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山西考察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习近平山西考察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一篇】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风雨来路,感悟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
“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这份情怀,来自于成长经历。
2015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
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
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
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
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
“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担。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
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习近平感知着百姓冷暖,回应着群众期盼,对人民一往情深。
这份情怀,得益于家庭润泽。
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习仲勋,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被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生长于革命家庭,浓厚的人民情怀,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将人民二字刻入灵魂、定格为初心。
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
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在陕北深感民瘼,他沉吟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正定骑车下乡,他体悟着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北京夙兴夜寐,他多次引用《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这份人民情怀,植根历史的中国,因而深厚、高远。
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习近平的心中。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和同学们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总书记说。
这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终是我的榜样”。
对焦裕禄的一往情深,化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
2013年腊月廿三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
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中国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
对群众最浓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诺、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
“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对人民的这份承诺,总书记始终铭刻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无限感慨:
“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生命摆在首位。
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失事。
消息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搜救,妥善处置善后。同时要求严查安全隐患,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得知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总书记心情沉重。3月28日,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向遇难同胞默哀。
三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大检查。
当人民生命遭遇危险,总是感同身受、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求。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在总书记心中,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
听闻医务人员以身殉职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为患者病情好转而倍感欣慰,嘱咐指导组负责同志“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总书记始终牵挂群众安危。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面对今年3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至生命安危,小到柴米油盐,在总书记心中都是大事。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保护学生视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困扰百姓的“小麻烦”,摆在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
“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五星红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国人手中传递。“快递小哥”刘阔就是其中一个。
三年前的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刘阔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听说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一言一行,总书记心中装着基层一线劳动者,珍重大家的每一份付出。
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
“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一张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感动了无数国人。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坐在主席台前排的习近平总书记起立转身,带头向坐在主席台后区受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代表鼓掌祝贺,表达敬意。
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一直抵人心的瞬间。这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致敬。
深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向人民问计、听人民心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开始走上地方领导岗位,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这位年轻干部的作风令人耳目一新。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
当年的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眼睛向下、走进群众,成为习近平从政一以贯之的品格。
2016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
“牛羊育肥期几个月”“村党委有多少人”“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总书记掰开了问,青海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揉碎了答。
一场解剖麻雀式的现场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眼光触及基层治理每个角落。问得如此之细,正因深知“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
2013年至2022年,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同大家共商国是、汇聚众智。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九所宾馆。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请来基层代表,听取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中有乡村教师、农民工,也有货运司机、种粮大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急难愁盼、谈难点痛点、提解决办法。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大家讲得很鲜活,很符合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加以吸收。
盘玖仁参加了那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座谈会,他向总书记提出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如今,他所在的湖南省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里来了新老师,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当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声音;首次就五年规划编制进行“网络问策”,网上留言100多万条。
人民领袖虚怀若谷、一片赤诚,激发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阐明人民的力量。
在宁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激发闽东人民“人一之,我十之”的发展干劲;在浙江,弘扬“枫桥经验”,号召“依靠发动群众,建设平安社会”;抗击台风,强调“军民团结一心”,筑牢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固堤坝……一路走来,习近平始终真心相信、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
从谢小玉这个“00后”小姑娘身上,总书记又看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力量。
两年前的春节,放假回家的谢小玉赶上疫情,主动报名成为武汉东湖新城社区最年轻的志愿者,为近200户居民跑腿儿买菜、买药、取快递。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见到了谢小玉和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等代表。听了谢小玉的汇报,总书记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
总书记还为大家加油鼓劲:“人民战争要靠人民共同来打。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悉心为群众服务,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星火成炬。从“90后”“00后”青年一代到古稀老人,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涓滴之力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
