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第一篇】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通过学习,并结合自己园所的工作经验,我感悟颇深。

《指导意见》坚持科学导向,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确保幼小衔接工作沿着科学方向推进。《评估指南》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都是特别重视幼儿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准确把握儿童学习发展特点与规律是促进科学衔接的根本,文件提出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其实,幼小衔接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就开始了。幼儿园重点是“养习惯”。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学习。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从游戏计划到游戏活动,孩子获得了自主计划、自主协商、自主实施、自主调整、自主评价的能力,他们主动学习探索,这一切不仅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所具备的关键品质也会大大增强,同时提高在未来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日常生活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孩子的服务意识,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准备而是全面的准备。

二是坚持双向衔接。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文件强调树立衔接意识,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是坚持系统推进。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文件提出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

1、联合研修,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通过开展“走进小学”主题月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专人,共同成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组,通过多角度调研,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小幼座谈会,与小学教师针对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一起分析探讨、交流分享,双方共同梳理小学生、幼儿园在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学科节能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习惯养成长期计划,为入小学奠定扎实基础。

2、家校联动,完善家园共育机制。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就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前进,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新家园共育形式,以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方式增进交流。如家长进课堂、家长沙龙、体验式家长会等活动建立家园共育的长效机制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本质及价值取向。作为家长,有责任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也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家长应正确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亲子教育,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还可以通过学校印发的宣传手册、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了解学校育人文化,和教师探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端正教养观念。其次,家长应主动和教师进行联系,就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课程衔接等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起反馈机制,最终达成教育共识。

四是坚持规范管理。强调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规律的做法和行为,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议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大班,而不是盲目跟风选择一些课外结构进行“幼小衔接”。提前进入小学期,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使幼儿自然生长的原生态遭到破坏,这种状态对身心均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来说极为不利。幼小衔接至关重要,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要始终坚持零起点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极大地耐心,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扎实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政策研究与解读,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儿童;所有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都是追求同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孩子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桥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努力让孩子发展的“可能”成为真的“可能”,帮助孩子们迈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第二篇】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班刚毕业的幼儿,刚结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开启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环境的变化、身份的转化,引发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顺利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儿童在小学入学初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期,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呼应社会关切,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做好“双向衔接”提供了重要指导。我认真精读,分享一下心得:

一、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聚焦,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当前,一线教师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小学在双向衔接中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却非常抵触,在升入小学后便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这一阶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政策,各地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探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策略

当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完善、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偏颇、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实施和监管不足等。那么,面对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应如何做好儿童入学适应教育呢?

1、改革创新,促进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初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了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低年段的教学要寓于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和情景中,要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教师也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以实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身心协调发展为目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以课堂知识“基础牢”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例如,清华附小开发了“启程课程第一周”等实践探索,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探究性学习,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同时还开展了关于在一年级包班制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两个班主任教多学科,两个班主任如同一个家庭的“爸爸”和“妈妈”,既能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又能在班级管理上向幼儿园一个班配有主班、配班两位老师的模式靠拢。这些探索无论在管理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双向借力、助力作用,有效解决了各主体定位不清、策略不明的问题,为幼儿园与小学建立双向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顺利过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儿童拥有良好的学校生活开端提供了有益参考。

2、联合研修,加强教师衔接合力

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幼儿园与小学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专人,共同成立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组,通过多角度调研,深入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在县信丰一小开展的双向衔接教研实践中,构建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桥”,教师之间开展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主题月活动互动,与各种课程联动,探索有效的双向衔接,形成园校协作、一体化联动、资源共享的内容生态。这些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让教师有题可研、有话可说,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让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产生密切联系,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家校联动,共促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这些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作用力。研究发现,父母双方的陪伴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有责任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基于此,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也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家长应正确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亲子教育,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还可以通过学校印发的宣传手册、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了解学校育人文化,和教师探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端正教养观念。其次,家长应主动和教师进行联系,就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课程衔接等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起反馈机制,最终达成教育共识。

4、健全评价体系,多方参与反馈

幼小衔接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实践中经常被忽视。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评价和反馈,有利于促进幼儿入学准备与儿童入学适应等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就制定相应计划而言,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幼小衔接的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前编制幼小衔接的时间进度表,为衔接主体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和政策扶持。小学应明确安排本校幼小衔接工作的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详细的步骤和实施细则,并持续跟踪整个活动的进展。教师可通过与儿童的日常交流,明确他们在哪些方面适应不良,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就评价标准而言,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指标,如学生日常表现评价表等,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都应参与评价,积极为儿童入学适应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恰当的反馈,并将其应用于下一阶段幼小衔接工作的计划中。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第三篇】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使我对保教质量的切实提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以下几点心得:

一要理解相关政策,坚持正确理念。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多方协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有效的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教师以及政府、社会等参与主体之间建立积极的协同关系。二要强化衔接意识,推动双向衔接。在共同教研中,通过幼小课程共享价值观、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合作开发共同的主题、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实践共同体,搭建平台实现环境、课程和教学的共建共享;通过教师常态化交流,以促进共同实践和相互理解,确保儿童顺利过渡。三要倾听幼儿心声,深化幼儿调研。理解幼儿所面临的“生活作息要求不同、师生关系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不同、学习要求和评价不同、自我计划和管理内容不同”后,通过制订各种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化解问题,解决困难,达到减缓陡坡、顺利过渡的目标。

