们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领域要坚守底线作过深刻阐述。比如,在道路方向问题上,强调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外交战略方面,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等等。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决不能触碰、践踏和逾越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界限,不断增强坚守底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六、坚持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经常开展调査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査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査了解情况,既要调査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优、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坚持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身察看、亲身体验。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七、坚持抓铁有痕。

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也是这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都是实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做到真抓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任务一经确定,决不能搞一阵风、一下子,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八、坚持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国的复兴道路,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我们党的光明前景,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扛千钧之重,以胸怀天下、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感召,也赢得了世界高度赞誉。进入新时代,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只有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历史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习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第八篇】

第一段:引言,阐述思想的重要性和个人对思想的定义和意义。

思想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和分析,人们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就是思想。思想是一种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我而言,思想是我个人的内在力量,是我走向成功的指南,也是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支撑。

第二段:通过阐述个人成长中的思想变化和转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启示,来展示思想的重要性。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我对世界的认知是极其狭隘的,只顾自己的利益,关注自己的感受,没有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心上。然而,在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我逐渐意识到自私和狭隘的思想是无法走得长远的。于是,我开始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这样的思想转变让我变得更加开放、成熟和理智,也使我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友谊。通过这样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思想的重要性,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

第三段:通过分享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展示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思考一些哲学性的问题,例如:人的价值是什么?人应该如何追求幸福?人是如何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这些思考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还帮助我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我从思考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也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思想的引导,我才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第四段:通过讨论思想和智慧的关系,阐述如何通过思想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智慧。

智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它需要通过思想的引导和实践的磨练才能逐渐发展和完善。思想帮助我们从经验中获取智慧,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思想让我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只有通过思考和思想的引导,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因此思想对于提升个人智慧至关重要。

第五段:总结思想的重要性和个人对思想的体会,以及对未来希望的展望。

思想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驱动力。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通过思想的引导,我们可以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智慧。相信在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将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39 1689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