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再到贡献无与伦比的冬奥冬残奥盛会,亿万人民的支持参与,正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
矢志复兴、积健为雄,团结兆亿、抖擞神州。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2022年1月30日,壬寅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讲话虎虎生威、振奋人心:
“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纵观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国内考察调研路线,无不与一件国家大事密切相关。今天,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近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长江之行,到东北之行,再到京津冀之行……纵观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国内考察调研的路线,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线跃然而出。
区域协调发展按下“快进键”
——考察路线勾画出“发展版图”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沿着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国内考察调研的足迹,一幅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徐徐展开:
2017年12月,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以徐州为基点,研究破解全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策。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厘清思路。
2018年9月,习近平展开东北之行。在沈阳,他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2019年1月,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强调,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19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重庆要抓好贯彻落实,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2019年5月,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他强调,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
振兴东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从这个角度观察,习近平的考察调研路线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这个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区域协调发展激活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心谋划、扎实推动,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经略发展大格局。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在考察调研时指出:
推进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
在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目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
意见强调,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
大战略、大格局、大思路。
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既各有侧重、各具分工又协调对接、相互融合。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激发前进的内生动力。
区域协调发展夯实根基。
——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区域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会议强调,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其中,有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滞后;也有难中之难、艰中之艰、贫中之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近日,习近平深入赣南老区考察调研。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习近平对乡亲们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今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去年6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叮嘱: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
江西、重庆、山东、江苏、上海、四川、海南、湖北、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把发展的根基越夯越实。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调研期间,谈到了“十四五”规划。他指出,明年我国将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他希望各地深入调研,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
回首“十三五”规划的制定,2015年5月到7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地方考察调研、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了18个省区市负责人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从全国到地方的规划编制工作都在紧锣密鼓推进。在“十四五”谋篇之际、“十三五”收官之年,回顾“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的发展关键词,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发展高瞻远瞩的战略性考量。
谈创新发展: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创新不仅被置于发展理念首位,而且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纲要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数月后,他明确了“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
从中央会议到地方调研,总书记心系创新发展。
“总书记您好,我是小曼……”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成果展示时,被科大讯飞展台机器人吸引。仿真率多少、成本怎么样、商业前景如何……对于机器人应用的语音合成技术,总书记问得很细。
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总书记仔细察看了新一代干细胞技术、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等科研装置和实物模型,留下了“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谆谆告诫。
谈协调发展: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中部地区的成绩更多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这个速度是在高质量的前提下的速度。”2019年5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为中部地区崛起谋篇布局。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纲要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曾在讲话中提到,“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对于协调发展的内涵,总书记不断深化阐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要求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谈绿色发展: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露天煤矿还有多少?”“今后不再上了?”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代表讲到草原乱采滥挖的事时插话询问。
听到“不再上了”的回答后,总书记颔首赞许,“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
纲要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从纲要成形过程,也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重视。据公开报道梳理,他最早提到“十三五”,是在2014年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总书记说,要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规划。
风物长宜放眼量。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等6项重要原则。今年上半年,总书记先后赴浙江、陕西、山西等地考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贯穿其中。
谈开放发展: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纲要提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要求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总书记对于开放发展的思考,由来已久。1988年,习近平到宁德赴任,不到3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调任省会福州市委书记后,他即刻到罗源、连江、长乐三县开展调查研究。大量实地考察后,习近平提出了“双向开放”“双向开发”“扩大开放”“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
新时期,新布局。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总书记的妙喻,朴实生动。
2018年,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向世界宣告,“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谈共享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先后用了三种交通工具、历经数小时专程看望一个贫困村,他说,“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
“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纲要指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关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总书记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既要“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上半年各项突发事件,也彰显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武汉抗疫,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守住堤坝,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思考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奏响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