今年2月,国家层面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为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提供了路线图。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中,一要突出过程评估,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重点关注园所保教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师幼互动发展等,不断提高保育质量及水平。二要强化自我评估,调整“重他评轻自评”的路径依赖。幼儿园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园所主观能动优势,引导教职工主动参与,在加强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指导有机融合,切实实现“以评促建”。三要聚焦班级观察,改变“重硬件轻内涵”的现象。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明确连续观察不少于半日和覆盖面不少于各年龄班级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施师幼互动,使幼儿获得发展,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的高质量提升。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第四篇】

通过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我既感欣慰,有略有忐忑,欣慰的是《评估指南》对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细化,为幼儿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依据,忐忑的是怎样把《评估指南》里面的维度、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落到实处。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正确办园方向,提升保教理念专业性

一是将坚持正确方向作为首要基本原则,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调办学导向,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是坚持儿童立场优先。学前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对于其他阶段存在本质区别。为此,我们必须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在园三年其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评估指南专设“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三个维度的评估内容,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是关注日常,关注细节。关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引线,探寻科学、轻松、多元化的、人性化的保教策略。

四是保教结合,包含、渗透、构成充分的有机联系,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五是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孩子是往往的各不相同的,能力、爱好、习惯和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做到的是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不做横向比较,不给孩子贴上任何形式的“个人标签”,而应该是依据不同幼儿特点,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儿童为伴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扭转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倾向,回归教育本质

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上,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贯彻落实“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的实际行动。《评估指南》坚持科学评估,努力完善评估内容、积极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倾向。

一是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倾向。一直以来,我们对结果评估的过度关注弱化了对教育过程动态发展的追求。实际上,教育价值体现在过程中而非仅看结果,质量评价应通过强化过程评估来确保结果质量。《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估,“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这一要求不仅有利于全面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更有助于维护幼儿身心健康、规范学前教育秩序。

二是扭转“重硬件轻内涵”的评估倾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更多关注了结构质量(如班级规模、园舍建筑等要素)的保障,而忽视了过程质量(如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课程实施、家长参与等要素)的动态发展。《评估指南》坚持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聚焦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关注保教过程质量,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强调有效落实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重要方面的过程性内容,《评估指南》已将师幼互动质量作为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指标。

三、坚持以评促建,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评估指南》坚持科学评估,积极改进评估方式,切实引导我们做到以下内容:

一是关注过程,学会给予支持。在活动中我们要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儿童,给予孩子更有效、更适合的影响,学会关注孩子整个学习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要在聚焦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教育的质量。

二是学会观察,支持孩子的成长。《评估指南》中写到“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居于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这是引导教师要将观察、记录、分析作为日常保教常态化的工作,持续化的观察和个性化的指导。不能只存在某时、某地或某一刻,尤其是对幼儿或教师贴标签行为。在园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游戏,探讨问题、研究方案,在实践中随时观察儿童、及时梳理,对应孩子的发展现状并制定下一步的方案。

三是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与后期的教育更好的结合,而精准的评价能帮助开发适宜儿童的课程,提供有支持的环境、材料、活动。要明白日常忙忙碌碌的意义所在,而科学精准的评价,才能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去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理解儿童、懂得儿童、按照儿童的学习速度和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践。《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不仅仅是评估的指标,同时也引领着我们幼儿老师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幼教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第五篇】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评估指南》的出台宛如指挥棒,为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要求落地提供了指引。对科学质量观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新的认识。引发了很多思考,现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要转变观念,紧跟评估指南

《评估指南》围绕办园方向、保护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导,力求更加切实的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倾向。此次颁布的《评估指南》强调,注重过程评价,聚焦班级观察,教育评估不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或资料呈现,而是需要评估者回到教育现场去,深入其中,让教育评估更鲜活、更真实、更有温度。

二、要师幼互动,实现同步发展

《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重视关系的意义。在“教育过程”(A3)的“师幼互动”(B8)部分有7条内容在阐述师幼互动的相关问题,这的的确确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因为关系决定着幼儿教育的软性质量。我们应该让儿童、教师、家庭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聚拢和共生的状态,建立一个育人共同体,将教育指向未来。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畅想,思考幼儿的所玩所想,提出了相应的改变策略。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接受、被认可。我要不断更新观念,尊重理解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展。

三、要尊重儿童,坚持儿童为本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孩子是往往的各不相同的,能力、爱好、习惯和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异,老师应做到的是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不做横向比较,不给孩子贴上任何形式的“个人标签”,而应该是依据不同幼儿特点,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儿童为伴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反思自己以前,也曾经经验主义,过度追求班级常规稳定,而忽略个体差异。以后的工作,我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评估指南》是教师走向专业的指挥棒、也是隐形支持教师走向专业的拐杖;它不仅仅是评估的指标,也是扶持幼儿园成为高质量的助手;是引领教师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师幼互动游戏能力水平的强化,更加重视“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的验证。作为幼儿教师,我要做的是将《评估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工作开辟新道路,明确发展方向。和孩子共同成长,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希望在教育中的孩子和我是同样自由、自主的,也是自立、自律的,孩子们在自由中对话、在自主中成长,在自立中创造,在自律中行动。《评估指南》勾画出的高质量教育在每个幼教人心中,更在每位幼教人的脚下。

39 2616177
");