将时间轴拨回到2020年,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留下的一席话引人深思:“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
。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二篇】
近日,我作为一名企业家代表,参加了山西省政府组织的考察工作。此次考察,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山西的山水人情,还让我体验到了山西发展的活力与潜力。在此,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察感受,探讨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考察活动,促进企业发展。
第二段:区位优势是企业发展的依托。
山西地处华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毗邻,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丰富。通过此次考察,我深刻认识到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域发展条件得到明显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提高产业门槛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山西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传统重工业占比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次考察中,我了解到,山西正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门槛,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等战略,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第四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山西正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此外,山西政府也在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发展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段:结语。
此次山西考察,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山西省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也深刻认识到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山西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我们企业的优势,为山西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三篇】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对山西基层进行的考察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基层的发展状况、基层治理的现状以及推动基层发展的对策与措施。通过此次考察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山西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段:山西基层的发展状况(300字)。
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决策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基层经济存在结构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导致基层贫困和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山西基层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第三段:山西基层治理现状的问题(300字)。
通过对山西基层进行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基层治理现状的问题。首先,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不足,导致服务和管理效果不佳。其次,基层组织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才引进缺乏竞争机制。此外,一些贫困地区基层治理存在滞后现象,基层政府对贫困群众的扶贫工作不到位。这些问题制约着山西基层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段:推动山西基层发展的对策与措施(300字)。
为了推动山西基层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措施。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培养,提高党员素质和领导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决策执行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基层管理机制。此外,要加强基层组织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推动基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第五段:总结-山西基层发展的前景与展望(200字)。
通过此次考察调研,我对山西基层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虽然山西基层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但是也有很多可喜的变化和进步。未来,随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山西基层必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希望,实现更好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才能为山西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确保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
通过此次考察调研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山西基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山西基层的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挑战,但也有很多积极的变化和进步。为了推动山西基层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等。只有这样,山西基层才能迎接更好的发展前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四篇】
第一段:引言(200字)。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山西考察活动,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山西,但每一次的体验都让我受益匪浅。本次考察活动于八月初开始,持续了一周。在这一周时间里,我游览了太原、平遥、大同等地,感受到了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下是我对这次考察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自然风光(200字)。
山西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地方。我参观了五台山,这里的山峰秀美,云雾缭绕,给人以宁静的感觉。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我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此外,我还游览了黄河壶口瀑布,这个声势浩大的瀑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山还是水,都让我对山西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历史文化(200字)。
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太原,我参观了晋祠和国际少林寺,这些古迹犹如历史的见证,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长河。在平遥,我穿越回到了古代,逛街巷感受古老建筑的魅力。另外,我还去了大同,游览了云冈石窟,这些刻满佛像的石窟让我震撼不已。山西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段:传统美食(200字)。
在山西,我品尝了许多美味的传统美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刀削面和著名的绵绵豆腐。刀削面的面条细而宽,入口滑嫩,让人回味无穷。而绵绵豆腐则是山西的传统特色小吃,它口感细腻,香气四溢。我还品尝到了当地特色的手工糖葫芦和杏仁糖,甜而不腻,让我大饱口福。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山西的饮食文化,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300字)。
通过这次山西考察,我不仅享受了自然风光,还深入感受到了山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山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人难以忘怀。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对山西文化的关注,并将其融入到我的实际行动中。我相信,这次考察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探索,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五篇】
第一段:。
在山西考察的这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人的勤劳、坚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地区,山西以其丰富的资源而闻名于世。然而,资源的富集并没有带来山西的富裕,相反,这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然而,山西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勤劳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寻求变革和创新,才得以实现翻身的梦想。
第二段:。
山西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邯郸煤矿,这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煤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环境的呼吁,煤矿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邯郸煤矿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看到,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善了工作环境,并发起了一系列的环保行动。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煤矿的效益,也为员工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三段:。
除了煤矿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山西的乡村振兴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山西省政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我们看到,一些农村地区正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为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第四段:。
本次考察还让我了解到山西人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无论是古建筑的修复还是传统技艺的保护,山西人都展现出了对自己文化根源的深深热爱。我记得在平遥的古城,我们参观了许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山西也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例如太原的刀剪削年画、晋城的窑洞窑、临汾的布门石雕等等。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也为山西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五段:。
总结这次山西考察,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人的精神品质和创新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积极探索变革和创新的途径。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翻身的梦想。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和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创新精神,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六篇】
近日,我作为一个幸运的参观者,有幸参加了山西考察活动。在这次考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传承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体会到了山西人民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次考察,我获益匪浅,对山西的发展前景和精神气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山西考察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山西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考察中,我们参观了泰山学堂、晋商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了解了山西作为晋商发源地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山西,历史文化弥漫在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我被这种历史的沉淀所震撼。
其次,山西考察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精神。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型经济的区域,山西人民在资源的困窘中锻炼出了一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走进了一些煤矿,亲眼目睹了矿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日夜奋战,为山西的煤炭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被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勤劳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坚持努力。
此外,山西考察活动还让我领略到了山西人民的传统美食与独特文化。山西是一个美食之乡,有着丰富的风味小吃和正宗的面点。在考察活动中,我们品尝了当地的刀削面、阳泉烧饼等特色美食,它们的独特味道让我回味无穷。此外,山西还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山西梆子、平遥古城等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最后,山西考察活动让我对山西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从考察中我了解到,山西正努力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发展。山西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对于文化旅游和现代产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在山西人民的努力下,山西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结束这次考察之后,我对山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识到山西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山西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山西考察活动不仅让我汲取了知识和感悟,也增长了见识和视野。我希望将这次考察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体会运用到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魅力与潜力,为山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七篇】
最近,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山西考察,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也让我们学会如何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这次考察中,我有了很多收获和感悟。
第二段:探索中国文化历史。
在山西考察中,我们游览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古迹,如平遥古城、五台山、恒山等等。这些地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魅力。比如,我们在平遥古城中了解了传统商业文化。古城中的街巷布局合理,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商业的发展策略。在五台山中我们了解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状,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不仅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也是我们人生体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第三段:锤炼独立思考能力。
除了了解中国的历史,我们的山西考察还锤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需要自主控制时间、安排行程,不断做出决策。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需要稳定思维,在经过自主学习、观察、沟通、咨询之后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自主性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了我们的领导力和决策力。考察过后,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第四段:加强团队精神。
山西考察过程中,我们涉及到了许多团队活动,如探索考察的路线、研究当地风俗文化、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集体分析决策和总结成果等等。这些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团队中,我们相互协作,充分利用各自的长处,把个人能力融合到整体,这种团队感觉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力量。在团队合作中,我们既能够不断追求进步,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向心力。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这次山西考察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学习经历,既丰富了我们的智力,又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实践中锤炼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发掘自己潜能,不断追求进步。
习近平山西考察【第八篇】
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西省的发展和变化,并希望亲身体验这个地方的魅力。在山西省进行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还能深入了解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在我的考察行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考察精神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将与您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山西古文化的魅力。
山西是中国历史名城的集中地之一,这里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在我的考察中,我参观了孔庙、忻州古城、乐平颂和晋阳湖等历史古迹。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彰显了山西古文化的魅力。在这些古迹中,我了解到山西作为古代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山西经济发展的巨变。
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山西还以其资源富集而著名。在我的考察中,我了解到山西是中国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参观山西的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我目睹了山西经济的巨变和快速发展。山西的经济正在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其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段:山西人民生活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在我的考察中,我与山西的居民交流,了解到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同时,也看到了山西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品质。他们对外来人员的友善和热情让我深感亲切。
山西考察精神不仅仅是对山西省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考察过程中,我不仅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了山西的文化和发展,也感受到了山西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五段:我的收获和展望。
通过这次山西考察,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见识到了种种与书本上所学不同的真实情况。我对山西省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山西的未来发展也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山西省的发展,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将山西考察精神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山西考察精神是对山西省的认识和了解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对山西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山西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关注山西省的发展和变化,将山西考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我对山西考察的体会和心得,我希望通过这次体会能够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上一篇:法治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样例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